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315.13 KB
- 文档页数:9
5g基本概念
5G基本概念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核心概念。
以下是5G基本概念的简要介绍:
1. 高速移动通信:5G技术能够提供比4G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从而实现更快的下载和上传速度,支持高清视频流、VR 游戏等应用。
2. 低延迟通信:5G技术将延迟降低到毫秒级别,使得实时应用(如无人驾驶车辆)能够实现更高的精确性和反应速度。
3. 大容量通信:5G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使得通信网络能够支持更多用户和设备的同时连接,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
4. 多连接技术:5G技术支持多个设备同时连接,实现设备间的高速互联,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等应用提供基础设施。
5. 网络切片技术:5G技术可以通过将网络资源切割为不同的虚拟网络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从而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6. 边缘计算:5G技术能够将计算和存储功能移动到网络的边缘,减少传输延迟,支持更多边缘设备。
7. 天线技术:5G技术采用了多天线技术(如MIMO),能够实现更好的信号覆盖和信号质量,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5G基本概念体现了高速、低延迟、大容量、多连接、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和新的天线技术等特点,为未来的移动通信和物联网应用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基础。
移动通信__知识点移动通信知识点: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是指利用无线电技术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它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通信。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蜂窝系统(AMPS),主要用于语音通信。
2·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蜂窝系统(GSM),实现了语音和短信服务。
3·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CDMA、CDMA2000),支持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
4·第四代移动通信:LTE(Long Term Evolution),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三、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1·移动通信基站:负责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线连接。
2·移动核心网: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家庭位置寄存器和访问控制节点等。
3·移动终端:包括方式、平板电脑等。
四、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1·无线信道传输技术:包括调制解调、编解码、信道编码等。
2·多址接入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3·移动通信协议:包括GSM、WCDMA、CDMA2000和LTE等。
4·移动通信安全:包括加密、认证和数据隐私保护等。
五、移动通信的应用1·语音通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语音通话服务。
2·短信服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文字信息传递服务。
3·数据传输:包括互联网接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移动应用等。
4·多媒体服务:包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和播放。
附件: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图表2·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示意图3·移动通信技术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信法:指国家关于电信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2·无线电管理局:负责管理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机构。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培训教材移动通信基本知识第⼀章引⾔1.1移动通信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在社会的各个⽅⾯,到⽬前为⽌,全球移动⽤户超过 1亿,预计到本世纪末⽤户数将达到2亿。
⽆线通信的发展潜⼒⼤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的主要⽬的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通信对象之间的通信。
从通信⽹的⾓度看,移动⽹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的延伸,它由⽆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
⽆线部分提供⽤户终端的接⼊,利⽤有限的频率资源在空中可靠地传送话⾳和数据;有线部分完成⽹络功能,包括交换、⽤户管理、漫游、鉴权等,构成公众陆地移动通信⽹PLMN。
从陆地移动通信的具体实现形式来分主要有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这两部种。
移动通信系统从40年代发展⾄今,根据其发展历程和发展⽅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1第⼀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第⼀代移动电话系统采⽤了蜂窝组⽹技术,蜂窝概念由贝尔实验室提出,70年代在世界许多地⽅得到研究,。
当第⼀个试运⾏⽹络在芝加哥开通时,美国第⼀个蜂窝系统AMPS (⾼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现在存在于世界各地⽐较实⽤的、容量较⼤的系统主要有:(1)北美的AMPS;(2)北欧的NMT-450/900;(3)英国的TACS;其⼯作频带都在450MHz 和900MHz附近,载频间隔在30kHz以下。
鉴于移动通信⽤户的特点:⼀个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满⾜区内,越区及越局⾃动转接信道的功能,还应具有处理漫游⽤户呼叫(包括主被叫)的功能。
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希望有⼀个与公众⽹之间开放的标准接⼝,还需要⼀个开放的开发接⼝。
由于移动通信是基于固定电话⽹的,因此由于各个模拟通信移动⽹的构成⽅式有很⼤差异,所以总的容量受着很⼤的限制。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等介质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通信方式。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获取信息。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线传输移动通信使用无线传输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将信息传输到接收设备。
这种传输方式使得通信更加灵活和便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通信。
2. 移动设备移动通信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通信,如方式、平板电脑等。
这些设备可以随身携带,方便进行通信和信息获取。
移动设备通常具有无线连接功能,可以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
3. 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是支持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包括基站、传输设备和核心网等。
移动通信网络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将移动设备和通信终端连接起来,实现通信和数据传输。
4. 通信协议移动通信使用一定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
通信协议规定了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和处理规则等。
常用的移动通信协议包括GSM、CDMA、LTE等,它们定义了移动通信的标准和规范。
5.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实现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目前主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
这些技术在无线传输、信号处理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能。
6. 移动通信应用移动通信应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通过移动通信,人们可以进行语音通话、短信、网上购物、社交媒体等各种活动。
移动通信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和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涵盖了移动通信的核心要点和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移动通信领域将继续发展和演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第一章1移动通信概念: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或临时停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2移动通信特点:①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③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⑤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3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按工作方式分三类: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按信号形式分两类:模拟网、数字网。
4、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优点:①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
②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③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
④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⑤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
⑥可降低设备成本以及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5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①无线电寻呼系统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③无绳电话系统④集群移动通信系统⑤组网技术6移动通信发展状况第二章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1、调制和解调技术①恒定包络调制技术(数字频率调制)最小移频键控(MSK)定义:是一种特殊的2FSK,其频差是满足两个频率相互正交(即相关函数等于0)的最小频差,并要求FSK信号的相位连续。
其频差△f=f2 —f1=1/2T b ,即调制指数为h= (式中T b为输入数据流的比特宽度)本比特内的相位常数不仅与本比特区间的输入有关,还与前一个比特区间的输入级相位常数有关。
高斯滤波的最小移频键控(GMSK)定义:用高斯滤波器作为MSK调制的预置滤波器的调制方法叫做高斯滤波的最小移频键控。
②线性调制技术(数字相位调制)π/4 —D Q PSK是指将Q PSK的最大相位跳变±π降为±3π/4,从而改善了π/4—DQPSK的频谱特性。
5g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5G是指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之后的延伸,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10Gb,这比4G 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其他技术关键指标包括了:设备密集度达到600万个/km2;流量密度在20Tbs/km2以上;移动性达到500km/h,实现高铁运行环境的良好用户体验;端到端时延降低到4G的1/10或1/5 , 其中云计算要求5ms以内,远程医疗、自动驾驶要求达到1ms水平。
5G关键技术包括了:Massive MIMO、波束赋形、全频谱接入、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
国家工信部下发通知,明确了我国的5G初始中频频段:3.3-3.6GHz、4.8-5GHz两个频段。
同时,24.75-27.5GHz、37-42.5GHz高频频段正在征集意见。
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28GHz进行试验(这个频段也有可能成为5G最先商用的频段)。
波长等于光速除以频率,所以5G 波长都是毫米量级,是毫米波。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就越趋近于直线传播(绕射能力越差),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也越大,如果5G用高频段,那么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覆盖能力会大幅减弱。
覆盖同一个区域,需要的基站数量将大大超过4G。
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波束赋形、全频谱接入等是5G无线具有特点。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1.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可以在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2.自由空间:是一个理想的空间,在自由空间中,电波沿直线传播而不被吸收,也不发生反射、折射、绕射和散射等现象。
3.单工通信:指通信双方设备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根据通信双方是否使用相同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
双工通信:也叫全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
即一方讲话的同时也可以听到对方的讲话,双工制一般使用一对频道。
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有一方使用双工方式,而另一方则采用双频单工方式。
4.小区制:是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分别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区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
同时,又在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统一控制下,实现小区之间移动通信的转接以及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的联系。
5.小区:指基站使用不同的电磁波覆盖不同的区域,即分为不同的小区,通常一个基站分为三个小区。
6.相邻小区(邻区):两个覆盖有重叠并设置有切换关系的小区,一个小区可以有多个相邻小区。
7.频率复用:相同的频率可以用于覆盖不同的小区,只要这些小区两两相隔的距离足够远,相互间的干扰就可在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一为整个系统中所有基站选择和分配频率的设计过程叫做频率复用或频率规划。
8.切换(Handover):当移动用户处于通话状态时,如果出现用户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的情况,为了保证通话的连续,系统要将对移动台的连接控制也从一个小区转移至另一个小区。
这种将正在处于通话状态的移动台转移到新的业务信道上(新的小区)的过程称为切换。
9.漫游:指移动用户离开了其归属的局而到其它交换局管辖范围内登记成为移动用户。
10.切换发生的原因:信号的强度或质量,下降到由系统规定的一定参数以下,此时移动台被切换到信号强度较强的相邻小区,这种切换一般由移动台发起。
由于某小区业务信道容量全被占用或几乎全被占用,这里移动台被切换到业务信道较空闲的相邻小区,这种一般由上级实体发起。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本章的要求:1.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应用系统以及移动系统的组成。
3.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理解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4.认识移动通信相关的技术§1-1 移动通信的概述一、基本概念(P1)移动通信: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处于移动中或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位置上,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信息机动灵活、迅速可靠。
其包括:移动体与固定点,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很多人一提到移动通信,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手机,其实移动这个概念不仅仅在于手机,它其实包括蜂窝移动,集群调度,无绳电话,寻呼系统和卫星系统。
⏹相关的流行语●大哥大、手机、全球通、小灵通、GSM、CDMA、3G、WLAN、WIMAX、…●切换、漫游、短信、彩铃、移动梦网、资费套餐,移动IP、…移动通信实际上就是动中通:支持至少有一方可处于移动状态的“无线”通信。
包括终端的移动性(手持机、车载台)、个人的移动性(SIM卡方式支持的业务)、业务的移动性(200业务等)。
通信网的智能化和无线化使三者统一起来:个人通信网或个人通信业务。
移动信道是对无线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路的一种形象比喻。
对于无线电波而言,它从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其间并没有一个有形的连接,它的传播路径也有可能不只一条(下面所说的电波的传播方式中将说明)。
信道有一定的频率带宽,正如公路有一定的宽度一样。
⏹移动通信vs 无线通信●由于移动通信是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的通信,我们不可能再用一条电话线和他们相连了,所以必须使用无线信道--靠无线电波传送信息。
但它和无线通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移动性,后者强调无线电波的传播。
⏹移动通信vs 数字移动通信●“数字”的含义:传输环节对承载信息的信号处理方式,是一种相对概念。
⏹蜂窝移动通信●一种特别而普及的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因蜂窝状多小区部站覆盖而得名。
什么是移动通讯网络现如今,移动通讯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们使用手机进行通话、发送短信、上网冲浪时,就是在利用移动通讯网络。
那么,什么是移动通讯网络呢?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等方面为您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移动通讯网络,简称移动网络,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系统,用于实现人们之间的语音、短信和数据传输。
它使得人们可以在没有限制的地点进行通信,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和便利性。
二、技术原理移动通讯网络的实现涉及多种技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协议。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射频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用于实现手机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
而网络协议则是指一系列规范和协议,用于保证通信数据的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与可靠。
在移动通讯网络中,首先是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
当我们拨打或接听电话时,手机通过射频技术将声音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然后通过无线信号与附近的基站进行通信。
基站将通话信号转发到电话交换机,再由电话交换机将信号传输到对方手机。
类似的原理也适用于短信和数据传输。
三、应用场景移动通讯网络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语音通话: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我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进行语音通话,无论距离有多远。
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2. 短信和彩信:除了语音通话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移动通讯网络发送短信和彩信。
通过简短的文字或图片,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信息,传递心意。
3. 移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也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冲浪,查找信息、浏览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
4. 移动支付: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进行支付,无需携带现金或银行卡,提高了支付的便利性。
四、发展趋势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正朝着更快、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随着5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网络的速度将进一步提升,延迟将大大降低,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一些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介绍系统带宽和信号带宽系统带宽系统带宽既信道带宽(由电路决定的)则限定了允许通过该信道的信号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也就是限定了一个频率通带。
比如一个信道允许的通带为1.5kHz至15kHz,则其系统带宽为13.5kHz,在通信系统中,所传输的信号总是有一定带宽(占用一定的频带资源),为了达到对信号进行一定处理的目的,系统的带宽是一个主要性能参数,也就是系统可提供的频带资源。
如何定义系统带宽?1.用等效噪声带宽定义:假定一个系统的传输函数为H(f),则等效噪声带宽:其中H 是H(f)的最大幅度。
对低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Wn如图1所示,Wn的含义是:白噪声通过Wn的平均功率=白噪声通过实际滤波器功率。
图1 低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对带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Bn如图所示,f0为中心频率,Bn的含义是:白噪声通过Bn的平均功率=白噪声通过实际滤波器功率。
图2 带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2.用功率传输函数的半功率点来定义-半功率点带宽或称为3dB带宽:对低通滤波器,在半功率点W1/2的功率传输函数为对带通滤波器,在半功率点B1/2的功率传输函数图3 半功率点带宽3.用通过的总能量的百分比来定义系统带宽Be:如对带通滤波器:图4 带通滤波器系统带宽Be在此种情况中,也是用功率下降多少来定带宽,但不是下降3dB,而是任意选定的数,如1dB带宽、2dB带宽等。
对某些低通滤波器,如环路滤波器常使用等效噪声带宽定义;对带通滤波器常使用3dB带宽定义或能量百分比来定义。
信号带宽信号带宽是信号频谱的宽度,也就是信号的最高频率分量与最低频率分量之差,譬如,一个由数个正弦波叠加成的方波信号,其最低频率分量是其基频,假定为f =2kHz,其最高频率分量是其7次谐波频率,即7f =7×2=14kHz,因此该信号带宽为7f - f=14-2=12kHz。
系统(信道)带宽则限定了允许通过该信道的信号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也就是限定了一个频率通带。
比如一个信道允许的通带为1.5kHz至15kHz,其带宽为13.5kHz,上面这个方波信号的所有频率成分当然能从该信道通过,如果不考虑衰减、时延以及噪声等因素,通过此信道的该信号会毫不失真。
然而,如果一个基频为1kHz的方波,通过该信道肯定失真会很严重;方波信号若基频为2kHz,但最高谐波频率为18kHz,带宽超出了信道带宽,其高次谐波会被信道滤除,通过该信道接收到的方波没有发送的质量好;那么,如果方波信号基频为500Hz,最高频率分量是11次谐波的频率为5.5kHz,其带宽只需要5kHz,远小于信道带宽,是否就能很好地通过该信道呢?其实,该信号在信道上传输时,基频被滤掉了,仅各次谐波能够通过,信号波形一定是不堪入目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并进一步推论,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果:(1)如果信号与信道带宽相同且频率范围一致,信号能不损失频率成分地通过信道;(2)如果带宽相同但频率范围不一致时,该信号的频率分量肯定不能完全通过该信道(可以考虑通过频谱搬移也就是调制来实现);(3)如果带宽不同而且是信号带宽小于信道带宽,但信号的所有频率分量包含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信号能不损失频率成分地通过;(4)如果带宽不同而且是信号带宽大于信道带宽,但包含信号大部分能量的主要频率分量包含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通过信道的信号会损失部分频率成分,但仍可能被识别,正如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语音信号在电话信道传输那样;(5)如果带宽不同而且是信号带宽大于信道带宽,且包含信号相当多能量的频率分量不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这些信号频率成分将被滤除,信号失真甚至严重畸变;(6)不管带宽是否相同,如果信号的所有频率分量都不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信号无法通过;(7)不管带宽是否相同,如果信号频谱与信道通带交错,且只有部分频率分量通过,信号失真。
系统带宽所讲可用功率传输函数下降一定百分比(dB)定义系统带宽,也可把此概念用于定义信号带宽,只要用信号的付氏变换|X(f)|2代替|H(f)|2即可。
对于随机信号,平均功率用谱密度Sx(f)替换|X(f)|2。
同样可有信号的1dB带宽、2dB带宽、3dB 带宽。
90%功率(能量)带宽、95%功率(能量)带宽。
主瓣带宽是信号带宽对系统带宽的要求,比如,要用BPSK方式传32Kbps语音信号,一般要求系统带宽64KHz;另一种是系统带宽限制传输信号的带宽,比如,在一般的数字语音信道不能传输数字彩色信号。
一个14KHz带宽的系统,可传2×16Kbp的语音信号。
爱尔兰的含义在电话交换中,源对服务器的需求量称为话务量,而服务器所负担的话务量称为话务负荷,其定义为:在时间T内,一个源(或服务器)所产生的(所负担的)话务量等于该期间内各次服务持续时间之总和。
与话务量有关的两个因素:呼叫强度(需求的频繁的程度)和呼叫保持时间(每次服务所持续的时间)。
设在所考察的时间T内,共发生了n次呼叫,每次呼叫的平均保持时间为hav,话务量应为:AT=n*hav。
为了计算话务量密度,定义话务流量为:A1=AT/T=n*hav/T=Ψ*hav。
其中Ψ=n/T是源的呼叫强度或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呼叫次数。
话务流量代表单位时间内服务时间之总和,它表现了单个源或服务器的占用率,永远小于或等于1。
话务流量的单位是爱尔兰。
在我们通常的使用中常把话务流量简称为话务量。
注意:话务量的量纲是时间而话务流量是无量纲的。
如果呼叫强度的单位为次/小时,保持时间的单位为100s,可以得到话务流量的另一种单位:百秒呼(ccs)。
ccs是北美国家常用的单位。
由于爱尔兰的定义中保持时间是小时故二者的关系为:1Erl=36ccs。
阻塞率的含义在一个区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所提供的链路数往往比电话用户数要少得多。
当有人要打电话时,会发现所有链路可能全部处于繁忙状态,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阻塞”或“时间阻塞”。
提供的链路越多,则系统的阻塞率越小,提供给用户的服务质量就越好,即电话系统的承载能力决定了链路的数目,而链路的数目又决定了系统的阻塞率。
话路阻塞率的计算公式为:其中S为链路数,λ/μ的单位是‘Erl’。
从物理意义上讲λ/μ具有同时通话链路数的意义,蒲松分布中λ/μ参数的意义是某一参数出现的频率。
例如排队事件,该参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队列长度增加量的大小。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蒲松分布的意义。
在一段时间[0,1]内,某交通路口出现事故的次数为λ。
将时间段分为n等分,n→∞,l1=[0, 1/n ],l2=[1/n, 2/n ],…。
假设1:在li内发生一次事故的概率与时间长度成正比,而在li内发生两次事故的概率是不可能的。
设λ为某一常数,在li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λ/n。
假设2:在各小段时间内,发生事故的事件相互独立。
那么,发生i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多少?显然将i次交通事故的概率用二项分布描述。
当n→∞时,以上分析说明了蒲松分布中各参数的意义:λ为事件发生的频率,指数i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发生i次同样的事件,公式计算的是i个事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概率。
对于有线话路中继占用的例子,可以用蒲松分布来描述。
这里,固定时间段,定义平均每次通话时间为1/μ,将1/μ分为n等分,每一小时间段为1/(nμ)。
做相同的分析就得到:当中继线只有n条时,i=n的概念就是阻塞率,因此有:这里λ/μ就是单位时间内的Erlang话务量。
同样的Erl容量的条件下,允许的阻塞率越高,需要的链路数越少。
GOSGOS(Grade of Service)意为服务等级(服务质量)。
阻塞率和其它衡量系统质量的性能指标一起,构成了系统提供给用户的服务等级。
接收机灵敏度接收机灵敏度定义了接收机可以接收到的并仍能正常工作的最低信号强度。
灵敏度是一个功率电平,通常用dBm表示(一般是一个较大的负dBm数)。
它可以用场强()来表示。
简单的说,如果链路方程的输出等于或大于接收机灵敏度的接收功率,则链路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接收机能正确地提取发射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
如果接收功率小于灵敏度电平,那么所提取的信息质量就达不到要求。
dB、dBm、dBi、dBd、dBc、dBW的含义1.dBmdBm用于表达功率的绝对值,相对于1mW的功率,计算公式为:10lg(P功率值/lmW)。
[例]如果发射功率P为10W,则按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为:10lg(10W/1mW) =10lg(10000)=40dBm,则可以说发射功率P为40dBm。
2.dBi、dBddBi和dBd均用于表达功率增益,两者都是一个相对值,只是其参考的基准不一样。
dBi的参考基准为全方向性天线(点源天线),dBd的参考基准为偶极子(半波偶极子天线),因此两者的值略有不同,同一增益用dBi表示要比用dBd表示大2.15。
[例]:对于增益为16dBd的天线,其增益按单位dBi进行折算后为18.15dBi(忽略小数点后为18dBi)。
3.dBdB用于表征相对比值,对于电压V、电流I、场强E:20log――dB;对于功率P:10log――dB。
比如计算甲功率相对乙功率大或小多少dB时,按下面计算公式:10lg(甲功率/乙功率)。
[例]:若甲天线的增益为20dBd,乙天线的增益为14dBd,则可以说甲天线的增益比乙天线的增益大6dB。
4.dBc常用在射频器件的性能上。
dBc是一个表征相对功率的单位,其计算方法与dB的计算方法完全一样。
一般来说,dBc是相对于载波功率而言的,在许多情况下用来度量与载波功率的相对值,如度量干扰(同频干扰、互调干扰、交调干扰和带外干扰)、耦合、杂散等相对量值,在采用dBc的地方,原则上可以使用dB替代。
5.dBWdBW同dBm一样,是一个绝对电平值,公式为10log(W)。
例:1瓦换算为dBW:10log1=0dBW;2瓦换算为dBW:10log=3dBW。
频率复用频率复用是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上用相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覆盖。
这些区域必须隔开足够的距离,以致所产生的同频道及邻频道干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频率复用主要是用在FDMA系统,如GSM。
频率复用方式是指将可用频道分成若干组,如将可用频道N分成F组,则每组的频道数为N/F。
因总的频道数N是固定的,所以分组数F越少则每组的频道数就越多。
但是,频率分组数减少会使同频道复用距离减小,导致系统中平均C/I(载干比)值降低。
在GSM系统工程实际使用中,在同频干扰保护比C/I值上加3dB冗余来保护,采用12分组方式,即4个基站,12组频率,定向基站可采用90°或60°的定向天线,形成三叶草小区,即把基站分成3个扇形小区,图5给出了4×3和3×3两种复用方式。
图5 频率复用方式对于全向基站,建议采用7组频率复用方式,7组频率可从12组中任选,但相邻频率组尽量不在相邻小区使用(见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