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
- 格式:doc
- 大小:252.00 KB
- 文档页数:9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现(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
(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史称“三家分晋”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挑战周天子权威4.影响(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024-2025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第1~4章(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4.难度系数:0.7。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题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某款手机搭载了一块5000mA·h的电池,若用充满电后的该手机观看视频,可连续观看12个小时,则观看视频时电池的平均放电电流约为()A.0.35A B.0.42A C.0.48A D.0.55A【答案】B【解析】因为5000mA·h=5A·h,根据电流定义式有5A h0.42A12hQIt⋅==≈,只有B正确。
2.如图所示,同种材料做成的均匀柱状导体a和b并联接入电路中,导体a、b的长度相同,直径之比为2︰3,则相等时间内通过导体a和b的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为()A.4︰9B.9︰4C.2︰3D.3︰2【答案】A【解析】由电阻定律有LRSρ=,可得导体a和b的电阻之比为94a bb aR SR S==,由于导体a和b并联接入电路中,则电压相等,由UIR=,可得通过导体a和b的电流之比为49a bb aI RI R==,由电流的定义式qIt=,可得相等时间内流过导体a和b的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为49a ab bq Iq I==,只有A正确。
3.在研究心脏电性质时,当兴奋在心肌传播,在人体的体表可以测出与之对应的电势变化,可等效为两等量电荷产生的电场。
如图是人体表面的瞬时电势分布图,图中实线为等差等势面,标在等势面上的数值分别表示该等势面的电势,a 、b 、c 、d 为等势面上的点,a 、b 为两电荷连线上对称的两点,c 、d 为两电荷连线中垂线上对称的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负电荷从b 点移到d 点,电势能增大B .d 、a 两点的电势差 1.5mVda U =C .a 、b 两点的电场强度等大同向D .c 、d 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从c 到d 的直线上电场强度变大【答案】C【解析】从b 点移到d 点,电势升高,负电荷电势能减小,A 错误;d 、a 两点的电势差为0 1.5mV 1.5mV da d a U ϕϕ=-=-=-,B 错误;根据电势的分布情况可知,此电场电势的分布情况相当于等量异种电荷,左侧为负电荷,右侧为正电荷,由对称性可知,a 、b 两点的电场强度等大、同向,C 正确;c 、d 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从c 到d 的直线上,等差等势面先密集后稀疏,电场强度先变大后变小,D 错误。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已意识到美国革命的意义:“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并不同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变化,而是由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下面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的言论:①在美国,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
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②对于一切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地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
③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美国是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2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观点?(4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美国《独立宣言》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9分)【解析】第(1)问主要从政体上作答,且与英国不同的政体。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每项言论提炼要点。
第(3)问“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对本国及世界的影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享有民主的主体有所限制。
【答案】(1)“新的种类的国家”是指美国确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不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观点: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提倡科学知识。
(3)进步性: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主共和国原则;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的公民仅占美国人口的一小部分。
2.阅读下面摘自法国《人权宣言》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直线与圆+圆锥曲线)。
5.难度系数:0.6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5.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 则AC'的长为()A.98562+B.【答案】A-'【解析】平行六面体ABCD A故选:A7.已知椭圆的方程为2 9 x+的周长的最小值为()A.8B 【答案】C则由椭圆的中心对称性可知可知12AF BF 为平行四边形,则可得2ABF △的周长为2AF A .0B .【答案】D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部分选对的得部分分,有选错的得0分.则21242||222y y m HC ++===12||4||22yy p AB HM ++===所以||2sin ||2(HC m HMN HM m ∠==因为20m ≥,所以212(1)m ∈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则11,22BN BA BD DM =+ 所以1122BN DM BA ⎛⋅=+ ⎝ 1144BA BC BD BC =⋅+⋅-uu r uu u r uu u r uu u r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13分)已知两直线1:20l x y ++=和2:3210l x y -+=的交点为P .(1)直线l 过点P 且与直线310x y ++=平行,求直线l 的一般式方程;(2)圆C 过点()1,0且与1l 相切于点P ,求圆C 的一般方程.【解析】(1)直线l 与直线310x y ++=平行,故设直线l 为130x y C ++=,(1分)联立方程组203210x y x y ++=⎧⎨-+=⎩,解得11x y =-⎧⎨=-⎩.(3分)∴直线1:20l x y ++=和2:3210l x y -+=的交点()11P --,.16.(15分)在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124AA AB ==,点E 在线段1CC 上,且14CC CE = ,点F 为BD 中点.(1)求点1D 到直线EF 的距离;(2)求证:1A C ⊥面BDE .【解析】(1)如图,以D 为原点,以,DA DC 正四棱柱111ABCD A B C -()()(10,0,4,0,2,1,1,1,0D E F ∴则点1D 到直线EF 的距离为:17.(15分)18.(17分)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M 为棱PC 的中点.(1)证明:BM ∥平面PAD ;(2)若5PC =,1AB =,(2)1AB = ,2DC ∴=,又PD 222PC PD DC ∴=+,则PD DC ⊥又平面PDC ⊥平面ABCD ,平面PD ∴⊥平面ABCD ,(7分)19.(17分)416(2)(i )由题意知直线l 的方程为联立221416x y ⎧-=⎪⎨,化简得(4m 2(ii )1212232,41m y y y y m -+=-直线AD 的方程为11y y x =+。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一、选择题(从下列题目的各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1.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2.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江西中心地区外,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
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
这说明宋代①雕版印刷事业兴盛②城市经济的繁荣③活字印刷术的普及④理学思想影响大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4.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A.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5.著名学者李时岳认为,他们“认识了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但其“人单力薄在权贵的压抑下不能有所作为,主张只不过成为一种珍贵的思想资料在历史文库里闪闪发光”。
下列人物属于材料中“他们”中一员的是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6.“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1第1~4章。
5.难度系数:0.7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施莱登和施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了大量的动植物细胞并进行了理论概括,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恩格斯把细胞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确立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观点B.显微镜的使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C.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D.细胞学说揭示了各种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答案】D【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观察到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提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观点,A正确;B、显微镜的使用使人们看到了细胞,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B正确;C、魏尔肖提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是对初始细胞学说内容的补充,C正确;D、细胞学说没有涉及到病毒,因此没有揭示各种生物的关系,D错误。
人教版2019学年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有:①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②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④束缚了思想的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D.(程颐、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3.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语句是: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子视臣如草莽,则臣视君如寇仇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父子有亲,君臣有义4.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发展的特征 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5.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充分反映了人体之美,这种风格的绘画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古希腊产生这种艺术的原因有:①古希腊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②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使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③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④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非常丰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6.薄伽丘在小说《十日谈》中说:“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D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治大国如烹小鲜”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B项正确;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依法治国;墨家希望统治者“兼爱”“尚贤”。
3、【答案】A材料强调“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这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与孟子民本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B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C项是朱熹的思想,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学是个严密的思想体系,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材料突出强调以大夫为界,来论述再娶之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强调了士大夫的守节意识,故B项正确;强调男女平等与儒家阴阳理念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可见没有对正统地位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可见不仅是吸收佛道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可见儒学的世俗和大众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其世俗化和大众化,没有提及哲理化,故D项错误。
2019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
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
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A.“焚书坑儒” B.“书同文”C.“独尊儒术” D.“文字狱”2.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A.恢复周礼B.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维护统一D.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
如果有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学说最有可能是()A.儒家B.道家 C.法家D.墨家4.诸子百家中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5.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
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 B.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C.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有所约束D.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6.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人教版2019学年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一)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条”,其主要意图是()A.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B.削弱日本的在华优势C.表示对中国人民友好D.扶植在华的代理人2.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共同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 B.英美对日本侵华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英美为了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D.中美英三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3.下列对雅尔塔会议主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严厉惩办德国战犯,实现德国战后民主化 B.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C.敦促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并归还中国领土 D.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建立联合国4.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以二战期间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为历史背景的,诺曼底登陆()A.发生在雅尔塔会议召开之后B.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处于东西夹击之中C.实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D.参与行动的有英美苏等多国军队5.二战后,出现美苏对峙新格局的根本原因是()A.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B.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形成C.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6.在下列事件中,联合国发挥过重要影响的是()①朝鲜战争②印巴分治③纽伦堡审判④巴勒斯坦地区分治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7.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足”是指()A.美国、俄罗斯、西欧B.美国、日本、俄罗斯C.美国、日本、西欧D.苏联、日本、西欧8.在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卓有成效并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的国家是()①日本②匈牙利③捷克斯洛伐克④波兰A.①② B.①③C.①③④D.②③9.20世纪80年代,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A.文化观念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C.民族构成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10.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起。
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1. 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只有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从西汉到五四前,儒家思想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发展为汉代经学、宋明理学等一系列思想体系,故本题选择A选项。
B、C、D选项不能称之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故排除。
2. 汉武帝时期,京城及周边地区多次出现旱灾,皇帝为此曾令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统治者作出这一行为最可能依据的观念是A. 天人感应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即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故本题选A。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思想,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均与题干思想不符,BCD排除。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汉武帝时期”。
A项时间为汉朝,BCD项的时间分别是宋、明、明末清初,排除错误选项。
3. 南宋思想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 天人感应理论B. 自然界的运行规律C.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朱熹认为三纲五常也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主要是通过强调道德说教,让民众遵从统治者提倡的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故答案为D项。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朱熹的“天理”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无关,排除ABC项。
点睛:程朱理学宣扬天理,并将天理推崇到宇宙万物本源的高度,而三纲五常均是天理,从哲学层面寻求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但其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即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以“格物致知”的方式体会、感受“理”的存在,从而形成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性。
以上主张表明宋明理学在引入佛、道哲思的同时,从万物本源的高度来确立穷理灭欲、重建礼制的道德理想,儒学因此进入哲学化、思辨化阶段。
4. 下列关于儒学发展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战国时,荀子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B. 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取代C. 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来文化的成分D. 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存,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故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董仲舒使儒学官方化,朱熹使儒学思辨化,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受到冲击,但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点睛:否定式选择题考查考生逆向思维,解题的技巧是结合所学知识或材料信息排除正确的选项即可。
本题ACD 均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项。
5. 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
其中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是A. “自由是天赐的”B. “人是万物的尺度”C.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D. “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答案】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各个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和观点的认识和掌握,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6. 14~17世纪,欧洲发生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17世纪开始,又发生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开始于A. 意大利、英国B. 意大利、法国C. 英国、意大利D. 法国、意大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所以本题选A。
7. “他的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上文的“他”是指A. 孟德斯鸠B. 伏尔泰C. 卢梭D. 康德【答案】A【解析】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民主共和,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故答案为C项。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主张君主立宪制,康德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主张,排除ABD项。
8. 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 汉代“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的发明B. 唐朝时期将活字印刷术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C. 明清时期欧洲人借助罗盘针和火药打开了世界市场D. 元朝时期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发明了管状火器“突火枪”【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是西汉的纸,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故B项错误;指南针和火药的外传,为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故D项错误。
9. 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A. 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 李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生于农民家庭C.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 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10. 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A. 艺术不能脱离群众B. 艺术应随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C. 艺术门类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兼收并畜D. 艺术形式应保持原有的风貌,不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答案】D【解析】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艺术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D项认识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艺术不能脱离群众、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不同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包括”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11.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正是站在那些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才建立起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这座大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 《基督教原理》发表B. 《物种起源》发表C.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D.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是伽利略的作品,进一步论证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物种起源》的作者是达尔文,涉及到的是生物学的领域;《纯粹理性批判》的作者是康德,涉及到的是哲学领域。
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成就·物理学成就·经典力学12.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 工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B. 人口爆炸性增长C.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 各国间交往密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符合材料“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总共52分1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核心:“仁”“礼”。
(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因素: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得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第(2)问,“趋势”由材料二信息“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和材料三信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第(3)问,由材料三信息“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以得出李贽对儒学的态度是反对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