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工程破坏性检测方案1演示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5
桩基完整性检测方法
桩基完整性检测方法通常分为两种:非破坏性检测和破坏性检测。
1. 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 应力波法:通过在桩顶施加冲击或震动,利用应力波在桩体内的传播特点,检测桩体的完整性。
通过分析反射波和散射波的特征,可判断桩体是否存在缺陷。
- 超声波法:通过超声波在桩体内传播的速度和衰减情况,检测桩体的完整性。
如果桩体存在裂缝或空洞等缺陷,会导致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和能量衰减。
- 电磁法:利用电磁波在桩体内的传播特性,检测桩体的完整性。
通过测量电磁波的传播时间、幅值和相位等参数,可以判断桩体的状态和存在的缺陷。
2. 破坏性检测方法:
- 钻孔取芯法:通过钻孔在桩体中取芯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如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来评估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
- 桩顶弯曲监测法:通过在桩顶安装位移传感器,监测桩顶的变形情况,并结合弯矩传感器监测桩顶的弯曲变形情况,来评估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 桩身钻孔检测法:通过在桩身上钻孔,检测桩身的质量和连续性。
如通过钻孔取芯、钻孔埋置传感器等方式,检测桩身的材料性质和存在的缺陷。
选择具体的检测方法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包括桩基类型、场地条件、检测目的和要求等。
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检测依据 (3)三、检测项目、方法及数量 (3)四、检测技术方案 (6)4.1低应变检测 (6)4.2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7)4.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10)4.4声波投射 (13)五、检测数据及资料管理 (16)六、附件 (16)桩基础检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哈尔滨地铁3号线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为汽车齿轮厂(含汽车齿轮厂站)~医大二院(含医大二院站),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建施工。
二期工程起至一期工程终点医大二院站,沿保健路向东至通乡街,沿通乡街、红旗大街北行,至太平东西街后沿马家沟东侧并行至太平桥,过太平桥后经东直路下穿既有铁路线后转入振江街,在振江街与崇俭街的交口线路左转下穿靖宇公园进入靖宇街,沿靖宇街直行至景阳街后,转入北马路,下穿在建哈齐客专、既有滨州铁路线,进入友谊路,沿友谊路行至跨江公路大桥,左转进入哈药路,在哈药路与前进路交口处线路右转进入前进路,沿前进路向南敷设,在前进路与群力大道交口,线路进入群力大道,至丽江路口左转进入丽江路,后至本线路一期工程起点汽车齿轮厂站。
线路正线全长共计32.180km,全线共设车站30座,均为地下车站,其中,换乘站8座。
最小站间距约为0.63km,为珠江路站至湘江路站区间,最大站间距约为1.93km,为太平桥站至靖宇公园站区间,平均站间距约为1.06km。
在进乡街站设置与规划地铁5号线的联络线;在会展中心站设置与规划地铁6号线的联络线;在进乡街站北侧及东光机械厂站南侧引出出入线与安通街车辆段衔接。
哈尔滨市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第9标段共2站1区间(2个明挖车站和1个暗挖车站),总长1.4km。
本工程起点为松江生态园站,起止里程为CK14+988.611- CK15+192.011,位于保健路与动力南北路交叉口处,车站沿保健路东西向布置,车站为标准站,地下二层单柱双跨岛式站台车站,站台宽11m,车站长203.4m,标准段宽19.7m。
桩基工程检测方案(桩破坏性检测)项目名称:××住宅小区项目地点:天津市××区检测单位:天津市××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盖章) 日期: 2008 年 12 月 9 日一、概况:××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工程,桩基采用CFG桩。
拟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破坏性试验及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单桩静载荷采用堆载法试验。
二、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1、试验目的:验证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并加载至破坏。
2、试验执行标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中有关规定执行。
3、垂直试验装置:3.1 试验装置为压重平台反力法,即由压重平台提供反力通过钢梁及千斤顶对试验工程桩进行竖向抗压荷载试验。
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装置如图2-3-1所示。
压力表精度级别为0.4级;千斤顶采用QW型200T油压千斤顶;位移计精度为0.01mm,量程0~50mm;基准梁为钢质;沉降测定平面距桩顶0.2米。
试验装置见下图。
3.2 垂直试验荷载测量与位移观测:垂直静载试验采用一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压力。
用两块50mm位移计测读沉降,并计录结果。
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荷。
加载分级: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为预估极限承载力值的1/10。
第一级按两倍分级荷载加荷。
加载测读沉降时间:每级载荷施加后按第5、15、30、45、60分钟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分钟测读一次。
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终止加荷条件:(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内尚未达到相对稳定;(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桩基工程检测方案
(桩破坏性检测)
项目名称:××住宅小区
项目地点:天津市××区
检测单位:天津市××建筑技术有限公司(盖章) 日期: 2008 年 12 月 9 日
一、概况:
××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工程,桩基采用CFG桩。
拟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破坏性试验及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单桩静载荷采用堆载法试验。
二、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1、试验目的:验证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并加载至破坏。
2、试验执行标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
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中有关规定执行。
3、垂直试验装置:
3.1 试验装置为压重平台反力法,即由压重平台提供反力通过钢梁及千斤顶
对试验工程桩进行竖向抗压荷载试验。
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装置如图2-3-1所示。
压力表精度级别为0.4级;千斤顶采用QW型200T油压千斤顶;位移计精度为0.01mm,量程0~50mm;基准梁为钢质;沉降测定平面距桩顶0.2米。
试验装置见下图。
3.2 垂直试验荷载测量与位移观测:
垂直静载试验采用一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压力。
用两块50mm位移计测读沉降,并计录结果。
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荷。
加载分级: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为预估极限承载力值的1/10。
第一级按两倍分级荷载加荷。
加载测读沉降时间:每级载荷施加后按第5、15、30、45、60分钟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分钟测读一次。
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终止加荷条件:
(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内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4)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5)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试验。
卸载方式:卸载进行分级卸荷,每级卸荷值量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三、动测检测方法及原理
1、试验目的:验证桩身完整性。
2、试验执行标准:低应变试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中有关规定执行
3、动测检测方法试验仪器采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RSM-PRT基桩动测仪。
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锤击设备对桩顶施加一瞬态激振信号-弹性波,该弹性波沿桩身向下传播。
在
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介质突变的界面时,
将会产生反射和透射,使弹性波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从桩顶接收到的沿桩身反射回来
的信号,来判断桩身的完整性情况。
该方
法的基本过程是用力棒敲击桩顶,给桩顶
一定的能量,使桩顶处产生向下传播的弹
性波;安装在桩顶处的传感器(加速度计
或速度计)将接收到的入射波、反射波记录到基桩检测仪上;通过分析检测仪上
图3-3-1 低应变工作简图
的
记录信号得出桩身完整性情况。
其现场工
作简图见图3-3-1。
采用低应变动测可得到下列检测结果:
(1)桩的弹性波速。
(2)桩身结构完整性:判定桩身完整性及缺陷位置。
本检测报告对基桩桩身结构完整性评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进行分类。
附:低应变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的分类标准:
Ⅰ类桩: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Ⅱ类桩: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Ⅲ类桩: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它特征介于II类和IV类之间;
Ⅳ类桩: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无桩底反射波;或
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
四、静载试桩桩头制作要求:
1、对低于现场自然地平的试验桩(静载荷试验)需进行挖坑处理。
2、检测桩坑边周围土不得搅动,保证其原有地耐力;
3、试桩桩头顶部应高于坑底10cm左右。
4、试桩桩头顶部应用高标号水泥砂浆抹平,加早强剂、防冻剂做防冻处理。
五、试验设备的安装、运输:
设备吊装需用20T以上吊车安装。
六、电源的配备及场地要求:
(1)试桩用电器设备为电动油泵一台(380V1000W)。
(2)以上电器用电量不大,但供电要连续稳定。
(3)试验现场应平整,运输试验设备进入试验现场的道路必须畅通。
七、检测时间、检测设备配备及检测周期:
破坏性试验应自桩打入28天后进行试验。
八、试验成果(报告)内容:
1.前言及简介
2.试验方法描述
3.试验结果(结论与建议)
4.提供试验静载试验曲线
5.完整试验报告一式四份
方案中如有未尽事宜,试验中甲方、试验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协商解决。
九、检测人员仪器设备现场操作安全管理制度
1.每个项目检测人员都应负责仪器的操作、保养和维护,保证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和完整。
2.在以堆载法进行静载荷试验时,严禁将电动油泵放在堆载可能倾倒的影响范围之内。
3.高压油泵及单双回路千斤顶每次停用后一定要将油嘴封好,以防杂土进入高压油路中造成故障。
4.电动油泵、千斤顶、电焊机放在露天时应注意防雨雪、防尘。
5.微机控制的荷载试验仪器、打印机、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均属高精度机电一体化设备,必须做到防尘、防潮湿、防止强烈震动,保持干净。
6.测压传感器应特别注意防潮及防雨雪,不用时不能直接放在土地面上,应垫隔潮木板且保护好引线以免碰坏。
7.电气接线应按系统电气接线图连接,系统应具有可靠安全接地装置,以确保人身安全。
8.现场发生停电时应关闭电源开关,以免突然来电时冲击并损坏仪器。
9.油泵与千斤顶之间的连接油管不得打结,以避免油路不通造成油管爆裂。
10.检测仪器设备搬运过程中均应装入专用的仪器设备箱中,设备箱中应有防震措施,以防止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或震动。
11.在低应变动力检测中,用锤敲击桩顶时,要注意不要敲到传感器。
天津市××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