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感人魅力赏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3
朱自清《背影》深度解析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它以其真挚的感情、严谨的结构和巧妙的艺术手法而被广泛传颂。
对这篇文章的深度解析如:一、题目解析:《背影》的题目是文章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个标题,更是作者感情的集中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背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背影,更是作者父亲的背影,是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感激的集中体现。
因此,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
二、描写手法:以描写为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中,作者除了使用动作和语言来描写父亲的背影之外,还通过四次流泪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写法不仅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描写手法的多样性和真挚感人的情感表达。
1、对比和衬托:在文章中,作者使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父亲的形象。
例如,在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攀”、“缩”、“倾”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艰难和危险,同时也通过对比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心。
2、动作描写:在文章中,作者对父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和努力。
例如,在描写父亲爬月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攀”、“缩”、“倾”等动作,这些动作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父亲的艰难和努力。
3、语言描写: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语言,这些语言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和努力。
4、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形象。
例如,在描写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时,作者使用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小路上一个买柴归来的人,挟着一大捆柴草,穿过铁道,慢慢向车站走去”等语言,这些语言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和努力。
三、抒情手法:除了描写和叙事,还运用了抒情手法。
背影的魅力——读《背影》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文章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文章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朴素的外表,艰难、显得笨拙的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文章的语言却很朴素。
那么这篇文章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一.开篇设悬文章开篇即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特别意义。
二.营造气氛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关爱形成对照,更显出父爱的崇高。
三.注重铺垫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
“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眼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一定程度的感情积淀、酝酿,眼泪是不会轻易流出的,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铺垫。
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养家的重担压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
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之间再三踌躇,最终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的平安看得很重。
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照看行李,和车夫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等。
“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些事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的,这些事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
于是他一一竭尽全力地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周到、自然。
可“我”由于当时不懂父亲的心思,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子心切,所以对父亲的送行并不在意;当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当看到父亲沧桑、臃肿、吃力、艰难的背影时,想到父亲忍着丧亲、失业的悲伤和压力为自己做着既不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工作时,“我”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以致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一、写作背景《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将哀伤和愤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感情。
作品通过这种描写父子之情的艺术闪光,照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照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全文还应该包括四个大段:1.父亲的卸职和奔丧,地点在徐州。
(第2自然段)2.父亲办丧事和要到南京谋职,地点在扬州。
(第3自然段)3.父亲送我北去,地点在浦口。
(第4、5、6自然段)4.父亲给我来信,地点在北京。
(第7自然段) “送我北去”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
为了突现这个主体,作者先用了两个自然段的篇幅,远处落笔,一路写来,为送别的体文字,制造了气氛。
作者先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家奔丧。
这就是说,父亲是在老境颓唐、东奔西走的情况下,送我北的。
维其如此,父亲在送我之时愈是对我关怀备至、细心热切,他为我所做的内心牺牲就愈大,因而他的爱子之心就愈见其深沉。
由此看来,1、2自然段为突现主体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主体文字后的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在泪光中仿佛重睹父亲的背影,这是变换地址再现主体部分的旋律,形成了余韵,同样对主体结构起到突现作用。
(一)“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结构包括四段:1.父亲决定送我。
(第4自然段)2.父亲送我过江进站上车。
(第5自然段)3.父亲给我买橘子。
(第6自然段大部)4.父亲与我告别。
(第7自然尾)“买橘子”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一、二两段是前导,第四段是尾声。
为了突现第三段的主体文字,作者也花了两个大段的篇幅,紧承上文,顺次写来,备细述说,自然引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段主体文字。
散文《背影》赏析散文《背影》赏析散文《背影》赏析(一)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
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
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
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
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
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
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简析朱自清经典作品《背影》的感人魅力简析朱自清经典作品《背影》的感人魅力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朱自清上火车北去,那年朱自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简析朱自清经典作品《背影》的感人魅力。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简析朱自清经典作品《背影》的感人魅力摘要:经典之作总是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读者的感动。
《背影》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
本文对《背影》的感人之处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背影》感人赏析经典之作,不止因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还因它让人无论何时拾读,都能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感动,令人久久回味。
经历了读书时读《背影》,教书时教《背影》,甚至已教过三四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品味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特别是与亲人有过离别之痛的成人来讲,《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
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几处地方不能放过。
一、重视背影感人的背景铺垫买橘子,在生活中只是一桩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如果放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橘子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
这就如同画家写生,把一个苹果、一束鲜花放到不同颜色的桌布上,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因此,在教授《背影》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这么重要的背景,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
它不仅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了伤感的气氛,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即使给一个老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压,也丝毫没有弱化他的爱子深情,这便为作者见“背影”而落泪,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在语言和外貌描写方面都只有淡淡的几笔,而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的背景上产生的忧伤情感,却犹如一层潮湿而浓重的雾气,弥漫其间。
背影赏析10篇背影赏析(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足一千五百个字,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且无华赡的文字,然而它却具有极大的感动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可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父子之情。
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必须的困难。
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
这时,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均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的景象。
他凝视着微微发胖而略显龙钟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弟妹,心境十分沉重。
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
《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文中所记的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都难以忘怀。
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一样寻常了。
与父亲的穿戴构成比较的是,朱自清却随身带着一件紫毛大衣。
这件大衣是父亲托人定做的,并亲自为儿子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其爱子之心,从中可见一斑。
1925年10月,朱自清写下了这篇质朴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我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朱父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后,即挪坐到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眼中好像猛然间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背影赏析(二):朱自清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诗人,《背影》没有《桨声里的秦淮河》那么迷离动人,没有《春》那么生机盎然也没有《荷塘月色》那样的花好月圆,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用一种浓郁的情感,为读者将一个父亲的爱娓娓道来,像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俗易懂,但意味绵长。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背影》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
《背影》的心得感悟《背影》是一篇写给母亲的散文,由朱自清先生所撰写。
在这篇作品中,朱自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地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通过读了《背影》这篇作品,我深受触动,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被文中的母爱所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母亲的默默支持和付出。
虽然母亲没有言语上的关怀和温暖,但她总是默默地为儿子操劳,用她的真情去抚养和教育儿子。
母亲为了让儿子能够去学习,每天早早地起床烧开水、准备好饭菜,忙碌了一整天。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在作者离家远行之前,母亲为了省钱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并且将这一切都埋在心里,没有一句抱怨和要求回报。
这样的母爱是无私的,只是为了儿子的成长和幸福。
这篇文章也让我思考到了亲情的重要性。
在杂务最繁忙的时候,母亲仍会抽出时间陪伴儿子,帮助儿子完成学业。
作者回忆起小时候背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时,感慨万分。
这句名言教会了作者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更让作者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辛苦。
而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认为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把时间花在关心他们身上,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和陪伴,用心体味亲人的爱。
同时,我也从这篇作品中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常。
作者在离家后才意识到,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都是那么辛苦和珍贵。
他在学校曾感到苦楚和孤独,但他也是通过这样的经历,明白了生活中的不易和珍贵。
作者把这些感受融入了文中,让读者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珍贵。
我也深感生活的无常和脆弱,所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更应该坚持下去,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被困难击倒,更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另外,这篇作品还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在文中,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上学经历,传达了对教育的思索。
作者曾抱有学以致用的信念,但却在教育系统中感到迷茫和困惑。
作者在学校的生活,充满了繁重的作业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
这样的竞争导致了学生们只追求分数,而忽略了真正的学问。
朱自清背影解读《背影》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
对于这个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朱自清《背影》解读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自清《背影》解读(一)一个最突出的镜头——父亲的背影。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在文章中的出现、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本文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一、四写背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故全文以“背影”为线索。
文章中,“背影”时时写到,前后出现过四次。
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写作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略写背影。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表明父亲背影在“我”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虚写背影。
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中父亲买桔子时,详写背影。
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和儿子的感动——实写背影。
第三次是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时,略写背影。
惜别背影:再次写父子分手的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实写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详写背影。
再现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虚写背影。
二、四次流泪文章所以感人,除了父亲的言行之外,“我”的情感也是重要的,其中我的四次眼泪有力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一次流泪: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满院狼藉”,触目伤怀时的凄凉悲怆的泪。
这次流泪是悲哀,为后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后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第二次流泪:分别前,父亲老态蹒跚地去为“我”买橘子时的盈眶热泪。
这次流泪是感动,用眼泪表现出背影的感人,着力刻画出父子间的感情,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渲染了真挚的感情。
第三次流泪: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时的潸然泪下。
这次流泪是留恋和不舍,表明我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也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父亲的身体向来不好,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坏。
看见儿子穿着长衫的背影,他不是用手狠命地在儿子肩上捶几下,就是把儿子骂一顿。
我从小受父亲的严厉管教,在他面前是既怕又爱,因为那时的我实在太小了,还分不清什么是爱,只知道要听父亲的话,好好地做人。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那慈爱里面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愧疚。
散文《背影》,以其浓郁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曾获得了多种奖项,已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父亲去北京谋生计,走之前与儿子告别,当看到儿子离开时的泪水,父亲说:“我去买几个桔子。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果真买回了一些橘子,而且都是最大的,一定会让儿子吃饱的。
父亲送儿子出门时,深情地望着他,他的眼睛却始终望着远方,也许他的眼睛里有期待,他是想看到儿子再看看老宅子,望一望那座老房子。
儿子读懂了父亲,那是一种留恋,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
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小镜头里,父亲真挚、浓郁的感情便尽显无遗。
为了不让儿子担心,他努力使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平静,甚至还表现出非常愉快的样子。
然而在笔者看来,那是装不出来的。
他非常重视儿子,也非常想念儿子,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总有一天他必须要回去,所以父亲只能压抑住内心的悲痛,故作镇静,还笑着安慰儿子:“你买几个好一点的桔子,叫你娘不要惦记。
”他并没有忘记儿子,总是要为儿子多带几个桔子。
虽然那些桔子可能不够儿子吃的,但这是父亲深沉的爱。
这份爱让儿子心领神会,而这正是本文最感人之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即便是寻常百姓家的父子之间也免不了一死,何况是骨肉至亲呢?然而这对父子所表现出来的亲情却是异乎寻常的,不仅仅是亲情,而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
儿子对父亲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父亲远去的背影,另一方面又深深地理解父亲。
虽然只是匆匆的一面,父亲的形象却刻在了儿子的心灵深处,这就是“背影”。
一句“你买几个好一点的桔子,叫你娘不要惦记”,写尽了父亲对儿子的期盼和关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背影》课文赏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描绘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一系列细节,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细腻的人物刻画、巧妙的叙事技巧、质朴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一、情感表达《背影》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父子之间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别儿子的一系列细节,如买橘子、叮嘱、离别时的背影等,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
这种情感表达深入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二、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背影》也表现出色。
朱自清先生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父亲的形象不仅在外观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在内心世界中展现出深沉的父爱和对儿子的无尽关怀。
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作者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感人,让读者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叙事技巧《背影》的叙事技巧也非常巧妙。
朱自清先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描述了离别的场景,再追溯到过去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作者在叙事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语言特点《背影》的语言特点也非常突出。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深刻。
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种语言特点使得《背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五、主题思想《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展现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呼唤亲情和人性的回归。
朱自清先生通过描绘父亲送别儿子的一系列细节,展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感人。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主题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亲情和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佳作。
遗失的美好——朱自清《背影》赏析遗失的美好——朱自清《背影》赏析: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深沉感人至深父子之爱美好多年以前,第一次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接触到朱自清,缘起认识了他的作品《背影》。
从而知道了,有个自称“扬州人”的朱佩弦,那个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最终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最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所以,认识朱自清先生的第一面,典型的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
“饿死事小,失节为大”,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气节的文人,在他的生命中,坚守着,“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文人的气节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贫贱不能移”。
有了对他的了解和认识,怀着敬佩的心里,初读他的作品《背影》。
朴实无华的笔触中,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子情深,“父爱子,子爱父”,“三次背影,四次流泪”,情到深处,读者也黯然落泪。
平实的写人、平时的叙事、平时的抒情。
正如作者所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①情到深处自然真,华丽的辞藻是堆砌不出真情实感的。
所以秋实先生的“背影”深深的感动了几代人。
而今,重拾秋实先生的《背影》,结合笔者走过的岁月,细细咀嚼,除了感动以外,心中有了更多的感慨和遗憾。
也许,走过了,更多的路,才会对人生的感悟更多,只有身当人子兼人父的时候。
才可以更近更加深刻的审视朱自清先生和他的《背影》。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背影的课文赏析背影的课文赏析1《背影》写于1925年10月,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返北京上学,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
《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浅薄。
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篇幅短小,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首先它构思奇妙有新意,布局凝炼更精致。
把描写的焦点分散在一个极一般又典型的详情--父亲的背影上。
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遗忘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全篇写提真实感人的父子之情,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
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
但是点题的,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并一再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祥温情。
在这简洁的表达中,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非常自然地为主题的呈现起了过渡作用。
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避开平均着墨,尽量做到浓淡适宜,虚实结合。
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又三次提到背景。
其次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作品饱含深情,用笔较重,详细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实中有虚。
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父亲一刹那的背影,只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淡淡的一笔,将父子不忍分别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这里虚中又有实。
第四次那么是结尾,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是多年后由剧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是幻觉,也是实情,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行逾越的顶峰,并与开头照应。
可见特别重视剪裁艺术,紧扣前影这一中心来提炼素材,细心构思,布局详略得当,虚写实写结合,紧凑而和谐地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背影》读书心得
《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述,
表达了对父爱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也
有了一些感悟。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描述了父亲为家庭奔波劳累的情景,他的
背影显得沉稳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依靠感。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
的父亲,他也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为了家庭默默付出,从不图回报。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予了我无尽的力量和支持,
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父爱的伟大。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述,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父爱的怀念之情。
他在文中写道,“他的背影,对我是一种永远的鼓励。
”这句话让
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也让我更加珍惜与父亲的相处时光,感恩他的呵护和教诲。
通过阅读《背影》,我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也更
加懂得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希望自己能够珍惜与父亲的相处时光,也能够传承父爱的伟大,成为一个更加坚强和有责任感的人。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珍惜父爱,感恩家庭的温暖。
《背影》的感人魅力赏析(一)
摘要:经典之作总是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读者的感动。
《背影》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
本文对《背影》的感人之处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背影》;感人;赏析
经典之作,不止因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还因它让人无论何时拾读,都能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感动,令人久久回味。
经历了读书时读《背影》,教书时教《背影》,甚至已教过三四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品味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特别是与亲人有过离别之痛的成人来讲,《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
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几处地方不能放过。
一、重视背影感人的背景铺垫
买橘子,在生活中只是一桩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如果放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橘子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
这就如同画家写生,把一个苹果、一束鲜花放到不同颜色的桌布上,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因此,在教授《背影》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这么重要的背景,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
它不仅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了伤感的气氛,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
即使给一个老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压,也丝毫没有弱化他的爱子深情,这便为作者见“背影”而落泪,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在语言和外貌描写方面都只有淡淡的几笔,而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的背景上产生的忧伤情感,却犹如一层潮湿而浓重的雾气,弥漫其间。
在这浓雾散去时,父亲的背影却越来越清晰,形象也越来越亲切感人。
二、体味慈父情怀的层层积淀
读《背影》,如果只是把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件事翻来覆去地阅读、讲解、分析,只能让学生从父亲步态的老迈、行动的艰难中,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和情感脆弱。
事实上,文章写父爱不止这一特写镜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用来做铺垫的细节,是它们推动著作者的情感逐步走向高潮。
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品味这些细节,定能感受到父爱的纯朴和炽烈,这样,对于朱自清何以对“背影”潸然泪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章第四段,作者看似用笔随意,写父亲送我的原因,实际上却蕴含了作者对父爱的深深理解:
①父亲失业,家景惨淡,一家人还待父亲养活,父亲自然有重要的事要忙,而且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了;
②父亲怕“我”路上有事,把“我”托付给了一个熟识的茶房,而且“再三”嘱咐他,所以即使父亲不送“我”,他也该放心了;
③“我”这时已来过北京两三趟,且已二十岁,父亲完全可以放手,而
不必亲自来送;
④“我”再三劝他不用去,可他“踌躇”了又“踌躇”,总觉得“他们去不好”,总是放心不下。
从以上四点来看,父亲对待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犹如一位慈母待她的幼子,尽现“慈爱”之情。
也许在别人眼中,这拖泥带水的舔犊之情多么缺少一些男人的气概,但对于父亲来说,有一点疏忽,他的内心都无法释然。
在当时那个父权依然高举的社会,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温情。
几年后,随著作者对父亲越来越理解,回想起这些,哪一个细节又能忍心忽略呢?那当初让他感觉翻来覆去决断不了一件小事的父亲,是多么疼爱自己呀。
父亲对儿子、对茶房不放心,那么怎样做他才能安心呢?细读文章第五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的沉重打击面前,依然活得冷静自如的父亲:①“我”去买票,父亲忙着为“我”照看着行李;②行李太多,需要雇脚夫,他便又忙着和脚夫讲起价钱;③送“我”上车,他特意给“我”捡定了靠车门的一把椅子;④叮嘱“我”夜里小心,不要着凉,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