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_毕业论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内容摘要: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众多平凡而感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重点描写了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在对待苦难时的坚强和不屈从于命运的拼搏精神,以及在爱情上的悲剧。
折射出黄土地的苍凉、悲怆、至纯至浓的真情。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
该书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
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
小说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孙少平,是一个有知识的现代青年,属于奋斗型人物。
他从小就在苦水里泡大,对苦难有着最切肤的体会。
但这个农民的儿子从不惧怕苦难,也从不鄙薄自己的出身,而是在双水村狭小、破旧的家里,养成了独立,敢于担责任的男子汉气概。
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是扎根于农村,在农村找寻出路,并安于农村生活的个人奋斗者。
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所召唤!田晓霞美丽大方,才华出众,性情倔强,意志坚强,富于进取。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关键词:路遥平凡世界人物形象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多次拜读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深入地了解了路遥坎坷而又奋斗的一生,我熟识了路遥是一个有着深切的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作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悲壮情怀和献身精神创作了《人生》①、《平凡的世界》等在全国引起强烈、持久影响的作品。
他的作品以深邃的目光解析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剖析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14《平凡的世界》做客每一个平凡的世界,都有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人,用对梦想的渴望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划起坚强之舟;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
让本来渺小而微不足道的自己,为这浩渺的世界添上幸福而温暖的一笔。
每一个平凡的世界,都需要一个不平凡的自己,泼墨挥洒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课内挖掘】《做客》一文,首先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插叙了田润叶的品质和德行:她一回乡下总不忘给孙少平的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她不介意亲人的家境,经常提着点心到傻瓜叔叔田二臭气熏天的家里去,从而把一个具有金子般心灵的少女的形象呈现给了读者。
[技法点拨]插叙的方法:(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
(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精彩运用请运用插叙手法写一篇作文。
【示例】家乡的栀子花又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家乡的那一片片栀子树也该开花了吧?我从小便闻着那花香,心里早已烙上了挥不去抹不掉的栀子缘,栀子情!十年前的一天,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城里念书,从此便很少闻到那栀子花香。
今天,城里的同学带给我一朵栀子花,依旧是白色的花朵,只是略显娇嫩了些。
然而,任凭我怎样嗅,也闻不出家乡栀子花那么浓郁、厚实的香味。
我不禁自语道:“这花呀,没我家乡的花香。
”同学说:“不会吧?这花很香哩!”我眼前不由地浮现出儿时的画面来:奶奶牵着我的小手在家门后的院里摘花,那时候,我家的花树很大,每天可以摘一箩筐花朵。
常常是奶奶摘高处的,我摘低处的。
摘完后,祖孙俩便将筐抬进屋里。
之后,奶奶总会挑一朵开得最艳的花,洗一洗,再扎在我的辫子上,左看看,右看看,拍着手说:“咱家的妞儿,真美!”接着,我就拎着花篮儿,左邻右舍的,一家发几朵。
乡亲们有的在床头放上几朵用来驱蚊,有的在客厅过道放上几朵,整个房间都氤氲着香气。
路遥作品的审美灵魂和当代意义《平凡的世界》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谜。
有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这个看起来面貌过于朴素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从多年来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看,《平凡的世界》的借阅量始终居于高位。
虽然80后90后年轻人中也有人说“这部书太遥远”了,甚至说它“过时了”,但总体看来,无论是书还是电视剧,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和销售量。
这就不能不让人深加探究。
一、《平凡的世界》有一个总的特点,那就是把历史命运个人化,把个人命运历史化,由此形成一个横纵交错的骨架,使之带有全景性、史诗性和开放性。
所谓历史命运个人化,个人命运历史化,真做到可不容易;而《平凡的世界》却能化而为一,溶为一体,在人物身上闪现时代生活的剧烈变化,让时代变化在一个个偏僻山村的微不足道的农民的心灵激起波澜,它们不是两层皮,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人物的动机不仅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而主要是从历史的潮流中浮起来的。
小说讲述的是1975到1985这10年间,陕北高原双水村三家人,孙家、田家、金家及其相关的一大群人的生活史,突出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人生奋斗经历,实际上作者写的远不止这些,他把笔伸向乡村、中等城市、省城、煤矿、学校等非常广阔的画面。
卷首语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说明它不仅要表现历史交替时期具体的变动和是非,而且要大力表现在古老大地上和沧桑岁月中,普通劳动者们的一贯的真诚与勤劳,坚韧与追求。
这就使一代代的读者,既可看多年前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不断地把自己加入进来,在作品里找到自己,敲响心灵追求的鼓点。
小说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结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
路遥是新时期底层叙事的自觉的先行者。
路遥多次跟我谈过,他认为,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沛的社会内容。
他并不否认帝王将相或英雄伟人的意义,但他更看重“平凡”,认为它的概率更大,意味无穷。
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一、语言文字运用1.完成填空。
中国当代作家写的《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全书共三部,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人名)和(人名)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2.“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
”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先兆(zhào)弥(mí)漫抡(lún)着镢(jué)头B.惶(huáng)恐铁锨(xiān)笨拙(zhuó)拘(jū)束C.抠(kōu)着捎(shāo)到脸颊(jiá)嗅(xiù)到D.瓮(wènɡ)声瓮气火烧火燎(liáo)衣服襟(jīn)子揩(kǎi)了揩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连绵撒谎父子两桃红柳绿B.旋即脸颊瞎转悠世外桃园C.贻误蔓延难为情头晕眼花D.暮霭联袂高粱面不知所错5.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平凡的世界》全书第一部叙写的是“文革”末期中国农村的困境——集体主义生产方式差不多走到绝境,“抓革命,促生产”的管控已成____________,农村社会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贫困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这也就___________着改革的必然到来,所以第二部便有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先富起来的农民办小企业的新气象。
随后的第三部则展现了改革从乡村向城市的扩展。
看得出来,路遥对改革进程的把握相当准确,对叙事节奏的掌控也颇为___________,把纷繁复杂的改革进程纳入___________的叙事序列,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逐步展开。
A.强弩之末预判妥当井然有序B.强弩之末预示得当井然有序C.日薄西山预示得当井井有条D.日薄西山预判妥当井井有条6.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荒凉(人烟少,冷清)揶揄(嘲笑,讥讽)B.惊讶(害怕)转悠(在同一地方来回走)C.耿直(正直;直爽)尊贵(可尊敬,高贵)D.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窘迫(十分为难)7.在路遥的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中那段吃不饱饭的时期,被比喻为孙玉厚家第二年“银行”的是()A.旱烟地里营务的旱烟 B.院子里的那口肥猪C.自留地里的蔬菜 D.神仙山上的药材8.孙少平和田晓霞“两年之约”的地点是在哪座山的杜梨树下?()A.梧桐山 B.麻雀山 C.古塔山 D.庙坪山二、名著阅读9.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一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当以真动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这是文艺永恒的魅力之所在。
平凡的世界解析与感悟第一章:平凡的开始从小到大,我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
那个世界没有璀璨的星光,没有绚烂的色彩,只有平淡的日常和朴实的人情。
在这个世界里,我学会了感受平凡,品味平凡,也在平凡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第二章:平凡的成长在平凡的世界里,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曾经,我渴望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追逐着光鲜与成功。
然而,在现实的碰撞下,我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平凡并不等于失败,也不等于无趣。
相反,平凡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是一个人品味生活的机会。
只有在平凡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珍贵,什么是重要。
第三章:平凡的爱情在平凡的世界里,我遇见了她。
她没有绝世的容颜,没有华丽的身世,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
但是,她的平凡却让我心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我们在平凡中相识、相知,用平凡的爱情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故事。
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情感,却有平凡的陪伴和温暖。
第四章:平凡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不例外。
在平凡的世界里,我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虽然道路艰辛,但我从不放弃。
因为我知道,只有通过平凡的努力,才能实现非凡的梦想。
就像一位伟大的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伟大的人物都是从平凡中走出来的。
”第五章: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
我们没有豪华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但我们有平凡的人生。
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平凡的生活,用自己的智慧追寻着平凡的幸福。
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并不平凡,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第六章:平凡的感悟在平凡的世界中,我学会了感悟。
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悟出了平凡的美好。
平凡并不代表平庸,也不代表无趣。
平凡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态。
只有当我们用平凡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平凡的心态对待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平凡背后的深意。
第七章:平凡的未来平凡的世界永远存在,平凡的生活永远延续。
虽然我们渴望非凡,追求卓越,但我们不能忘记平凡的价值。
平凡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
小说深度解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困境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中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变革背景下,一个农村普通家庭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各个主要角色的人性困境,深刻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对立与无奈。
本文将对小说中人性困境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一、渴望进步的内心追求在平凡的世界中,作为农村的普通家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内心追求。
无论是孙少平想通过与文学青年的交往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是田晓霞之于得到母亲认可的渴望,他们都追求着在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
然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个人力量的无力造成了这种追求的绝望。
这种困境使得人们更加明白自己的平凡,也让他们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
二、现实的残忍打击在小说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常常会遭遇到现实的残忍打击。
比如田润受到大舅子的压迫,最终只能妥协投靠大舅子。
无论是在田润的身上还是其他角色身上,我们都能看到现实对于个人努力的无情打击。
这种残忍的现实使得人们陷入内心的挣扎,不得不做出妥协与牺牲。
三、道德困境的纠结小说中的人物面临的道德困境层层叠叠。
例如,孙少安为了守护家族利益而撕毁自己和余淮的合约,使余淮走上罪恶的道路;而余占鳌则被迫背离自己的良知,在权力面前屈从。
这种道德困境的纠结,使人们在捍卫自己的利益和尊严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最终背离了自己原本的价值观。
四、人性的善恶之间小说中不同角色之间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无论是田润面对工作中的挣扎,还是曹书记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不惜伤害别人,这些都展示了人性中充满了复杂的矛盾。
人们在人性与利益的冲突中徘徊,使得人性本善与善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总结起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困境充满了无奈与挣扎。
人们在追求进步、面对现实、纠结道德、抉择善恶之间,不断面对着自己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困境。
通过这些困境,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环境的残酷。
《平凡的世界》主要人物分析《平凡的世界》主要人物分析导语: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笑,激动、喜悦、难过、神伤,一心都沉浸在那片遥远又熟悉的黄土地。
这是恢宏的巨著,是饱蘸着热情与爱在书写生活的历史长卷,那些贫穷与苦难,那些坚韧与顽强,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最沉重的记忆,也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灵魂。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平凡的世界》主要人物分析,希望有所帮助!1、孙少平少平追求书籍的经历似乎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但是他最终也没有摆脱社会底层——煤矿工人的命运。
少平这个人是让人心疼的,自尊心强到了极限,他渴望改变命运,酷爱读书,在自身社会地位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在只能出卖体力换取金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读书。
他努力摆脱农民的`身份,竭尽全力使自己的眼界不被束缚,纵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也一直要求自己处于读书人的行列中。
他的认知不输于那些上过大学的人,但他并不给人一种学究派,他并没有常常口出名言,或者给人一种极不舒服的文绉绉的感觉,他说话都是平常白话,但总渗透着常人无法理解的道理。
今年没能和晓霞浪漫到最后,但一生那样刻骨铭心的爱过就已经足够。
2、孙少安如果少安当年有条件上学,一定也能学出个样,即便生不逢时,在学校学不了什么东西,仍可以做一个读书人。
少安的经历也不难叫我们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即便做了农民,仍然可以鹤立鸡群。
少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润叶与秀莲。
一个陪伴他穷苦的童年生活,一个帮扶他艰难的创业历程。
3、孙兰香人穷志不短的小丫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并凭借自身的优秀赢来了自身的幸福。
其实这点在兰香小时候就不难看出来,从小就知道体量别人,心疼父母,那个小时候不争好吃的早早躲到外表去的小女孩,那个背小框捡柴火的小女孩,那个勤工俭学到工地干活的小女孩,都让我们刮目相看。
兰香是整个故事里最圆满的人吧!4、郝红梅郝红梅之前一直都是灰色的色彩,地主家庭背景,衣衫褴褛。
急功近利的虚荣之心,使得她和少平还有顾养民的爱情都不被看好。
摘要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对几对平凡年轻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脱俗与异样。
他们的爱是真挚的,是纯洁的,同样也是经不起现实的风浪的。
作者也借此传达了自己所期望的理想观念。
因为是理想的,所以是美丽的;因为是理想的,所以也是经不起现实打击的。
现实的爱要经历的太多太多——金钱、世俗等等,最后真诚的爱最后也只能是一种理想了。
因而,《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是那么的绚丽,也是那么悲剧的让人无可奈何。
通过品读《平凡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晓霞和润叶的爱情观可以让我们当代大学生再次认识到感情是神圣的,是需要认真对待而不是为“钱”途而虚情假意,她们更让我们知道了爱是一种信仰。
而少平和少安也让我们大学生认识到了生活是不容易的,我们大学生应该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应该用汗水来浇灌我们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爱情;现实;精神;世俗;悲剧异于传统的绚丽,感人至深的悲剧——解析《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引言路遥先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一直反响强烈,直至今天,书中人物的魅力仍不减当年。
“全书以70 年代末到80 年代中期,中国城乡经济改革为背景,写出了双水村农民青年孙少安、孙少平的奋斗史。
全书结构恢宏,气势磅礴,具有史诗性质,被称为中国农民二次翻身的史诗。
”[1]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正是以爱情这永恒诱人的话题,来表现其中人物人性的善良和真诚。
路遥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大都以悲剧收场,演绎了一首首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牧歌。
本应完美的爱情,在现实生活的重击下被折磨得心力交瘁,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遗憾和伤感。
一、孙少安和润叶等的绚丽爱情和凄美婚姻(一)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绚丽爱情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一起读完初中、高中。
加之两家关系一直都是很亲密,两人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越来越深。
然而这段爱情一开始就有着种种现实的阻碍。
少安从十三岁就辍学回家同父母一起养家糊口,骨子里也就种下了所有农民都会有的保守,他离不开土地。
《平凡的世界》之悲剧意识及其成因探析
《平凡的世界》作为影响最深远的当代小说之一,其中弥漫着一
种浓厚的悲剧意识,它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
整个黄土高原上人们不平凡的苦难生活。
作者带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以那个特殊年代陕北农村和城乡交界的普通农民、工人、知识青年、基层干部等人物的生活为视角,从个体生命、人格尊严、人生价值、婚恋情感等方面解析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生存艰难,以
及人们在苦难生活中体现的抗争精神,同时对十年浩劫对社会的影响
有一定的审视。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阐述了悲剧意识的内涵,以及《平凡的世界》中体现的悲剧意识。
第二章阐述了作品中不
同人物的生存悲剧。
生存悲剧首先体现在平民英雄人物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了改变贫穷的家境、为了走出贫困的农村,想要在平凡的
世界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的艰难历程;其次还有老农民孙玉厚、“二流子”王满银、“空想政治家”孙玉亭、弱女子郝红梅等一系列小人物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生存悲剧。
第三章分析了青年一代经历的爱情与婚姻悲剧。
主要包括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郝红梅、金波等一群男女青年在面对爱情时虽然都极力渴望纯真幸福爱情,但因各
种原因最终难如人愿的不幸经历。
第四章主要从时代与社会历史背景、传统的门第观念、地域差别造成的思想与文化差异、人物个性特点、作家生活经历等方面阐述了《平凡的世界》中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14《平凡的世界》做客每一个平凡的世界,都有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人,用对梦想的渴望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划起坚强之舟;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
让本来渺小而微不足道的自己,为这浩渺的世界添上幸福而温暖的一笔。
每一个平凡的世界,都需要一个不平凡的自己,泼墨挥洒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做客》一文,首先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插叙了田润叶的品质和德行:她一回乡下总不忘给孙少平的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她不介意亲人的家境,经常提着点心到傻瓜叔叔田二臭气熏天的家里去,从而把一个具有金子般心灵的少女的形象呈现给了读者。
[技法点拨]插叙的方法:(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
(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精彩运用请运用插叙手法写一篇作文。
【示例】家乡的栀子花又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家乡的那一片片栀子树也该开花了吧?我从小便闻着那花香,心里早已烙上了挥不去抹不掉的栀子缘,栀子情!十年前的一天,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城里念书,从此便很少闻到那栀子花香。
今天,城里的同学带给我一朵栀子花,依旧是白色的花朵,只是略显娇嫩了些。
然而,任凭我怎样嗅,也闻不出家乡栀子花那么浓郁、厚实的香味。
我不禁自语道:“这花呀,没我家乡的花香。
”同学说:“不会吧?这花很香哩!”我眼前不由地浮现出儿时的画面来:奶奶牵着我的小手在家门后的院里摘花,那时候,我家的花树很大,每天可以摘一箩筐花朵。
常常是奶奶摘高处的,我摘低处的。
摘完后,祖孙俩便将筐抬进屋里。
之后,奶奶总会挑一朵开得最艳的花,洗一洗,再扎在我的辫子上,左看看,右看看,拍着手说:“咱家的妞儿,真美!”接着,我就拎着花篮儿,左邻右舍的,一家发几朵。
乡亲们有的在床头放上几朵用来驱蚊,有的在客厅过道放上几朵,整个房间都氤氲着香气。
《平凡的世界》原文与对应解析《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长篇小说,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社会背景为舞台,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以下是一些原文与对应解析的例子:原文:“城市寂静无声。
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解析:这段文字描绘了城市清晨的寂静和阴郁,通过公鸡的啼鸣,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灰暗的世界中。
这反映了孙少平在城市中的生活并不容易,他的内心也充满了孤独和迷茫。
原文:“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
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
”解析:这段文字描绘了孙少平在贫困生活中对食物的渴望和焦虑。
他如同偷窃一样舀取剩菜汤,这表现了他对食物的极度渴望。
同时,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如同炸弹的爆炸声,这也表现了他在这种环境下的惊恐和不安。
原文:“每天的劳动可是雷打不动的,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干到吃晚饭。
这一段时间是孙少平最难熬的。
每当他从校门外的坡底下挑一担垃圾土,往学校后面山地里送的时候,只感到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机械地蠕动着两条打颤的腿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蜒。
”解析:这段文字描绘了孙少平在劳动中的痛苦和疲惫。
他每天从下午两点一直工作到吃晚饭,这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
他挑着垃圾土往山地里送,感到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不存在,只是机械地蠕动着两条打颤的腿一步步爬蜒。
这表现了他对劳动的极度疲惫和对未来的迷茫。
原文:“他在眼前的环境中是自卑的。
”解析:这句话简洁地表达了孙少平在面对环境时的内心感受——自卑。
这种自卑感来源于他对自己地位和价值的认知,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悲哀。
总的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小说,通过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优美句⼦解析1.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句⼦赏析平凡,是⽣活的本⾊。
我们每⼀个⼈,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分渺⼩、脆弱、微不⾜道。
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是些平凡事。
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悟。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集中份量最重的⼀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活,通过复杂的⽭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们的形象,⼈⽣的⾃尊、⾃强与⾃信,⼈⽣的奋⽃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荡⽓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
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原上⼏千⼏万座村落中的⼀座。
从⼩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个个普通⼈物平凡的⼈⽣旅程,衬托⽇新⽉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们的思想,给⼈以亲近,给⼈以启迪。
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公的不平凡。
⽐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物是全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家⾯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代⼈对⽣活的憧憬与⽆奈。
他受过了⾼中教育,他经过⾃学达到可与⼤学⽣进⾏思想探讨的程度。
作者赋予了这个⼈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骛远。
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们的⾃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另外⼀种眼光去学会欣赏。
那种战胜⾃我,重塑信⼼的渴望中所表现出⾃卑⾥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种精神。
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们对美好⽣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代⼈,也是⼀种警醒。
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物⾥他描写着⼈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
在他的世界⾥,⼈的最⼤的优点就是认识到⾃⼰是平凡的。
这点从孙少平⾝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
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当我费⼒的打开第⼀页的时候,就被⼀个⾬雪描写的场⾯给吸引住了:“…系蒙蒙的⾬丝夹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玲玲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给⼈美的享受,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到春天,过度的⾮常⾃然,跨越了近10年的季节变化,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法描写,让我⼤览宏图。
《平凡的世界》:人性光辉的赞歌《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农村青年孙少安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光辉。
小说以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一个真实而饱满的时代画卷,讴歌了人性中的善良、坚韧和奋斗精神。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段经历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孙少安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困,生活艰辛。
然而,孙少安并没有被环境所压倒,他勤奋好学,努力奋斗,最终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孙少安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友情的考验,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即使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孙少安也从不放弃,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除了孙少安,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鲜明的人物,他们或善良、或狡诈、或懦弱、或坚强,共同构成了这个平凡世界的多彩画卷。
在这个世界里,人性的光辉在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
比如,孙少平的母亲李向前,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自己的善良和坚强支撑起整个家庭;还有孙少安的父亲孙桂芳,他虽然性格倔强,但在关键时刻却总能挺身而出,为家人担当。
这些人物或让人感动、或让人心疼,但他们都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在《平凡的世界》中,人性的光辉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中。
无论是孙少安还是其他人物,他们都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不断前行。
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在挫折中变得更加坚强。
这种人性的光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灵,激励着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的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真实而感人的作品,它通过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生活,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段经历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人性的美好,也许在平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平凡的世界解析与感悟一、平凡的世界人们常说,平凡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高山巍峨,没有江河奔流,只有平凡的人们和平凡的生活。
他们并不出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体。
他们辛勤工作,过着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他们的故事或大或小,却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理。
二、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世界里,人们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们要面对各种苦难和挑战。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让他们变得坚强和勇敢。
他们或许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却拥有睿智和智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他们可以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善良和真诚。
他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意,影响身边的人,温暖他人的心灵。
三、平凡的情感在平凡的世界中,情感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有爱情,有友情,也有亲情。
在爱情中,他们痴迷、追求、付出,也经历着分离、痛苦和失落。
他们用自己的真心,去珍惜和守护爱情。
在友情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人生的起伏。
在亲情中,他们给予关爱,承担责任,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家庭。
四、平凡的价值观在平凡的世界中,人们的价值观是朴素而又真实的。
他们尊重他人,助人为乐,乐于奉献。
他们坚守道义,秉持正义,永不放弃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信念。
他们追求平等和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正和歧视。
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他们珍惜友谊,珍惜亲情,珍惜每一个人和事物。
五、平凡的世界的意义平凡的世界并不平凡,它蕴含着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中发现自己的光芒,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平凡的世界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丰盈和满足。
在平凡的世界中,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人生的价值。
六、结语平凡的世界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它教会我们珍惜平凡的生活,感恩平凡的人生。
试析在苦难中成长—解析《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历程【文库论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西北作家路遥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小说跨越20年以描述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人生际遇,来呈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闭塞下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的困苦和80年代改革春风下西北民生发生的激荡变革。
主人公孙少平从农村学子成长为铜城煤矿的矿班班长的人生经历,尤显人生波折无常,读完小说使人备生唏嘘。
困顿家境养成他不屈服命运的性格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成为小说一开篇高中时期孙少平的鲜明形象。
连一份丙菜都吃不起的他,只能最后在别人剩下的馍兜兜里拿走属于自己的两个黑非洲——高粱馒头。
那时16岁的孙少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一份“乙菜”和白面馒头,但正处计划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不能满足、祖辈黄土背朝天的家境更不允许。
高中毕业的他,在家务过农、回村教过书、出门揽过活儿。
社会的变革让他不甘于家境的困顿,知识分子的自我成就的渴望让他不甘心于祖辈耕作的土地。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到来时,他固执地出门打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已经烂成破罐子的家中光景。
在他接触到人生第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时,他就注定要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保尔·柯察金。
他瘦弱的身体干着背石头的体力活儿,繁重的劳动让这个农家子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应该按照普通人那样成长。
亲友的一番关系运作下,农家子弟的他被政府招工为铜城煤矿的工人,生活阶层的陡然变化让他喜极而泣。
为了通过煤矿上的招工体检,他人生第一次用3元钱的苹果去行贿医生,而这原始的冲动就是为了改变祖辈的命运。
命运的波折下,孙少平不断地向前奔跑,只为了不屈服于既定的现实。
深埋地下的黑金承载起生活的全部希望孙少平为什么能来到铜城成为一名矿工?所有人都表示不解。
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
国家正式职工的身份深深地吸引着这个刚刚脱离农村的年轻人。
初到煤矿几个月的工资让孙少平可以有尊严的买到别人的生活奢侈品时,生活满足了他对生活的所有自尊心。
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与成长引言《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故事,深入探讨了奋斗与成长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平凡的世界》中呈现出来的奋斗与成长,探讨其深层次内涵。
奋斗的力量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秉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他从家庭贫困、农村生活到建筑工地再到城市社会,在每一次挫折面前都选择坚持和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孙少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证明了奋斗所带来的力量,并向读者传递了积极乐观、勇敢拼搏的价值观。
成长与磨砺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无知、天真的乡村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见识广博的城市白领。
他在生活中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教训,逐渐塑造了坚强、具有担当精神的个性。
孙少平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积极向上、坚定不移的品质,这种成长过程既是他个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也是社会环境对人性身份的约束与压制。
奋斗与成长之路《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平为主线串起了一系列奋斗与成长之路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孙少平从乡村到城市生活轨迹上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境,通过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来取得更高层次的奋斗与成长。
这使读者深刻理解了成功需要通过自己奋斗来实现,并教育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勇于追求梦想的心态。
结论《平凡的世界》通过主人公孙少平的奋斗与成长,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勇敢拼搏的精神态度。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怀梦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在困难面前获得成长和成功。
这部小说鼓励了每个个体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且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启示。
以上是对《平凡的世界》中奋斗与成长主题的一些解析。
通过主人公孙少平的故事,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和意义。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启发和思考。
路遥作品的审美灵魂和当代意义《平凡的世界》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谜。
有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这个看起来面貌过于朴素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从多年来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看,《平凡的世界》的借阅量始终居于高位。
虽然80后90后年轻人中也有人说“这部书太遥远”了,甚至说它“过时了”,但总体看来,无论是书还是电视剧,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和销售量。
这就不能不让人深加探究。
一、《平凡的世界》有一个总的特点,那就是把历史命运个人化,把个人命运历史化,由此形成一个横纵交错的骨架,使之带有全景性、史诗性和开放性。
所谓历史命运个人化,个人命运历史化,真做到可不容易;而《平凡的世界》却能化而为一,溶为一体,在人物身上闪现时代生活的剧烈变化,让时代变化在一个个偏僻山村的微不足道的农民的心灵激起波澜,它们不是两层皮,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人物的动机不仅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而主要是从历史的潮流中浮起来的。
小说讲述的是1975到1985这10年间,陕北高原双水村三家人,孙家、田家、金家及其相关的一大群人的生活史,突出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人生奋斗经历,实际上作者写的远不止这些,他把笔伸向乡村、中等城市、省城、煤矿、学校等非常广阔的画面。
卷首语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说明它不仅要表现历史交替时期具体的变动和是非,而且要大力表现在古老大地上和沧桑岁月中,普通劳动者们的一贯的真诚与勤劳,坚韧与追求。
这就使一代代的读者,既可看多年前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不断地把自己加入进来,在作品里找到自己,敲响心灵追求的鼓点。
小说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结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
路遥是新时期底层叙事的自觉的先行者。
路遥多次跟我谈过,他认为,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沛的社会内容。
他并不否认帝王将相或英雄伟人的意义,但他更看重“平凡”,认为它的概率更大,意味无穷。
他认为,小人物,大意义,一个个陕北农民,如一棵棵树,根子扎在中国大地的文化土壤中。
他批评过,人们宁可关心一个小演员毫无价值的家庭琐事,却不愿意关注一个普通人生活艰难的追求,这是一种颠倒了的眼光。
他就是想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哲理意义的,或者带有道德理想价值的东西。
他说,“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这可说是《平凡的世界》在美学上很重要的追求: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展示底层生活不平凡的意义。
在艺术概括方式上,也有特色,那就是采取两种“交叉”——写城乡交叉地区和底层人物与上层人物的交叉。
路遥和贾平凹不一样的是,他写的不是纯粹的,完全封闭的农村,他也重点写农村,但更注意写县城、省城,城乡交叉地带,在他看来这里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是信息量最丰盛的地带,最能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真面目。
如《人生》中高加林待的地方多是城乡交叉。
他作为村里民办小学的教师被人顶替了,他气不忿,就起来抗争,后来他进到县城里面,当上了县报记者,后又辞退。
另一个“交叉”或尚不大为人注意,那就是“上下交叉”:在《平凡》里,田福堂与田福军哥儿俩,一个是道地农民,一个后来当到省委副书记。
中学教师田润叶苦恋着庄稼汉孙少安;地委书记女儿、省报记者田晓霞热恋着煤黑子孙少平;而农家女,后来考进大学的孙兰香也与省委吴副书记之子谈恋爱,等等。
在《人生》里,黄亚萍与高加林也是出身地位悬殊。
这样的人物关系构成和位置的交错,使得小说富于张力;当然,其中也不无作者美好的心愿和理想化的一面。
二、如果说,以上所说,主要还是路遥作品文体,结构,视角以及艺术概括方式上的特点的话,那么我们需要着重解读的是,路遥作品的审美内核,审美灵魂,精神内涵,以及他的作品打动千万读者的秘密所在。
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物质上的贫穷者,精神上的高贵者,理想高远,品质高尚,毅力顽强,外在的贫困和内心的高傲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和反差。
他笔下的主人公虽各个不同,但对命运的抗争,不屈,力图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是共同的。
为什么《人生》的主人公叫高加林?其实有路遥自己的影子。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天上有个卫星在转,上面有一个人在卫星里面,那就是加加林少校。
路遥记下了这个名字,并把它给了他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吃的是窝窝头,看的是参考消息,卖的是苦力,想的是有一天在联合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
孙少平说,“总有一天,我要扒着火车去外面的世界”。
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我们解析《平凡的世界》一定要看到它向上、向外扩张的力,那股内蕴的强烈的精神追求。
我认为路遥作品中强烈的审美冲击力来自三个方向:一个是传统道德之美;一个是苦难、冶炼之美;一个是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它们像三股强大的激流,激荡着无数青年读者的心。
首先,在路遥笔下,双水村崇尚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用情专一,仁厚孝悌的伦理秩序。
尽管也搞过阶级斗争,但传统美德作为精神的底盘,如厚土般稳定。
孙玉厚就是一位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伟大的父亲形象,他培养了好几个优秀的儿女。
在这里,传统文化是很具体的,一双新鞋先给谁穿,兄弟俩互相推让;一个白面馍留给谁吃,自然是留给奶奶;孙玉厚守候着一元钱的“失主”,为的是拾金不昧,处处透着诚信与仁义!孙少平要维护郝红梅的名声,那样执着;田润叶在李向前残废之后回心转意,升起了怜爱之情;这里又有多少厚爱和忠贞!当孙少平在矿山频遭打击,得到惠英的温情关照时,不由落泪,路遥抒发道,“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
这是一个虽然贫穷却充满了劳动者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精神家园。
更加动人的是,关于苦难的书写和在苦难中经受冶炼所产生的美感。
路遥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在与其不断的搏击中,人才会活得充实一些,才能获得幸福感”。
在《人生》里,高加林半夜拉大粪车挨家挨户地找粪源、掏大粪;高加林在县城叫卖馍馍,可怎么也张不开口;刘巧珍带着狗皮褥子去看望高加林,高已背叛,却泪流满面,无法开解。
《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写学生们到食堂打饭,馍分“欧亚非”三种,欧是白面馒头,亚是棒子面窝窝头,非是高粱面窝头,5分钱的菜是清水熬白菜,1毛钱有点粉丝,1毛5的才带点肉片。
这都非常真实。
郝红梅和孙少平总是最晚去打饭,他们是吃不起菜的。
这段描写使我这个曾经的西部学子,涌上热泪。
贫穷、苦难,往往又与劳动、爱情连在一起。
在路遥看来,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孙少平发出过这样的内心独白: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
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
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
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
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
路遥写爱情也很独特,爱情如苦难中一缕绚丽的暖阳,照彻人心。
路遥确实让一些地位比较悬殊的男女相爱了,因为他向往那种非功利的,超越门第和贫富的,能经得起苦难考验的,自由而炽烈的爱情。
但其爱情的内核主要还是“善”。
这是路遥道德理想观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爱情在任何时候,特别在今天,都显得奢侈,却又是多么高贵。
他抒发道: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
即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不尽的折磨,像冰霜般严厉,烈火般烤灼,但爱情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男女永远是那样的自然;同时又永远让我们感到新奇、神秘和不可思议。
于是,从美学上讲,我们有可能会提出,路遥的作品有无把沉重劳动诗意化,把生活苦难神圣化,把爱情伦理拔高化的倾向?这似乎是双面剑,既有升华的一面,也有美化的一面。
路遥作品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个体意识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
这是它之所以拨动一代代青年奋斗者心弦的最重要的原因。
他的主人公往往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传统土地观念的叛逆者。
高加林和孙少平更接近路遥个人的精神史。
他们都有强烈改变自身处境的欲望。
这里含有现代性。
“五四”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发现了人,发现了个体意识,发现了为自己活着的人。
从高加林身上,可以感受到农民的母体正在诞生着她的新生儿。
《平凡的世界》特别能代表路遥主观世界的矛盾。
路遥一方面赞赏、理解,甚至是拥抱中国农民的坚忍、温厚、善良,博大;另一方面,路遥的主人公身上又有野性的、叛逆的、不驯服的、不安分的东西,那就是现代个体意识的萌动,就是要改变命运,走向未来,扬弃父辈们的生活老路。
这两种理念在他头脑经常打架。
于是作品出现了双主人公,一个是少安,一个是少平;孙少安更多代表传统农民的固守乡土,而孙少平是个远行的做梦者,作品把这两种精神放到兄弟两个人身上,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他们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在《人生》里,一方面歌颂高加林式的“现代”叛逆,一方面歌颂刘巧珍式的传统贞操,这两个美他都喜欢。
最后这两个东西很难糅合,只好让高加林回归到土地上,抓了一把黄土,喊出了一句忏悔的话。
路遥就是这样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家,他能够把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融合的东西构成一种奇异的美。
传统美德与个性解放,爱土地如命与“到外面去”,沉重的挖煤与酷爱贝多芬音乐被糅合在一起。
这种自我矛盾,二律背反式的悖论,恰恰带来了荡气回肠般的撞击。
三、我们现在应该能够理解,《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二十年来一直受到青年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了。
对于一切企图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人来说,必然会遇到矛盾、阻力和困难,人生是一场奋斗,它时时需要心灵的抚慰,精神的超越,道德的提升。
这部书表面上是纪事型的,骨子里是抒情的,写意,敢于正面迎视这些问题。
我们处身在一个物化的,功利化的,娱乐化的时代,我们被物质的锁链锁着,欲望、感官、物质的实惠化,使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的肉身很沉重,想飞飞不起来,想跳跳不起来,最难的是如何活得有筋骨,有精气神,在困难乃至苦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并不是路遥对此能给出什么灵丹妙药,或直接回答什么问题,其实人生之谜是无解的,路遥本人也是困惑重重;我们只能说,他笔下的既卑微又骄傲,既平凡又刚毅的主人公们,能给青年读者以沉思、勇气和鼓舞,给行进者以精神的滋养。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如果《平凡的世界》只是一部就事论事的写实之作,没有这种精神力量贯穿,那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影响力。
还应该注意到,如果所谓的“鼓舞”,被写成只要敢于吃苦就必定会成功,就能成大款,成功人士,就花好月圆,“金榜题名,奉旨完婚”(鲁迅语),那可能不过是一部廉价的、痴人说梦式的庸俗故事。
路遥的作品当然不是这样。
他的主人公大都是悲情的结局,高加林如此,孙少平也如此,路正长,人生无穷期,作品审美上的悲剧性,显示了路遥清醒的一面。
四、从创作方法上讲,路遥坚持的基本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同时注入了某种浪漫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