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途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34 MB
- 文档页数:45
特 稿·SPECIAL REPORT 24记者:请结合现实情况,用CREO2017研究结论,分析一下从现在到2035年、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如何逐步变成主导能源?王仲颖:2016年,可再生能源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6%。
据中电联数据,今年1~9月,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能力中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比上年同期多投产35万、197万、146万、1977万千瓦。
截止今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8655万千瓦,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5.2%。
从全球看,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未来几十年依照中国宏大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能源体系去碳化需求,可再生能源份额将大幅增长。
2016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为2.7亿吨标准煤。
“低于2℃”情景下,2050年该值增加8倍,达到21.86亿吨标准煤,既定政策下则增至16.63亿吨标准煤。
“低于2℃”情景的主要趋势是首先发展风能,2035年前的中阶段发展太阳能。
2050年前的长期阶段,将扩大太阳能发展规模,迅速提升生物质能利用率。
由于水资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因此两种情况下均遵循相同的增量增长。
“低于2℃”情景下,2050年可再生能源涵盖大部分能源需求。
2030年之前的能源转型初期,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快速增加。
两种情景均预测中国能源需求于2030年左右达到顶峰。
2050年,“低于2℃”情景的终端能源需求为33.21亿吨标准煤;既定政策情景为35.3亿吨标准煤。
提升能效措施是两种情景能源需求趋势类似的主要原因。
记者:根据CREO2017,到2050年前后,我国能源需求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王仲颖:到那时,我国能源需求侧将产生重大改变。
目前工业领域占据终端能源利用的指导地位,但到2050年,尽管能源需求总量将与现在保持同一水平,但能源需求结构将发生巨变——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大幅下降,交通和建筑能源消费将上涨。
终端部门电气化程度提高主要源自可再生能源的贡献。
2010年第26期(总第2298期)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 ———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本课题组 前 言气候变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则是减缓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措施,也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沿着“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步前进,采取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关乎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直接影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态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同时,能否探寻一条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从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的可能性。
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是我们展望未来的基础,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刚刚跨过中下收入水平国家门槛,人均生活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质量差,距离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仍将是第一要务。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无论是参照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或日本模式,未来中国的物质财富积累和能源消耗都要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
即使充分考虑能效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仍有可能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各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气候变化问题正从环境问题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并对未来世界的政治、外交、投资、金融、贸易、能源市场配置、能源技术开发、能源结构转型等产生影响,可以预见,中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挑战。
事实上,寻找一条低碳发展道路,特别是探寻一条低碳能源发展之路,对中国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在2050能源系统转型,构建一个绿色低碳能源与现代化经济协同、融合发展以支撑生态文明社会的可持续长期稳定发展框架。
生态文明社会绿色低碳能源系统现代化经济体系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 37.8亿吨标准煤2.37亿吨标准煤美丽中国2050年的能源经济生态系统2050年中国人口预测与2016年基本持平,大致在13.8亿人左右,但2050年人均GDP 将是2016年的3.8倍届时的能源消费模式和生态系统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未来能源图景《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2017》中设置了两类情景:既定政策情景和低于 2℃情景。
既定政策情景审视了现有转型政策和国家战略对中国能源系统发展的影响,低于2℃情景则进一步探究如为履行《巴黎协定》中的减排义务,中国未来的能源转型需要采取的行动。
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到2050年,建立一个清洁、安全、经济、而且能耗更低的能源系统是可行的。
空气质量将大幅改善,达到世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成本将降低。
53974 元/人8136 美元/人204348元/人30765 美元/人20501: 经济转型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将大幅下降;同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建筑和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将上涨。
在低于2℃情景中,由于更多的电动汽车的引入,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
但综合看来,2016年和2050年的终端能源总需求基本持平。
2: 电气化在未来,化石能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将被电力所取代。
电气化将成为提高2050年终端能源消费部门能源利用效率中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3: 可再生能源成为供能主力除了提高终端用能部门的能效外,电力供应也将更加清洁高效。
几乎零能损的风电和光电将替代传统煤电,成为未来支柱性电源。
既定政策情景中,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达到36%,低于2℃情景中,这一比例上升到54%。
中国超越能效的发展轨迹——到2050年最大限度实现电气化和使用可再生资源对co2减排的影响Nina Zheng Khanna,Nihan Karali,David Fridley,Jingjing Zhang,Nan Zhou,Wei Feng(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国室,加州伯克利 94720, 美国)摘要:为了支持《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限制在1.5℃以内,在能效继续发挥主要作用的同时,中国需要采取除能效以外的其他重大行动。
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全国终端用能模型和情景分析来评估中国在不同技术选项下潜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这些技术选项包括电力部门迅速脱碳、各部门最大限度地实现电气化、工业部门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质能和低温可再生热能以及建筑部门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采暖、制冷和水暖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最大限度地利用非常规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使中国提前至2023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且在2050年前能进一步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除能效技术之外,最大的额外二氧化碳减排潜力来自于工业部门的化石燃料被可再生热能所替代。
上述结果表明,加快非常规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利用,可以为中国带来额外的二氧化碳减排机遇,但仍需新的政策和策略来改变需求部门对技术的选择。
关键词:巴黎协定;重塑能源;用能模型和情景分析;二氧化碳;中国中图法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3.0070 引言为支持《巴黎协定》,中国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争取提前达峰,并且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至65%。
在此之前,中国已在2014年11月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承诺,到203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
此外,中国还在“十三五”(2016~2020)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以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我国实现60%~8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完全可行佚名【期刊名称】《太阳能》【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69-70)【正文语种】中文未来30年的中国能源走向将如何?2016年8月25日在上海市召开的第十一届亚洲太阳能光伏创新与合作论坛上,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实现路径》主题演讲中给出了答案。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承诺2020年的单位GDP碳排放水平要比2005年降低40%~45%,2030年的单位GDP碳排放水平比2005年降低60%~65%;目前已下降了18%,至2020年还需下降22%以上,至2030还需下降得更多。
我国2020年、2030年电源装机总规模预计将达到21亿kW和30亿kW,虽然煤电占比预计将下降到57%和44%,但其仍是主体,要想达到单位GDP碳排放水平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2050年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前景怎么样?未来30年,如果每年减少1亿t煤炭,我国将由目前的“火电打捆光伏和风电”,彻底扭转为“光伏、风电、储能打捆部分煤电和燃气”。
对我国来说,在2050年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把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约100亿t降为30亿t,完全可以实现。
曹仁贤认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实现有两个条件,一是制度安排,二是技术路径。
在技术方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实现的技术路径首先是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
可再生能源价格必须循序渐进地下降,而不能再像现在这样“有库存就‘跳楼’了”,光伏组件的价格迅猛从4元跳到3元,这种现象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降低成本是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但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能源价格和电力市场来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电价下降是必然趋势,必须倒逼成本下降,优胜劣汰。
此外,曹仁贤认为通过技术创新,要在未来5~10年把光伏度电成本降低30%~50%,其中,高效电池的发展是关键。
同时,提高逆变器的转换效率,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理念,让大容量的规模化电站和分布式小系统并举,采用优秀的跟踪器、使用智能运维手段,通过对关键设备不断进行优化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系统PR等指标。
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摘要:利用IPAC模型对我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进行分析。
设计了3个排放情景,介绍了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以及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同时探讨中国实现低碳情景所需要的发展路径。
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国家,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快速明显增加。
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路径,必须从现在就采取适合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着重发展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重大清洁能源开发、转换和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技术,提高公众意识,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逐步实施能源税和碳税。
关键词:排放情景;能源;气候变化;模型;低碳发展1. 前言随着气候变化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越来越强烈,低碳未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所谓“低碳”可以有多种解析,如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发展等,均是在未来实现低碳排放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
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
低碳排放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即全球实现低升温目标下的排放水平。
目前讨论较多的是450mg/L,550 mg/L浓度目标下的排放水平,最近也在讨论更低浓度目标下的排放水平,应在这种全球排放水平下实现本国或本区域的低碳排放。
二是本国或者本区域在本身自然资源条件下,尽最大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最终低碳经济是指实现全球低浓度目标下的排放水平的经济体系。
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在解析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时,实现低碳发展的时间区间也各不相同。
如伦敦的低碳经济或者低碳社会是指在2020年、2030年实现大规模减排,与1990年相比,减排率达到50%—80%。
发达国家需要在2020年与1990年相比有明显减排,减排率达到25%—40%。
到2050年,平均减排80%—90%。
对于发展中国家,时间段将会明显比较长,如中国的低碳情景,要在2050年争取实现与2000年的排放持平,与2030年排放高峰相比减排50%—60%。
高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2050》2014-12-24 10:26:54国际新能源网记者:“中国—丹麦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告一段落,其最主要的成果《中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路线图》于近日发布,请您介绍一下。
高虎:路线图研究是“中丹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非常重要的产出,我们在丹麦专家的支持下,邀请了很多国内外机构共同参与,另外相关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美国能源基金会的支持。
主要包括了3个部分的路线图: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我们还希望这个报告研究工作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像国际能源署的《能源发展展望》等报告一样定期更新,能够及时反映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现状,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产业界参考。
记者:您能具体介绍一下风电发展路线图吗?高虎:《风电路线图》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联合水规院、中国风能协会等国内有关机构共同开展,首次发布于2011年,2014年进行了更新。
总的来看,我们国家风能资源足够支撑我国大规模风能的发展。
根据大型风电基地的风资源数据,同时结合成本供应曲线的分析,初步提出了我国中远期风电发展目标。
研究结果分为两个情景考虑:在基本情景之下,2050年风电装机容量可达到10亿千瓦左右的规模,从目前国内相关的能源研究结果来看,基本认同在2050年前后,风电应该达到8~10亿千瓦的量级、提供万亿千瓦时以上电量的发展目标;我们也提出了一个更加乐观的积极情景,即到2050年,争取在基本情景的基础上翻番。
记者:如果要实现这样高比例风电的发展,必然需要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方面做相当大的调整。
高虎:是的,风电大规模发展要求风电切实融入到既有的电力系统中,也需要既有的电力系统做出适应风能这种波动性电源的相应转变。
比如,参考丹麦的高比例发展经验,需要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管理方式的变革,挖掘并释放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制定和实施风电分级、本地跨省区消纳方案,协调风电、其他电源和电网建设、负荷管理等;在可再生能源比重较高的局部区域,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智能电网系统。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2050年能源和排放情景分析姜克隽等摘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在于成本优势:大量的减排技术在中国应用时,成本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后发优势,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在燃料角度,中国采用超临界机组的成本可能会比火力发电更低,而其高投资因中国的资金充裕,问题不大。
投资不只是成本,更意味着回报。
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现在就采取相关的政策,否则由于技术锁定效果,机会将越来越小。
一、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展望由于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对于到2050年中国经济的看法,本文作者在此选择较为乐观的态度。
在这种情景下,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国家发展的三步走目标,即到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这一进程中,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重组,更加充分地国际化。
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出口将继续保持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地位。
另一方面,2030年之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会变为以内需增长为主。
此时,中国常规制造业的竞争力由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而下降,不过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济结构将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可逐步升级,先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会日渐增强,这使中国经济仍能在不断调整中以较为正常的速度发展。
估计2000-2050年,中国经济可保持年均6.4%的增长速度。
各时期经济增长和部门结构见表1和表2。
姜克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与本文其他作者胡秀莲、庄幸、刘强,同为IPAC模型低碳情景研究课题组成员。
人口情景设想,2030年到2040年之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为14.7亿左右。
2050年下降到14.6亿,其中城市人口11.38亿,农村人3.02亿,城市人口接近总人口的80%。
二、中国未来能源和碳排放情景为了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途径,依据IPAC 模型组1以前的2050情景研究,以不同的排放条件为基础,本文设想了三种可能的排放情景。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2020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情景研究(摘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020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情景研究》课题组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
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8.9万亿元,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六强之列。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13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超过10%,居世界第二位。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然很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不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北美国家的十分之一。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迄今尚未完成能源结构优质化的国家之一。
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40%的地区受到酸雨的威胁。
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60%依靠传统的生物质能源,在许多地方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
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10%以上,也居世界第二。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既要解决人口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比较1--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脆弱的问题,又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20年经济需要保持年均7.2%的高增长速度,如何保障能源供应和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加强,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有多种选择,这将对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与环境排放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国有可能选择有显著差别的能源发展道路。
针对中国能源发展的实际问题,如何找到可持续能源发展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契合点 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促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对策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