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六年级奥数--第35讲 行程问题(三)(附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十三周 行程问题(一)专题简析: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
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 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
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例题1: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
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刀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
可以 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
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860=4.7(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练习1: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
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
第一辆汽车 到乙地立即返回。
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2、A 、B 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 地到B 地需15小时,乙车由B 地到A 地需10小时。
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 地还有多少千米?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 、B 两城同时相向而行。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
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
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三个关系: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
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
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
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
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
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114=8892(米)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
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
多人行程---这类问题主要涉及的人数为3人,主要考察的问题就是求前两个人相遇或追及的时刻,第三个人的位置,解题的思路就是把三人问题转化为寻找两两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十五周 行程問題(三)專題簡析:本周主要講結合分數、百分數知識相關的較為複雜抽象的行程問題。
要注意:出發的時間、地點和行駛方向、速度的變化等,常常需畫線段圖來幫助理解題意。
例題1: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 、B 兩地相對開出。
客車 每小時行駛50千米,貨車的速度是客車的80%,相遇後客車繼續行3.2小時到達B 地。
A 、B 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图35——1AB 货车客车如圖35-1所示,要求A 、B 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客、貨車合行全程所需的時間。
客車3.2小時行了50×3.2=160(千米),貨車行160千米所需的時間為:160÷(50×80%)=4(小時)所以(50+50×80%)×4=360(千米)答:A 、B 兩地相距360千米。
練習1:1、甲、乙兩車分別從A 、B 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點距中點320米。
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56,甲每分鐘行800米。
求A 、B 兩地的路程。
2、甲、乙兩人分別從A 、B 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勻速前進。
如果每人按一定的速度前進,則4小時相遇;如果每人各自都比原計畫每小時少走1千米,則5小時相遇。
那麼A 、B 兩地的距離是多少千米?3、甲、乙兩人同時騎自行車從東、西兩鎮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比是3:4。
已知甲行了全程的13,離相遇地點還有20千米,相遇時甲比乙少行多少千米?例題2:從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1:2:3,某人走這三段路所用的時間之比是4:5:6。
已知他上坡時的速度為每小時2.5千米,路程全長為20千米。
此人從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長時間?要求從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長時間,先求上坡時用的時間。
上坡的路程為20×11+2+3 =103 (千米),上坡的時間為103 ÷2.5=43(小時),從甲地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為:43 ÷44+5+6 =5(小時)答:此人從甲地走到乙地需5小時。
小升初数学冲刺专题:行程问题(三)专题简析:很多稍复杂的应用题,运用算术方法解答有一定困难,列方程解答就比较容易。
列方程解答行程问题的优点是可以使未知道的数直接参加运算,列方程时能充分利用我们熟悉的数量关系。
因此,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行程问题,我们可以用题中已知的条件和所设的未知数,根据自己最熟悉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方便解题。
例1A、B两地相距259千米,甲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38千米;半小时后,乙车从B地开往A地,每小时行42千米。
乙车开出几小时后和甲车相遇?分析我们可以设乙车开出后X小时和甲车相遇。
相遇时,甲车共行了38×(X+0.5)千米,乙车共行了42X千米,用两车行的路程和是259千米来列出方程,最后求出解。
解:设乙车开出X小时和甲车相遇。
38×(X+0.5)+42X=259解得X=3即:乙车开出3小时后和甲车相遇。
练习一1,甲、乙两地相距658千米,客车从甲地开出,每小时行58千米。
1小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每小时行62千米。
货车开出几小时后与客车相遇?2,小军和小明分别从相距1860米的两处相向出发,小军出发5分钟后小明才出发。
已知小军每分钟行120米,小明骑车每分钟行300米。
求小军出发几分钟后与小明相遇?3,甲、乙两地相距446千米,快、慢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68千米,慢车每小时行35千米。
中途慢车因修车停留半小时,求共经过几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20千米。
到乙地后又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返回甲地,往返一次共用7.5小时。
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
分析如果设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时用了X小时,则返回时用了(7.5-X)小时,由于往、返的路程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X值,就可以计算出甲、乙两地间的路程。
解:设去时用X小时,则返回时用(7.5-X)小时。
20X=30(7.5-X)解得X=4.520×4.5=90(千米)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90千米。
第三十一周逻辑推理(一)专题简析:逻辑推理题不涉及数据,也没有几何图形,只涉及一些相互关联的条件。
它依据逻辑汇率,从一定的前提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来获取某种结论。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假设法、排除法、图解法和列表法等。
逻辑推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推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排除法”和“反正法”。
要善于借助表格,把已知条件和推出的中间结论及时填入表格内。
填表时,对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结果要及时注上“√”(或“×”),也可以分别用“1”或“0”代替,以免引起遗忘或混乱,从而影响推理的速度。
推理的过程,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或重复内的根据,并常常伴随着论证、推理,论证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培养出来的。
例题1:星期一早晨,王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的坏桌凳都修好了。
传达室人员告诉他:这是班里四个住校学生中的一个做的好事。
于是,王老师把许兵、李平、刘成、张明这四个住校学生找来了解。
(1)许兵说:桌凳不是我修的。
(2)李平说:桌凳是张明修的。
(3)刘成说:桌凳是李平修的。
(4)张明说:我没有修过桌凳。
后经了解,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请问:桌凳是谁修的?根据“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可知:(2)、(4)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假设(2)说真话,则(4)为假话,即张明修过桌凳。
又根据题目条件了:只有1人说的是真话:可退知:(1)和(3)都是假话。
由(1)说的可退出:桌凳是许兵修的。
这样,许兵和张明都修过桌凳,这与题中“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相矛盾。
因此,开头假设不成立,所以,(2)李平说的为假话。
由此可退知(4)张明说了真话,则许兵、刘成说了假话。
所以桌凳是许兵修的。
练习1:1、小华、小红、小明三人中,有一人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奖。
老师问他们谁是获奖者,小华说是小红,小红说不是我,小明也说不是我。
第35讲 行程问题(三)
一、知识要点
本周主要讲结合分数、百分数知识相关的较为复杂抽象的行程问题。
要注意:出发的时间、地点和行驶方向、速度的变化等,常常需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3.2小时到达B 地。
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图35——1A
B 货车
客车
如图35-1所示,要求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客、货车合行全程所需的时间。
客车3.2小时行了50×3.2=160(千米),货车行16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
160÷(50×80%)=4(小时)
所以(50+50×80%)×4=360(千米)
答:A 、B 两地相距360千米。
练习1:
1、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点距中点320米。
已知甲的速
度是乙的速度的56
,甲每分钟行800米。
求A 、B 两地的路程。
2、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匀速前进。
如果每人按一定的速度前进,则4小时相遇;如果每人各自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则5小时相遇。
那么A 、B 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