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剖析
- 格式:docx
- 大小:52.58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建筑史关键点总结写在前面的话考试之前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建筑历史和构造的资料整理一份出来,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考研同学。
不管我自己能不能在今年考上交大的建筑学研究生,我还是把资料总结出来,不管怎么样每个从头考试面对考研的学生都很迷茫,我只希望我总结的这部分资料能够给与大家一点点的帮助。
考完之后一直在忙着总结构造第二册的内容,建筑历史的总结资料一直没有时间键入电脑。
今天在女友的陪同下来民土喝水看书,开始把全部的资料内容键入电脑,发布在QQ空间日志部分。
本部分本资料是结合西南交大1996年-2010年考研建筑历史的考研真题对《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建筑构造上》、《建筑构造下》五本书的总结,突出比较容易考到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另外本资料参考了《中国古典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分类图典》、《外国建筑历史图说》、《西方古典柱式》等书。
通过近几年的真题来看,特别是2008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交大的建筑历史和构造考试越来越灵活,每年都有一部分题是在交大自己推荐的5本复习书中根本找不到答案的,这就需要参考者自己博览群书或者在考试中避而不答。
面对建筑历史考试,我个人认为记忆的部分很重要,特别是对图的记忆,交大的教授喜欢考那几座经典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
这几座建筑分别是:独乐寺的山门、独乐寺观音阁、佛光寺正殿、晋祠圣母殿、永乐宫三清殿、广胜下寺、应县木塔。
以上几个建筑出了应县木塔,其他都要求能随时随地画出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
应县木塔考平面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考立面和剖面的可能性不大,从几年来收集的几大著名学校的真题来看,同济大学曾经考过一次应县木塔的立面外,基本没再出现过。
因此以上几个建筑的立面、平面和剖面是重中之重。
另外几个建筑群的平面也很重要,如天坛的坛区、紫禁城,这部分要注意天坛的设计思想,紫禁城是如何建三大殿烘托出来的。
这些问题在书上有原话,本资料当中也有再现,考前一定要记住,除了要记住文字的部分还要参考者跟着文字把图绘制出来。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一、名词解释木构架几种形式:1.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2.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3.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4.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5.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平面形式:7.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9.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2. 开间,当心间: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宋代称为当心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3.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
6.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7.抄: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
8.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9.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10.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1. 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2.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3.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
14.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对于考研学子来说,复习中国建筑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建筑史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材与参考书籍复习中国建筑史的首要任务是掌握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可供选择。
其中,比较经典的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等。
这些书籍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风格,对于考生来说是必备的复习资料。
二、重点时期与建筑风格在复习中国建筑史时,考生需要重点关注一些重要的时期和建筑风格。
比如,古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时期有商代、周代、秦汉、唐宋等,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建筑特点。
此外,还要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风格,如木构建筑、砖石建筑、青砖黛瓦等。
对于每个时期和风格,考生要了解其发展背景、特点和影响,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
三、重要建筑遗址与文物中国拥有丰富的重要建筑遗址和文物,这些都是考生复习的重点内容。
比如,中国的长城、故宫、颐和园、兵马俑等都是世界闻名的建筑遗址和文物。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
四、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中国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体现。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需要关注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和雕塑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艺术和文化的特点,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解读和分析。
五、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中国建筑史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关联点。
比如,中国建筑史与中国历史、艺术史、文化史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考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建筑史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对比和交叉研究,深化对中国建筑史的认识。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1、远古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最早采用榫卯联接技术的木构干栏式古建筑和构件等2、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会画明清故宫的平面图,文字叙述其特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3、记住三朝五门是那些?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4、天坛的平面布局的特点是什么?.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
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山东省考研建筑学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及建筑构造详解山东省考研建筑学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及建筑构造详解一、中国建筑史概述中国建筑史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发展的学科,对于建筑学考研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的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可以使考生全面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设计理念,对于建筑学的综合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1. 原始社会的建筑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天然的山洞、岩石下、土坑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简单的竹木构造建筑,如竹筏、茅屋等。
2. 古代宫殿建筑自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建筑进入到宫殿建筑的阶段。
以殷商时期的殿堂建筑为起源,在后来的周朝和秦汉时期,宫殿建筑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发展。
3. 佛教寺庙建筑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佛教建筑注重平衡和和谐,多采用木结构,以及独特的屋顶造型和雕刻装饰。
4. 木质结构和石构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建筑发展逐渐从木质结构向石构建筑转变。
明清时期,明代的宫殿建筑以及清代的园林建筑都采用了大量的石材和砖瓦。
三、中国建筑的构造特点中国建筑的构造特点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木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檩条与柱梁的连接方式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和稳定。
2. 石构造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逐渐采用了石构造技术。
石材的运用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同时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雕刻和装饰。
3. 屋顶构造与独特的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结构多采用歇山式和游檐式,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屋顶的形状、线条和色彩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4. 四合院与庭园建筑中国的四合院建筑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形式,结合了居住与休闲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院落空间。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风格⾮常显明的⼀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度统⼀;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化,表现出鲜明的⼈⽂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五)诗情画意的⾃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建筑材料:⽊材。
2)结构⽅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式、井⼲式;3)空间布局:灵活。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
模数制。
5)平⾯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拱结构形式7)运⽤⾊彩装饰⼿段。
3.⽊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图)中国古代⽊构架有抬梁,穿⽃、井⼲三种不同的结构⽅式。
(1)抬梁式使⽤范围较⼴,在三者中居于⾸位。
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相邻⽊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架。
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最⼴优点:室内少柱或⽆柱,可获得较⼤空间缺点:柱梁等⽤材较⼤,耗材较多适⽤:⼀般多⽤于宫殿、庙宇、府邸、住宅等建筑,特别是北⽅(2)穿⽃式⽊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向⽴柱,但柱的间距较⼩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架空的抬梁,⽽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技术⼤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今,为中国南⽅诸省所普遍采⽤。
特点:⽆梁,柱较密,柱间直接⽤枋联系。
优点:⽤材较⼩,⼭⾯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适⽤:南⽅地区较为普遍(江西、湖南、四川)(3)井幹式结构以圆⽊或矩形、六⾓形⽊料平⾏向上层层叠置,在转⾓处⽊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书⽬1.《建筑⼗书》:①⼈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集。
①意⼤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明三⼤基⽯: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类⽂明三⼤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命:强烈讲究等级、低⽔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相传、地域差异较⼤、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业⾰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产推动了建筑⽂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乎消失c.后⼯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化、⾮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产地、能耗⾼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具完善。
⽂丘⾥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基⽯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华南理⼯毕业,⾹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明》影响。
7.《⼤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向——商业化、艺术化、⼤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论⽂10.《⼤趋势》托夫勒,预⾔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的性的艺术”⿊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20北京城1)明代北京城利用元大都原有都城改建的,平面凸形2)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正门是天安门。
3)北京全城有一条长约7.5KM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的外城的南门永定门是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锋和地安门,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雄伟,色彩鲜明。
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4)内城的街道街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由于皇城位于城市中央,又有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直接交通,故而内城干道的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反应了为帝王服务的特色。
于干道垂直而通过居住区的胡同间距在55-57m左右,而王府、官舍和寺庙往往跨胡同而建,平民的住房被挤于街巷背后与大宅隙地。
5)皇城内侧形成相对集中的四个商业中心21福建永定(客家土楼)1)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
2)土楼的形制:1、以祠堂为中心,2、中轴对称,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3)技术:结合社会需要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1、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一般厚达1~1.5m。
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檐口突出,应用建筑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
3、建筑内部空间开敞。
4、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
5、选址注意风水,坐北朝南,宅基“负阴抱阳”4)平面、剖面图22佛光寺概述成就,并以此说明唐代建筑的特点。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1)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建于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开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
2)大殿建在低矮的砖石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生起。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内容提纲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上)一、名词解释1、三朝五门沿着纵深轴线布置层层门禁的宫殿布局制度。
2、里坊制中国从春秋至宋以前在大多数中原城市实行的城市管理制度,以宵禁和集中设市为基本特征。
古代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组成单位。
3、一颗印云南地区的民居形式。
4、因山为陵唐代盛行的帝陵修建形式,将墓室主体开凿在自然山体中,以此显示其宏伟气势。
5、明楼宝顶以明朝明孝陵为代表开拓的明清帝陵建筑形式,宝顶为突出的圆形,下部为地宫,明楼为宝顶前方的仿城楼建筑,6、庑殿顶古代屋顶基本形制中最高规格的一种,四坡五脊。
7、楼阁式塔来源于楼阁形式的古塔,是我国古塔的主流,特征为塔的造型吸收了楼阁的造型特点。
8、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独特构件,初期为立柱上方承托屋檐出挑的力学构件,后演变为建筑规格等级的装饰构件。
9、北京四合院北方传统的民居布局形式,以内向,中轴对称的传统院落为主要特征,突出中国文化中长幼尊卑,内外有别的文化特征。
10、坛庙祭祀自然神灵和祖先先贤的礼制类建筑。
11、反宇飞檐指代中国古代大屋顶形式,以屋檐的起翘舒展为特征。
12铺作层即斗拱层,在殿堂式构架做法中,斗拱以水平框架层出现,强调整体性。
13、前堂后寝古代宫室布局制度,前为公共政治性领域,后为生活起居场所。
14、园冶中国第一部关于园林建设的系统理论总结的著作,明朝,作者为计成。
15、金箱斗底槽一种底面柱网结构,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形成回字形平面,内外等高。
16、福建土楼指闽西南地区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特征为强调群居性和防卫性。
17、须弥座来自印度,为安置佛像的台座,后成为中国古代高规格的台基形式。
18、牌坊封建社会为宣扬礼教,标榜功德,荣宗耀祖,表示贞烈的纪念性建筑小品,通常为建筑组群的标识。
19、黄肠题凑西汉时期的帝王级别的墓葬结构,指在陵寝棺椁四周用木材搭建的框架结构,以保护墓室。
20、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布局形式,为在宝城宝顶前的城台和城楼式建筑。
建筑学年考研建筑学重点考点解析在建筑学的考研中,掌握建筑学的重点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建筑学年考研建筑学的重点考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建筑学史建筑学史是建筑学的基础专业课,也是考研建筑学中不可或缺的考点。
建筑学史主要包括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三个阶段。
古代建筑主要涵盖了埃及、希腊、罗马、中国等古代文明的建筑。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文明的建筑特点、代表性建筑作品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精神。
近代建筑主要涵盖了欧洲近代建筑的发展。
特别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代表性建筑作品,考生要了解其设计理念、建筑形式以及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初至今的建筑。
现代建筑包括了包豪斯、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考生应熟悉这些风格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背后的设计思想。
二、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是考研建筑学中的另一个重点考点。
建筑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建筑构造、建筑表达与绘图、建筑设计原理等内容。
建筑构造是指建筑的结构系统和构造形式。
考生需要熟悉各类结构系统的特点、组成部分和力学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具体的设计问题中。
建筑表达与绘图是建筑师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
考生需要了解建筑图纸的绘制规范、符号和标注,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建筑设计的整体思路、分析方法和形态生成等内容。
三、建筑技术与管理建筑技术与管理是考研建筑学中的实践性考点。
建筑技术与管理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经济与管理等内容。
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基础。
考生需要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性能和应用范围,并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建筑施工是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建筑的过程。
考生需要熟悉建筑施工的一般流程和常见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指对建筑项目的预算、成本、进度和质量等进行管理。
考生需要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斗栱不同时期(唐宋与明清)的特点(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栱犹如弥补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承托屋檐)仍未丧失。
2、斗栱的基本组成栱、斗、昂3、宋、清的建筑模数制宋——材;清——斗口4、宋代斗栱的叫法,按位置分三类,名称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
5、木结构的四种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应用(识图)结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阑式应用地区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东北、云南等林区潮湿的山区或水域特点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不大时才能使用可采用跨度大的梁以减少柱子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有较好的防潮隔热性能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受木材长度限制,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原始社会1、仰韶文化主要遗址有2个: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2、河姆渡文化遗址名称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结构为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最早使用榫卯技术3、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特征为1)家庭成为生活单位,居室面积变小,平面呈“吕”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有较强私密性2)建筑材料上开始出现土坯砖,基础实验夯土,墙体用土坯砖;室内地面墙面普遍采用白灰面,防潮;白灰墙上出现了花纹,是已知最古老的室内装饰4、红山文化:最早的神庙遗址是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奴隶社会一、夏:我国已发现最早的木构夯土建筑及庭院建筑实例是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二、商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三、西周两处遗址1、陕西岐山风储存西周建筑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最早发现瓦(封闭庭院,中轴明确;前后堂使用廊道连接;完备的排水系统;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第一章历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建筑历史科目题型分析根据各高校十多年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题来看,建筑历史或是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单独组卷,或与其他科目构成专业综合科目的试卷。
但无论如何,由中国建筑史、外国古代和外国近现代构成的建筑历史是考生应试的必备内容。
纵观这些试题可知,建筑历史的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绘图、简答及论述题等。
以下分别简要述之(为了各高校试题的保密性,考题所出自的学校暂且从略)。
一、选择题考试中常见的选择题为单选题,主要针对一些比较直接而简单的知识点,是对考生基本知识的考核。
[例题一]古希腊有三种柱式,古罗马发明了两种,形成了罗马五柱式。
这两种柱式是()。
(2003年考题) A科林斯和混合式B多立克和爱奥尼C塔司干和科林斯D混合式和塔司干答案及解析:这是一道简单的知识题,古希腊的三种柱式为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古罗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塔司干和混合柱式。
故正确答案是D。
[例题二]哥特式建筑由于()等结构上的成就而大大丰富了其空间创造。
(2003年考题) A尖券肋骨拱和飞扶壁B帆拱和尖券肋骨拱C叠柱式和连续券D半圆拱和束柱答案及解析:叠柱式、连续券和半圆拱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特征,帆拱是拜占庭时期的建筑特征,尖券肋骨拱、飞扶壁和束柱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综合比对,故正确答案为A。
[例题三]西方古典主义是指()。
(1998年考题)A古代希腊、罗马建筑B学院派建筑C17世纪法国宫廷文化支配下的建筑D19世纪以前的古代建筑答案及解析:这里考核的主要知识点是古典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的含义差别,古典建筑是指古代希腊、罗马建筑,而古典主义建筑则指17世纪法国宫廷文化支配下的建筑。
故,正确答案是C。
第1页[例题四]苏州园林中沧浪亭之“沧浪”一词出于()。
(2003年考题)A《楚辞》B《庄子》C《诗经》D《老子》答案及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建筑历史外围知识的试题,检验的是考生是否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质,此类考题一般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小。
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一一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一一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一一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岀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 《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 《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 《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 《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 “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一一同济综合楼13. “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15.《道与建筑》张一调。
讲道家思想与现代建筑,用现代建筑语言,现代思想。
美国第一篇博士论文。
普林斯顿大学。
《建筑师》上有连载。
16.缪朴《传统本质一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点特征》,现象学+ 结构主义手法分析,亚历山大是他的老师。
17.李约瑟《中国的文明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十篇。
《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五卷是其简写。
18.《后现代语言》詹克斯19.《天朝杀场》解构权利与空间。
(二)历史观1.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蓬皮杜中心、中国实验建筑展口号。
2.克劳奇(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论为先的历史。
3.历史有两种:编年、在当下写历史。
4.以史代论卢永毅,以论代史常青5.定义:历一一过程,史一一史官的记录6.恩格斯“事物是过程的集合。
”7.福柯:用解构方式思考,影响整个人的行为方式。
8.《西方的没落》文化形态学九大文明:印度、中国、西方、巴比伦、埃及”伊斯兰建筑是伪形(另一种文明的遗骸)。
9.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差异的消失后宗教、民族、国家、社会的矛盾,得出此结论。
“crush,remaking world order ”10.Fukuyama亨廷顿学生《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历史终结于人类大同”。
强势的一者会同化所有特点,文化差异要终结。
事实证明了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证明了《文明的冲突》的正确。
11.库哈斯“历史没有终结”12.城市史《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13.斯卡洛奇(意)文艺复兴大师“ 建筑是为万物安排,为世界进行装裱”14.建筑学:根据生活和艺术的需求对具体空间的策划和设计。
15.中国古代建筑史观:古代文史不分家“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历史哲学》汤因比“从中国以来,中国崇尚复古”。
《古史辩》顾颉刚“对历史怀疑”。
中国当代明星建筑师:张永和、马清运、王澍(象山校园),都是立足本土、历史。
上海的精神文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16.德•里达:解构主义大师。
“继承不是接受,而是质疑与选择”“我们既要解救启蒙理性原则,又要解构今日的启蒙理性”17.路易斯•康:“如何将学院派与现代结合”“未来是来自于融化的历史”(后现代宣言)。
后现代的转折点。
18.《建筑理论新译成》14点理论①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一一起点:文丘里②建筑意义的讨论,寻找建筑的价值核心一一符号学③结构,对结构的解构,关于创造与根源——解构主义④关于传统的讨论⑤类型学讨论传统与现代的转化,罗西(意、新理性主义)、克莱尔(英)。
世博会中国馆,用西方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⑥文脉主义19.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工官+工匠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一)起源与流变1.西方启蒙时期,18世纪,开始思考另一个时代一一现代,启蒙运动提出现代性。
(现代性modernity 与现代化modernization 不同),中国没有现代性。
①形态学morpologya.研究共时性问题b.结构(第一)+功能,精神+物质。
②拓扑学topologya.一个形受到外界影响,与环境约束有关的变化b.Topological translation 重构-拓扌卜变幻c.后现代也是拓扑变幻,不一定是和历史发生关系。
d.拓扑分析:将复杂的东西回归到简单的关系。
③类型学typologya.建筑类型学着眼于建筑的转化、类型,并认为这是今日的建筑形态所赖以延续的那部分传统(2004qm)。
b.在欧洲最有影响,起源与流变=原型与变异(prototype-variation ),c.研究历史性问题,探讨传统转化的理论――类型学;探讨建筑意一一符号学(2008qm)。
④现象学a.抛开一切确定的原理,要纯粹的感觉去体验一一现象学还原b.缪朴《13点》①Constructive 结构----- 纯技术的②Techtonic建构——有文化意匠的③Archi-techonic 偏重技艺和意匠④Architecture 是一门学问①洛基耶神父:他的想法属于新古典主义。
建筑起源的三个元素:柱子、梁、屋顶(希腊小木屋)。
柯布的萨伏伊就与他的文章有很大关系。
著作《建筑评论》。
②德昆西:艺术史家,属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用伪形走进现代,还没进入现代)与法国古典主义划清界限。
提岀类型学一一人类建筑从起源来说有3种类型:a.游牧民族一一帐篷b.埃及洞穴玛斯塔巴、拱券c.希腊小木屋帕提农神庙。
③桑佩尔:18世纪〜19世纪。
提岀母题,提岀表皮一一即使结构又是装饰。
(《建筑四要素》火炉、基座、框架及屋顶、表皮。
)④阿尔多•罗西:德昆西为鼻祖,建筑类型学代表人物。
⑤温克尔曼:提岀风格,首个提岀用艺术史的观点研究建筑。
《古代艺术史》属新古典主义。
2.中国曲线屋顶柔性结构——榫卯、柔曲外形——双曲屋顶、卷杀收山、柔靡装饰——彩画。
①起源于帐篷的形态一一审美习惯②《周礼考工记•轮人》战车上岀现帐篷。
③《周礼考工记》“上尊宇卑”梁越扁,屋顶垂下来越低,积水越远(排水功能)。
④《易经》“上栋下宇”栋一一梁,宇一一屋檐⑤反宇:作用一一排水远、采光。
“上反宇而盖戴,激日景而纳光”(张衡《西京赋》)⑥魏晋南北朝。
之前为直屋顶,之后有卷曲屋顶。
⑦《清会典》各种屋顶在一起,说明两种屋顶融合。
⑧方塔园一一大门用桁架冯纪中。
何陋轩一一现代的悬垂感(双曲)的民居意向,竹子(传统材料意向)的结构(桁架)。
代代木体育馆丹下健三一一悬索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游泳馆马国馨一一现代结构(网架与斜拉)、材料模仿古代建筑意向。
⑨加德满都(尼泊尔)现在还有直屋顶的塔,我们只有汉代的砖画像才有直屋顶的形象。
3.中国气候分界线①400mni降水线 -- 农耕与游牧分界长城800mm降水线------ 秦岭淮河南北方②长白山、太行山、秦岭:西北中国游牧民族、东南中国。
③风土(民间文化)vernacular民间建筑与官式建筑。
降水量大的地区屋顶坡度大,但文化因素压倒气候因素(包括工匠转移)。
西藏建筑虽然是平屋顶,但与坡屋顶同构;福建有平缓的屋顶。
④Anti-climate 反气候,topography 地貌、地形、地质。
⑤北方邦扎,南方榫卯。
布达拉宫——木结构,福建土楼——木结构四合院变异成:岭南大进深、小天井四合院;三坊-照壁;一颗印(白族,防御性强)。
4.中国的木结构①伊东忠太:中国无宗教,所以不追求永恒。
/ (李约瑟:非神权说)②梁思成:崇简,便宜③阴阳五行:“文化就是习惯”左青龙(木)一一阳性,右白虎(金)一一阴性(砖石为阴,陵墓和塔的砌筑)④类型学:德昆西⑤文明延续说:张光直(美)人类学家“历史上文明都是中断的,只有中国是延续的。
”5.中国建筑分期元以前的建筑75%在山西,河北次之。
正定是石建之都。
①古风时期archaic :唐以前,没有形成经典,没有格式化order。
可以追溯到商周的青铜器,纹理多折线,与清的装饰(复杂,以折线为主)相似。
秦汉稍有程式,但不普及。
②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③古典早期:唐宋前后产生法式,形成严格的等级尺度规范。
辽风就是唐风的延续,金朝接近宋朝风格。
④古典晚期:明清(明中叶之后)。
中国的巴罗克、洛可可。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林徽因作序,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⑤近现代:19世纪末,启蒙以来,西方文化成为强势(工业革命)。
西风东渐。
唐(豪劲)一一宋(醇和)一一明清(羁直)6.人类几个建筑体系①西方古典一一希腊古典,欧洲到美国。
②伊斯兰一一西亚和北非(地中海东南)一一埃及、巴比伦、波斯、拜占庭的继承与檀变。
③印度一一介于东西之间中国一一包括朝鲜、日本、越南。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流变(一)几本著作:中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建筑理论,是因为中国文化的问题。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述而不作。
2.刘致平《中国建筑结构及类型》述而有作,从今天角度思考历史。
3.陈从周《说园》以文人的眼光看园林,不同于旧的著作《苏州古典园林》之类。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把古代建筑分类,按建筑设计(平立剖面规划等等)分析。
参考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十篇5.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中国的构件用英文如何说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p.s. 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j tn)o(二)18〜19世纪有关建筑起源的几种说法:1.弗莱彻《比较建筑史》“建筑之树” “西方中心论”。
“后殖民理论”。
“东方主义”是西方人给我们的定义。
延续下来的“历史的”建筑在主干上,“非历史”建筑在分支中。
建筑受地理地质、气候、宗教、社会历史四因素影响。
2.“建筑是从火来的”穴居。
《周礼考工记》“上栋(梁一脊檩)下宇(屋檐),以待风雨”《易经》“上尊宇卑”。
3.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从艺术史来看建筑,每个建筑都可以以风格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