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裂缝分析实例
- 格式:pptx
- 大小:473.18 KB
- 文档页数:28
关于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墙体裂缝原因与防治分析目前我国建筑结构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因为其施工过程简单、施工成本低,能够适应商品社会的需求,但是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容易发生墙体裂缝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分析多层砖混结构住宅产生裂缝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多层;砖混结构;裂缝;防治1.前言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是我国目前民用建筑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在民用建筑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其具有取材方便、施工简单、成本低廉的明显优势,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普遍使用的价值。
伴随着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复杂化,用户对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这个背景下砖混结构墙体的裂缝问题就显得很突出,砖混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材料、地基、环境变化、施工技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对砖混结构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防护治理的措施。
2.多层砖混结构住宅中墙体裂缝的原因引起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主要有: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施工材料、设计问题,下面针对这几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
2 .1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砖混住宅墙体裂缝当地基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地基受力层土的厚度不均匀,就会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因素也会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当地基发生变形就会引起上部住宅结构的受力变化,按照力学范畴,在墙体上会产生不同的剪力和弯矩,拉应力超过墙体受拉极限时,就产生了墙体的裂缝。
根据墙体受力部位的不同,裂缝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2.1.1砖混墙体斜裂缝当地基不均匀沉降使砖混墙体承受过大的剪切应力时,主拉应力被破坏墙体就会产生裂缝,通常,上部建筑的不均匀压力使地基沉降变形,变形的形式有很多种,产生中间沉降量多而边上沉降量少时,建筑结构即产生正弯矩,住宅的下部受拉,同时,结构的端部受剪力作用,形成主拉应力被破坏而产生的纵墙端部斜裂缝。
;§纛一砖混结构住宅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相沭名1相楠2(1.长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铁路分中心通化分理处吉林通化134002:2.浙江中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5)工程科学[摘要]多层住宅房屋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到住宅美观,也影响到住宅的使用功能,甚至危及住宅房屋的安全.分析砖混结构住宅墙体开裂的成因和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砖混结构住宅墙体裂缝防治中图分类号:T U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020099--01一、砖涅结构住宅墙体曩奠的危謇及髟一在民用住宅建筑中,砖混结构房屋造价相对较低,且具有较好的隔热、隔音性能,在多层住宅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由于结构设计考虑欠周或施工方法不当,会导致住宅墙体产生裂缝。
裂缝一旦产生,就意味着该房屋某部位产生的应力超过的所能承担的抗拉、抗剪极限强度,房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必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和破坏。
轻者会影响到住宅美观与使用,重者会造成房屋的倾覆或倒塌等质量事故。
随着住宅建筑逐渐走入市场化,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住宅不仅满足于过去结构安全的基本性能。
在适用性能和耐久性能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进而延伸到视觉安全性能的要求。
住宅墙体裂缝、外墙渗漏等原因造成的纠纷和官司也逐渐增多,墙体裂缝成为住户评析住宅安全性能的一个最直观的质量标准。
因此。
正确分析砖混结构住宅墙体开裂的成因和规律,有效加以防治既有必要性,又有追切性。
=、砖混结构住宅墙体开曩的戚园分析造成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原因众多,但通过大量的多层住宅工程实例分析,可以归纳为地基基础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温度变化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施工或材料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
另外,住户在装修过程中对承重构件随意破坏往往也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软土地基或者土质分布不均匀地基上建造房屋以及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时,地基基础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底层墙体开裂,甚至有向上的贯通裂缝。
关键词: 质量事故实例案例一:(勘察不准确)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工作人员勾结,桩未达持力层)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 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
〔论文〕砖混结构住宅常见裂缝分析与预防措施裂缝分为温度裂缝和构造裂缝,都是建筑工程通病,一般建筑物建成一~二年后出现,有的不到一年就出现了。
裂缝宽度在l~2mm之间,多数发生在砖混结构住宅。
现在相当一局部建筑为砖混结构,而设计上未采取有效措施,施工队为了加快进度,房屋裂缝时有发生。
分析裂缝产生原因,在今后设计和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裂缝产生很有必要。
一,裂缝产生原因的定性分析从定性分析看1 ;温度裂缝,在北部湾地区夏天阳光照射下屋顶外表温度通常高达40~60°C之间,钢筋混凝土屋盖受到阳光幅射面积比砌体要大得多,承受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比任何部位都长,而钢筋混凝土屋盖的阻热能力比砌体的阻热能力差的多。
资料实验说明钢筋混凝土线性膨胀系数是砖砌体的线性膨胀系数的2.4倍,因而钢筋混凝土屋盖温度引起的变性差值比砖砌体大得多,导致组合砌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钢筋混凝土屋盖受砖砌体约束,对砖磴体产生抗剪应力,砖砌体抗拉抗剪强度比钢筋殓抗拉抗剪强度低得多,设计时对房屋顶层砖砌体强度要求低,这样构件中产生抗应力超过砖砌体的抗拉强,导致砖砌体裂缝产生。
2,构造裂缝,建筑材料(砂,石,水泥)的选用;混凝土的现场配合比没有到达要求;对现浇混凝土坍落度控制不严;养护期不够,对拆模时间、拆模时混凝土强度没有进展施工荷载验算。
砖混结构桩根底承台梁或者楼板混凝土的强度没有到达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70%就进展墙体砌筑等等都会导致砖砌体和楼板裂缝产生二、裂缝产生特征1,温度裂缝是从顶部开场,越往下层裂缝越轻。
房屋长高比越大,裂缝越重;条式房屋的中间单元裂缝轻,两端部单元裂缝较重。
整体上看,房屋内部墙体比外部墙体裂缝重,而内横墙裂缝较轻,内纵墙裂缝较重。
从施工角度看,夏天施工时的裂缝轻,冬天施工裂缝重。
2,构造裂缝一般没有固定的地方,通长出现最多的是客斤和卫生间楼板,墙体出现水平的裂缝的位置(窗边,门边,阳台处)三、裂缝的种类和成因1;温度裂缝〔1〕内外纵墙和根墙的“八〃字形裂缝这种裂缝多出现在每片墙体的端部,而且集中出现在门窗洞口的角部,呈“八〃字形。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处理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提纲:1.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成因分析2. 墙体裂缝的分类及对砖混结构的影响3. 预防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措施4. 处理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方法5.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一、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成因分析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成因有多种,包括结构本身的问题、外界因素的影响等。
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如下:1. 建筑物基础沉降或下沉。
这是导致墙体裂缝的最普遍原因之一,通常由基础设计不当、没有为土壤性质进行恰当的考虑、施工质量差和地基结构的不稳定等因素导致。
2.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问题。
墙体裂缝还可能由结构设计问题引起,如没有设计适当的支撑和加强结构、没有进行适当的荷载计算和应力分析等。
3. 温度变化等气候因素。
这些因素也会导致砖混结构墙体的裂缝,因为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建筑物会出现膨胀和收缩,这些变化将导致相应的应力。
4. 土壤水分的变化。
墙体裂缝还可能由土壤水分的变化引起,如当土壤变干时,可能导致地基沉降和建筑物结构产生不均匀的应力。
二、墙体裂缝的分类及对砖混结构的影响墙体裂缝根据其类型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包括引起塑性变形的裂缝、引起弹性变形的裂缝、引起材料损伤或松散的裂缝等。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对于建筑结构存在潜在的危害,它可能会对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例如,装饰层受损、门窗框变形、墙面脱落等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裂缝还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完全崩塌。
三、预防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措施为避免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出现,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基础。
保持基础的稳定性和完好性,还需要正确地进行设计和施工。
这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定期的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 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恒定。
通过稳定室内温度和湿度,可以使建筑物避免因为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导致裂缝的产生。
3. 正确设置建筑物的承重结构。
承重结构是连接建筑物与地基的关键部分,必须正确定位、正确设计和安装。
砖混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山西清华金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杨玉梁2009年6月砖混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在砖混结构建筑物中,墙体裂缝多有发生,裂缝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建筑物而异,有的出现早,有的出现晚,缝宽不等,较宽者有,严重者形成贯穿性裂缝。
砌体结构裂缝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降低了建筑功能,缩短了使用年限,影响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而且对抗震也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开发商和居民的普遍关注,因此,如何控制砌体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问题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归纳起来主要有温差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以及结构裂缝三类。
为此,在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及使用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1、砖混结构建筑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1.1 温差裂缝产生原因。
(1)温差是造成顶层墙体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
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环境温差成正比,温差大时裂缝就严重,温差小时裂缝就轻,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裂缝轻,保温隔热差的裂缝较重。
混凝土与砖砌体性能差异。
由于混凝土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为10×10,砖砌体线膨胀系数为5×10),其数值大小相差一倍。
在环境温差影响下,混凝土屋盖产生热胀冷缩变形比较大,而砖砌体变形则小得多,两者之间因性能差异产生相对位移,致使房屋端部砖墙内产生拉力和剪力,使截面突变,薄弱环节(部位)应力集中时墙体产生裂缝。
1.2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产生的原因(1)由于地基土质软弱或建筑地基局部土质不均匀,存在暗沟,洞穴,基坑等,土质软硬差异大,受压后必须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2)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
建筑荷载对地基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对承载力低、变形大的软弱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砌体结构裂缝工程实例分析及处理措施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对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等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墙体裂缝产生的部位和特征,分析了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从设计和施工方面介绍了防治裂缝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物墙体裂缝原因分析防治措施修复方法一、前言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和公众利益等诸多方面,在关于商品房的质量投诉案件中,由于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越来越多,墙体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功能要求(如引起建筑物透风、渗漏);还可能破坏墙体的整体性,影响结构安全;甚至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
因此己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
二、实例分析2.1温度裂缝实例(1)砌体结构裂缝调查情况通过对我公司90年代以来修建的部分砌体结构住宅楼的裂缝情况调查,有59栋砌体结构住宅楼存在裂缝,由于墙体裂缝,降低了房屋的整体刚度,并随之出现渗水漏水的情况,住户反应强烈,裂缝调查情况如下:59栋砌体结构的层数为四~八层,长度为2~5个单元,由于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有54栋,占91.53%;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住宅有2栋,占3.39%;由于温度应力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共同造成的裂缝住宅有3栋,占50.8%。
裂缝分布情况:裂缝普遍在房屋的两端对称产生,54栋住宅楼裂缝的方向和部位基本相同或相似,整栋房屋的纵墙裂缝呈“八”字形,还有的横墙上也出现“八”字形温度裂缝,极个别房屋也有一端产生裂缝或为水平裂缝的,凡外纵墙上窗口处的裂缝,一般都通过窗洞的上下角呈对角线,裂缝基本上呈枣核状,即中间宽、两头尖细,与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存在明显的区别。
横墙裂缝的特点是墙端部裂缝严重,向中间逐渐减轻;纵墙是顶层普遍有裂缝,少数向下一层有裂缝,个别向下二层有裂缝。
大多数裂缝出现在纵墙上,内纵墙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和条数、范围均较外纵墙严重。
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的墙体裂缝最为严重,双层屋面较轻,坡顶屋面最轻微。
浅析砖混结构住宅楼裂缝论文导读:层未发现此种裂缝。
现场勘察未发现严重结构性破坏,顶层墙体裂缝属温度应力裂缝,不影响结构的主体安全,但从结构的耐久性及整体性考虑,必须对开裂墙体进行夹板墙加固处理。
关键词:裂缝,砖混结构,加固,鉴定一、工程概况该工程主体为7层砖混结构,下部有半地下室,建筑面积为9000㎡,全长87.87m,中间有一道70mm宽沉降缝。
主体北侧有3层网点,网点与主体之间设70mm宽沉降缝。
本工程外墙为370mm厚墙到顶,北面储藏室及厨房0.OOm以上为240mm墙,内横墙2.80m以下厚370mm,2.80m以上厚240mm:内纵墙卫生间0.00以上厚240mm;楼梯间纵墙2.80m以下厚370mm,以上厚240mm,储藏室入户墙厚120mm,户间墙厚60mm。
所有墙均采用MU1O红砖,砂浆设计强度等级一至三层为M7.5,四至七层为M5,为混合砂浆。
外墙与内墙交接处及墙转角处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各层均有钢筋混凝土圈梁,屋面南端及东西两侧有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其梁与外墙圈梁及过梁整体浇在一起,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后改造为女儿墙。
楼板和屋面均为预应力空心板。
屋面保温层原设计采用1:10水泥珍珠岩,保温层平均厚lOOmm(后施工中屋面保温改为干铺炉渣)。
基础形式为毛石条形基础,基础底面标高为一3.8m,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280MPa。
本工程_丁1998年4月开工兴建,当年12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据住户反应,使用半年后,顶层墙体开始出现裂缝,且日趋严重,裂缝严重的房间,冬夏均有呼响声,其后,一些过梁也发现有裂缝出现。
二、工程现状调查及检测1.宏观勘察经现场勘察,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两端开间顶层南外纵墙窗口上、下对角裂缝,最大缝宽为1.Omm;(2)顶层内横墒靠近外纵墒上产生斜裂缝,沿砖砌体灰缝开裂,最大缝宽为1.Omm;(3)顶层圈梁竖向裂缝,最人缝宽为0.5mm;(4)顶层南外纵墙圈梁、过梁、雨蓬梁竖向裂缝及混凝土表面粗糙,并有孔洞现象,最大缝宽为0.5mm;(5)顶层内纵墙窗口上斜裂缝,最大缝宽为0.8mm;另外,两端开间六层北外纵墙及内纵墙也发现窗口上、下对角斜裂缝,裂缝程度较轻,其余层未发现此种裂缝。
某砖混结构平房裂缝病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某砖混结构裂缝调查,分析了产生裂缝病害的原因,结合工程实际,确定了合理的治理方案,治理措施的实施,取得较好效果,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砌体裂缝分析治理1 引言砖混结构的房屋,由于地质、设计、施工和材料等方面的原因,常使砖砌体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
砖砌体出现裂缝是对建筑物危害较大的质量症害之一,轻者影响外形美观和使用功能,损害结构整体性,降低工程寿命;重者使建筑物失去使用价值,甚至倒塌。
因此,有效预防砖混结构裂缝的发生和针对严重病害裂缝的治理非常重要。
2 工程概况某企业转运站为解决该站职工住房紧张状况,于2004年建设了5栋砖混结构平房。
房屋全长42.24m,宽7.2m,每栋6户,中间未设伸缩缝。
该平房基础采用毛石基础,埋深800,墙体为粘土砖,屋面为预应力空心板,横向布置。
该场地为一坡向地势,为便于房屋布置,建设时对场地进行了挖填处理,形成了两个错台,以3m高的挡墙分隔,第1、2栋在第一台阶。
2007年该站第一栋某住户就反映屋内墙面出现裂缝,排查中发现该户与连墙住户共用的上水管破裂,随即对管道的露点进行了封堵,未采取其他措施。
2010年,多位住户反映其屋内楼板及墙面多处出现裂缝,入户门变形,室内地板出现塌陷现象。
这些现象,造成住户的恐慌,引起公司的高度重视,并要求调查处理。
3 墙体裂缝及病害现状调查3.1 外纵墙裂缝该房屋为一层长条形建筑,纵墙开设洞口多,前纵墙开设有入户门、客厅窗、卧室窗,其中客厅窗与入户门用37墙分隔。
后纵墙每户开设有厨房、厕所、卧室共3个窗,窗间墙也非常近。
调查发现,在窗(门)间墙的下部纵墙上,出现了八字形裂缝,或单方向的斜裂缝,靠近窗侧缝宽较大,向外逐渐缩小。
在外门(窗)间墙的上部也出现了不规则斜向裂缝,裂缝往往通过窗洞的两对角,下宽向上逐步缩小。
这些裂缝在纵墙两端部的住户门窗间墙部位表现非常明显。
调查时,剥离裂缝粉刷装饰层后,发现砖砌体出现细微裂纹。
第10章
砖混结构裂缝分析实例
返回总目录
本章内容砖混结构裂缝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典型砖混结构裂缝调查六例•砖混结构裂缝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荷载计算:结构恒载N G =140.5kN ,使用荷载N Q =80.37kN 图10.3 砖柱包心砌法
原设计可满足要求。
但施工过程中采用包心砌法。
如图10.3所示。
且砂浆强度达不到要求,按实际情况计算,按MU7.5,M0.4查得f =0.79N/mm 2,考虑到柱芯起不到作用,承重面积减为0.49×0.49-0.24×0.24=0.1825m 2
这样,砖柱实际承载力与设计承载力相差太远,发生倒塌是必然的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违反施工技术规范的
包心砌法,质量不能保证,其总承载力
会大大降低,因此包心砌法引起的事故
屡见不鲜,必须引起重视。
起初,曾怀疑北侧地基不好,主体结构下沉,但经观察,主体结构并无明显沉降。
后来挖开北部门斗基础,发现埋深仅
200mm,基础下面土的颗粒间有冰渣。
仔细观察北门斗地面,有隆起现象,离北纵墙愈远处地面隆起愈高。
相反,挖开南部门斗基础,虽埋深相同,但基础下面土未遭冻结,地面也无隆起现象。
接着在北纵墙附近日照阴影范围内的天然地面挖坑,发现地面下450mm深度以内的粉土层均已冻结;相反,在南墙根类似地面挖坑,却无冻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