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生态监测样地信息记录样表
- 格式:pdf
- 大小:299.83 KB
- 文档页数:1
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林业局•【公布日期】2021.03.03•【字号】林法〔2021〕24号•【施行日期】2021.03.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市林业局: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湿地自然公园健康发展,规范湿地自然公园建设和管理,根据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林业局2021年3月3日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湿地自然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我省湿地自然公园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及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省行政区域内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的设立、建设和管理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级湿地自然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湿地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自然公园保护和建设属社会公益事业。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湿地自然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
第三条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报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新建省级湿地自然公园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其他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不得重叠或者交叉。
第六条申请设立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规划面积不低于60公顷,湿地率不低于30%,能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周围风貌;(三)规划区域内的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格篇一: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格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格一般调查湿地斑块调查表湿地公园。
重点调查湿地斑块调查表重点调查湿地自然环境调查表调查人:所属县(市):调查时间:年月重点调查湿地水环境要素调查表重点调查湿地名称:湿地区编码:注:气象资料采用10年的年平均值,水文资料涉及到年平均的也采用10年平均值。
重点调查湿地鸟类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e海拔:米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重点调查湿地兽类野外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e海拔:米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调查方法:调查人:第页,天气状况:共页重点调查湿地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样方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e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天气状况:样方编号:样方大小:调查人:第页,共页重点调查湿地植物标本登记签编号:标本号:采集日期:湿地名称:省市县(保护区):标本采集者:记录者:重点调查湿地植物群落典型调查(乔木层或灌木层)编号:湿地名称:省市县(保护区):湿地型:调查日期:调查员:记录者:篇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20xx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xx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xx-20xx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表5.1 重点调查湿地斑块调查表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表5.2 重点调查湿地自然环境调查表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表5.3 重点调查湿地水环境要素调查表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表5.4 重点调查湿地鸟类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 E海拔(m)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起止时间:调查方法:样方编号:天气状况:调查人:第页,共页注:1.备注填写样方大小、干扰情况等信息。
表5.5 重点调查湿地两栖、爬行动物样方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 E海拔(m)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起止时间:样方编号:天气状况:调查人:第页,共页表5.6 重点调查湿地兽类野外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 E海拔(m)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起止时间:调查方法:样带(方)编号:天气状况:调查人:第页,共页注:1.备注填写样带长度、单侧宽、样方大小、干扰情况等信息。
表5.7 重点调查湿地鱼、贝、虾、蟹类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调查持续时间:填表人:填表时间:注:1.调查持续时间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天)。
2.数量状况:用“++++”、“+++”、“++”和“+”表示。
表5.8-1 重点调查湿地植物群落典型调查(乔木层)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人:记录人:注:1.野外调查植物群系现地不能判定时,应通过计算群落物种重要值的方法来确定。
2.经纬度采用度-分-秒格式记录。
3.主林层填写乔木、灌木、草本、蕨类或苔藓。
表5.8-2 重点调查湿地植物群落典型调查(灌木层)记录人:注:1.野外调查植物群系现地不能判定时,应通过计算群落物种重要值的方法来确定。
2.经纬度采用度-分-秒格式记录。
3.主林层填写乔木、灌木、草本、蕨类或苔藓。
表5.8-3 重点调查湿地植物群落典型调查(草本层)记录人:注:1.野外调查植物群系现地不能判定时,应通过计算群落物种重要值的方法来确定。
2.经纬度采用度-分-秒格式记录。
安徽: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从洼地到风景区华丽变身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这里绿树成荫、碧波荡漾,谁也想不到,这里以前是经常洪水泛滥的低洼地,如今曾经的洼地五里沟经过华丽转身,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据介绍,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位于颍上县县城西部,占地250公顷,总投资5.1亿元。
由北段城市森林、中段印象水乡、南段湿地天堂三部分构成。
建设工程于2010年1月开始施工,目前北端、中端工程已经完工。
北端的高大景观树阵、低矮景观植物、景观石,中端的水上长廊、人工岛屿、湿地植物展示园等,构成绿树成荫、碧波荡漾、人水亲和的生态美景,使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雏形初现,并成为当地城市建设的又一代表作。
据了解,五里湖原名五里沟,是八里河的一条支流。
由于周边地势低洼,沟堤较低,一旦遭遇洪水,就会漫过沟堤,淹没颍上县城、建郢乡等地,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作为休闲设施工程,五里湖也逐渐显现出它的便民性,公园内设有亲水平台、休闲会所、健身器材、垂钓中心等休闲场所,已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放大效应,赋予公园以文化内涵,该县还将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和其周边的尤家花园“捆绑”,命名为尤家花园·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目前已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成为颍上县继八里河、迪沟之后第三个4A级风景区。
安徽省林业厅印发《安徽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为全省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与科学利用提供了依据。
《办法》明确,湿地公园建设应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科学修复、适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省级湿地公园范围内,禁止非法围垦开垦、擅自采沙、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禁止兴建破坏或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自然景观、地质遗址和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的工程设施;禁止未经许可向湿地公园引进外来物种。
根据《办法》,湿地公园实行分区管理: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30•【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三十二号•【施行日期】2024.12.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三十二号《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办法》已经2024年9月29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9月30日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办法(2024年9月29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利用、修复及相关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湿地,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等湿地。
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河流、湖泊等的湿地保护、利用及相关管理活动还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湿地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相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协助。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负责湿地保护规划编制、湿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流、湖泊范围内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有关工作。
皖中CH湿地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评价戴晓峰1沈童2张云华2(1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合肥230071;2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摘要为科学准确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研究选择皖中CH湿地,采用湿地环境健康评价方法,筛选与当地实际相符的压力、环境、生物、景观和响应5项一级指标及12项二级指标,来构建湿地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22年该湿地生物要素的种类特征和数量特征,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结果表明,2022年CH湿地生态环境健康指数为2.81,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富营养化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与往年相比,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呈逐年向好转变趋势;总体水质类别为Ⅳ类,西半湖水体总体呈现中度富营养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稳中有降,东半湖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稳中有升,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湿地资源;湿地生态环境;水质;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X826;[S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3-0056-05湿地因其自身独有的水文、土壤和生物特征,被誉为三大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发挥着调节气候变化、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生态环境等生态功能,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3]。
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和环境质量变差等问题是当前湿地保护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4-5],需要加强对湿地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利于湿地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6-7]。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和理论体系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与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建设的迫切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湿地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LDI方法[8]、景观特征法[9]和指标体系法[10]。
本文以CH湿地为研究区,综合湿地特色,利用湿地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手段,筛选压力、环境、生物、景观和响应这5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二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该湿地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现状。
《安徽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修订对照表)《安徽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注:下文中粗体部分为新增加内容《安徽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注:下文中下划线部分为原《办法》中内容、《征求意见稿》中不再保留的部分修订依据第一条为加强全省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和国家有关湿地保护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为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范我省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安徽省级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形式之一,湿地公园建设属社会公益性事业。
国家鼓励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捐资捐物或志愿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
第二条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
第三条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统筹规划、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三条湿地公园建设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科学修复、适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林业局•【公布日期】2023.07.11•【字号】皖自然资调〔2023〕2号•【施行日期】2023.07.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78号)要求,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制定了《2023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级工作专班办公室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许兴春*************,邮箱:****************;康克*************,邮箱:******************。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林业局2023年7月11日2023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78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作部署,在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基础上,以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结合2022年林草湿调查监测成果,开展2023年全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
掌握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其质量和生态状况,同步支撑年度国土变更调查。
为科学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支撑,为切实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提供服务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植物及其群落监测样表标准中湿地高等植物及其群落监测样方记录参见表C.1。
标准中湿地高等植物群落监测样线法物种记录参见表C.2。
标准中湿地高等植物群落监测样方法物种记录参见表C.3。
标准中湿地高等群落监测实测法物种记录表见表C.4。
表C.1 植物群落监测样方记录表编号:市: 县(市、区): 乡(镇): 湿地名称: 监测日期: 年 月 日 样地编号: 样方编号: 样方面积: m2样方中心坐标: ° ′ ″E ° ′ ″N 海拔: m 监测人员: 第 页,共 页地点: 湿地类型:坡向 a: 坡度 b: 坡位 c: 积水状况 d: 积水深度:泥炭层厚度: 苔藓层盖度:苔藓层高度:群落名称: 群落高度:群落总盖度:优势种:外貌特点:地形地貌 e:水源补给状况 f:干扰方式 g:干扰程度 h:其他生态特征(描述重要物种、生态过程、生境特点):注:a 坡向:1-无坡向,2-全坡向,3-北,4-南,5-西,6-东,7-东北,8-西北,9-西南,10-东南;b 坡度:1-平坡(0-5°),2-缓坡(6-15°),3-斜坡(16-25°),4-陡坡(26-35°),5-急坡(36-45°),6-险坡(≥46°);c 坡位:1-脊,2-上部,3-中部,4-下部,5-谷地,6-平地;d 积水状况:1-无,2-浅积水(≤20 cm),3-积水中等(20~50 cm),4-深积水(≥50 cm);e 地形地貌:1-山地,2-丘陵,3-岗地,4-平原,5-水域;A-浅滩(砾石浅滩、砂质浅滩、壤质浅滩),B-开敞水面(湖泊、水库、沉陷区、河流、行泄洪区、池塘),C-生境岛(沙洲、岛屿),D-深水区,E-岸带(弯形岸带、直形岸带),F-急流水区、G-滞水区);f 水源补给状况:1-地表径流,2-大气降水,3-地下水,4-人工补给,5-综合补给;g 干扰方式:1-渔业养殖,2-家禽养殖,3-放牧,4-光伏发电,5-风电,6-围垦种植,7-开采,8-基本建设,9-捕猎,10-旅游,11-水烧,12-污染,13-其他;h 干扰程度:1-高,2-中,3-低,4-无。
ICS65.020B 65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DB 34/T 3420—2019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wetland文稿版次选择2019-11-04发布2019-12-04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T 3420—2019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安徽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萍、周小春、邓勇、曹蕾、鹿伦跃、张颖、朱慧娟、柏晶晶、袁艺。
IDB34/T 3420—2019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流程、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评估指标赋分、评估分值确定和评估等级划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的湿地斑块、特定区域或行政区域的湿地生态状况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24708 湿地分类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湿地生态状况 wetland ecological condition湿地生态现状的优劣程度,包括水环境状况、生物状况、景观状况及干扰状况等。
3.2湿地生态需水 wetland ecological water demand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所需的水量,或发挥期望的湿地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3.3受保护物种 protected species国家和安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易危及以上物种。
生态环境表模板-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生态环境表模板标题: 生态环境表介绍:生态环境表是用于记录和跟踪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指标和变化的工具。
它通常由一系列列和行组成,用于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生态环境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政府机构、环境组织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模板设计:1. 标题行: 包括生态环境表的名称和日期。
2. 列标题: 包括不同指标和变量的名称。
这些标题应该能够准确描述所要收集的数据。
3. 行标签: 每一行都应该包含标识特定生态系统位点或区域的标签。
4. 数据输入: 在每个单元格中填写相应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定量和/或定性的。
确保使用适当的度量单位和方法来准确记录信息。
5. 数据分析: 在表的底部或侧边,可以包含用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的计算结果。
这些可以是平均值、百分比、比率等。
6. 图表: 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可视化数据是有益的,比如线图、柱状图、饼图等。
在生态环境表中,这些图表可以显示各个指标的趋势和相互关系。
7. 数据更新: 生态环境表应该是一个持续跟踪和监测的工具。
因此,它需要定期更新和填写新的数据。
示例:指标日期1 日期2 日期3温度(摄氏度) 25 26 27湿度(百分比) 60 65 70种群数量1000 950 900水质指数7.5 7.2 7.0注意事项:1. 确保表中的数据具有可读性和一致性。
使用清晰的字体和符号,并在每一列和行之间使用线条进行分隔。
2. 如果适用,表中的数据可以包含多个时间点或不同的生态系统位置。
3. 在填写数据之前,确保有足够的准确数据源和收集方法。
4. 使用表格的标题和注释来解释特定指标和变量的意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数据的背景。
5. 生态环境表模板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数据需求进行修改和调整。
结论:生态环境表模板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记录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和变化。
通过使用这个模板,研究人员和环境保护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全文为了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了《安徽省湿地保护》,下面是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全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号)《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已经2015年11月19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5年11月2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的地带和水域,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统一规划、科学恢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将湿地保护行政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湿地保护的重大问题,落实湿地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渔业)、水利、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科技、卫生、旅游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的有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有权予以制止,并向湿地保护管理部门。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全文《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全文11月19日下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
据了解,该条例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也是安徽省湿地保护方面的第一部法规。
今后,安徽省湿地保护将会有法可依,擅自开垦围垦,或者放牧、猎捕,将受到重罚。
对擅自开垦、围垦、填埋、采砂、取土等占用湿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或者恢复,并处非法占用湿地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罚款。
对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的,将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此外,条例还将每年的11月6日设为“安徽湿地日”旨在向全社会普及湿地知识,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据了解,安徽省共有湿地104.18万公顷,截至去年12月底,湿地受保护面积达到39.4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为37.91%。
我们先来看看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全文吧:《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已经省十二届人大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欢迎于7月25日前提出修改意见。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的地带和水域,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加大湿地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徽省生态环境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1.06.17•【字号】皖环办秘[2021]95号•【施行日期】2021.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徽省生态环境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专家库管理办法(修订)》经2021年第11次厅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环境保护专家库管理办法(暂行)》废止。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1年6月17日安徽省生态环境专家库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建立规范统一的安徽省生态环境专家库,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专家库,是指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审批、决策提供咨询评审技术服务的专家信息管理系统。
第三条专家库由省生态环境厅科技外事与财务处负责管理,厅机关相关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按职责配合,省环境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条专家库专家(以下简称“专家”)主要由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
第五条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提供咨询评审技术服务,提出评价意见;(二)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两院院士除外),且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完成相关咨询评审技术服务工作;(三)技术专家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国家认可的环保相关资质,熟悉所属领域或行业的有关政策规定、评价标准和技术最新发展状况,具有5年以上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四)财务专家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五)咨询评审技术服务、法律、纪律方面无不良记录。
第六条技术专家达到以下条件的列为核心专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及省级各类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选,承担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国家级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或相当级别的专家。
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林业局•【公布日期】2017.12.05•【字号】林法〔2017〕103号•【施行日期】2017.1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2017年12月5日安徽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的通知》(林法〔2017〕103号)印发), sans-serif; text-indent: 28px; font-size: 18px;">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湿地认定与命名第三章湿地名录调整与备案第四章附则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的通知(2017年12月5日安徽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的通知》(林法〔2017〕103号)印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省湿地保护,规范湿地认定及其名录管理工作,根据《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重要湿地包括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
申报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本省行政区内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认定,以及湿地名录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省、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辖区湿地编目和名录管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
第二章湿地认定与命名第四条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未被列入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均可确定为省级重要湿地。
(一)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二)面积大于500公顷的湖泊和库塘湿地,长度大于50公里的河流湿地,面积大于10公顷的沼泽湿地,面积大于1000公顷的具有水文或生物连通性的湿地复合体。
(三)分布有重要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的湿地。
其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中极危≥1种,或濒危≥1种,或易危≥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8种。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11月19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3月30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第三章保护第四章利用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的地带和水域,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统一规划、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将湿地保护行政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湿地保护的重大问题,落实湿地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渔业)、水利、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科技、卫生、旅游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的有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有权予以制止,并向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条每年的11月6日为安徽湿地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湿地知识,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DB34/T 3422—2019
2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监测样地信息记录样表
标准中固定监测样地信息记录参见表A.1。
表A.1 监测样地信息记录表
监测样地名称
监测样地代码
监测单位
监测者
监测日期
监测样地类型 湖泊湿地( ) 河流湿地( ) 沼泽湿地( ) 人工湿地( )
地理位置和中心经纬度
市 县(市、区) 乡(镇) 村 经度: ° ′ ″E
纬度: ° ′ ″N
监测样地建立时间 样地面积和形状
气候条件
水文状况
水位
水质 透明度 积水状况
地形地貌 海拔 地貌 坡度 坡向 坡位
土壤状况
土壤类型
土壤母质 土壤剖面特征
植被状况
植被类型
群落类型
群落层次结构及各 层优势物种
演替阶段
动物活动状况
人为干扰活动类型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