神奇的货币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的第一课。
本课以介绍货币及其作用为主线,通过对货币的定义、历史背景、特点和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1.2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货币的定义:通过引导学生对货币的概念进行思考,明确货币的定义与特征。
- 货币的历史背景:介绍人类货币的发展历程,了解最早的物物交换、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 货币的特点:重点介绍可信度、稀缺性、可替代性等货币的基本特点。
- 货币的作用:深入讨论货币在经济交换、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债权凭证等方面的作用。
1.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 - 理解货币的定义,了解货币与商品、金融工具的区别;- 掌握货币的历史背景,了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 了解货币的基本特点,包括可信度、稀缺性和可替代性等; - 了解货币的作用,包括经济交换、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债权凭证等;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货币的定义与特点•货币的作用和意义2.2 教学难点•货币的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 教材: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 课件:准备一份简洁明了的课件,包含课堂活动和问题引导 -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 其他辅助资源:学生课前阅读指导、课堂练习题等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对货币的思考: - 你每天都接触到货币吗?你认为货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4.2 教学内容讲解1.货币的定义与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给出自己对货币的定义。
⾼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第⼀章神奇的货币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活》的起始课,因为在⽇常⽣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币”之⽣活”。
货币既是⽣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这⼀节“揭开货币的神秘⾯纱”从历史的⾓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标 (三维⽬标) 1、知识⽬标: (1)通过教学使学⽣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的信⽤⼯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能初步运⽤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活中⼈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钱。
(4)运⽤初步掌握的信⽤⼯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具在现代经济⽣活中的作⽤。
2、技能⽬标: (1)培养学⽣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2)从⼀个具体材料⼊⼿,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般等价物,使学⽣在⼤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使学⽣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鉴别假钞的能⼒。
(4)通过演绎信⽤卡、⽀票等⼏种信⽤⼯具的使⽤,使学⽣感受到现代经济⽣活中学会正确使⽤信⽤⼯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在⽇常⽣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的意识。
3、情感⽬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逐步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活中的作⽤,⼜不盲⽬崇拜⾦钱;树⽴正确的⾦钱观,做到君⼦爱财,取之有道,⽤之有度,⽤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课以货币的产⽣和演变为主线,正⽂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具和外汇。
教案神奇的货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理解:(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分析: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入手,使学生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对货币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正确对待金钱。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几组图片展示进入本课(二)、货币的本质分析判断:自然界中的落叶是商品吗?1、讲解:商品的含义、分类、特征。
比较:商品、劳动产品、物品创意无限:你采取什么措施将手中的树叶变成商品并顺利地卖出去?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合作探究:这两排汉字有什么特点?出现更早些的可能是哪一排?你能告诉我隐藏在这些汉字背后的秘密吗?财、贪、贫、贼、赚、赏、赔、赢、赌钱、钞、锱、铢、银、钻、钰、铸、钿3、一般等价物: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发散思维:《卖炭翁》诗句中是用什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它在商品交换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呢?4、货币产生的原因: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新问题和金银本身的特点。
5、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各抒己见:我们怎样看待金钱?(三)、货币的基本职能讨论:欣赏动漫,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神奇的货币复习学案一、引言货币是人类社会进行商品交换和价值储存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同形式的货币相继出现和消失。
本文将介绍一些神奇的货币,包括历史上的特殊货币和当代的虚拟货币,并探讨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二、历史上的特殊货币1. 石币石币是一种原始的货币形式,用石头制成并作为交换媒介。
在早期人类社会,石头具有稀缺性和耐久性,因此被当作一种宝贵的财富。
石币在中国、巴勒斯坦等地出现过,并在农耕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交换角色。
2. 贝壳货币贝壳货币是一种古老的交换媒介,广泛流通于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区。
因其形状美观、耐久性好,贝壳被视为有价值的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在中国古代和某些岛屿地区流通,不仅用于商品交换,还被认为是一种装饰品。
3. 黄金和银币黄金和银币是历史上广泛流通的宝贵金属货币。
黄金和银币的交换价值由它们的贵金属成分决定,具有国际通用性和稳定性。
从古代埃及的金币到近代的美国金币,黄金和银币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珍珠石币珍珠石币是印度尼西亚地区独特的货币形式。
这些石头被雕刻成圆形,并通过中间的孔穿以串在一起。
珍珠石币既具有交换价值,又被当作一种宗教祭物,反映了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
三、当代的虚拟货币1. 比特币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
作为第一个成功的加密货币,比特币的创造和交易是通过点对点的网络进行的,没有中央银行的干预。
比特币的特点包括去中心化、匿名性和固定供应量,使其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数字资产。
2. 以太坊以太坊是另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
除了作为一种交易媒介,以太坊还提供了智能合约功能,可以实现无需第三方参与的自动化合约执行。
以太坊的发展为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开发提供了平台。
3. 莱特币莱特币是比特币的一种衍生加密数字货币。
与比特币相比,莱特币采用不同的加密算法,使其交易速度更快,并具备更高的交易容量。
莱特币的目标是成为一种用于日常交易的数字货币。
2021-2022学年第1学期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课程:高中政治*课题:神奇的货币*教材:人教版*授课对象:高一(一)班*课时:2一、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神奇的货币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本课内容主要学习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纸币的通货膨胀;信用卡和支票、外汇和汇率。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1)对商品和货币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2)对信用卡、支票、外汇等有自己的认识。
2.行为习惯:对于新的知识有求知心和好奇心。
3.能力基础:(1)能够将所学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卡等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2)具备将所学概念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卡、外汇的概念;(2)理解货币的产生及其基本职能,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汇率的变化规律;(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能力目标:围绕货币,学习与货币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原理,了解货币的“神奇”之处。
3.素养目标:感受货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
4.落实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增强对我国现行政策的认同。
(2)科学精神:理解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当前微调货币供应量的依据。
(3)法治意识:依法爱护人民币,严禁制售、使用假币。
(4)公共参与:学习使用新的支付工具,锻炼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卡及外汇等相关概念,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记忆和运用。
2.教学难点:商品基本职能的辨别,纸币通货膨胀的计算,外汇和汇率的变化五、教学策略1.教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2.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合作交流、经验分享3.教学策略: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分小组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分享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课题:经济生活1.1神奇的货币二、授课时间:三、授课班级:高一(8)、高一(11)、高一(13)授课教师:晏蒙蒙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理解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和纸币的概念;2.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3.分析理解货币产生的一般过程及其原因、意义;4.了解常用的信用工具的用途;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探讨和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客观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透过现象认识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及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指导,正确看待金钱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五、重难点:(一)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二)外汇及汇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自我介绍)因为缘分我们相聚这里,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成为你们的政治老师。
我们高考政治主要是四本必修加上少量选修内容,我们学习以四本必修为主,后期会为大家整理选修里的常考知识点,大家不要担心。
好,首先请大家拿出来经济生活这一本书。
经济生活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础背景和舞台。
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即基本逻辑线索:生产什么(生活的体验,消费者)怎样生产(生活的创造)为谁生产(生活的规划,管理者)在什么舞台上生产(生活的舞台,建设者)下面呢,我们开始学习新课,第一单元第一节神奇的货币。
(播放第一张PPT)相信大家对这些图片不陌生吧?出门消费,大家说是不是也喜欢说这几句话?老板,可以支付宝转账吗?可以微信转账吗?可以刷卡吗......等等,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外国人眼里,我们实在是太fashion太了不起了!手机在手,世界我有!不带钱根本影响不了我们美妙的生活。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材分析《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教资面试教案神奇的货币教案标题:教资面试教案神奇的货币教学目标:1. 了解货币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不同国家的货币名称和特点。
3. 熟悉货币的兑换和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货币的定义和作用。
2. 不同国家的货币名称和特点。
3. 货币的兑换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教学板书。
2. 世界地图和国旗图片。
3. 一些不同国家的货币样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世界地图和国旗图片,向学生介绍一些不同国家的货币,并鼓励学生谈论自己曾经接触过的国家货币。
探究活动: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的货币进行研究。
要求他们找出该国货币的名称、符号、面值以及特点,并准备一个简短的介绍。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国家货币,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信息。
知识讲解:4.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向学生介绍货币的定义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货币的兑换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实际案例或图表来说明。
实践操作:5. 给学生分发一些不同国家的货币样本,并要求他们进行兑换和计算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6.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货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拓展活动:7.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货币,并比较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3. 评估学生对货币定义、作用以及兑换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不同国家的货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银行或货币博物馆,以进一步加深对货币的了解。
希望以上教案能够对你的教资面试有所帮助。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导语】⽇常⽣活中,⼈们的⾐⾷住⾏都离不开货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的信⽤⼯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的必然性。
(3)初步运⽤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活中⼈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钱。
(4)运⽤初步掌握的信⽤⼯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具在现代经济⽣活中的作⽤。
2.能⼒⽬标 (1)通过梳理货币产⽣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的必然性,培养学⽣的⽐较、归纳能⼒。
(2)通过从具体⽣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抽象概括的能⼒。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运⽤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使学⽣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钱的⼒量,树⽴正确的⾦钱观。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第⼀课 神奇的货币 课时安排:3~4课时 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 情景导⼊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图⽚展⽰:⽕爆车展场⾯。
各类车型,多个价位。
李先⽣要买⼀辆五⼗万左右的标致车,如何付款?列举常见的付款⽅式。
从学⽣⾝边⽣活现象出发,引出对货币知识的关注和理解。
场景再现:如果李先⽣⽣活在古代,他能享⽤的交通⼯具不可能是汽车,可能是马、车、轿⼦等,如何得到?1.学⽣头脑风暴,发挥想象⼒。
(⽼师引导:⾃⼰饲养制作,交易市场交换得到) 2.描述古代的买卖场景。
(影视剧、⼩说中的描述也可)商品的含义。
货币的多种形态。
认知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到扩⼤的物物交换再到以⼀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最后引出货币产⽣的必然性。
说明货币的产⽣是商品交换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高三政治神奇的货币易错知识点汇总高三政治《神奇的货币》易错知识点汇总专项易错辨析训练一、习题分析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金银纪念币与货币、信用卡及汇率2、选择题采用组合类及体现类考察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3、试题设计紧扣学生的生活体验,问题切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学情分析《经济生活》第一课的知识在高考考察中即是重点也是难点。
这些习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专项训练,教师要进行特别辅导三、教学过程【辨析训练】易错点1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区分不清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在现象上表现为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支付手段是赊账买卖,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表现为商品的给予和货款的支付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分离,即“先给货后付款”或者“先付款后给货”。
针对训练1王先生在家电超市看中了一台标价5999元的液晶电视,经过讨价还价,最终支付了5000元人民币。
这里的“5999元”和“5000元”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A.贮藏手段价值尺度资源库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价值尺度D.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解析:题中材料“一台标价5999元的液晶电视”,这5999元是该商品的价格,只需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最终支付5000元,是货币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故选D。
答案:D易错点2否认金银纪念币属于货币资源库金银纪念币也是货币。
金银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是一种法定货币,纸币也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但金属纪念币相对于一般纸币而言,又具有特殊性,其既是法定货币,又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针对训练2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15年6月3日发行江南造船厂15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纪念币共3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2枚。
对该纪念币认识正确的是()①该纪念币是一般商品,只具有纪念意义②该纪念币是国家法定货币,具有流通职能③该纪念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④该纪念币是品,可以不断地升值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国家法定货币,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②③属于对该纪念币的正确认识;①说该纪念币只具有纪念意义,说法错误;④说法不科学。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案一、教学设计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预期假设,使学生意识到:维护人民币的形象和信誉是每个国人的职责。
(2)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一国货币若得以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将给本国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于此相对应也应尽必要的义务和责任。
(3)通过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强调:维护信用在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4)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能力(1)通过比较当今黄金与原油价格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黄金所担负的贵金属货币的角色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成品油价格提高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 知识重心突出对货币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讲解,明确商品及其基本属性、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汇率这些基本经济学概念。
二、教学知识结构设计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设计原则1、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统一2、情境创设与生活经验相统一3、问题设计与学生兴趣相统一4、知识提供和价值引导相统一六、教学策略设计1、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2.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3.关注实践环节的强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七、课堂评价建议理论预设:假设人民币能够成为世界货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现实调研:组织学生调研当年超市物价的变化趋向。
八、教学资源设计(一)、图表类:菜百黄金首饰价格变化区间图原油价格变化区间图我国成品油价格变化区间图(二)、文本资料:化工产品价格月报原油价格上涨势头可能维持。
6月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WTI均价较5月继续上涨了6.53%,并在7月3日最高达到145美元/桶,之后原油价格略有回落。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截至6月底,美国原油库存下降而汽油和馏分油库存增长。
美国原油库存量2.998亿桶,比前一周下降200万桶;美国汽油库存总量2.109亿桶,比前一周增长210万桶;馏分油库存量为1.207亿桶,比前一周增长130万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神奇的货币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用于描述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分立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异:①前者用于交换;后者不用于交换;②前者有价值,后者没有价值;③前者是历史范畴,后者是社会范畴。
联系:①与其都是劳动产品②都有使用价值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货币的是从甘当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要素职能有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和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其他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世界货币。
3.纸币:①含义: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一般来说能购买商品的工业产品能力)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特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纸币在流通中损害。
4.流通不锈钢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规律支配。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成正比,同货币流通加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首次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已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5.什么通缩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要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欠缺、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显现出来。
要增加货币的面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分币。
)6.结算:核算一定同样时期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
分为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7.常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编号:01 第一课第一框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一周第一课时编写人:贾如红审核人:贾如红审批人:
使用人:班组:组评:师评:使用要求:1、整体把握教材,通过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资料自主学习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探讨,答疑解惑,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识记商品、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等概念。
2、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职能,纸币的含义及发行。
3、通过学习使广大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要求
课前先认真阅读教材,提炼概括梳理教材知识,力争用最精炼的语言,整理回答并理解识记下列内容。
不清楚者标识出来,留于课堂解决。
自主学习1、什么是商品?它具备哪些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他们二者有何关系?
3、简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及其含义和本质?
4、以表格比较的形式来区分货币的基本职能?并简要了解货
币的一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含义
原因
执行
方式
影响
自测自纠:
1、下列物品中,不属于商品
的是()①超市待售的奥
运会纪念品②问题奶粉③爸
爸送的生日礼物④张家界的
自然风光⑤捐赠舟曲灾区的
物资⑥有偿下载的手机铃声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
2、(2011高考江苏卷7)某公
司向计算机个人用户提供免
费的安全和杀毒服务,占据
了国内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
半壁江山。
该公司的产品和
服务之所以免费提供,是因
为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
A.属于公共物品
B.价值通过
其他形式实现 C.使用价值
不大 D.未用于交换而没有
价值
5、简述货币的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6、简述纸币的产生、含义和发行?3、(2011高考安徽卷3)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
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A. 价值量降低B.价值量提高C.价格下跌D. 价格上涨
要求1、小组内交流探讨,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合作探究探究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商店、超市、农贸市场购买东西。
这些需要购买的东西都是商品。
(1)什么是商品?(自主阅读教材A)运用商品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提高商品质量对于商品所有者的意义。
(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C)
(2)上述商品的不同标价是现实的货币吗?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什么职能?(自主阅读教材A)
(3)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货币执行的是什么样的职能?(自主阅读教材A)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归纳即可B)
说明:1-3为A级题,4-5为C级题,6-7为B级题。
1、货币在商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列对货币的正确认识是:()
A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B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货币
C有商品交换,就有货币D货币只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2、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
A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B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3、广州市书法爱好者在2010年春节前夕,书写近千幅对联赠送给市民,他们在旁边放着爱心捐助箱,市民不管捐助多少,都可以获得一幅春联。
材料中的近千幅春联( )
A是商品,因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具有使用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没有用于交换
4、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A1.8万亿元B2万亿元C2.2万亿元D2.4万亿元
5、判断社会经济生活是否出现通货膨胀,主要看()
①货币发行量是否过多②物价是否持续攀升
③社会上是否出现抢购风④商品的价值量是否变大
A①②B③④C①④ D ②④
6、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
在这次购买活
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价值尺度
D 贮藏手段
7、自从货币产生之后,货币的形式不断发展变化。
在货币的各种形式中,更容易发生通货膨
胀的是()
A铸币 B 商品货币 C 纸币D黄金
课
堂
小
结
自
我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