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词语理解方法例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常用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解释词语应用技巧1.解释关键字法有很多词语,只要解释好关键的那个字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如:“一声不吭”一词,让孩子查阅字典,弄懂“吭”的意思,学生就会明白,哦,原来“一声不吭”一词的意思是“一声不响”的意思。
如:筋疲力尽,只要把“尽”解释清楚,整个词语就不难解释了。
2.词素拆拼法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如“追寻――追赶、寻找;“焦躁”——焦虑、烦躁;“优雅”——优美雅致;“辞职”——辞掉职务;“难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
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
幽雅,幽静文雅。
“漫游”一词,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
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
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勘测-勘探和测量。
3.同(近)义换词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近)义词来代替。
例如“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又如“犹如”――好像;“清晰”——非常清楚;“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
“沉寂”,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
立刻-马上;眩目-耀眼等。
但要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别。
4.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如“笨拙”-不灵便;“容易”-不困难;“不生疏”——熟悉;“隐藏”——不暴露、不败露;“娴熟”——不生疏;“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
“镇定”是不慌乱;“干燥”就是不潮湿;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5.造句、演示法即通过造句和动作表演来理解词语。
如理解“”只要造个句子就能理解了。
“”做个动作就能理解了。
6.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7.语境解释法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重点词语理解方法例谈作者:石冬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2期甘肃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小学( 730000) 石冬梅在每一篇课文当中,总有这样一些词语,它们除了具有和词典上一样的表层意思之外,还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引申出更深层的意义,对其深层意义的准确理解会直接影响对该篇文章主旨的准确理解。
因此,对这些词语处理得好,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处理得不好,则会成为降低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两种方法。
一、重点词语与文章板块学习相结合【案例一】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乱蓬蓬”一词的理解师:“乱蓬蓬”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很乱的意思。
师:读读这段话,看看这里指什么很乱?生:从“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一句,我知道这里指父亲的头发很乱。
师:想一想,父亲的头发为什么“乱蓬蓬”的呢?生:我想是因为父亲在监狱里呆的日子长了,头发长长了,所以显得乱蓬蓬的。
师:联系上下文看看,父亲在监狱里待了大概多少日子呢?生:十几天。
师:十几天头发能长多长呢?好,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生:联系前文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这一段,我想,父亲的头发之所以乱蓬蓬是因为父亲也受到了苦刑。
师:很会思考!那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是一张“平静而慈祥的脸”你们又能体会到什么?生(踊跃举手):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师: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对李大钊这种品质的敬佩之情吧。
(生感情朗读)二、重点与全文主旨学习相结合【案例二】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中重点词语“掠”的理解1.感知表层意义教师课件出示原句:“他们把院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男女生分别朗读一遍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换词法理解“掠”字的意思。
学生纷纷举手,将“掠”分别换为“抢”“拿”“搬”“夺”。
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查工具书:对于课文中的名词术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
二、组词法:解释单个字的意思时,只要把这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就能将词义解释出来。
如“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的“满”,可以组成词语“充满”,这样,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
解释两个字的词语也是一样,如“柔美”,柔──柔软;美──美好。
因此,”柔美”的词义一般可解释为“柔软、美好”。
三、分合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四、近义词替换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
五、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六、抓关键词: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
例如:“热泪盈眶”,较难理解的是“盈”字,从字典上查出“盈”是“充满”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热泪盈眶”的意思是“激动得泪水充满了眼眶”。
七、定义法: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
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八、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九、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十、语境联系法:有些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即它们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再如:“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原指春风从脸上轻轻擦过,但这里用来形容叶老先生的批改使我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词语解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掌握词语解释的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词语的内涵是指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和现象的意义,包括概念的意义和情感色彩。
词语的外延是指词语所指的具体事物或现象的范围。
在解释词语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
二、注重词语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在解释词语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和全文的上下文,通过分析语境来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
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词语的搭配、语法功能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来推测词语的意义。
三、运用多种解释方法1.直接解释:直接给出词语的定义或解释,适用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词语。
2.举例解释:通过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展示词语的意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对比解释:通过比较词语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4.拓展解释: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词语解释能力1.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词典:学会使用词典是提高词语解释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词典的好习惯,学会从词典中获取词语的正确解释。
2.开展词语解释练习: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词语解释方法,不断提高解释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词语创新: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会运用词语进行创新,如造句、写作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词语解释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解释方法,注重词语的语境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相信广大师生能够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语文课堂中的词语解释技巧在语文课堂中,词语解释是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而词语解释技巧的掌握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下面将介绍一些语文课堂中常用的词语解释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解析语文课堂中的词语。
一、上下文解释法上下文解释法是指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来推测其含义。
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些生词或难词,可以通过观察前后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境来推测词语的含义。
这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推测词语的意思。
例如,在一篇课文中,我们遇到了“英年早逝”的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前后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了解到“英年”指的是年轻,而“早逝”指的是过早地去世。
通过这种上下文解释法,我们可以准确理解这个短语的意思。
二、词根词缀分析法词根词缀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词根和词缀的含义,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词根和词缀是构成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一定的含义。
通过了解一些常用的词根和词缀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词根词缀的含义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例如,在遇到“自信”这个词语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自-”表示自己,而“-信”表示相信的含义,推测出“自信”指的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意思。
通过对词根词缀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语。
三、比喻解释法比喻解释法是指通过对比喻句子的理解,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
通过分析比喻句子的构造和意义,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一篇课文中,我们遇到了“他是个跳跃的小球”。
通过观察这个比喻句子,我们可以理解到“跳跃”一词是对这个人活泼、灵活的描写,而不是字面上的跳跃。
通过比喻解释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词语的意思。
四、词语周边搭配法词语周边搭配法是指通过词语的搭配和常见搭配,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一些词语在特定的场合和语境下,会和其他的词语搭配使用,通过观察词语的搭配和常见搭配,我们可以推测出词语的意思。
例如,在学习成语时,我们遇到了“忍辱负重”一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查字典,看注释,做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经验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部分课文为例子,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一:理解“五彩缤纷”。
第11课《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段。
“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先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然后用四个生动的比喻句分别写出了银杏树的黄色、枫树的红色、田野的金黄色和果树的橙红色,最后作者用一个拟人句写出了拥有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天里频频点头。
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这些描写颜色的优美语句,学生不难感受出秋天的颜色丰富多彩,眼前便会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
我再在学生有了如此感受的基础上点出五彩缤纷的意思:原来是指青、黄、赤、黑、白五种颜色,后来泛指颜色非常多。
例二:理解“果然”。
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中第11、12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果然”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11自然段中描写科利亚想法的句子,“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再让学生在12自然段中找到描写事件结果的词句,“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科利亚的想法跟事情的结果有什么联系,即结果与他所预料的一致。
之后,我就水到渠成地引出,“果然”的意思就是指想到的和结果一样,也可以说是不出所料或意料之中。
例三:理解“奚落”。
第27课《陶罐和铁罐》中第1——4自然段。
文中“奚落”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
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学习中如果直接讲解,学生恐怕难以理会。
这里只要联系下文铁罐说的“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这样尖刻的话就是对陶罐的奚落,奚落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例谈目前在语文教学中以词解词的现象较普遍。
有的班级,人手一本厚厚的《词语手册》,每教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去翻去记,去背。
这种做法显然无助于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大家知道,词语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
阅读时,要在词语所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才能正确理解。
要做到这,只有结合上下文。
离开了语言环境,单靠查词典是不行的。
事实上,好多词句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可以结合上下文体会出来。
古人为什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
下面举例来说。
请看《狐假虎威》一课最后一段话:凶恶的老虎受骗了。
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不就是对“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解释吗?再看《找骆驼》一课中商人和老人的一段对话:……商人说:‚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老人说:‚那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
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嘛生气呢,听我说吧!‛这里“忿忿”是个生词。
我们从下文中老人说的话里(“干吗生气呢”)就可以知道,“忿忿”即是生气的意思。
另外,我们从商人的话里(“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也可以看出他生气了。
还有,商人开始对老人称您,可“忿忿”之后,改称“你”了,这不是生气了吗?这样的例子课课都有。
在我们的言语习惯中还有这种情况,一些词语后面的话往往就是对这些词语的解释或说明。
再请看下面的例子:①‚但一顿饭吃完,那碗却安然无恙,丝毫也没有要破的样子。
‛(《打碗碗花》)②‚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
‛(《自相矛盾》)③‚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在仙台》)显然,例①中的“丝毫也没有要破的样子”就是对“安然无恙”的解释;例②中的“回答不出来”就是对“哑口无言”的解释;例③中引用的“胶菜”和“龙舌兰”两个例子,就是对“物以稀为贵”的例证和说明。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抓住关键词句阅读的方法例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所谓“关键词句”指的是能够让读者感受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有较大作用的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具体做法有:一、抓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关键词、重点句,可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
比如《草帽计》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脉络清楚,语言精练,还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贺龙同志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聪明智慧。
阅读时,抓住文章思路提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布局的特点。
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贺龙同志在什么情况下布下草帽计为突破口,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草帽计成功的必要因素。
学生从“骄阳似火”“酷热难熬”“汗流浃背”读懂了贺龙同志料定敌人一定会戴上红军丢掉的草帽,是因为天气十分炎热;当他看到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时,“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说明贺龙同志早已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从红军战士“一切行动听指挥”扔下草帽,与白军的无组织、无纪律,“一窝蜂似的”抢草帽的情节的鲜明的对比中,读懂了这两支军队不同纪律是草帽计得以顺利施行的关键;从“人困马乏”“血肉横飞”“叫苦连天”等讽刺了白军的丑态的词中看到了白军的有勇无谋者的惨象。
从红军战士“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到“拍手称快”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的转变中体会到贺龙同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也深刻感受到智慧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首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把课文读懂。
用什么方法理解课文词语最重要西桥中心校:王跃林一、查字典理解词意;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释,到了句子中有时不一定适合,甚至还会弄巧成拙。
所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日后的再学习也是不无裨益的。
一、连接字义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
”这段话中的“顾名思义”这个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顾”就是看的意思,“名”指名字、名称,“思”的意思是思考、想,“义”可解释为意义、意思。
连起来想一想,“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
从这个例子,不难发现,理解这些词语就是,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思。
二、寻找近义词。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近义词来代替,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如: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 年了。
倘若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
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倘若”的近义词是“如果,假如。
”“依仗”的近义词是“依*、依赖”。
三、抓住关键字。
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如: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了劝说吴王,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理解“侍奉”,我们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就是“侍候、服侍”。
理解“毫不介意”时,这个词只要弄懂了“毫”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明白了。
四、紧扣关键语句。
四、利用文本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
浅谈阅读教学中理解关键词语的方法词是语言的基础。
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语言训练,是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书面词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词语尤其是关键词语的教学。
理解词语必须先考虑语境,教师要充分开辟学生“感触”词语的通道。
对此,我对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一、借助图画、实物、动作等理解词语。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
画、实物、动作等方法帮助其理解词语。
【案例】教学《可贵的沉默》师:看插图,这是沉默前,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生:孩子们都举起了手,特别兴奋。
生:孩子们都站了起来,特别高兴。
师:为什么孩子们特别兴奋,特别高兴?课文中怎么写的?生读出了相关句子。
师:这个“骄傲”与平常说的“骄傲”有什么不同?生:这个“骄傲”是自豪、激动、快乐的意思。
【分析】在这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骄傲”一词的意思,借助了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由插图想开去,先知吐意再知作者意。
按学生思维认知的特点,由观察插图引发学习兴趣会自然迁移到对文本的学习中去。
【结论】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实物或凭借动作,能够自觉或不自觉的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学习效果会明显增高。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就是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通过联系形成具象,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凸显出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
【案例】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师:通过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位青年的举止特别?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的站在鱼缸边,静静的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通过“呆呆地”可以看出他傻愣愣地看鱼,达到了全神贯注的程度。
生:通过前文可以知道,他看鱼不像别人泡上一杯茶,一边品茶,一边赏鱼,而是“静静地”在看,他观察鱼达到了入神着迷的程度。
生:“老是”可以看出他观察钓鱼的时间非常长,看的陶醉,投入,全神贯注。
孙绍振从《沁园春·雪》例谈词语解读方法词语解读是文本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紧扣关键词语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问题是:哪些词语不值得分析?哪些词语应该深入解读?前一问题还好解决,后一问题却需要探究。
孙绍振教授在此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他在《名作细读》的扉页上就表达了对“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的厌恶,并提出了自己的标准:“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我认为,孙教授的这个观点完全抓住了词语解读的重点所在,是词语理解中值得重视的两种基本情况。
《沁园春·雪》一词中就有最能说明以上情况的两个词语:望、惜。
上半阙的“望”,表面上看语义明确,毫无探究之处,其实细细品味,里面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意味。
能看见绵延的长城,能看见奔腾的黄河,能看见巍峨的大山,能看见壮阔的高原,非一般的看所能汇聚,非一般的登高望远就能完成,必须是超脱一般人的眼界,必须有凡人所没有的气度胸怀和精神意念,这一切方能尽收眼底。
一个“望”字,道尽了作者吟诗之时高远的念想和豪迈的气概!上面的理解,其实我们还是源于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掩盖在表面统一现象下的深层的、内在的矛盾揭示出来。
对文本的解读如果能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就有可能获得我们一时半会尚未可知的东西。
凭《沁园春·雪》作者的眼力,一眼望尽这所有场景,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却在诗歌中绘就了如此壮丽的图景,这种艺术与实景的矛盾,恰恰揭示了作者展示自己精神世界的创作意图。
再深究下去,“望”字所生发的矛盾还不仅于此,“大河”竟然在转瞬之间冰冻凝结,失去了波翻浪涌的奔腾气势,这是何等的不合常理;群山竟然可以舞动起来,成了蜿蜒游走的巨大白蛇,高原竟然可以奔驰起来,成了欢快撒野的象群,这又是何等的荒唐;更有甚者,在作者的主观愿望中,它们竟然不知天多高地多厚,还要和那老天爷一比高低,这样的画面毫无疑问也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但却被作者“望”见了,望得真真切切,望得生灵活现,望得壮美无比!在这一“望”中,寄予了作者多少的思绪和意味。
解释词语常用哪些方法解释词语常用方法例谈北碚区天印小学冉林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解释词语的方法很多,下面是我从教多年探寻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常见的解释词语的方法:一、查工具书对于课文中的名词术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
二、组词法解释单个字的意思时,只要把这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就能将词义解释出来。
如“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的“满”,可以组成词语“充满”,这样,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
解释两个字的词语也是一样,如“柔美”,柔──柔软;美──美好。
因此,”柔美”的词义一般可解释为“柔软、美好”。
三、分合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四、近义词替换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
五、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六、抓关键词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
例如:“热泪盈眶”,较难理解的是“盈”字,从字典上查出“盈”是“充满”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热泪盈眶”的意思是“激动得泪水充满了眼眶”。
七、定义法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
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八、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九、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一讲、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技法指导】要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一些重点词语来体会。
那我如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呢?1.联系上下文词句的字面义来理解词语意思。
有的词语,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它的意思,我们只要从这个词语的上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去理解提炼就可以。
如《草原》一课中的“洒脱”一词。
它出现在句子“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中,我们联系下文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就能理解“洒脱”的意思是“不拘束”。
2.联系语境,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语意思。
如《窃读记》中的贪婪”一词。
这个词语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词,形容非常贪心,但在本文中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贪婪”岀现在“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中,通过本段的阅读我们知道这是形容作者非常急切地读书,从而表现了她非常喜欢看书。
3.近义词替代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直接用近义词来解释,也就是把它的一个近义词放进文句中,看看有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一句中的“腼腆”一词,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它的近义词“害羞”来解释。
4.组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有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用这个词语中的每个字去组词,然后通过所组的词语去理解它的含义。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敬仰我的父亲”一句中的“敬仰”一词,就可以分别用“敬”和“仰”去组成“尊敬”“仰慕”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就可以解释“敬仰”的意思。
【典例分析】童年趣事每个人都有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
而至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枚最闪亮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在我出生时种的橘树。
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千上刻个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
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对其中重要词语的精准理解是深入把握文章内涵、领略作者思想的关键所在。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阐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有效方法。
一、借助语境分析法语境是词语生存与表意的土壤,对理解词语意义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可从以下几种语境入手:1.上下文语境仔细研读词语所在句子的前后文内容,很多时候,词语的含义可通过紧邻的词句得以明晰。
例如在“他在困境中始终坚守着那份乐观,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驱散了阴霾。
这里的‘乐观’一词,结合后文‘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驱散了阴霾’,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并非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是在艰难处境下积极向上、给予希望的精神力量。
2.情境语境考虑文章所描绘的整体情境或场景。
比如在描写战争的文章中,“硝烟”一词就不仅仅是指战场上的烟雾,它还象征着战争的紧张、残酷与混乱,是整个战争情境的一种浓缩性表达。
3.社会文化语境某些词语带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权威、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一种具有攻击性的邪恶形象。
当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中遇到“龙”这个词时,就需要依据相应文化语境来理解其独特意义。
二、运用语法分析法从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与结构关系角度来剖析。
1.词性分析明确词语的词性有助于理解其意义与用法。
例如“领导”作名词时指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如“这位领导很有魄力”;作动词时则表示带领、引导,如“他领导团队取得了胜利”。
2.句子成分分析分析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比如“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美丽”修饰“花朵”,从定语成分可知它是用来形容花朵外观好看、吸引人的特点。
三、考虑修辞分析法很多时候,词语会运用修辞手法而具有特殊含义。
1.比喻修辞若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要找出其本体与喻体的关联。
例如“她的眼睛是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这里的“星星”并非真实的天体,而是比喻她的眼睛明亮、有神,像星星一样具有闪烁的特质。
2.拟人修辞当词语被拟人化时,要理解赋予它的人类情感或行为特征。
解释词语常用哪些方法解释词语常用方法例谈北碚区天印小学冉林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勘测”一刹那。
平坦。
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九、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十、语境联系法有些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即它们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再如:“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原指春风从脸上轻轻擦过,但这里用来形容叶老先生的批改使我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十一、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十二、联系上下文如《向沙漠进军》中的“不毛之地”可联系文章中“沙漠所到之地,森林全被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废墟”这些话语可知此词意思指“不长草木的地方”。
十三、结合生活实际---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重点词语理解方法例谈
重点词语理解方法例谈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小学( 730000) 石冬梅
在每一篇课文当中,总有这样一些词语,它们除了具有和词典上一样的表层意思之外,还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引申出更深层的意义,对其深层意义的准确理解会直接影响对该篇文章主旨的准确理解。
因此,对这些词语处理得好,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处理得不好,则会成为降低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两种方法。
一、重点词语与文章板块学习相结合
【案例一】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乱蓬蓬”一词的理解师:“乱蓬蓬”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乱的意思。
师:读读这段话,看看这里指什么很乱?
生:从“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一句,我知道这里指父亲的头发很乱。
师:想一想,父亲的头发为什么“乱蓬蓬”的呢?
生:我想是因为父亲在监狱里呆的日子长了,头发长长了,所以显得乱蓬蓬的。
师:联系上下文看看,父亲在监狱里待了大概多少日子呢?
生:十几天。
师:十几天头发能长多长呢?好,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联系前文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这一段,我想,父亲的头发之所以乱蓬蓬是因为父亲也受到了苦刑。
师:很会思考!那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是一张“平静而慈祥的脸”你们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踊跃举手):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师: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对李大钊这种品质的敬佩之情吧。
(生感情朗读)
二、重点与全文主旨学习相结合
【案例二】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中重点词语“掠”的理解
1.感知表层意义
教师课件出示原句:“他们把院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男女生分别朗读一遍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换词法理解“掠”字的意思。
学生纷纷举手,将“掠”分别换为“抢”“拿”“搬”“夺”。
2.探究深层意义
换词完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掠”,而不用“抢”“拿”“搬”“夺”呢?课堂顿时沉默了。
显然,学生已处于思考状态。
不一会儿,个别优等生似有所悟,陆续举起手来。
教师一点也不急于寻找答案,又让学生进行换词朗读,把“抢”“拿”“搬”“夺”放进原句中代替“掠”的位置,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揣摩体会。
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换词之后句意的不同:经过反复的朗读和比较之后,学生有的说,“抢”是面对面强行拿走东西,“掠”显得比较轻松,随意;有的说,“掠”比“夺”用得好,通过“掠”字能
看出他们想拿什么便拿什么,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反抗;有的说,从“掠”字可以看出侵略者太野蛮了,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有的说,用“拿”显然不合适,自己的东西才能用“拿”,而圆明园不是属于他们的,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从学生的踊跃发言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已被激活,对“掠”字隐含的意义已有所领悟。
3.体会思想感情
到这一步,“掠”的理解依然没有结束,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段文字资料,简介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侵略者的闯入,圆明园内竟无任何设防。
看完资料,教师追问:从这个掠字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此问题的答案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们不仅体会到作者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也体会到作者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强烈不满。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又提议学生将体会到的情感带入句子中,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
当那抑扬顿挫的稚嫩童音在教室上空响起时,我相信在孩子们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也不仅仅是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之情,孩子们心中一定还涌动着振兴中华的责任之感!
总之,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很容易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而教师抓词语就是抓细节,就是对学生粗略阅读方式的一种改良和补充,同时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不止以上两种,我将指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掌握更多的方法,最终形成能力。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