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常欲蹈其胸上
- 格式:docx
- 大小:15.09 KB
- 文档页数:1
胡希恕讲伤寒论(148~178)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这么一种证侯,头汗出,微恶寒,即表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柴胡证,是半表半里的一种情况,大便硬是里头有所结,脉细者此病既有表不解,但表很轻,半表半里也有,这个证侯也不很明了,没有胸胁满只是心下满,偏于里,口不欲食,象柴胡证,大便硬是不里实了,但脉不大,脉细,故叫阳微结,即阳明的微结证,这与上面那条有关系,即与“胸胁满微结”有关系。
解释阳证的微结与寒湿结胸。
根据此证侯手足冷,又微恶,这种大便硬有寒湿结的情况,故要分析,阴证的那种寒湿结,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8条整个邪郁于里它没有表证。
那么微结,太阳证还没罢,它一定有表而又有里,那么就分析上边了,这个微恶寒就是表不解,那么底下这个呢大多都属于里边的病,尤其由于汗出,这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的反映,这个汗出,尤其是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的表现,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它不得负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悉入在里,外边不会先有热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那么就上边的证侯说,俨然半有表证,半有里证的这么一种情况,随脉沉细,这个微紧不对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么这个是微结于里,脉沉,虽脉沉细,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阴证没有外边有汗这种情况。
阳明病发汗出,虽然是头汗出它也是热象。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
那么上边的这些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就是我刚才说的*口不欲食,有些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它也说的是“可与”,还要你斟酌,这个小柴胡汤这个药啊,大概后面也有,它也可以通大便。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但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
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为热证,阴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
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
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
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
《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
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
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
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
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1.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
胡希恕讲伤寒论-50条~59条(上)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浮紧脉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
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
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
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脉。
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尺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
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
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
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证。
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
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要有的,我们慢慢的讲。
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
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都象发汗,你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
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
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就是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
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它是简文啊,那桂枝汤它脉浮不,也脉浮。
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的,这是个简文,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头前都有了。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二首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讲解:古人认为肺合皮毛,如前文所言“风伤皮毛,内舍于肺”,肺中风即风邪闭塞皮毛,邪热与气息上冲则口燥而喘,身动而沉重,头晕、肿胀,皆示有水,因于肺中风,气受伤则津液不行,变为水湿。
2.肺中寒,吐浊涕。
讲解:此条曾于肺痿篇提及。
非寒生于肺,为胃中停饮,上冲于肺所致,当吐浊沫如涕,以甘草干姜汤治之。
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讲解:肺旺于秋,秋脉应毛,即浮,平人脉浮依附胃气,当浮而和缓,若胃气衰败无根,肺无所依,则脉浮虚无力,称为肺之真脏脉现,多死。
4.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讲解:肝主风,更中风邪,风太盛则动,头目动,两胁为肝经所过,故疼痛,风为阳热,肝主筋,肝中风则筋弛不收,使人不能直腰而行走伛偻。
肝属木,喜条达,病则苦急,欲食甘药缓其急。
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讲解:寒为阴邪,中于肝则筋拘挛紧急而两臂不举;肝被寒郁,不能疏泄,则舌本燥,喜太息;寒气向上攻冲,则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
肝病常常及胃,肝弱则胃强,阳明热结则食不下,食后即吐,阳明热盛则汗出。
6.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讲解:脉浮取弱,重按如索不动或不见端直,而见弯曲如蛇行状,二者皆是肝之真脏脉,死。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臣林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讲解:着者,瘀滞而不行,气滞血瘀,肝不能条达,则胸中气塞,欲以手足蹈其胸,使气机得畅,欲饮热可见使之气滞血瘀者,为寒,旋覆花汤主之。
本方见于妇人杂病篇,由旋覆花、葱白、新绛组成,现新绛均以红花代替,可行气活血祛瘀散寒。
8.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
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
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
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
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
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
“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
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
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
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
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胡希恕伤寒经方快速辩证要点总结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肝着出自《金匮要略》:“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肝着出自《金匮要略》:“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是指因情志所伤或寒热失调导致肝经气血郁着而不行反注入肺而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表现。
常欲蹈其胸上就是胸胁部痛,常常要用手捶打才感觉到舒服,甚至感到要用脚踩才可以。
这个蹈就是用脚踩的意思,形容疼痛的程度。
旋覆花汤以旋覆花通肝络而行气,以茜草活血化瘀,助以葱茎温通阳气而散结。
此方被叶天士推崇为“络以辛为泄”的治法祖方。
叶天士在旋覆花汤的基础上悟出络病治法,如“胁痛门”汪案,叶谓“此非脏腑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议通少阳阳明之络”,又谓“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
王孟英对旋覆花的祛痰之功也曾谓:“二陈汤去甘草,加旋覆花、石菖蒲、胆南星,亦名六神汤,治癫狂昏厥诸痰证,极效”,可见王氏对旋覆花的化痰之功也别有体会。
而后世对旋覆花运用最佳者当属吴鞠通,其所创制旋覆花汤类方两首,居功至伟。
其一为“香附旋覆花汤”,出自《温病条辨》,方由香附、旋覆花、苏子、广陈皮、半夏、茯苓、薏仁组成。
主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
方中香附与旋覆花配伍“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另用苏子降肺气而化痰,“建金以平木”,三药合用理肝气、通肝络而调肝气。
更有半夏;陈皮、茯苓、薏苡仁化痰和胃,健脾祛湿。
本方肝脾同治,气痰并调,适用于肝气郁滞脾胃痰湿中阻之证,临床用途广泛。
其二为“新绛旋覆花汤,出自《吴鞠通医案》,方由新绛、旋覆花、桃仁、郁金、当归、苏子、半夏、广陈皮、降香末、香附组成。
吴鞠通医案中用此方多处,用于治疗肝着胁痛经闭、肝厥犯胃、肝痈、吐血、单腹胀、积聚、淋浊和夫人癥瘕等证,但先后组成不仅固定.如“金,三十日,肝郁胁痛吐血,病名肝着,且有妊娠,一以宣肝络为要,与新绛旋覆花汤法,切戒恼怒介属。
金匮选读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是何病的症状特征()参考答案:肝着2.“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的病机是()参考答案:汗后阳虚,寒饮内动3.“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宜用()参考答案:厚朴七物汤4.“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是何病的症状特征()参考答案:肾着5.“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是指参考答案:B.肝虚证治则6.“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的治疗原则是参考答案:B.已病防传7.“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发热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其中“无大热”一症之机理是()参考答案:热随汗泄8.“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参考答案:悬饮9.《金匮》中与奔豚气病发病相关的脏腑是()参考答案:肝、肾10.《金匮》妊娠呕吐谓之()。
参考答案:恶阻11.《金匮要略》中所论肝气奔豚气病的治法是()参考答案:疏肝清热,降逆止痛12. 1.下列书名属于《金匮要略》书名的是( )参考答案:《金匮》*《金匮要略方论》*13. 1.在馆阁蠹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人是()参考答案:王洙14. 1.病人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被称为参考答案:A.痉病15. 2.下列属于金匮要略脉法作用的是()参考答案:《金匮》*《金匮要略方论》*16. 3.《金匮要略》的全称是()参考答案:《金匮要略方论》17. 5.《金匮要略》的主要辨证方法是()参考答案:脏腑经络辨证18.下列何方中用白蜜参考答案:甘遂半夏汤19.下列何方配伍了相反的药物参考答案:甘遂半夏汤20.下列几种阴道出血,哪一种非胶艾汤所主()参考答案:癥痼害下血21.下列腹满的病性与病位相符的是()参考答案:实热——胃肠22.下焦血与热互结,治用桃核承气汤,体现了参考答案:C.审因论治原则23.下血,先血后便,应选用参考答案:赤小豆当归散24.中风,邪在于经的症状表现是参考答案:B.即重不胜25.中风,邪在于络的症状表现是参考答案:A.肌肤不仁26.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参考答案:B.半身不遂27.中风见舌即难言,口吐涎的主要机理是参考答案:D.邪入于脏,心窍闭阻,心脾欲绝28.乌头汤中除乌头外,还有参考答案:C.黄芪.麻黄.芍药.甘草.白蜜29.亡血病人,在非炎热季节出现面色微赤,其病机为参考答案:E.阴不敛阳,虚阳上越30.产后失血、多汗,复加寒邪外束,表气闭郁,里气不宣,逆而上冲而成()。
【每⽇⼀诵】伤寒论第67条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下逆满,⽓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术⽢草汤主之。
上四味,以⽔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吐下后,⾥虚⽓。
上逆者,⼼下逆满,⽓上冲胸;表虚阳不⾜,起则头眩;脉浮紧,为邪在表,当发汗;脉沉紧,为邪在⾥,则不可发汗。
发汗则外动经络,损伤阳⽓,阳⽓外虚,则不能主持诸脉,⾝为振振摇也,与此汤以和经益阳。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若过发汗,则有⼼下悸,叉⼿冒⼼,脐下悸,欲作奔豚等证。
今误吐下,则胸虚邪陷,故⼼下逆满,⽓上冲胸也。
若脉浮紧,表仍不解,⽆汗当⽤⿇黄汤,有汗当⽤桂枝汤,⼀汗⽽胸满⽓冲可平矣。
今脉沉紧,是其⼈必素有寒饮相挟⽽成。
若不头眩,以⽠蒂散吐之,亦⾃可除。
今乃起则头眩,是⼜为胸中阳⽓已虚,不惟不可吐,亦不可汗也。
如但以脉之沉紧为实,不顾头眩之虚,⽽误发其汗,则是⽆故⽽动经表,更致卫外之阳亦虚,⼀⾝失其所倚,故必振振⽽摇也。
主之以苓桂术⽢汤者,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荣共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初起,正宜发表,吐下⾮法也。
然吐下后不转属太阴,⽽⼼下逆满,⽓上冲胸,阳⽓内扰也;起则头眩,表阳虚也。
若脉浮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
今脉沉紧,是为在⾥,反发汗以攻表,经络更虚,故⼀⾝振摇也。
夫诸紧为寒,⽽指下须当深辨。
浮沉俱紧者,伤寒初起之本脉也;浮紧⽽沉不紧者,中风脉也。
若下后,结胸热实⽽脉沉紧,便不得谓之⾥寒。
此吐下后⽽⽓上冲者,更⾮⾥寒之脉矣。
盖紧者弦之别名,弦如⼸弦,⾔紧之体,紧如转索,谓弦之⽤,故弦紧⼆字可以并称,亦可互见。
浮⽽紧者名弦,是风邪外伤。
此沉紧之弦,是⽊邪内发。
已故名中医胡希恕讲伤寒论,三言两语,直达本质,太精彩了胡希恕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元老之一,毕生沉醉仲景之学,精通伤寒、金匮,临床妙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
胡老将伤寒,常出妙语,直探本质。
下面是胡老讲解什么叫“中风”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讲解:太阳病,就是指上条提到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时又有发热汗出,这种汗出不是大汗出,为潮乎乎地出汗,汗并不太多,没有臭味。
不但恶寒而且恶风,恶风甚于恶寒。
缓脉与紧脉相对,比如香烟,裹得很紧,握在手上界限分明,感觉很清楚,要是将烟丝倒出一点,按之不再饱满硬实,就像缓脉,脉缓即是因为出汗后,水分丧失一部分,下条所讲伤寒,因为一点儿汗也不出,所以脉紧。
太阳病中,“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证候叫作中风。
“中”就是用箭射中的意思,“中者中于内也”,言其邪深也。
这个邪,就是病邪,表邪所在的部位比伤寒要深,古人有句话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皮肤疏松,所以病邪可以乘虚而入,向内侵入,到达肌肉这一层,后面要讲“桂枝本为解肌”,就不叫发表了。
中风证,病邪不在表皮这一层,而在肌肉这一层,“中”字的应用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关于“风邪”的说法现在就不恰当了。
恶风是当然的,身上发热又有汗,一遇风是肯定要恶风的,以洗澡为例,洗过热水澡,汗出后,必然怕风,非披衣不可。
由于恶风,古人说它是“风邪”,是拿一种现象当作本质,这是不对的,但是中风和伤寒的命名在辨证施治上有着重要意义。
有人说,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不用内经以经解经,不用五行生克,不用五运六气,不用脏腑经络,直言中医治病背后的规律和本质,不信中医的看了能信中医,迷信中医的看了能怀疑中医。
胡老先生密切结合临床讲解伤寒论,每发真知灼见,时有振聋发聩之感!在85岁高龄时,思维依然敏捷,颇有口才。
讲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气势高屋建瓴;而具体到每一条,甚至每一个字,又毫发毕现,细致入微。
胡希恕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典籍,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部奇书,被誉为中医学经典。
其中所载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篇主要对《伤寒论》中有关伤寒的内容进行解说。
伤寒是由于寒邪侵入体内,导致人体经络气血阻塞、内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伤寒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寒战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由于寒邪与人体阴阳失衡而引起的。
因此,《伤寒论》中治疗伤寒首先要注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在治疗伤寒中,中医讲究治疗因和病。
即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症状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分为八个部分:汤液部、脉证篇、上下论、别录、证治准绳、金匮要略、杂病论、阴阳家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汤液部,也是治疗伤寒最基础的部分。
《伤寒论》汤液部中介绍了许多用热药材煎煮成药汤治疗伤寒的方剂。
这些方剂具有温阳发汗、透热祛寒的作用,能够缓解伤寒病魔的症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这是一种辛温的草药,具有发汗解表、温阳化湿的作用。
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缓解外寒内热的症状,治疗身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还有金银花汤、葛根汤等多种方剂能够治疗伤寒。
这些方剂都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和方案,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进行选择使用。
总之,中医认为伤寒是一种阴寒内盛、阳气外疏的病理状态,治疗伤寒应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驱除寒邪,让阳气恢复活力。
《伤寒论》中提到的方剂都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具有较高的疗效。
因此,《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胸痛》痹就是疼,所以这个胸痹啊,就是胸疼。
痹痛嘛,我们关节风寒湿痹,都说的是疼。
这个胸疼啊,拿现在的病名,包括很多了,你像这种胸膜炎啊,肋骨神经疼啊都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心脏疼,古人也分不开,虽然这单独有个心疼,这指是心脏,但胸痹里头也有心脏的关题;另外短气,就是气不足以息。
那么这一章主要研究三种证,一个胸痹、一个心痛、一个短气,可这三种病常常是纠缠到一起的。
底下就是书上的一个论说了,我们看一看。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太过和不及,两种脉全是病脉,人有病了,这个脉就不平了。
不平就要有一种形像,这种形像不是较正常为太过,就是较正常为不及,这个脉啊就这么两大类。
你看平时说这个大脉就是太过,小就是细啊,就是不及,全是对待的。
有虚,就有实,这是也对待的,紧与缓,弦与弱,全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也不太过、也不不及就谓之平脉,就是正常人的这种脉脉。
这个太过啊,说的就是比平常人的脉为太过;不及呢,就是比较常人的脉为不及。
所以说太过和不及都是病脉,那么我们诊察病就在太过与不及上而来下手的,来体会的。
阳微阴弦,这个阴阳啊指的是寸尺说的。
那么阴阳在张仲景论脉啊有两种的说法,一个说的是部位,就是寸关尺,上边为阳,下边为阴。
有的时候说脉的是内外,外为阳,内为阴。
你看我们说这个太阳中风,说脉浮于外,但是按着弱,所以阳浮而阴弱,这个脉呢浮于外,但是弱于内,它这个是指浮沉说的。
那么这一段脉的阴阳呢,它指的部位说的。
阳微者寸微,阴弦者尺弦,就是关以下弦。
微是不及的脉,弦是太过。
这个微,不及,常主的是阳虚。
咱们在《伤寒论》中也说过很多喽,脉微者,无阳也,亡阳的脉,脉也微,那就是虚。
什么虚呢,就是指的津液虚,这个阳指的是津液,不是指阳热里那个阳说的。
阴弦,这个弦是个太过的脉,这个太过常常指的是寒邪,下寒。
那根据这个脉法上看,即胸痹而痛,怎么讲呢。
胡希恕伤寒论106条1. 概述胡希恕是明代医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国传统中医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将介绍胡希恕伤寒论的106条,详细阐述每一条的内容和意义。
2. 第一条伤寒病,发热恶寒,微恶风,心下堪舆痞者,名曰伤寒。
3. 第二条发热恶寒,一身几日不解,头痛者,名曰伤寒。
4. 第三条身体发热,恶风,微恶寒,心烦者,名曰伤寒。
5. 第四条恶寒发热,微烦,嗜卧者,名曰伤寒。
6. 第五条大热,不恶寒,渴欲饮水者,名曰伤寒。
7. 第六条微恶寒发热,温食善饥者,名曰伤寒。
8. 第七条微烦发热,恶寒,身体怠倦者,名曰伤寒。
9. 第八条恶寒微热,手足寒,不渴,不恶风者,名曰伤寒。
10. 第九条温病欲解,无汗,微恶寒,脉至先浮后沉者,名曰伤寒。
11. 第十条恶寒无汗,温即解,心不痛者,名曰伤寒。
12. 第十一条大热不恶寒,无渴欲饮水者,名曰伤寒。
13. 第十二条温病未解,反恶寒者,名曰伤寒。
14. 第十三条热病心烦欲饮水者,名曰伤寒。
15. 第十四条恶寒热病心烦者,名曰伤寒。
16. 第十五条恶寒发热,心烦欲饮水者,名曰伤寒。
17. 第十六条恶寒发热,不能喘息者,名曰重寒。
18. 第十七条寒气太重,必发热劳伤肺胃,喘息出血。
19. 第十八条胸膈中寒者,发热劳伤明目。
20. 第十九条少气欲眠者,胃中有热。
21. 第二十条温病后热不解者,不可吐下。
22. 第二十一条太阳病者,因劳得之。
23. 第二十二条太阳病发热恶寒,身体不大痛者,调经者善治之。
24. 第二十三条温病未解,反恶寒者,下之即愈。
25. 第二十四条太阳病四肢柔者,微发汗即愈。
26. 第二十五条口咽干,喜欲饮水者,名曰渴。
27. 第二十六条温病下利,不渴者,必吐下。
28. 第二十七条寒热,上冲胸膈,结胸。
29. 第二十八条病腹胀者,灸之即愈。
30. 第二十九条瘰疬有核,寒者易愈。
31. 第三十条房室有瘀血者,大寒待时。
32. 第三十一条脾气虚寒,易种毒风。
33. 第三十二条结气膏胆,大便难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无论是发汗,或下之,烦热,胸中窒,胸中就是当间,就是胸部中间,就指着食道说的了,人发烦热,感觉这个地方啊堵得慌,滞塞,这个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这种情形。
我治一个食道憩室,他就是这么种病,我就给他吃栀子豉汤就好了,西医也是奇怪,中医就是辨证,他有这种证候,你用这种药是准行。
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这种证,他就是心中懊憹,烦热,这块觉得滞塞,这个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栀子豉汤证很多很多。
这个胸中指着当间这一道啊,不是整个胸,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个胸中就是指着食道说的,这个很要紧啊。
也不吐,我们治食道憩室那个人啊,他吃了栀子豉汤那么多,有二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后来再拍片就没有憩室了。
可是我们遇到这种病啊,象头前说这个,“发汗,若下之”之后,一般不会使郁热不除而产生这种病。
假设不是发汗或下之,也有烦热,胸中窒,也可以用这个方子,不必非得发汗或下之之后。
那么就是我们在临床上,不一定是发汗或下之之后见这种证候,就象方才说那个(患者),没吃过发汗药,也没下过,他就有这种证,你就用这个方子就行的。
那么这个书呢(这个地方)讲的是太阳病啊,太阳病当然讲发汗。
他说发汗之后,又吃过泻药,他意思说呀不是实证,不是胃肠里头有实,也不是表不解那种实,这种烦热大致都是咱们说的这种炎性的这种证候,所以搁个虚烦。
胡希恕伤寒论106条
【实用版】
目录
1.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背景和意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 106 条的解读
3.伤寒论 106 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临床应用
5.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研究价值和影响
正文
胡希恕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著名中医学者,他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是胡希恕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撰写的一部专著,共有106 条。
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伤寒这一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法,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胡希恕在伤寒论中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论和见解,例如他强调了伤寒病的“三阳三阴”分类法,认为伤寒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阴阳五行的理论密切相关。
他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敷贴等,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伤寒论 106 条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伤寒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胡希恕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伤寒的各类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并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临床应用广泛,受到了广大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的高度评价。
许多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都认为,伤寒论 106 条是一
部不可或缺的临床参考书,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促进中医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学经典,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肝着,其⼈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肝着,其⼈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条辨讲的是“所谓的肝着,肝本⾝如果遇到寒湿⽓⽐较盛时,寒湿就会停在这⾥。
肝⾥⾯都是⾎管、⾎脉,湿盛时阻碍在这个地⽅的时候会使⾎脉过不去,⾎管受到寒的收束和湿的挤压就慢慢的变窄起来,变成⼀块⼀块在⾥边,中医叫做肝着,给西医看可能脂肪肝之类的。
.中医注意病⼈的症状,最初期的症状,在还没有严重的时候,只想喝热的,“但欲饮热”这个症状,因为肝着的发⽣⼀定是寒,当中焦寒。
当肝着严重的时候,胸腔⾥⾯就会紧绷的很难过。
因为肝寒会造成⾥⾯有瘀⾎,肝⾎就没有办法进⼊肺,此时病家喜欢有⼈拍⼀,打⼀打他的胸部会很舒服实际上就是肝脏的⾎没有办法到肺,转换成新的⾎,并不是喜欢有⼈在他胸腔上踩,只是打⼀打,被打的很舒服的那种感觉,中医此时就⽤旋覆花汤主之。
张仲景不懂针灸,不能急救,所以说死,实际临床上在做的时候不需要开⼑,因为⼈阴部的地⽅只有⼀条经,就是肝经,肠⼦都堆在⿏蹊部了,很难过都陷在那⾥了。
所以下针⼤敦,⽤经上的井⽳,针ー下马上就缩回去了,因为很痛,痛得他吓回去了,右边痛就扎左边,左边痛就扎右边,平常中医的俗名叫“脱肠”,脱肠到严重的时候,西医叫“坎顿性脱肠”,就是肠⼦都烂掉了,有时候会⼩肠挂在肾的上⾯,下针「⼤敦」、「曲泉」,平常可以灸,因为是⼩肠坠下去,⼤肠不会坠下去,所以⼩肠的「关元⽳」。
内服的药有「当归四逆汤」,过去临床上⽤「当归四逆汤」配合针灸,效果很好:如果给西医开⼑也可以,因为是急教,开在体外没有进⼊体内,但是西医开⼑只是塞回去,肠⼦⾥⾯还是堵的。
P122【三阳合病,和解独取少阳,⼩柴胡汤就解掉了;若⾃汗出,⽩虎汤主之;肠胃科,在⼼下痞救逆的药⾥,⼀定会⽤到⼈参。
仲师认为,⼈参的药性⾮常阴柔,阳绝的时候不可以开阴药,要⽤炮附⼦、⼲姜、炙⽢草等热药,如果加⼈参会阻碍药⼒,茯苓四逆汤⾥⾯有⼈参,是因为茯苓四逆汤是⽤在阴虚证的时候。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常欲蹈其胸上
这里提到一种病,叫肝着,着就是瘀滞,着者不动谓之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这就是方才所说肝气喜条达,像春天的树的样子,很柔和条达,那如果血瘀气滞,那就不条达了,那就郁闷得很。
“常欲蹈其胸上”,这个“蹈”是拿足去蹈,不一定拿脚去踩,拿手摁也可说是蹈,他愿意人拿脚踩踩才好,那么就是气郁之甚,是肝喜条达的反面,这就是气郁血结的情况。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个病重起来,不一定欲人蹈其胸上,疼痛都要发生的,在未苦的时候,只是有上头这样的情况,人但欲饮热,这也是有寒的关系,寒能令气郁、血凝,这是寒造成的,所以人也愿意饮热。
旋覆花汤主之,这旋覆花汤底下不有个小注吗?林亿他们说旋覆花汤各本都一样,但是这个方剂不见。
其实这个方剂在妇科里,妇人杂病中,就是旋覆花、葱白、新绛这三味药。
新绛拿红花代替就行,新绛现在很难得了。
也就是行气活血去瘀的药,可见治肝着还是对的,放在妇科可是不对的,讲到妇科要说一说,妇科里说“妇人漏下血崩”这类的情况,那你再用行气祛瘀的药是错的,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放在这,不该放妇科,等讲到妇科再说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