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五个阶段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几大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成果和服务发展水平,从而为后来的互联网发展走向提供了方向。
以下是介绍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互联网早期发展期(1980年至1995年)从1980年至199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初的阶段,此期间,由于不促进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政策和外部设施限制,互联网发展缓慢。
在这一阶段,经过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把英国设计的“数字传输连接”(DTC)技术改编成中国的“地理传输技术”(GTC),形成了国内的因特网协议。
第二阶段:中国网络发展时期(1995年至2000年)1995年,中国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了互联网的政策开放,在这一阶段,中国的Internet网络开始大规模开发和发展:扩展Internet的使用范围,发展和使用Internet应用,发展新的服务功能。
此外,在这一阶段,中国网络加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加快,网民也开始大量涌现。
第三阶段: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期(2000年至2005年)从2000年至2005年,互联网技术发展快速,发展了大量新的技术,建设了大量新的网络设施,包括光纤双绞线、宽带、无线广播和电信4G网络,大大提高了用户访问网络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这一阶段,中国开发了许多新的互联网应用,而且互联网的参与者也显著增多,全面提高了中国互联网的参与和发展水平。
第四阶段:互联网商业发展期(2005年至2010年)2005年至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达到了高度,网络的宽带连接速度快,网络服务技术和业务实施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而中国互联网商业化更加发达。
此外,智能手机、广播电视网络和无线广播等新型展示媒体也在这一阶段出现,并大大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和发展趋势。
第五阶段:跨界融合期(2010年至今)2010年至今,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五阶段。
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的过去和未来一、简述因特网的发展史随着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
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因特网,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 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 问世。
1977-1979 年,ARPAnet 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
1980 年前后,ARPAnet 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 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 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因特网。
1983 年,ARPAnet 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 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
ARPAnet 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 协议的开发和应用。
198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 采用TCP/IP 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 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
1986 年,NSFnet 替代ARPAnet 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
1988 年因特网开始对外开放。
1991 月,在连通因特网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因特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因特网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二、我国因特网的发展史1.因特网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因特网发展史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 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中文翻译即为“英特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
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第一阶段(Internet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网络仅仅由几个局域网络构成,其中一个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CERNET),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互联网网络,于1987年投入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加入国际互联网,并且在1995年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络组织(Internet Society),这标志着
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迅速,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也急剧增加,从2000年的1千万到2018年的8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市场,也是世界
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
此外,中国还在不断推进互联网发展,支持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推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支持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构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体系,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
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FS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
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 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90年代初期,随着WWW的发展,Internet 逐渐走向民用,由于WWW良好的界面大大简化了Internet操作的难度,使得用户的数量急剧增加,许多政府机构、商业公司意识到 Internet具有巨大的潜力,于是纷纷大量加入Internet,这样Internet上的点数量大大增长,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十分丰富,如今Internet 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通过WWW浏览、电子邮件等方式,人们可以及时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Internet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通讯方式,可以说Internet是继电报、电话发明以来人类通讯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我国Internet的发展较晚,但还是比较迅速。
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率先开通到德国的X.25线路,此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并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以此为基础我国的Internet初具雏形。
1、什么是Internet?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2、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 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
互联网简介及发展历史因特网(Internet)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由美国的ARPA网发展演变而来。
“因特网”是“Internet”的译名,“Inter”音译为“因特”,“Net”意译为“网”。
为了避免与英特尔(Intel)公司混淆,通常不再采用早期译名英特网。
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络(interconnection network),在港台等地多被译作网际网路,与英文里的“internet”同义,即是“联接网络的网络”,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
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称为网络互联。
单独提起互联网,一般都是因特网或接入其中的某网络,甚至有时将其简称为网(Net)。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
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包交换的研究。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因特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因特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因特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Follow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network to commercial interests in 1995.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因特网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
建国以来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通过载体传播信息的历史由来已久。
古代有邮政驿站,近代出现了电报(19世纪40年代)和电话(1876年),后来又通过电波和光波等传递文字、数据和活动图像(如电视信号)等。
近年来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发展迅速,上网人数和通信量都有大幅度提高。
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建国初期,我国通信事业与通信技术都极为落后,自动电话很少,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区,中国通信业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发展起点,同时又受到西方的经济、技术封锁,通信事业发展困难重重。
如今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通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通信业与各行各业一样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紧跟国际步伐。
----------前言一、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的发展建国来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都极为落后的,建国后通过购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装备,初步建立起一个低水平的全国通信网;再小到大,自力更生的发展;再有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继而发展到现在不少领域内已和发达国家达到同步水平。
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1949年之前,以电话经营主权为主,并开始电话网的初步建设;1949年到1958年,以步进制市话交换机和共电式人工长途交换机为主,全面建设国家电话网,并开始关键交换设备的自主研制、生产和应用;1958年到1982年,以纵横制交换机的科技攻关为龙头,掌握了自动交换机的自主研制技术,构建了网络和交换子学科体系;1982年到1998年,在改革开放国策推动下,程控交换技术、智能网技术和宽带交换技术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之后,以电信改革为契机,在某些方面(如交换机)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中国通信网络快速优化发展。
到今天即将进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等三个网络的融合。
即“三网融合“,可使信息产业发展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资源整合,为信息共享打造良好的信息平台。
我国因特网发展现状回顾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它符合事物普遍的发展规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从1969年12月世界上的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ARPANET)的诞生,到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后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未来将是一个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社会。
因特网在全国特别是在中国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值得惊叹的。
以我国因特网发展的历程为例,自从1994年我国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以来,短短十六载,因特网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发布的2010年1月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达到3.84亿人,仍居世界首位,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
自1988年以来,因特网在全世界的用户人数约每年翻一翻。
中国的因特网用户在1996年底约10万户,截止到1997年10月底已达到62万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超过世界平均速度的1倍还多。
1996年底,中国上网计算机约1万台,1997年10月底猛增到29.9万台,不到1年增长近30倍。
1997年5月底,中国的注册域名是2384个,同年10月底已达到4066个,预计半年就能翻一番。
国际出口线路总容量为26.6M bps。
其中,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国际出口线路容量为20M bps。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和中国教育和中国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均为2M bps多一点。
万维网站点数约为1500个。
以下是前几年的网民的增长情况: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02年到09年的网民大幅度增长。
因特网在国内的普遍及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它对我国的社会日益扩大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中国Internet的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Internet发展相似,最初都是由学术网络发展而来的。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科技人员开始了解到国外同行们已经采用电子邮件来互相交流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因此,一些单位开始了种种努力,争取早日使用Internet。
钱天白在1987年9月20日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实现了电子邮件的存储转发功能,揭开了中国人开始使用Internet的序幕。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研制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 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5月,由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54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建成的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
CRN提供符合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Internet沟通。
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当时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中心DDN-NIC负责全球互联网络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通信服务,填补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络中的空白。
随着中国科学家逐渐开始接触到Internet并开展起电子邮件应用,一些单位逐渐感到X.25方式进行电子邮件应用成本非常高,由于各个单位的科研经费都十分紧张,因此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者们的大量需求。
Internet概述一、Internet介绍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计算机信息资源网络。
它是将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而成的一个计算机互联网络。
从技术角度看,Internet是一个以TCP/IP作为通信协议连接各国、各地区、各机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络。
从资源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集各部门、各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供网络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
Internet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建立的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它是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将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犹他大学连接起来,于1969年开通。
ARPAnet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是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后改名为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DARPA。
ARPAnet被称为DARPAnet Internet,简称为Internet。
1974年提出的TCP/IP协议在ARPAnet上的应用使ARPAnet成为初期Internet的主干网。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筹建了互联网中心,将位于新泽西州、加州、伊利诺斯州、纽约州、密西根州和科罗拉多州的6台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NSFnet,并通过NSFnet资助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近20个区域性的计算机广域网,同时,NSF确定了Internet的TCP/IP通信协议,所有网络都采用TCP/IP协议集并连接ARPAnet,从而使各个NSFnet用户都能享用所有用于Internet的服务。
随后NSFnet又把各大学和学术团体的各种区域性网络与全国学术网络连接起来。
1990年3月,ARPAnet停止运转,NSFnet 接替ARPAnet成为Internet新的主干网络。
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
1.Internet的形成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作为军事试验网络,建立了ARPANET。
1972年ARPANET 发展到几十个网点,并就不同计算机与网络的通信协议取得一致。
19年产生了IP互联网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
1980年美国国防部通信局和高级研究计划署将TCP/IP协议投入使用。
1987年ARPANET被划分成民用网ARPANET和军用网MILNET。
它们之间通过ARPAINTERNET实现连接,并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
简称Internet,标志着Internet的诞生。
2.因特网在中国
早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便开始通过国际网络线路使用Internet,后又建立了连接Internet的专线。
90年代中期,我国互联网建设全面展开,到1997年底已建成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中国科学和技术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并与Internet建立了各种连接。
3.163和169网
163网就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它是我国第一个开通的商业网。
由于它使用全国统一的特服号163,所以通常称其为163网。
169网是“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俗称,CninfoNET。
因为它使用全国统一的特服号169,所以就称其为169网。
它们是国内用户最多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是国家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作者: 路建涛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11-14页
主题词: 因特网;智能建筑;中国城市;后工业社会;息社会;信息产业;信息流;物质流;计算机互联网络;能量流
摘要: 因特网给中国城市发展带来的冲击波路建涛就像本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重大的变革一样,本世纪末的信息革命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
几年前,人们在谈论信息时代的时候,由于缺乏感性体验,说起来总是语焉不详,不能入木三分,对于信息社会感觉还很遥远,只是一个模糊...。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应用与展望
金陵中学高二(2)班钱崧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发展
因特网(Internet)是信息时代的代表产物。
在短短的几年里,因特网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就像电灯、汽车等发明一样,因特网正在日益迅速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可以毫不过分地讲,因特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丰碑。
既然因特网的作用如此重大,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特别是它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等问题,以便我们更好的利用因特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一.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1.因特网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因特网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及各处的军事基地已经配备了电脑和通讯设备,但是由于品牌的差异和软件系统的不统一,它们之间无法顺利地完成资料的传输。
于是在1969年,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为了能够实现国防部与各地的军事基地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讯,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网络之一:ARPANET。
由此可见,建立这个网络的最初目的,完全是军事需要。
它可以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有效地保证稳定通讯能力。
ARPANET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它不仅可以互传电子邮件和文件,还可以通过它达到资源的共享。
于是,很多机构纷纷加入该网络。
十年中,网络上的节点从一开始的四部猛增到一百多部。
这时的ARPANET已经初具规模了。
为了使ARPANET有更强的兼容性,使它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一种新的通讯技术以利于不同品牌或者软件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通讯。
于是TCP/IP协议应运而生。
TCP/IP协议诞生后迅速得到美国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的认可,纷纷采用该协议连入ARPANET,并把TCP/IP运用于UNIX系统。
TCP/IP协议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因特网上主要的基础协议。
由于教育系统的介入,ARPANET的规模越来越ꗬÁ‹Љﻠ勸¿ﻠကЀ幢ﻠ
橢橢쿽쿽ﻠﻠﻠ
ﻶ�ꖟꖟⴑ
ﻠက
ܐ
ﻠﻠﻠﻠﻠﻠﻠﻠﻠﻠﻠﻠﻠﻠﻠlﻠﻠ
ⴑ
ⴑ
ﻠ
ﻠﻠ
ﻠ␢ﻠ␢8ﻠ
␢
ﻠ
ﻠⴑ
ܐ
ﻠ
ⴑ
ﻠﻠܐ
ܐ
ⴑ
ﻠⴑⴑﻠ
ﻠﻠ兇ﻠʪ♞(⚆ﻠ(⚮ﻠ
ﻠ⚮ﻠﻠ⚮ⴑ
ﻠ| ⓖżﻠ
ﻠ傀ﻠﻠ傀ﻠ傀$ﻠ叱ﻠﻠ⫁Zﻠ⬛ﻠ⬷ﻠ偾ﻢ傀ﻠ
ﻠ傀ﻠﻠ傀ﻠ
ﻠȠﻠ嘑ﻠŽﻠ傤
ﻠﻠ
ﻤﻠ
⭇
ﻠﻠ
⭇
ﻠﻠ傤
⫁
ⴑﻠ]ﻠﻠﻠﻠⴑ
⪽
⭇
ﻠﻠﻠ
ﻠﻠﻠ
ﻠ
网不再是科技人员和教育机构的专利,而逐步成为世界同步发展的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特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四台主机的军用网络发展到今天这个连接全世界的网络。
它由多个小型网络构成。
所以一些人把它叫做“网间网”或者“网中网”。
2.我国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从90年代初开始,因特网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发展最快的是欧美地区,其次是亚太地区。
我国因特网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4年)
这一阶段是电子邮件使用阶段。
我国通过拨号与国外连通电子邮件,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讯功能。
1990年我国开通CHINAPAC分组数据交换网。
但这种低速率的网络,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通讯及数据交换的需要。
故于1991年6月中科院高能所确定租用国际卫星信道建了与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bps专线。
经过十八个月的建设,于1993年3月2日正式开通了由北京高能所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计算机通讯专线,并且运行DECnet协议与各地连通。
不久,高能所获得进口CISCO路由器权,转入运行TCP/IP协议联入因特网。
由此开始,我国因特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1995年)
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
我国通过TCP/IP连接,实现了因特网的全部功能。
到1995年初,高能所将卫星专线改为海底电缆,通过日本进入因特网。
同时,由中科院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校园网组成的NCFC网(The National Computingand NetworkingFacility o fChina)以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实现与主干网的连接。
于1994年4月正式开通了与国际因特网的64Kbps专线连接,并设立了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
这时,我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因特网的行列之中。
继此之后,我国又建成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China EducationandResearch Network),通过128Kbps的专线实现了与美国相连。
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前期开通了一条通过日本进入因特网的64Kbps专线。
百所联网和百校联网形成我国学术界联网的高潮。
到1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因特网,即CHINANET,作为公共商用网向公众提供因特网服务。
至此,中国的因特网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商用阶段。
第三阶段(1995年~现在)
这一阶段是商业应用的阶段。
此时中国已经广泛地融入了因特网大家族。
自进入商业阶段以来,因特网这一新生事物以其强大的生命了和无可匹敌的优势如一股狂飙席卷中国大地。
CHINANET在北京、上海设立了两个枢纽节点与因特网相连,并在全国范围建造CHINANET骨干网。
目前,CHINAN ET已在大部分重要城市开通业务。
1996年9月,电子部的CHINAGBN (中国金桥网)开通。
各地的ISP(因特网接入商)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
据统计,到1996年年底,仅北京就有30多家ISP开始或准备营业,如国联、飞梭、世纪互联、讯业、东方网景等,它们的投资规模甚至超过了官方的相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