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69 KB
- 文档页数:2
高二化学月考成绩分析
(1)命题原则:已新教材的知识点为立足点,结合高考传统考题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卷分析:
a 试题难度已3:5:2的比例设计,目的在于控制优秀率,避免高分人数过多;刺激中等生向优生靠拢,营造班级学习氛围。
b试题题量较大,目的避免有些学生早早做完,无事可干,对月考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情分析: 在考前预计学生的成绩高分在90分以下,中等生在及
格线上,基础较差的学生成绩在40分左右,学生成绩基本在预计之内。
在考完之后有意与几个学生探讨过试题难度与得分情况,目的在于对优生及部分踩线生的考后的感觉与实际得分形成对照,使学生对试题设计中的易错点与易混淆的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对这样的知识点有意识去总结积累。
(4)临界学生(踩线生):这类学生主要目标是中生向优生转化,还有
部分差生向中生转化,考试结束后,迅速确定学生名单,在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加强辅导,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这部分学生发生转化。
(5)后期措施:通过这次考试,我认为学生的潜力还是有的,如何帮
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落实好导师制度,应该会使学生有很大的计划。
高二学年化学月考质量分析刚刚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化学主要针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化学基础并且让家长对学生有所了解,通过这次考试最大的收获是对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并对新学期的化学教学做更好的准备。
本次考试学生总体上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基础的薄弱。
其二,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习惯仍未良好掌握。
下面进行针对本次考试的具体分析和考试后的教学计划。
共分为试卷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三部分。
一、试卷分析1、总体分析:本次考试题量正常,考查方式基本不变,赋分比例按难、中、易为2:2:6,试卷难易适中,区分度较好,符合我校学生现状。
2、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
(1)选择题20道,共60分。
3、5、13、15、17相对较难,学生失分率较高,主要失分在对元素化合物和周期表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基础理论知识比如说氧化还原、离子反应。
(2)非选择题部分:填空题共4道题,共20分。
综合题共4道题,共20分。
失分率较高的是针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实验题是对与氯气和乙酸乙酯制备、除杂及收集的考查,对于学生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学生分析、(1)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失分现象非常普遍。
在选择题中,其中有9道题是对基础知识概念的考察,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清晰的依据概念进行清晰的判断。
不难看出这些试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题目本身难度大,而是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以至对这些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的。
(2)能力较弱。
对与一些知识虽然一部分学生也进行学习和练习,但是因为综合、复习、总结等学习能力较弱,导致考试过程中对于难度较低的题、做过的类似题还是有失分的情况。
(3)学习态度。
与上述情况相比还有一部分学生从试卷上即可看出是一种厌学状态。
这是需要老师集中关注的对象。
通过考试将学生的隐藏问题暴露出来,就需要采取必要的策略,以下就是对于不同学生和下一阶段具体教学的计划。
三、教学设计1、重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做到稳扎稳打,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强化识记、理解记忆、基础习题练习等形式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12-13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第一次学月考质量分析高二(理)化学一、试题的内容及安排:本次考试前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对试题的内容、难度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内容是考查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烧热-能源、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这两章内容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根据月考试题要求,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两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学习要求;同时,也为了定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层次。
因此本次考试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试题结构包括选择、填空、计算三道大题,21道小题,全卷100分。
试题的难度:本试题难度适中,结构合理,无偏题、怪题、难题的现象。
各题都有较好的区分度,接近70%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答出。
从整体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差或不重视等原因,连基础题也不会做。
但对四个重点班,试题显得简单,大部分试题属于很直观的试题。
其中,选择为单选题,试题内容多为学生平时做过类型,年级平均70分,此次考试由于在本班进行,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一定水分。
二、考试情况分析:本次考试,三个次重点班平均分为77分,及格率94.5%,其余5个班平均分为62分,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标。
且各班考试分数分布基本合理,高中底分数段学生的比例基本正常。
班级 5 6 7 8 9 10 11 12 13 平均62.20 63.05 59.41 59.08 64.80 78.52 75.10 78.02 86.50 及格60.0% 70.0% 50.0% 57.1% 73.8% 98.4% 90.3% 95.2% 100.0%三、学生答卷的情况及主要问题:1、选择题:共48分。
得分率高的题有:1,2,3,4,6,7,8,9,10失分率高的题有:5,13,16题。
中学第一学期化学月考试试卷分析反思第一学期月考试试卷分析反思本次月考是对近期教学的一次检验,现将试卷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反思如下:一、试卷分析首先,就题型、分值而言与中考基本一致,第Ⅰ卷选择题10题2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填空与简答17分,实验与探究17分,计算题6分。
第二,从内容看,选择题部分兼顾了知识点全面性的考核和联系,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第10题考核了物质间的转化,综合性较强,是选择题部分的一道难题,与近几年的淮安中考题设置相一致,选择题6、8、10设置为难题。
填空题与简答题关注了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用途,社会热点问题及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与中考题的设置基本一致。
实验与探究题从气体的制备,书本中实验操作及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实验探究和运用。
关注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及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计算题与中考分值一致。
第三,难易度来看:难度系数约为7:2:1,这种难度系数有利于学生新课学习中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对特优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另一方面有利于中等生的进一步提高,对后期的提优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选择题部分学生的答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A班得分率均在90%以上,B班的得分率也在80%左右,学生在第8、10题的错误率较高,第8题考核了学生对化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而第10题考核了学生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其它个别错误主要是学生的审题不清,个别知识点模糊不清所致。
填空与简答题,主要错误仍然是学生的审题及答题不规范。
实验探究题,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探究的一般思路,但在本次考试中对16题的实验的定量探究结论的分析错误率较高,而本题结论的得出来自于物质间的反应分析,及转化关系的把握。
通过对试卷分析,我认为本次试卷所透露的中考信息是:元素化合物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而物质间的转化及变化规律可能成为今年中考命题中的难点,定量研究和认识化学反应仍是今年中考中的控分点。
高二化学月考质量分析报告高二化学月考实际质量分析报告引言:高二化学月考是学校对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考核,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评估。
本报告旨在对本次月考的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考试概况本次月考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共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解答题。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题目涵盖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解答题则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
二、成绩分析根据成绩统计数据,本次月考的平均分为78分,最高分为97分,最低分为42分。
成绩分布如下图所示:(插入一份成绩分布图)从成绩分布图可以看出,本次月考的成绩集中在60-80分之间,优秀(90分以上)和不及格(60分以下)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
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较为一般,且在应用能力上有待提高。
三、知识点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错题情况和解答题的得分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1. 部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特征和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拟合和平衡、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这直接导致了选择题中这些知识点的错误率较高。
2. 部分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混淆。
比如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溶液浓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等。
这导致了在解答题中对这些概念的运用出现了错误。
3. 部分学生在计算题中有一定的困难。
比如体积的计算、摩尔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算等。
虽然这些计算题在解答题中占比较小,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对基本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牢固。
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分析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在教学中注重对元素周期表的讲解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拟合与平衡、离子反应的原理的解析等重点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
2. 强化化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和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2021级2022-2023学年9月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学科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0:16 N:14 Na:23 S:32 Cl:35.5 Ca:40 Cu:64 Fe:56 Mg:24 Al:27 S:32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B.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 ===NaCl(aq)+H2O(l) ΔH=-57.4 kJ·mol-1C.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D.N2(g)+3H2(g)2NH3(g) ΔH= -a kJ·mol-1,则将14 g N2(g)和足量H2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0.5a kJ的热量2.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铅蓄电池充电时,标示“+”的接线柱连电源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SO4(s)-2e-2-4+2H2O(l) ===PbO2(s)+4H+(aq)+SO (aq)B.船底镶嵌锌块,锌发生还原反应而被消耗,以保护船体C.粗铜精炼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D.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O2+2H2O+4e- ===4OH-3.有关甲、乙、丙、丁四个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中负极反应式为2H ++2e -===H 2↑B .乙中阳极反应式为Ag ++e -===AgC .丙中H +向碳棒方向移动D .丁中电解开始时阳极产生黄绿色气体4.Licht 等科学家设计的Al—MnO 电池原理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4Al +MnO ===AlO +M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2A .电池工作时,K +向Al 极区移动B .该电池工作过程中,Al 极区KOH 溶液浓度增大C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 +4H ++3e -===MnO 2+2H 2O -4D .理论上电路中每通过1 mol 电子,负极质量减小9 g5.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2H 2S(g)2H 2(g)+S 2(g) ΔH >0,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高二年化学第一次月考分析及反思王小莉本次化学月考的考试内容是第一章的内容,整个试卷的题目紧扣教材,没有偏题和怪题,难度不大。
通过近几天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普遍反映,上课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上课进度有点快,但不能做好笔记,没有及时复习,对知识点巩固不够,于是在考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很多题目不知道怎么下笔,觉得力不从心。
由于这段时间是刚开学,学校各种活动多,再加上节假日放假及一些大型活动,耽误了不少时间。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留出单元测试时间,本可用两个课时讲解的,却只用了一个课时讲解。
也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生在考试中使用的化学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准确表达所想答案的意思,而且在书写当中经常出现错字和别字,导致丢分。
3.没有让学生做足够的、必要的练习题。
对于化学这门理科的学生而言,不做一定量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加强,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4、学生考试习惯不好,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整张试卷,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觉得试卷简单,就在教室里等着交卷,没有认真检查试卷。
5.师生互动太少。
上课还是老一套,甚至是“一言堂”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时常都是我“唱独角戏”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就坐在下面听,成了古老的填鸭式教学。
很少进行师生互动。
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体。
”以致没有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6、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题目只看个大概,就急忙解答,这也是丢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调查,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1、学生上课听讲,记好笔记是学好化学课的基础,此外,平时要加强对知识点的检查力度,强化学生的记忆,每个星期定期进行检查,让每个学生把知识记牢固,避免在考试中出现思维混乱,摸棱两可的情况。
尽可能的放慢教学进度。
高二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化学组一、试题分析本次月考主要第一章的有关内容(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着简单、给以学生更多的鼓励、考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所以试卷的题量适中,整体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计算题较少。
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注重对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试题新颖灵活。
二、成绩情况分析班级之间:最好的班级与最差的班级相差十多分,属于正常范围之内,我记得去年是十五分之多。
班级内部:其实本次考试很简单,主要就是考学生在这个月的学习化学的态度,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即使很差的学生,也不会考得很低,但有些所谓的好学生,却考了三四十分,这其实也很正常,可能是入门问题,或是自以为是,答题不规范,自说自话,平时学习过程中不注意细节等原因。
三、答题分析选择题失分较大,其中第4题,对热化学方程式的掌握不够,不会利用公式进行相应的量的计算,从而导致失分。
第6题考查了常见的吸热反应,较为基础,但答题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学生平时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第10、13、16题考查燃烧热的书写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细微区别,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注意在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注意可燃物应是1摩尔作为标准,第12题学生失分严重的原因主要是识图能力差,不能从相关图像中提取相应的信息。
而对于非选择题部分17、19、20都是讲过的习题,学生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下来又不及时巩固所致。
四,总体的来讲造成上述错误的原因主要为: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语言表达书写不规范。
2、审题不清,概念不清,不按要求回答。
3、学生自学能力欠缺,无法从题中有效获取有用信息,理解能力差。
四、月考后的反思1、从月考情况分析,试题重在考察基础,还有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概念理解模糊。
2、学生审题不够仔细,题目前后联系能力不强,对关键内容把握分析不到位。
3、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分析不够。
化学计划总结之高二上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高二上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从试卷的分析看,总体来说,本试题较好的起到了对学生所学相关阶段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为了更好的促进化学教学,现将试卷分析如下:一、试题的整体结构和难度:1、试题的结构:试题范围包括了高二上册教材第一、二章内容,其中,选择题40 分,填空题34分,实验题14分,计算12分,本次考试为高二的第一次月考考试.2、试题的难度:本试题难度适中,试题难度设置合理,各题都有较好的区分度,较好地符合7:2:1,接近70%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答出.从整体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差或不重视等原因,连基础题也不会做.二、试题的特点:1、试题与科技、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联系紧密,把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理念在本次试题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如选择题中的2、3、7、9小题,非选择题中的24小题等都是与生产、生活、科技、以及实验联系密切的题目.试题联系实际是很好的趋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也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萌发,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2、试题强调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如果教学中老师只是纸上谈兵的讲实验,或者学生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那么,氯化氢和氨气的制备实验试题,就不容易很好的完成.所以,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强调对学生科学实验探究方法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二、学生答卷的情况及主要问题:1、选择题:共40分.得分率高的题有:1,2,3,4,5,6,7,9,10失分率高的题有:11,13,17,19题.第11,17,20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知道,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弱,尤其是第13,17题.偏难的题是:17题.2、填空题:共34分.a.学科用语不规范:如21题,不写化学方程式的气体符号、反应条件、不配平的学生很多.有些同学连最基础的化学式都写不对,如NH4HCO3,(NH4)2CO3写成NH3HCO3,(NH3)2CO3,NH4CO3,的人还不少,还有不少同学根本就没有推导出来.b.化学用语不准确:如23题第四问,答非所问的人也多,不按题目要求作答,答题技巧较差.说明在以后教学中在这方面还要加强训练和指导.3、实验题:共14分.实验题24题得分最差的题:(2)题圆底烧瓶答成长颈烧瓶的,还有答成平底烧瓶,烧杯的,更有写成启普发生器的,(4)题用文字表达部分较差,特别是化学专用名词错误很多,现象为白烟的答成白雾,白色烟雾的.(5)题红色石蕊试纸的答错的也不少,错误原因分析:本卷所考实验题应是教材中最基本的实验题,但由于学生对实验不重视,加上现实实验条件的影响,学生不去钻研教材,甚至不阅读教材,导致一点基本功都没有.对实验仪器名称都不知道,更不要说用途、作用这些体现能力的知识点.4、计算题:共12分.其中25题6分:难易适中,涉及的知识点为化学平衡中的等效平衡,本来就是难点,有不少同学没能很好的掌握,以至于不知从何入手.26题6分:难易度中等偏上,关键要会分析计算,否则无法正确计算.本题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用守恒法解就好理解了,但大多数同学用的方程式解题,有不知道该怎样写方程式,也不知道金属银与硝酸是否反应,所以本题错误的较多.从这两道题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较差的,集中反映在基本的运算技能很差,约有1/3的学生对计算方法还没真正掌握,没有过关,综合性的计算不能很好处理,回答不够规范,解题过程中没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四、教学建议:1、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会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根据目前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和技术的密切联系,更加重视化学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的互相渗透,强调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自感受和体验等来学习化学,因此教师要掌握并向学生传授体现时代特点的、与现代社会有关的本学期最新的信息成果等化学知识.给学生多介绍一些绿色化学、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知识,生活环境的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氟氯烃、农药、合成洗涤剂等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饮用水氯消毒剂利弊及其代用品的开发等.知识陈旧,讲解枯燥,学生一定厌学,如果多些新鲜的内容,多些实例,学生就会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重视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平时教学中只重视教给学生实验的结论而不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不足.过去一直把实验作为验证知识的手段和一种操作技能.而今是把实验作为一种探究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多一些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观察、分析解答.如果我们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探究方法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能力.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那些由于不重视等原因,连70%的基础题都不能掌握的基础差的少数学生,对学习化学肯定兴趣不大,这就要通过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来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虽然做好很困难,但的确是提高整体化学成绩的关键之处;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4、从本次考试成绩来看,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多找一些主观原因,以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调整目标和策略,争取下次考试有较大进步.。
楚雄东兴中学高二秋季第一次月考化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章~第二章。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P31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伴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B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 .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D .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2.对于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体系达到动态平衡B .动态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均为零C .只有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才能达到平衡状态D .平衡常数K 的值与反应物浓度相关3.天然气属于于化石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CH 4,CH 4的燃烧热为,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B .C .D .4.某温度下,在体积为1L 的容器中发生反应,NH 3在20s内由变成(假设未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s 内B .反应速率关系:0H ∆>H ∆()()()A g B gC g +A1890kJ mol -⋅()()()()42222CH g 4O g 2CO g 4H O g +=+11780kJ mol H -∆=-⋅()()()()422CH g 2O g CO g 2H2O l ++=1890kJ mol H -∆=-⋅()()()()4222CH g 2O g CO g 2H O g +=+1+890kJ mol H -∆=⋅()()()()422211CH g O g CO g H O l 22+=+1+445kJ mol H -∆=⋅()()()()3224NH g 5O g 4NO g 6H O g ++A 11.0mol L -⋅10.2mol L -⋅()112O 0.04mol L sv --=⋅⋅()()22NO 3H O v v =C .将移出后,正反应速率越来越大D .20s 内NH 3的转化率为80%5.已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K 值增大B .达到化学平衡时,C .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可说明反应已达平衡D .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A 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6.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体积的SO 3(g ),发生反应,2min 后达到平衡。
时遁市安宁阳光实验学校汉铁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班)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A.大力发展氢能源B.充分利用太阳能C.使用含碳能源D.提高能源利用率2.下列表示化学反应2H2(g)+O2(g)=2H2O(g)过程能量变化的示意图中,合理的是()A .B .C .D .3.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热量多B.需要加热的反应说明它是吸热反应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D.1 mol 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O2═SO2△H=﹣297.3 kJ/mol4.对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1.3kJ•mol﹣1最准确的理解是()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热量B.1 mol碳和1 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放出131.3 kJ热量C.1 mol碳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同时吸收131.3 kJ 热量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 kJ5.已知①NH3(g)+HCl(g)═NH4Cl(s )△H 1=﹣176kJ•mol﹣1②NH3(g NH3(aq )△H 2=﹣35.1kJ•mol﹣1③HCl(g )HCl(aq )△H 3=﹣72.3kJ•mol﹣1④NH3(aq)+HCl(aq)═NH4Cl(aq )△H 4=﹣52.3kJ•mol﹣1⑤NH4Cl(s )NH4Cl(aq )△H 5则第⑤个反应方程式中的△H5为()(单位为kJ•mol﹣1)A.+335.7 B.﹣335.7 C.+16.3 D.﹣16.36.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中的△H小于0,说明此反应为吸热反应B.已知S(s)+O2(g)═SO3(g)的反应热为△H═﹣385.5kJ•mol﹣1,说明硫的燃烧热为385.5 kJ•mol﹣1C.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的总能量D.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热B.已知: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每摩尔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571.6 kJC.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D.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8.已知:H2S在与不足量的O2反应时,生成S和H2O.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H12H2S(g)+O2(g)═2S(s)+2H2O(l)△H22H2S(g)+O2(g)═2S(s)+2H2O(g)△H3判断△H1、△H2、△H3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H3>△H2>△H1B.△H1>△H3>△H2C.△H1>△H2>△H3D.△H2>△H1>△H3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某时刻生成物的浓度表示B.在同一反应中,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相等C.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D.在任何反应中,反应现象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则反应速率大;反应现象在很长时间内才出现,则反应速率小10.一定温度下,浓度均为1mol/L的A2和B2两种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则该反应的正确表达式为()A.2A2+B2⇌2A2B B.A2+B2⇌2AB C.A2+B2⇌A2B2D.A2+2B2⇌2AB211.已知反应3A(g)+B(g)⇌2C(g)+2D(g)△H<0,如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不同条件下,A与B反应时,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若想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④加入催化剂⑤恒温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A.①②③B.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12.在A+B(s)⇌C反应中,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则反应体系应是()A.A是固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B.A是气体,C是固体或液体,正反应放热C.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放热D.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13.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只有达到平衡时才具有平衡常数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平衡常数也一定改变C.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来说,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D.对于反应2NO2(g)⇌N2O4(g)正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1,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2,K1=K214.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5υ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3υ正(H2O)15.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16.已知反应mX(g)+nY(g)⇌qZ(g)的△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B.X的正反应速率是Y 的逆反应速率的倍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1)已知:H2(g)+O2(g)═H2O(g)△H=﹣241.8kJ•mol﹣1,若1mol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44kJ,则反应H2(g)+O2(g)═H2O(l)的△H= kJ•mol﹣1.氢气的燃烧热为kJ•mol﹣1.2H2O(g)═2H2(g)+O2(g)的△H═(2)乙醇是未来内燃机的首选环保型液体燃料,它可以由绿色植物的秸秆制取,1.0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367kJ热量,表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8.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重要意义.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①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②已知:C(s)+H2O(g)═CO(g)+H2(g)△H=+131kJ•mol﹣1,则C(s)+CO2(g)═2CO(g)△H=.(2)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N≡N键的键能是948.9kJ•mol ﹣1,H﹣H键的键能是436.0kJ•mol﹣1;N﹣H键的键能是391.55 kJ•mol﹣1.①N2(g)+H2(g)═NH3(g)△H=.②N2、H2、NH3三种分子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19.能源短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反应为CO(g)+2H2(g)═CH3OH(g)△H<0.(1)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 d.扩大反应容器的体积要使生成甲醇的程度增大,即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 d.扩大反应容器的体积 e.及时取走甲醇(2)在300℃,5MPa条件下,将0.20mol的CO与0.58mol H2的混合气体充入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甲醇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①在0~2min内,以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L﹣1•min﹣1.②3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20.现有反应:mA(g)+nB(g)⇌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热反应,且m+n p(填“>”“=”或“<”).(2)减压时,A的质量分数.(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3)若容积不变加入B,则A的转化率,B的转化率.(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将.(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6)若B是有色物质,A、C均无色,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颜色;而维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颜色(填“变深”“变浅”或“不变”).汉铁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A.大力发展氢能源B.充分利用太阳能C.使用含碳能源D.提高能源利用率【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清洁能源.【专题】化学计算.【分析】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可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大力开发氢能源,燃烧产物为水,不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B.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B正确;C.使用含碳能源,可生成二氧化碳,故C错误;D.提高能源利用率,如煤的气化和液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能源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的考查,把握能源的结构及能源的开发利用为解答本题的关键,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2.下列表示化学反应2H2(g)+O2(g)=2H2O(g)过程能量变化的示意图中,合理的是()A .B .C .D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化学反应2H2(g)+O2(g)=2H2O(g)过程能量变化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据此分析图象判断;【解答】解:A、图象中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图象变化符合反应特征,故A 正确;B、图象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是吸热过程,故B错误;C、图象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是吸热过程,故C错误;D、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不同,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图象分析判断,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和反应前后能量守恒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3.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热量多B.需要加热的反应说明它是吸热反应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D.1 mol 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O2═SO2△H=﹣297.3 kJ/mol【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的;B、有的放热反应也是需要加热的;C、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来回答;D、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回答.【解答】解:A、因为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的,所以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后者放出热量多,故A错误;B、铝热反应需要高温下才能发生,但是它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C、将含0.5molH2SO4的稀硫酸即H+是1mol,与含1molNaOH即OH﹣是1mol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故C正确;D、1mol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H=﹣297.3 kJ/mol,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热化学方程式的狮蝎、含义以及中和热的概念等知识,属于综合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4.对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1.3kJ•mol﹣1最准确的理解是()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热量B.1 mol碳和1 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放出131.3 kJ热量C.1 mol碳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同时吸收131.3 kJ 热量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 kJ【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反应的热量变化和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聚集状态有关;B、反应吸热,不是放热反应;C、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解答;D、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解答】解:A、碳与水反应吸收131.3 kJ的热量,未指明物质的量和聚集状态,故A错误;B、1mol碳和1mol水反应吸收131.3 kJ的热量,故B错误;C、1mol固态焦炭与1mol水蒸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吸收131.3 kJ 的热量,故C正确;D、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表达意义,注意物质聚集状态、物质的量和焓变对应,题目较简单.5.已知①NH3(g)+HCl(g)═NH4Cl(s )△H 1=﹣176kJ•mol﹣1②NH3(g NH3(aq )△H 2=﹣35.1kJ•mol﹣1③HCl(g )HCl(aq )△H 3=﹣72.3kJ•mol﹣1④NH3(aq)+HCl(aq)═NH4Cl(aq )△H 4=﹣52.3kJ•mol﹣1⑤NH4Cl(s )NH4Cl(aq )△H 5则第⑤个反应方程式中的△H5为()(单位为kJ•mol﹣1)A.+335.7 B.﹣335.7 C.+16.3 D.﹣16.3【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依据盖斯定律④﹣①+(②+③)得到反应⑤,据此得到反应⑤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焓变.【解答】解: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⑤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焓变,①NH3(g)+HCl(g)═NH4Cl(s )△H 1=﹣176kJ•mol﹣1②NH3(g NH3(aq )△H 2=﹣35.1kJ•mol﹣1③HCl(g )HCl(aq )△H 3=﹣72.3kJ•mol﹣1④NH3(aq)+HCl(aq)═NH4Cl(aq )△H 4=﹣52.3kJ•mol﹣1依据盖斯定律④﹣①+(②+③)得到反应⑤NH4Cl(s )NH4Cl(aq )H 5=﹣16.3KJ/mol;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侧重于盖斯定律的应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6.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中的△H小于0,说明此反应为吸热反应B.已知S(s)+O2(g)═SO3(g)的反应热为△H═﹣385.5kJ•mol﹣1,说明硫的燃烧热为385.5 kJ•mol﹣1C.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的总能量D.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H小于0,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C、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D、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解答】解:A、△H小于0,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S燃烧应该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二氧化硫,故B错误;C、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D、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相关判断,燃烧热的定义,题目较简单,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热B.已知: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每摩尔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571.6 kJC.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D.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有能量变化;B.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571.6 kJ;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解答】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反应热,故A正确;B.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571.6 kJ,故B错误;C.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正确;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可以是分数,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能量的变化,题目侧重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8.已知:H2S在与不足量的O2反应时,生成S和H2O.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H12H2S(g)+O2(g)═2S(s)+2H2O(l)△H22H2S(g)+O2(g)═2S(s)+2H2O(g)△H3判断△H1、△H2、△H3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H3>△H2>△H1B.△H1>△H3>△H2C.△H1>△H2>△H3D.△H2>△H1>△H3【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分析】依据反应的能量守恒可知反应都是放热反应,①2H2S(g)+3O2(g)→2SO2(g)+2H2O(1)△H1;②2H2S(g)+O2(g)→2S(s)+2H2O(1)△H2;③2H2S(g)+O2(g)→2S(s)+2H2O(g)△H3;(△H1、△H2、△H3均为负数)反应②③相比,生成气态水和生成液态水相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多;反应①②相比,②反应生成的单质硫转化为二氧化硫时放出热量.【解答】解:依据反应的能量守恒可知反应都是放热反应,①2H2S(g)+3O2(g)→2SO2(g)+2H2O(1)△H1;②2H2S(g)+O2(g)→2S(s)+2H2O(1)△H2;③2H2S(g)+O2(g)→2S(s)+2H2O(g)△H3;(△H1、△H2、△H3均为负数)反应②③相比,生成气态水和生成液态水相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H3>△H2;反应①②相比,②反应生成的单质硫转化为二氧化硫时放出热量,所以△H2>△H1;综上所述△H1、△H2、△H3三者大小关系为:△H3>△H2>△H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应用,反应焓变的大小判断,盖斯定律的应用是解题关键,题目比较的是热量数值,不是焓变,是解题注意问题,题目较简单.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某时刻生成物的浓度表示B.在同一反应中,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相等C.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D.在任何反应中,反应现象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则反应速率大;反应现象在很长时间内才出现,则反应速率小【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来表示,v=以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不是即时速率,故A错误;B.同一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变化量不一定相同,所以用不同物种表示的速率数值可能不同,故B错误;C.根据反应速率定义: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故C正确;D.判断反应快慢应看其反应速率,有些反应几乎没有现象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反应速率再快,也观察不到现象,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选项D易错选.10.一定温度下,浓度均为1mol/L的A2和B2两种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则该反应的正确表达式为()A.2A2+B2⇌2A2B B.A2+B2⇌2AB C.A2+B2⇌A2B2D.A2+2B2⇌2AB2【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计算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利用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确定各物质的系数,再利用原子守恒确定生成物C组成,据此书写.【解答】解:开始A2和B2两种气体的浓度均为1mol/L,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故△c(A2)=1mol/L﹣0.58mol/L=0.42mol/L,△c(B2)=1mol/L﹣0.16mol/L=0.84mol/L,△c(C)=0.84mol/L,故A2、B2、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42mol/L:0.84mol/L:0.84mol/L=1:2: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A2+2B2⇌2C,根据原子守恒可知,C为AB2,即表达式为A2+2B2⇌2AB2,故选D.【点评】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确定化学计量数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利用原子守恒的确定C的表达式.11.已知反应3A(g)+B(g)⇌2C(g)+2D(g)△H<0,如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不同条件下,A与B反应时,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若想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④加入催化剂⑤恒温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A.①②③B.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考点】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根据图象可以读出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时,平衡未发生移动且反应速度加快了.方程式左右两边的系数之和是相等的.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均发生了移动不合适,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因为压强不变,体积增大,所以浓度减小速率变慢,不合适.【解答】解:根据图象可以读出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时,平衡未发生移动且反应速度加快了.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平衡均发生了移动,d的百分含量发生了改变.故不合适,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因为压强不变,体积变大所以浓度变小速率变小了,不合适;④加入催化剂速率加快了同时平衡不移动,与图象一致,⑤恒温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减小体积浓度增大,速率加快,又因为方程式左右两边的系数之和是相等,所以平衡不移动,与图象一致,所以只有④⑤合适,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及图象分析,注意此类图象题注意两个问题速率及平衡是否移动.当有压强影响时,必须观察方程式左右两端气体的系数之和.12.在A+B(s)⇌C反应中,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则反应体系应是()A.A是固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B.A是气体,C是固体或液体,正反应放热C.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放热D.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专题.【分析】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改变一个条件,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分析,在A+B(s)⇌C反应中,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说明平衡正向进行.【解答】解:A、A是固体,C是气体,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B的转化率减小,若正反应吸热,则降温平衡逆向移动,B的转化率减小,故A错误;B、A是气体,C是固体或液体,A(g)+B(s)⇌C(l),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B的转化率增大,降温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放热,故B正确;C、A是气体,C是气体,A(g)+B(s)⇌C(g),增大压强平衡不动,B的转化率不变,降温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放热,故C错误;D、A是气体,C是气体,A(g)+B(s)⇌C(g),增大压强平衡不动,正反应吸热,则降温平衡逆向进行,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分析判断,反应特征和平衡原理的理解应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13.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只有达到平衡时才具有平衡常数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平衡常数也一定改变C.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来说,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D.对于反应2NO2(g)⇌N2O4(g)正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1,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2,K1=K2【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A、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对于确定化学反应,它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无关;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如果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C、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D、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不同表达式不同.【解答】解:A、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对于确定化学反应,它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无关,故A错误;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如果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C、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故C正确;D、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不同表达式不同,但两者乘积为1,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平衡常数是表示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只与温度有关.14.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5υ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3υ正(H2O)【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A、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或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化学计量数之比(不同物质),各物质的浓度、质量、体积分数以及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B、都表示向反应正向进行,反应自始至终都是1:1,不能说明到达平衡;C、增大体积压强减小,正逆速率都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D、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前面的系数之比.【解答】解:A、4v正(O2)=5v逆(NO),不同物质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表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都表示向反应正向进行,反应自始至终都是1:1,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B错误;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物质的浓度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C错误;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3υ正(NH3)=2υ正(H2O),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及影响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等,题目难度中等,A选项中注意用不同物质的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表达方法,此为易错点.15.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研究对象必须为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影响化学平衡,所以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解答】解:A.可以可逆反应2NO2(g)⇌N2O4(g),正反应为体积缩小的反应,加压后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所以气体有色加深,由于增大了压强,平衡向生成四氧化二氮的方向移动,故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可以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不选;B.对反应N2(g)+3H2(g)⇌2NH3(g)△H<0,正反应为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为使氨的产率提高,需要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着生成氨气的方向移动,能够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C.催化剂只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选;D.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且使K成蒸汽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减小K蒸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勒夏特列原理,明确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研究对象必须为可逆反应.16.已知反应mX(g)+nY(g)⇌qZ(g)的△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B.X的正反应速率是Y 的逆反应速率的倍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A、通入稀有气体总压增大,分压不变,平衡不动;B、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平衡状态整你分压速率相同;C、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正向进行,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过程中气体质量不变,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2023-2024-1麓共同体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化学总分:100分时量:75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反应4222NH Cl NaNO =NaCl N 2H O++↑+放热且产生气体,可用于冬天石油开采。
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1817Cl B.2N 的结构式:N=NC.Na +的结构示意图:D.2H O 的电子式:【答案】D 【解析】【详解】A .中子数为1835,表示为3517Cl ,故A 错误;B .2N 分子中含有氮氮三键,结构式为N≡N ,故B 错误;C .Na +核外有10个电子,结构示意图为,故C 错误;D .2H O 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D 正确;选D 。
2.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选项酸性氧化物酸盐混合物电解质A 2SiO HCl纯碱42CuSO 5H O⋅2CO B 3SO 23H CO 23Na CO 氢氧化铁胶体NaCl C2Na O3HNO 4NaHSO 硫酸铜溶液4MgSOD2CO HClO 3BaCO 医用酒精2SO A.A B.B C.C D.D【答案】B 【解析】【分析】酸性氧化物是能与水作用只生成酸或与碱作用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详解】A .42CuSO 5H O ⋅为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二氧化碳为非电解质,A 错误;B .SO 3属于酸性氧化物,H 2CO 3属于酸,Na 2CO 3属于盐,氢氧化铁胶体属于混合物,NaCl 属于电解质,B 正确;C .Na 2O 属于碱性氧化物,C 错误;D .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不是电解质,D 错误;故选B 。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科考后分析一、月考的整体分析(试卷难易、答题情况、最高低分等进行展开)本次月考试卷本着夯实基础,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目的,出了25道单选题,6道大题,从知识上考察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基础知识,从难易程度上没有出难题,都是最基础的题目,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一部分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没有掌握,反映出学生课下没有下功夫,对化学科目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学生学习化学不入门,没兴趣,从分数的高低看,最高分96分,最低分15分,差距较大。
二、各班情况整体分析(优势、差距不足、平均分、高低分等展开)重点班平均分:1班:74.66 2班:77.02 1班与2班差了2.36分普通班平均分:最高:60.43 最低:53.19 差了7.24分(跟班级的考试人数有关,40人考试与50人考试平均分肯定不同),从平均分来看并考虑各班的考试人数情况,我觉得化学科各班成绩差距不大,上下差了2---3分(包括重点班和普通班),通过历次考试,对于这届学生我个人觉得不用弄太多的难题、高考题,包括重点班也是一样,重点班一个班有一半多的学生接受不了有难度的题目,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我们三个(国英、艳艳)推荐学生购买“红对勾”一书,这本书没有大量的高考题,都是与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的题目,能够真正的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另外课前我们又印了一些基础知识的小片(类似于高三下学期的课前小片)强化基础知识,效果不错,学生的反响也不错。
总之,我们化学备课组针对化学科目在上学期失利的情况下抓紧时间教学并在课下积极的找学生,听写做小片,反复强化知识,总感觉普通班部分学生一点不学习,比如六班张长桥、李世超、于长鑫、戴宏宇等真是啥也不想学,在这纯混天,老师的付出都是徒劳的。
老师辛辛苦苦工作,学生铁了心的不学,不好办。
三、期中考前安排(考前安排、复习安排等进行展开)。
化学科期中考试范围前三章,我们正在讲新课,还有一章,争取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进入期中复习。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一、命题意图和试卷整体情况考查范围:选修4第一、二、三章以及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卷面:,选择题24个,共48分,填空题5个大题,共52分,整体100分。
二、分数统计和答卷情况分析本次考试参加人数590人,选择题平均分为27.3,分,填空题平均分为27.8分,选择题错误率高的题目为10、21、22、23、24题,填空题整体答题得分率较低。
学生在第一章盖斯定律应用和计算上还存在较大问题,计算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方面掌握的不好,会理论就是不知道怎样对号入座,对图像表格问题分析能力有欠缺,结合一起的时候好像就不够用了。
尤其是第三章在粒子浓度大小比较时,学生对所讲的基本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理解不透彻,在做稍微的形式变化时学生不能仔细分析,或者根本摸不着头脑,这是选择题最后四个得分较低的原因。
化学二卷填空题上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两级分化严重,方程式书写、语言表达不规范,比如在终点判断上,很多同学都只说出颜色变化,没按规范书写;计算能力差,比如29题最后一问关于热化学方式式与盖斯定律的计算,发生计算性错误的同学很多;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不理解,不过关,比如硫酸铝钾水溶液显什么性,以及原因的表示等。
26题为电化学题,由于刚刚学的电化学知识学生还没有进行全面的习题练习,所以一部分学生在电源正负极判断以及电极反应式书写上存在问题。
三、教学建议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理论性强,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除了重视理论的教学外,还应更加重视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应用上更加得心应手,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由知识传授变为学习方法的传授。
对概念的分析要分析到位,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对重点难点知识课堂上要以练代讲。
本次考查中反馈出很多学生的“双基”功夫较差,教师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语言是否就一定是很规范的?规范性的表达只有依靠规范性的训练才能达到目的。
高二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姚芳一、试题的整体结构和难度:1、试题的结构:试题范围包括了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前面二个课题的内容。
2、试题的难度及特点:本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虽然都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但是比较灵活。
试卷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能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了新高考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试题既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二、试卷结构与特点1.试卷结构第一大题选择题1—16题共48分。
第二大题填空题及计算题17—22题共52分。
本次试题总分为100分。
2.试卷特点(1)坚持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①试卷的结构及各知识块的赋分及试题难度比例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保持一致,试卷长度适中,题量恰当,答案的书写量也较为合适,给学生留有较多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②重点考察:化学能量与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
(2)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
本份试卷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高考试卷的风格,试题的质量、试题的新颖度、对考点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点的要求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等做的均比较到位。
3.试题分析(1)选择题7、15问题较大,回答正确人数仅45人。
(参考人数为240人)1~5题,9题做得较好,正答人数均在150人以上。
6,12,13,14,16做得较差正答人数均在100人左右。
(2) 等效平衡及其应用是学生的软肋,这类题目得分较低。
其次是反应热的计算机盖斯定律的应用,失分现象严重。
(3)填空题的19题,出现争议,涉及到固态物质在平衡体系中的等效平衡,题目本身有难度,加之平衡问题的抽象性,所以该题的(尤其是关于C的取值问题)正确率不到3%.三、.结论和改进措施1、成绩分析总结总体来说,这次月考考得不是很理想,不及格人数偏多,全年级及格率不到60%,其中原因之一是选修4在学习中,学生感觉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些畏惧感,压力较大。
高二化学第一次月测质量分析高二化学备课组一、试题分析1、试卷的基本情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
化学试卷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填空题(化学的实验题和计算题都是以填空题来考查)。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试卷考查的化学知识点,是选修4的第一章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1)依纲据本。
立足课本,重视基础。
(2)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化学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和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速率的计算、测定速率的实验、影响速率的因素等掌握情况。
(3)由于是分班后第一次测试,所以本次测试试卷难度不大,出题时想控制难度系数0.6-0.7,几乎都是基础,学生表现比较好,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成绩分析这次月考全级理科班的平均分为70.36,比较理想,符合当时出题的目的。
其中尖子班10班的平均分有82分,其余平行班除了17班的平均分稍微高些(有73.6),其余各班的平均分都比较接近,在67分-70分之间,比较正常。
这次考试总体成绩还是好的,全年级最高100分,90分以上有39人,及格360人。
从试卷看学生还是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能基本达到我们的要求。
但从试卷从还是看出学生存在不少的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
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看题不细心:如16题实验题:给的实验药品是:铜、铁、镁、0.5mol/LH2SO4、2mol/LH2SO4、、18.4mol/LH2SO4,但学生在写的时候写成锌粒;17题(1)在0-30小时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V I、V II和V II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有些学生没注意“0-30小时内”或写成I、II和III,不符合题目要求(4)计算能力比较弱:如13题(4)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1)C(s)+O2(g)===CO2(g) ΔH1=-393.5 kJ/mol(2)H2(g)+12O2(g)===H2O(l) ΔH 2=-285.8 kJ/mol(3)CH3COOH(l)+2O2(g)===2CO2(g)+2H2O(l) ΔH 3=-870.3 kJ/mol可以计算出2C(s)+2H2(g)+O2(g)===CH3COOH(l)的反应热为___________这个空用到的知识点是盖斯定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方法,但很多学生最后算出的数是错误的。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二上化学月考试卷考试总分:9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 (选择题)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60分 )1. 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②;③;④。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B.原子半径:④③②①C.电负性:④③②①D.最高正化合价:④①③②2.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简式:B.和是同一核素C.的电子式:D.的比例模型:3. 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一组粒子是( )A.、、、B.、、、C.、、、D.、、、4. 已知、、、四种元素中,元素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倍;元素原子失去个电子后的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相同;元素原子得到个电子后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233s 2s 2p 6s 2p 412233s 2s 2p 6s 2p 3122s 2s 2p 3122s 2s 2p 5>>>>>>>>>>>=C C H 2H 2Nd 14060Nd 14260CaC 2CO 2Mg 2+Al 3+Cl −NeNa +F −S 2−ArK +Ca 2+S 2−ArMg 2+Na +Cl −S 2−X Y Z W X Y 2Z 1W 1A.元素的原子不存在同位素现象B.元素在自然界仅以游离态存在C.元素的原子性质很活泼,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结构D.单质具有强还原性,能将还原到价5. 已知号元素的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A.质子数:B.离子的还原性:C.氢化物的稳定性:D.原子半径:6.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本次期末化学试卷分为两卷。
第I卷为客观题,有20个选择题,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计60分,第II卷为主观题,一共4题,共计40分。
二、内容分布这次考试内容为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三、总体试卷评价这次月考的试题总体难度较小,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要求比较高,综合性强,客观题有部分题对高二学生来说题型新颖,向高考靠拢,体现了今后化学考试的发展趋势,个别题目结合高考题型,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分值合理,整个试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三、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试卷的难度不是很大,但从卷面的结果看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维不严谨、表达能力差、基础知识差、缺乏规范意识等问题。
1.第2小题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反应热不熟悉,导致部分学生错选A和D。
2.第5小题学生主要是错选A,错误原因学生不理解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定义。
3.第7、8、13题考查了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理解,从学生答题可以看出学生他们对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不是很熟悉。
4、第11、12题考查燃料电池,题目较简单,学生得分率也比较高。
5.第14题是一道常见题,同时又是Ⅰ卷中错误率最高的一道题,统计表明,在63% 错误中,有20%的学生不能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凭感觉判断C和D的真伪,跟着感觉走,不愿意分析电解池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的主要原因。
5.21题的错误主要是热化学方程式很多学生不会计算反映的焓变,另盖斯定律的计算也有错误。
6.23题电解池的串联电路学生掌握不是很好,满分的很少,主要错误是计算四、对新课教学的建议1、正确定位,立足基础,低起点,小坡度,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稳步推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要尽可能降低新课学习过程中的难度,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夯实基础,在宏观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从微观上细化知识与技能,避免无谓失分,如试卷中有关氧化铝的用途、钢铁吸氧腐蚀中铁的负极反应、强腐蚀性物质的称量、生铁的组成、酸碱中和滴定中浓度的计算等概念的考查中都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一、命题意图和试卷整体情况
考查范围:选修4第一、二、三章以及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卷面:,选择题24个,共48分,填空题5个大题,共52分,整体100分。
二、分数统计和答卷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590人,选择题平均分为27.3,分,填空题平均分为27.8分,选择题错误率高的题目为10、21、22、23、24题,填空题整体答题得分率较低。
学生在第一章盖斯定律应用和计算上还存在较大问题,计算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方面掌握的不好,会理论就是不知道怎样对号入座,对图像表格问题分析能力有欠缺,结合一起的时候好像就不够用了。
尤其是第三章在粒子浓度大小比较时,学生对所讲的基本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理解不透彻,在做稍微的形式变化时学生不能仔细分析,或者根本摸不着头脑,这是选择题最后四个得分较低的原因。
化学二卷填空题上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两级分化严重,方程式书写、语言表达不规范,比如在终点判断上,很多同学都只说出颜色变化,没按规范书写;计算能力差,比如29题最后一问关于热化学方式式与盖斯定律的计算,发生计算性错误的同学很多;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不理解,不过关,比如硫酸铝钾水溶液显什么性,以及原因的表示等。
26题为电化学题,由于刚刚学的电化学知识学生还没有进行全面的习题练习,所以一部分学生在电源正负极判断以及电极反应式书写上存在问题。
三、教学建议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理论性强,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除了重视理论的教学外,还应更加重视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应用上更加得心应手,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由知识传授变为学习方法的传授。
对概念的分析要分析到位,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对重点难点知识课堂上要以练代讲。
本次考查中反馈出很多学生的“双基”功夫较差,教师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语言是否就一定是很规范的?规
范性的表达只有依靠规范性的训练才能达到目的。
2.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平时教学中要多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题型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达到真正理解与掌握。
3.加强对识记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牢固,用起来得心应手。
试卷属于基础知识的题很多,但学生错误率高,如最简单的实验步骤方法都是教材上的,却不过关。
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大对教材中基础知识强化和落实力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的培养。
对待双基,要一个一个地进行过手训练,只有双基抓好了,才能谈得上能力提升,两者顺序不能颠倒。
还要加强细节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的东西要准确、应知应会的要掌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