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番诸卫”与河湟洮岷边地社会
- 格式:pdf
- 大小:797.71 KB
- 文档页数:9
明代洮州卫研究The study of Taozhou Garrison in Ming Dynasty冉海琴Ran Haiqin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二〇一五年五月May, 2015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摘要明朝建立后,在西北边疆地区推行具有军事威慑力的卫所制度,先后建立了河州卫、安定卫、西宁卫、洮州卫等卫所,史称“西番诸卫”。
洮州卫位于西北边陲要地,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北界河湟,且作为中原进入藏区的必经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对洮州卫地区的经营管理。
洪武十二年设置洮州卫,洮州卫设立后,在政治上,实行“以流管土、以土治番”的方法,任命众多少数民族首领,让其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
设立番汉僧纲司,对少数民族僧俗首领采取多封众建的方法,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在经济上,实行茶马贸易和“朝贡”贸易来加强对诸番族的控制。
同时,大兴军屯,建立堡寨、关隘、城墙,来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戍守。
通过上述举措,明朝政府实现了对洮州卫地区的有效管辖,维护了西北地区的稳定,促进了中原和藏区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关键词:洮州卫;茶马贸易;“朝贡”贸易;番汉僧纲司;军屯;移民AbstractMing Dynasty, military deterrent Wei-so system has been built with Hezhou, Anding, Xining, Yaowei, etc i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region, which in history is called "Garrisons in the Northwest". Taozhou Garrison, a critical border area, is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region. Its location controls different tribal states in its west, evades Huanglong in the east and closes to Hehuang in the east.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t works as a portal of the Central Plains into Tibetan areas. Therefore, China's Ming dynasty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of Taozhou Garrison. During the twelfth year of Hongwu in Ming Dynasty, Taozhou Garrison was set up. In politics, it took measures of awarding and building houses to the leaders of monks and laymen to strengthen the rule of the region. Economically, it used ‘tea-horse’ trade and ‘tribute’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all the tribes. At the same time, it established forts, passes, city walls 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the watch of this region. Through the above measures, the Ming Dynasty government implements to have jurisdiction over the area of Taozhou Garrison,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promote the connection of Central Plains and Tibetan.Taozhou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gnificance.Key words:Taozhou Garrison; tea-horse trade; ‘Tributary’ trade; monks and laymen administration; frontier army; immigr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 (1)一、选题缘由 (1)二、选题意义 (1)三、研究现状 (1)第一章洮州卫的建立及地理范围 (8)一、洮州十八番族叛乱与洮州卫的建立 (8)二、洮州卫的军事戍防体系 (10)三、洮州卫地区诸番族考 (12)第二章“土流参治”下的洮州卫的行政建制 (15)一、洮州卫实行“土流参治”的背景 (15)二、洮州卫诸流官、土司考 (16)三、洮州卫土司制度的特点 (23)第三章洮州卫地区的番汉僧纲司 (25)一、洮州卫番汉僧纲司形成的宗教背景 (25)二、洮州卫番汉僧纲司概况 (25)三、僧职土司的历史作用 (28)第四章洮州卫地区茶马贸易发展概况 (31)一、洮州卫地区茶马贸易市场的形成 (31)二、洮州卫地区茶马贸易的发展 (31)三、洮州卫“朝贡”贸易的发展 (35)第五章洮州卫的军屯与移民 (40)一、洮州卫的军屯 (40)二、洮州卫地区的移民 (43)结语 (45)参考文献 (49)附:明代洮州卫图绪论一、选题缘由《明史·西域》言:“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者,为中国患尤剧。
宋、明、清对黄河上游的军事布防姜勇【摘要】黄河上游番地民族众多,环境复杂,宋明清三朝在此均布有重兵,但由于力量对比、地理形势及对此地区的控制力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布防特点:如北宋时期的纵深防御、明朝的线性防御以及清朝在枢纽重镇的驻兵.此地的军事形势虽不足以构成各朝的心腹之疾,但仍是长期牵扯各朝国力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黄河上游;番地;军事布防【作者】姜勇【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原大地、蒙古草原、雪域高原和西域新疆几个地区之间的连接地带,农、牧民族在此角逐进退。
历代中原政权将此视为边陲要地,北方游牧民族也常以之为南窥中原的绝好跳板。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自古及今,历朝历代无不在此地区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唐代以后,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东移,这一地区在此后宋、明、清各朝政治军事中的地位是否因此而消减,军事的布防有哪些调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黄河发源自青海省玉树,经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九省区,汇入大海。
自河源到内蒙古河口镇,是为黄河上游。
具体说来,黄河上游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省的青南和河源地区,河曲和共和盆地,西海和湟中地区等,甘肃省的河洮和岷州地区,兰州和白银地区,河西走廊和景泰地区,秦州和巩昌地区以及宁夏、内蒙古的六盘山、清水河和河套平原[1]。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河西走廊的大部分、祁连山脉等地区,虽然在地理划分上并不完全属于黄河流域,但在历史上,却与黄河上游地区息息相关,拥有共同的发展历史,在汉唐至明清等中原王朝对西北地区的经略中,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青海、甘肃与宁夏三省全部,统称为黄河上游地区。
这一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气候,草场、绿洲、山地,以及黄土高原错落分布,属于农牧交错地带[2]。
明代渐进式“改流”浅议--以西北洮、岷一带为例张金奎【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17)4【摘要】明代西北地区的卫所官也是世袭的,尽管学术界对他们是否可称为土司有一定的争议,但他们与西南地区的土司拥有类似的权力和义务,是没有疑议的。
明初在西北撤郡县,置军卫,其后又恢复设立郡县,表明明廷并未放弃对边疆地区实行流官统治的打算,只是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逐渐压缩世袭土官的权力。
明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改流措施,大体上可以反映明廷对土司地区的基本态度。
%The officer positions of Weisuo(卫所) in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were hereditar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re is a con-troversy about whether these officers could be called Tusi(土司) in academia,but all of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se officers had similar powers and obligations with Tusi in the southwest areas.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Ming government withdrew some Weisuo,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ed some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uch as taozhou. This change indicated that the Ming government didn't give up direct rule in the frontier area. Through gradually reducing the power of the hereditary officers, the Ming government re-alized the purpose of gradual reform. Such reforms could largely reflect the basic attitude of Ming government to Tusi system.【总页数】5页(P9-13)【作者】张金奎【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相关文献】1.明代河洮岷地区藏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及其特点 [J], 沙勇2.明代河湟岷洮地区的移民与边地文化变迁 [J], 武沐;陈亮3.明代河洮岷藏族地区朝贡评述 [J], 高旗4.跨越族际界限:明代河湟洮岷地区的私茶贸易 [J], 王海兵5.明代河洮岷的卫所镇戍、移民屯垦与边地社会 [J], 王海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西七卫与西番诸卫,浅析明朝的经营西域策略引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不但使西域与我国历史的进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为汉武帝击破匈奴提供战略支持。
历代中原大一统王朝对待西域的策略大概都要考虑两个方面,即自身状况和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攻防需求。
我国历史上,从秦汉迄于隋唐,多以关中平原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
天山南北被视为战略缓冲之要地,玉门、阳关被视为守卫京畿之门户。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所谓“若以国防言之,天山南北为中国之城垣,中亚细亚则为中国之外郭”。
有效控制西域,不仅可保京畿安全,还可以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势力形成有效战略威慑。
“然抗胡事业,岂止金刀已也,远交近攻之策,旁抄后袭之略,得失成败,关系尤钜,其策略为何?即经营西域是也”。
朱元璋是从游牧民族手中恢复中国,所以他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追击北遁的故元遗兵。
这些是汉唐所不曾面临的,加之明初政治经济重心均远离西北,“遥远”西域的战略地位势必不同于汉唐。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明朝经营西域的策略如何形成,怎样发展,作何评价,确实值得深入讨论。
本文拟从关西七卫与西番诸卫比较角度分析明初的西域经营策略。
明初的严峻形势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顺帝携朝臣百官北遁大漠,明军攻占大都,但明军此时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山西尚有中书左丞相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陕西一带则有李思琪;再以西至甘陇则有张良弼、脱列伯、孔兴等各拥兵万余众;东北地区辽阳行省的也先不花、洪保保、刘益、高家奴等分兵把守严阵以待;盘踞金山的纳哈出集团,更是肆无忌惮地骚扰刚刚归附的辽东地区。
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驻守云南;另外云南段氏、麓川思氏等据险以守,并且还时而为北元提供援助,企图割据云南。
所谓“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可见,北元的军事实力依旧不可小觑。
加之元朝在黄河以北区域社会基础尚存,元廷并不愿善罢甘休,时刻准备恢复旧疆,重返中原。
2020年第01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68030),兰州交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2016025),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6),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DXSKJCX2018016)作者简介:杨林平(1984-),男,藏族,甘肃卓尼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聚落与遗产保护。
收稿日期:2019年12月11日。
1明代河州卫综述中国在中世纪时期,正处于明王朝统治时期,在当时,明王朝既丧失了过往成吉思汗铁骑踏破山河的宏伟气魄,又缺乏清帝国前期大规模建设西北边疆的勃勃生气,始终怀抱着拘谨防御的“备边”思想,一心想要保全自我的皇权高度集中与山河领土的完整性。
所以在西部匈奴集聚地周边设立了军事性卫所。
(卫所:明王朝的兵制,立意在于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军队,即兵不是归属将领所有。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大将邓愈攻克河州,明王朝派韦正镇守河州。
因为战乱刚刚结束,韦正在到任时期,看到城内破败不堪,人口稀疏。
韦正为了迅速安定了河州局势,对于元末一些当地统治者进行招降并且着手对河州卫的设立,河州卫建立后,韦正被任命为指挥使,开始着手整治当时的社会乱象、加强对于生产生活的建设。
“常言民间转输甚劳,而茶布可以易粟,以茶布给军士,令自相贸易,庶省军民之劳。
”诏从之。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于是韦正及后来的指挥使,开屯田,兴水利,通驿站,修城池,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河州卫逐步开始走向繁荣,后来在《河州志》中记载:河州具有“秦陇以西,繁华称首”的美誉。
2河州卫的防御体系明朝的备边思想使其形成了独特的防御体系,小组在防御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和探讨,将其防御体系分为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四个主要的方面,这四方面的防御体系有效解决了明初长期以来河州边防存在的问题。
2.1明初河州的重要性和军事防御体系河州这一地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曾经是西北众多少数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被誉为“河湟雄镇”、“雍州之西陲”,历代王朝将其视为治理的重镇,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岷州卫:明代西北边防卫所的缩影武沐明初岷州卫是河、湟、岷、洮防御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据点。
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约,使得人们很难对其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而《岷州卫建城碑文》的发现以及岷县《二郎山铜钟铭文》的保留为研究明初西北卫所的建制、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一、问题的提出明代西北边防主要有两条防御带:一是西起甘肃镇 (今甘肃酒泉市 ) ,沿河西走廊向东经西宁延伸到固原、宁夏,即明代“九边”中最西端的三边,主要防御北元蒙古势力。
二是以西宁卫 (今青海西宁市)为起点,向南经河州 (今甘肃临夏市 )、岷州 (今甘肃岷县 )、洮州 (今甘肃临潭县新城)等卫所,一直延伸到四川西北地区,这条防御带主要防御西北地区的藏等民族。
岷州卫正是后面这条防御带上的一个重要卫所。
史志对于河、湟、岷、洮等明代卫所有一定的记载,但过于笼统。
后世学者对于这一带的边政建制与沿革虽多有论及,却苦于史志记载的简约,而难以深入,如明初河、湟、岷、洮等卫所的最大特点就是“土流参治”,但土流究竟如何“参治”? 其建制与腹里相较有何不同? 所有这些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岷州卫建城碑文》以及岷县《二郎山铜钟铭文》的保留使得岷州卫成为明初河、湟、岷、洮诸卫中记载得最为完备的卫所,为研究明初西北卫所的建制、规模、内部组织结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为了便于研究,这里先将《岷州卫建城碑文》与《二郎山铜钟铭文》做简要介绍。
1958年,岷县政府在拆除县城东门城墙时发现一块洪武十四年 (1381)的岷州卫建城碑,碑文如下:岷州古和政郡,统三邑。
熙宁六年,宋神宗皇帝开拓河湟,明将军王韶率众克岷境,留副将种谔继守而整城垣。
至淳熙三年,宋孝宗皇帝复命将军马云亦守之。
至元废。
而荒野颇有继迹。
洪武十一年秋八月,奉大明皇帝命,指挥马烨等官开设岷卫,统率马、步、左、右、前、后、中壮士万余筑城垣、建四门、造战楼、敌台百余座;臵仓廪,集粮料伍拾余万石;立屯所三处,辟荒捌千余亩,布种万石,集诸卒,验勤堕,多寡自食用之。
明代川西北的卫所、边政与边地社会
邹立波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1
【摘要】卫所是明代在川西北统治体系的重要军事依托.在以安抚为主的治边政策影响和文官系统层层监管下,卫所成为明代川西北边政的主要执行机构之一.除肩负军事防御职责外,卫所同时兼管与藏羌事务相关的具体行政职权,无形中拓展、加深了卫所与川西北边地社会之间的接触广度和深度.更为重要的是,为解决卫所粮饷等物资供给问题,明代官方举措和卫所戍军自发性的谋生活动,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川西北戍军与藏羌民族之间的族际互动.
【总页数】6页(P102-107)
【作者】邹立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卫所制度与边疆社会: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官员群体及其社会生活 [J], 彭勇
2.汉番之间:r明代川西北边地的卫所关堡 [J], 王海兵
3.明代前期川西北“族姓”、边政与宗教关系 [J], 邹立波
4.明代广西卫所官军来源考——"明代广西的军事移民与地方社会"系列研究之二
[J], 范玉春
5.明代河洮岷的卫所镇戍、移民屯垦与边地社会 [J], 王海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