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在京首发: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来临
- 格式:pdf
- 大小:79.26 KB
- 文档页数:1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11 说明文阅读(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胡帆陈海伦①“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近些年来,山川田野间、荒漠戈壁滩、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
它们在装扮风景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能源。
②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
公元前2世纪的波兰,人们就建有碾米的风车磨坊;元明时期,中国建有风力水车,用来灌溉农田。
现代风车的雏形,则来源于1890年丹麦提出的风力发电计划,给风磨安装了发电机。
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出现,让风力发电机的发展遇冷。
直到20世纪下半叶,化石能源告急,生态环境恶化,风力发电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③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轮旋转,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
它和纸风车结构相似,由风轮、机舱、塔筒组成。
但是,纸风车为了更漂亮可以折出很多个叶片,而风机的风轮一般..为3个叶片,因为这样便于平衡,性价比更高。
④对于风力发电来说,风速达到2.5~3m/s(微风拂面)就可发电。
风越大,风轮转得越快,发的电能也越多。
但是当风速达到25~30m/s(狂风大作)时风机就会停止工作,进入“防御姿态”。
因为这个时候....的风可以拔起树木,摧毁房屋,如果风机继续工作就会损坏发电机组。
⑤随着风力发电的发展,风机的叶轮直径也逐渐增大,近15年间,叶轮直径已经从70m增大到250m。
目前..我国陆上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处于200m水平,其扫风面积超过32000m2,相当于4.5个标准足球场。
⑥从远处看,人们可能会觉得风机的叶片转得很慢。
但事实上,由于机舱齿轮的加速作用,风机叶片的尖部线速度有时和高铁运行速度不相上下。
不同功率、不同类型的风机转一圈产生的电量也不同,有的可发1.4度电,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晚上空调用电量;而有的可产生5.8度电,能供一个普通家庭用一天。
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网络课课后习题答案育才新工科-人工智能简介1【判断题】《人工智能》课程为理工类通选课,本课程给予学生的主要是思想而不是知识。
对图灵是谁1【单选题】图灵曾协助军方破解()的着名密码系统Enigma。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2【判断题】电影《模仿游戏》是纪念图灵诞生9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
X3【判断题】图灵使用博弈论的方法破解了Enigma。
对为什么图灵很灵1【单选题】1937年,图灵在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图灵机的概念。
A、《左右周期性的等价》B、《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C、《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D、《论高斯误差函数》2【单选题】1950年,图灵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关于机器思维的问题。
A、《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B、《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C、《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D、《计算和智能》3【判断题】存在一种人类认为的可计算系统与图灵计算不等价。
X4【判断题】图灵测试是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如果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对为什么图灵不灵1【单选题】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灵测试混淆了智能和人类的关系B、机器智能的机制必须与人类智能相同C、机器智能可以完全在特定的领域中超越人类智能D、机器智能可以有人类智能的创造力2【单选题】在政府报告中,()的报告使用“机器智能”这个词汇。
A、中国B、英国C、德国D、美国3【多选题】机器智能可以有自己的“人格”体现主要表现在()。
A、模型间的对抗—智能进化的方式B、机器智能的协作—机器智能的社会组织C、机器智能是社会的实际生产者D、机器智能可以有人类智能的创造力4【判断题】图灵测试存在的潜台词是机器智能的极限可以超越人的智能,机器智能可以不与人的智能可比拟。
X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如何共融及未来1【单选题】以下关于未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共融的二元世界叙述不正确的是()。
数字技术领域新职业——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DeepFace模型在人脸识别领域中采用3D对齐的方式,进行图片纹理化并提取对应的特征,然后对提取出的特征使用SVR处理以提取出人脸及对应的六个基本点,最后根据六个基本点做仿射变化,再根据3D模型得到对应的()个面部关键占做三角划分最终得出对应3D 人脸。
[ 单选题:5 分]A 56B 67C 72D 81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 回答正确2根据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分级,其中完全自动化对应的是()。
[ 单选题:5 分]A Level 1B Level 3C Level 5D Level 7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 回答正确3深度学习算法中的深度神经网络(DNN)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搜索排序和()。
[ 单选题:5 分]A 图像识别B 视频分析C 自然语言处理D 推荐排序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 回答错误4百度()识别技术在国际评测2015-2016FDDB与LFW中获得世界第一,并入选2017MIT全球十大突破技术。
[ 单选题:5 分]A 人脸B 图像C 语音D 视频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5()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会,会议宣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
[ 单选题:5 分]A 2015B 2016C 2017D 2018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 回答正确6人脸识别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等。
[ 多选题:10分]A 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B 人脸图像预处理C 人脸图像特征提取D 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 回答正确7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支撑包括()等。
[ 多选题:10分]A 物联网B 大数据C 算法突破D 超级计算能力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 回答正确8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 多选题:10分]A 语音识别B 自然语言处理C 语音合成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 回答正确9人工智能是指能够像人一样()的程序或系统。
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史
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在1980年代开始研究人形机器人,1986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先行者”。
这台机器人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和基本操作功能,但还不具备成熟的语言功能。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0年,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一先行者,在国防科技大学实验室诞生。
这台机器人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和语言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行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
目前,中国已经研制出多种人形机器人,包括可以模仿人类行走、跳跃和进行简单操作的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在军事、医疗、服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到现在的应用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打展,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书籍背景与意义 (2)1.2 AI领域的当前状况 (3)1.3 个人阅读动机与目的 (4)二、AI技术发展概述 (5)2.1 AI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6)2.2 AI技术的核心技术与应用领域 (7)2.3 当前AI技术的热点问题与挑战 (8)三、AI颠覆性分析 (9)3.1 AI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11)3.2 AI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机遇 (12)3.3 AI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4)四、拐点来临 (15)4.1 拐点的定义与特征 (17)4.2 拐点时代的到来与影响 (19)4.3 如何应对AI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0)五、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21)5.1 个人与组织的应对策略 (22)5.2 政府与政策层面的考量 (23)5.3 社会变革与伦理道德的思考 (24)六、结语 (26)6.1 对AI未来发展的展望 (26)6.2 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反思 (28)6.3 对个人行动的号召 (30)一、内容概要《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是著名科技观察家吴军博士所著的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著作。
本书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AI技术研究、产业应用和市场变革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产业应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于科技进步的期许。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潜力,以及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 书籍背景与意义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引领变革的重要力量。
站在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我们迎来了《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这一著作。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对AI技术的深度解读和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预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正在形成的世界。
2023年1月1日——顾问——宋南平: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闵令超: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蔡维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特约编审——许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曦沦:《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社长杨溟: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撰稿——张小平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元宇宙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专业支持——CICG元宇宙国际传播实验室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元宇宙专家委员会上海新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学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信品牌评价科学研究院微智库(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录1. 前言:推动元宇宙发展的四大传播力量52. 元宇宙图书传播:未来新世界的架构力6 2.1. “2021-2022中国元宇宙科技传播图书影响力榜”(TOP 100)6 2.2. 元宇宙图书榜单数据解析9(1)三大“元宇宙用户群”:经济理论、金融投资、技术应用9 (2)三大“元宇宙出版社”:中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10 (3)三大“元宇宙作者”:赵国栋、邢杰、焦娟11 2.3. “十大最具影响力元宇宙图书”解读11(1)贡献一:对元宇宙新技术框架的搭建12 (2)贡献二:对元宇宙新商业模型的构建12 (3)贡献三:对元宇宙新文明的探索13 3、元宇宙白皮书传播:新兴产业的助推力14 3.1. “2022元宇宙科技传播白皮书年度榜”(TOP30)14 3.2. 元宇宙白皮书榜单数据解析14(1)社团组织:推动元宇宙发展的“排头兵”14 (2)研究机构:推动元宇宙发展的中坚力量15 (3)商业公司:推动元宇宙发展的市场力量15 3.3. 元宇宙白皮书影响力解读15(1)聚焦一:内容最厚重的元宇宙白皮书15 (2)聚焦二:影响最广泛的元宇宙白皮书16 (3)聚焦三:布局最超前的元宇宙白皮书16 4.元宇宙新媒体传播:共识与协同的链接力174.1. “2022元宇宙科技传播新媒体影响力榜”(TOP 100)17 4.2. 元宇宙新媒体榜单数据解析20(1)十大最勤奋的“元宇宙公众号”21 (2)十大阅读量最大的“元宇宙公众号”21(3)拥有“元宇宙公众号” 最多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21 4.3. “十大最具影响力元宇宙新媒体”解读22(1)聚焦一:最具链接力的“元宇宙新媒体”:量子位22 (2)聚焦二:最具DAO组织形态的“元宇宙新媒体”:Datawhale(数据鲸)23 (3)聚焦三:综合度最高的“元宇宙新媒体”:NFT中文社区23 5.元宇宙学术论文传播:应用与科普的支撑力24 5.1. “2022元宇宙科技传播学术论文影响力榜”(TOP 10-20)24(1)中国元宇宙论文学科分布24 (2)中国元宇宙论文机构分布25 (3)中国元宇宙最具影响力期刊分布25 (4)中国元宇宙最具影响力学者265.2. 20位最具影响力学者代表作276.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2022年中国元宇宙大事件100”297. 展望:数字新动能,催生元宇宙新文明361. 前言:推动元宇宙发展的四大传播力量站在2022年岁末回望,年度关键词当属“传播”一词。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试卷含答案85 分)(一) 单选题:每题1 分,共30 题,惟独惟一一个选项正确1. 人工智能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其中,深度学习模型于(B)提出。
(A) 1986 年(B) 2022 年(C) 1946 年(D) 1956 年2. (D) 是指能够适应环境、应对未知挑战、具有自我意识、达到人类水平(于是超越人类)的智能。
(A) 弱人工智能(B) 机器智能(C) 人工智能(D) 强人工智能3. 根据本课程,实现智能生产的基础是()。
(A) 充足的资金(B) 现场设备自动化(C) 充足的土地储备(D) 充足的劳动力4. 中国首届智能教育大会于(A)召开。
(A) 43289 2022 年8 月6 日(B) 43318(C) 43256(D) 433195. 本课程提到,修养是指人的处世条件的修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A) 和谐(B) 无为(C) 自然(D) 中庸6. (D)的目标是实现生物智慧系统与机器智能系统的密切耦合、相互协同工作,形成更强的智慧和能力,提供示范应用。
(A) 自主无人系统(B) 跨媒体智能(C) 群体智能(D) 人机混合增强智能7. 机器学习的经典定义是()。
(A) 利用技术进步改善人的能力(B) 利用经验改善系统自身的性能(C) 利用经验改善人的能力(D) 利用技术进步改善系统自身的性能8. 以下属于素质性知识的是(A)。
(A) 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B) 行业性知识(C) 分析性知识(D) 创造性知识9. 以下哪项不属于教育信息化的三个阶段(D)。
(A) 教育技术化(B) 教育智能化(C) 教育智慧化(D) 教育创新化10. 能力是一种行为力量,(D)是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
(A) 创新能力(B) 创造能力(C) 生存能力(D) 发展能力11. 人工智能在围棋方面的应用之一是AlphaGo 通过(A)获得“棋感”。
(A) 视觉感知(B) 扩大存储空间(C) 听觉感知(D) 提高运算速度12. 本课程提到,人材之道在(A)。
中国机器人发展历程中国机器人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了数十年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5年)是中国机器人研究的起步阶段。
1978年,中国国内第一台机器人“济南号”诞生,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启动。
80年代早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机器人发展缓慢。
然而,1986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世,促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研究。
1987年,第一台多关节机器人ARM-I成功研制,成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阶段(1996-2006年)是中国机器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8年,中国机器人学会成立,为中国机器人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下定决心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3年,中国机器人技术被列为国家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此时,中国机器人研究在人形机器人、金属成型机器人和生物仿生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第三阶段(2007-2019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期。
200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
2009年,中国机器人品牌“无锡峰华”成为国内首家在世博会上展示的机器人品牌。
此后,中国机器人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13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计划。
此外,中国机器人研究不断走向国际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与交流。
截至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而且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中国机器人应用领域逐渐扩大,涵盖电子电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物流仓储等诸多领域。
不仅在生产制造环节,机器人在服务领域也取得了突破,如餐厅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家庭服务机器人等。
5月13日,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最新发布了2018年度国际协会会议排名。
据ICCA 统计,2018年全球国际协会会议数量持续增长。
周期召开、轮流举办的国际会议达到12,937个,较2017年增加了379个,增幅3.01%。
在全球十大国家排名中,美国、德国、中国的排名均与2017年保持一致,稳占榜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八位,而西班牙、法国、荷兰的排名均比2017年有所上升。
在亚太区国家排名中,日本位列第一,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达到492个;中国排名第二,会议数量为449个。
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北京、上海、杭州、西安进入前100名。
北京从2017年的25名上升到22名;上海从39名上升到28名;杭州发展最为快速,从148名上升到97名;西安也从119名上升到100名。
从会议数量上来看,北京、上海、杭州、西安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分别为93个、82个、28个、27个。
由此可见,杭州和西安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中国多数城市2018年举办的国际协会会议取得了明显增长。
2018-2019年间,中国有20家单位加入ICCA,成为其会员。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作为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本届论坛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
为期3天高峰论坛共设有12场分论坛、一场企业家大会、开幕式、高级别会议与领导人圆桌峰会。
26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
2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并主持了领导人圆桌峰会。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向世界展示出了三大鲜明特点:一是规格更高,出席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人数将明显超过首届论坛;二是规模更大,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确认出席论坛;三是活动更丰富,举办了12场推动务实合作的分论坛。
首次举办的企业家大会,为工商界对接合作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