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之艺术作品赏析(三)
- 格式:ppt
- 大小:19.90 MB
- 文档页数:35
【艺术概论】考试简答题资料汇总(一)1、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答:(1)“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2)“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2、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一、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三、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重要启示。
(了解)答:“艺术生产理论”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对艺术研究的重要启示是:1、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2、阐明了两种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4、关于艺术起源的六种观点是什么?答:1、“模仿说”。
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艺术是对于自然的社会的“模仿”。
2、“游戏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席勒和斯宾塞。
他们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这种说法又叫“席勒—斯宾塞”理论。
3、“表现说”。
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已,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4、“巫术说”。
代表人物是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5、“劳动说”。
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
认为艺术发生于劳动,“劳动先于艺术”。
6、“多元决定论”。
认为艺术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多因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
5、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员决定论的?答: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学概论第十一章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造力的媒介。
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呈现,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
无论形式如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主题、形式和风格,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和创造力。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它可以是关于爱、战争、自然、社会等各种主题。
主题的选择通常与艺术家的经历、背景和兴趣等有关。
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的主题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反思。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特点。
绘画作品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
音乐作品可以通过音符、节奏和音色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戏剧作品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来传达故事和思想。
不同的形式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使观众有不同的艺术体验。
艺术作品的风格是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的独特特点和风格。
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笔触、构图、音调等方面来体现。
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它可以是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反映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
艺术作品的风格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标志性特点,使观众能够区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并欣赏到每个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技术知识来创作的过程。
它可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艺术家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
艺术家需要进行观察、研究和实践,积累经验和技巧,才能真正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不仅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和创造,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
艺术作品的价值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一种贡献和传承。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展览、演出、出版等方式来被更多人欣赏和理解。
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还在于其对于文化和历史的贡献。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点,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成考艺术概论作品赏析成考艺术概论作品赏析五篇1.《四世同堂》中国电视连续剧,老舍代表作。
无论是对剧本的理解,演员的阵容,风格的体现,思想的深刻,到包括主题歌在内,家喻户晓。
小说的幽默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没看过小说的人对台词也记得清清楚楚,像那几个被讽刺的人物,冠晓荷,大赤包,包括祁家老二。
老二是靠家里生活的人。
他对他大哥说:“大哥,你可得养着我,谁让你是我大哥呢?”一个典型家中老二的口气。
还有冠晓荷的无耻,他的闺女当了日本特务,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以此来吓唬别人:“我们家招弟,那是大红大紫的特务。
”深刻的台词,把一个人能无耻到什么程度写得入木三分。
最后日本人把他活埋了,都推到坑里了还喊“皇军万岁!”这种汉奸真是死有余辜,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
老舍的幽默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对于正直善良的人是温和的,对坏人采取的是夸张的漫画式的手法来戳穿他。
2.《围城》3.《红楼梦》中国电视连续剧,王扶林导演。
根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
共36集。
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80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结构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该剧是一个悲剧的世界——伟大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演员们较好地表现了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涵,生动地再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充满矛盾的生活画卷。
全剧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种种腐朽罪恶,同时歌颂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胧的进步思想。
在故事性、布景、人物表演、摄影、配乐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本片投资巨大,规模空前,人物众多。
全剧生动地再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充满矛盾的生活画卷。
4.《望长城》中国电视纪录片,总导演刘效礼。
它一改“教化与指导”的传统理念,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创造道路,从而确定了它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历史上里程碑的地位。
《望长城》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领域里,做出了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突破和创新。
艺术概论油画拾穗者作品赏析1、《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2、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3、图片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弯腰捡拾遗留在地上的麦穗,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姿态各异,动作不同。
画面最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捡来的麦穗,敏捷地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
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
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正在劳作。
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开始慢慢滋生,它是在同官方艺术和蜕化了的浪漫主义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他确立了以描写生活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艺术家们正视赤裸裸的现实,大胆而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些优秀大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达到了一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从而使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欧洲现实主义运动的旗帜。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巴比松画派为先驱,其中最能实事求是的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
《拾穗者》就是其中之一。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论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艺术作品的内容,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题材和主题。
名词解释: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作品,艺术家作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形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题材:广义的题材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侠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题材决定论:〃题材决定论"认为题材之间存在着差异,其意义有大小之分,艺术作品的价值正是由题材意义的大小来决定的。
素材:艺术素材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姿态万千的自然风物都可能成为艺术的素材,但只有因艺术家兴趣所致而进入创作视野,并能引起创作冲动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材料,才可称为素材,是题材的基础,艺术的创作的重要环节。
主题:在艺术鉴赏中,从作品中提炼出凝聚而成的情、理的〃精髓〃。
它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包括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作用两方面。
作品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包括哪些?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外在的物质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内容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渗透、融会合一的。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1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
2、艺术作品内容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
3、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我们常说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就来自作品的内容中的情感与思想,即我国古代理论中的情与理。
4、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
成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掷铁饼者
米隆,古希腊著名雕刻家。
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划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
《掷铁饼者》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米隆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
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
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
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整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决定的。
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
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
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名词解释1.艺术意象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状态,同时它也氤氲与这种心理状态的形象化表现之中。
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2.艺术典型就是高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3.艺术美所谓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成艺术美。
4.人化的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意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化的自然”,实际上指的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世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
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并不是认识的客观内容,美不等于审美,审美涉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美则是审美客体的客观属性。
正是由于生产实践活动,由于“人化的自然”,人才能够与现实建立起审美关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对象成为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对象;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才会越来越有能力认识对象的美,并且能够发挥主观审美意识的能动作用改造对象并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
5.艺术本质的“客观精神说”6. 蒙太奇蒙太奇是由法国建筑学上借来的名词,原意是把各种材料按照总的计划安装在一起,是它们各自的作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之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含义,产生“1+1>2”的效果。
第一讲艺术何为——艺术的本质艺术何为——艺术的本质一、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理式世界第一性,感性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仍属客观唯心主义,但有辩证法思想)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康德——艺术是作家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物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历史发展的克罗齐——艺术就是直觉和表现。
弗洛伊德——艺术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953)25岁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明确提出“艺术生产”概念1. 首次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2. 首次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3. 首次把人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生产活动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与特性1.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艺术既是对生活反映,又凝聚艺术家思想情感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两种生产不平衡关系理论1.是某些艺术类型兴盛发生在物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是两种生产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比例的。
如19世纪的俄罗斯文艺繁荣,却经济相当落后还残存有农奴制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概论常考作品赏析绘画艺术1、《清明上河图》我国北宋绘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北宋宫廷画家。
该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
作品采用长卷形式,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分三段展现了汴京郊野、汴河码头和热闹的街市。
画中人物500多个,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
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该作品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2、《洛神赋图》我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
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
全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方法,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
《洛神赋图》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洛神赋图我国隋代绘画作品,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被称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图境界阔大。
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
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色彩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感。
游春图4、《步辇图》我国唐代人物画作品,作者阎立本,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出生于书画世家。
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作品传世。
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画中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变化丰富,技法精湛。
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步辇图我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父亲》表现了一个端起碗要喝水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
成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昼、夜、晨、暮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雕塑家、画家。
为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陵墓制作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昼》与《夜》、《暮》与《晨》,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刚刚从睡梦中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身体,眼睛圆睁向前方凝视;《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右手抱着头,深深沉睡,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暮》表现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活力和光辉,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光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
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思想深沉和苦闷,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
米开朗基罗写过一首诗:“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界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满足。
不要惊醒我!”。
1\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 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
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专升本艺术概论-133(总分:16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下列书法家中有“草圣”美誉的是______(分数:2.00)A.王羲之B.怀素C.孙过庭D.张旭√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了书法艺术常识。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
2.在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是______(分数:2.00)A.周朝乐器B.春秋乐器C.战国乐器√D.秦朝乐器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常识。
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物曾候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3.踢踏舞这一传统民间舞蹈形成于______(分数:2.00)A.美国√B.葡萄牙C.俄罗斯D.西班牙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了舞蹈艺术常识。
踢踏舞有拍打敲击的意思,是现代舞蹈的一种风格。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4.下列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品的是______(分数:2.00)A.《公民凯恩》B.《偷自行车的人》√C.《天堂电影院》D.《游戏规则》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了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相关内容。
《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意大利影片,1948年出品,由柴伐蒂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
5.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导演是______(分数:2.00)A.冯小刚B.徐克C.陈凯歌D.张艺谋√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了电影艺术常识。
《一个都不能少》的导演是张艺谋,它主要反映的是当代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
6.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分数:2.00)A.《基督山伯爵》B.《高老头》C.《钦差大臣》D.《巴黎圣母院》√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了文学艺术常识。
卡西莫多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