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92.50 KB
- 文档页数: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及其所引发的人口转变。
我们将从政策背景、政策演变、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理解这一过程中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些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也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我国人口政策实施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本文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and analyze in depth the population polic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demographic changes it has led to. We will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policy background, policy evolution,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ocial imp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has been continuously adjusted and optimiz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se polic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population size,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and optimiz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opul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high birth rate,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o low birth rate, low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his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is proces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popul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in China.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政策(1949-1960年代)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1949-1960s)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人口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4~1962年。
期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1960年还创下了年迁移3300万人,迁移率达50‰的最高记录。
虽然这些数据与以后各年份是否完全可比尚有疑问,但期内人口迁移比较活跃确是不争之事实。
一方面5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全国职工总数由1953年的1856万人激增到1960年的5969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期内国家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典型的如1955年冬青海省设立“移民垦荒局”,翌年即从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迁入约7万人。
另一方面50年代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尚未严格控制,户口管理也相对宽松,故各地自发性人口迁移规模也不小。
进入6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庞大的职工队伍和城镇人口同连续大幅度下降的粮食产量形成极大反差,政府不得不大规模精简职工队伍,下放城市人口,再加上不少地区因食品极度匮乏导致大量非正常死亡,所有这些都造成了人口迁移上的一次大退潮。
第二个阶段是1963~1970年。
期内人口迁移率由前一阶段的30‰以上骤然跌落到仅略高于20‰,表明国内人口迁移规模显著缩小。
这一阶段全国性的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两个。
一是“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陆续展开,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大批工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沿海迁往内地,从而带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期内仅迁入青海省的职工及其家属即达10余万人,迁入贵州省的达8万余人,迁入四川省的职工多达40万人。
二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人口大迁移的政治风暴,如遣返“五类分子”,下放城镇人口,干部下放劳动,兴办“五七干校”等,而其中规模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大约1700万一二十岁的中学生抛到了全国各地农村,成为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事件。
期内广大农村经济萧条(1969年全国人均农业国民收入比1957年低12%),农民生活艰难,尽管户口管理趋严,向着边疆地区的自发性人口迁移仍相当活跃,仅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每年即达20万人之多。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
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
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
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
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
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
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
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
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
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
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
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正在经历一系列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原因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5%,达到了近2亿人。
其次,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态。
由于中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对生育观念的改变,生育率下降,导致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比例明显增加。
这也给养老保险、医疗服务等社会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民平均寿命得以延长。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进一步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此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对人口老龄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人口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原因除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结构还在发生其他重要的调整。
这些调整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首先,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同时也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人口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政策的实施。
经济发展使得教育机会增加,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促进了人口结构的调整。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对人口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流动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转变的过程首先是由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为建国后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有效实行,中国的人口转变进而再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发展。
在此其间,社会自觉控制因素表现尤为明显。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加速中国人口转变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生育政策所显示的控制能力是影响生育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的人口转变呈现出社会自觉控制特点。
从而中国的人口转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转变的时间短。
首先从人口死亡率来看,建国以后,下降较快,1949年人口死亡率还高达20.0‰,到1965年已降至9.5‰(1960年因三年自然灾害曾回升到25.43‰)。
此后,便在此数值下平稳下降,到1997年,已降至6.51‰再次,就出生率的下降来说,从世界各国人口转变的具体情况来看,总是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中国也不例外。
学术界一般以出生率显著下降并达到30‰以下为人口转变开始的基本标志,按此标准,中国出生率开始转变的时间应为1972年,该年出生率降至29.77‰。
此后,便迅速下降,到1997年已降至16.57‰。
再有,从生育水平来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70年代以前一直徘徊在6.0左右,70年代以后才开始迅速下降,从1970年到1982年的12年间,总和生育率就由5.8降至2.2,到1992年又进一步降至2.0。
以后便稳定在2.0以下。
与之相适应,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1970年还高达25.83‰,到1980年就已降至11.87‰。
虽然由于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略有回升,但总趋势是趋于下降,到1998年已降至9.53‰。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都需至少百年的时间,其中,以丹麦为例,其人口转变开始于1870年,到1930年,历经150年,人口才达到“三低”阶段。
2.地区发展不平衡。
人口转变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转变过程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也有学者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型:自发性转变和诱导性转变。
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分布一、中国人口的发展1、中国人口历史演变的几个阶段(1)远古时期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和人类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元谋人,历史长达170万年以上。
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人口发展极其缓慢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不平衡,人口再生产类型深受自然因素制约,死亡率极高,寿命很短,人口增长率为平均每1000年还不足1%,由此足见人口增长之缓慢。
(2)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古文明社会。
在夏、商、周时期,铜、铁器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水利事业也有所发展,加上商业、手工业及一大批城市的兴起,标志着生产力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也带动了人口的增长,人口从夏初的1000万人增长至周朝末期的2000万人。
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是十分缓慢的。
其原因在于夏、商、周三代固然存在着促进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即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存在着抵消这种增长的消极因素,尤其是广大奴隶沦为“畜民”,他们负担着供养整个社会的繁重劳动,不仅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对之还操有任意的生杀大权。
战国时期,“七雄”出于争霸天下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名为“变法”的社会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繁殖,到战国末期人口达到3200万人。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
国家的统一本来为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创设了良好条件,但秦始皇以“臣畜天下”的野蛮政策滥用民力,造成经济和人口的大倒退,使秦朝仅延续15年就灭亡了。
秦灭六国后人口总数约2000余万,再经过秦之暴政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已减至1800万。
与战国时期的峰值相比减幅至少达四成,这是中国人口在封建制时期经历的第一次大浩劫。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面对全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和人口恢复发展的措施,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时人口已达3000余万人,至武帝初年又增至3800万人。
人口结构已完成向老年性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过程。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
它与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人类历史上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有三种:原始的、传统的、现代的。
它们分别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
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相适应;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
新中国人口总量发展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新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二、现在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还存在反弹的隐忧。
三、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考地理考点:新中国各阶段人口增长特点与成因一、20世纪5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死亡率下降,加上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人口迅速增长。
20世纪50年代初,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6%上升至2.3%。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泡沫式的短暂繁荣,造成了人力不够用的假象,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等口与在当时广为流传。
二、20世纪60年代初人口的缓慢增长1959年至1961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莫过于使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严重缺粮。
全国粮食产量1959、1960、1961年分别比1958年下降11%、28.3%、26.25%。
由于饥饿、疾病等原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4000万人左右。
三、1962年至1973年的人口迅速增长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补偿性生育高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失控,人口增长迅速。
1963年的出生率破纪录地达到4.3%.全国人口总数从1965年的7.25亿猛增至1971年的8.52亿。
四、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增长1972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紧接着,有关部门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要求,即鼓励晚婚晚育;鼓励夫妇生育两胎的间隔达四年以上;鼓励少生育子女。
为配合宣传,还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宣传口号。
此阶段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全国范围内,一对夫妇仍平均生育四个孩子,至1979年,全国总人口达到9.75亿。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增长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口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趋势,这些趋势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新发展阶段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提供深入、系统的思考。
我们将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这包括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出生率的下降等。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也值得关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了庞大的人口流动群体。
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口素质和教育的提升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特征。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
这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以及人口素质和教育的提升。
这些趋势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
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逐步加快,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显著特征。
这种趋势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正在快速上升。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9%,且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上升。
这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老龄化程度之深,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我国人口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国人口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1. 人口发展特点。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中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指中国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以下是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第一阶段:控制人口增长(1949年-196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超过5亿,但由于长期的内战、战乱和社会动荡对人口增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限制生育、晚婚晚育等。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趋势得到了初步的抑制。
第二阶段:人口爆炸(1970年-1979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人口爆炸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性,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难以实施。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上升,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70年的8.4亿增加到了1979年的9.8亿。
第三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980年-2015年)为了解决人口爆炸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国政府于1980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主要包括限制生育、晚婚晚育、单独二孩等措施。
经过多年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并在一些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人口减少。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性别失衡和老龄化。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80年的9.8亿增加到了2015年的13.3亿。
第四阶段:人口红利的消退(202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进入了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比例适宜,并且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潜力逐渐消退。
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增长将逐渐放缓并最终趋于稳定。
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波动和调控。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经过多次调整人口政策,努力平衡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热点指引热点概述——中国人口现状——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中国人口转变的问题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中国人口现状】中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提出,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在人口总量仍然较大的背景之下,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在变局中孕育着机遇。
人口情况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央已经明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正在陆续出台包括生育支持、人力资本提升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在内的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受到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意愿、生育政策、初婚初育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生育政策转制、生育观念转型、生育率发生结构性与交错性变化”的时期,因婚育年龄的大幅推迟,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窄峰型”向“宽峰型”转变,加之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在近一段时期内保持着较低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死亡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较低水平的生育率和平稳上升的死亡率叠加影响,导致未来我国人口规模将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在中方案下,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5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023-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保持“零”以下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的规律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二、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这一阶段全国总人口由6.72亿下降到6.59亿。
三、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9年净增人口1。
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四、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号召,并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3‰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
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
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摘要】中国的人口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中国人口转变的历史演变、特点、成因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和城乡人口转变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意义和未来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
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对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伴随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历程、特点、成因、人口政策、影响、城乡人口转变、意义、应对策略1. 引言1.1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对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种种问题和危机。
人口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的利益。
人口问题的解决直接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人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前提下,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选择范围会更大,生活品质也会更高。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2 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增长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给国家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一、人口转型的现状与表现(一)数量特征我国人口规模大,已突破 13 亿大关,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每年人口增长量大,未来人口增长惯性也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将持续较长时间。
同时,我国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控制难度小,转型彻底性强;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弱,面临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人口控制难度大。
此外,我国人口转型在多数地区具有可逆性和不彻底性,这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转型的渐进过程不同,我国转型主要是政策作用的结果,在人们生育观念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政策稍一放松,人口增长就会反弹。
(二)性别特征人口性别比不平衡是转型时期的性别特征。
性别结构平衡是人口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自然基础。
200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21.9,多数地区也显示出同一特点。
性别比不平衡会影响性别平等、人口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婚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乃至政治稳定。
(三)社会特征中国已处于第二次人口转型期,结婚年龄推迟、不婚率上升、同居率上升、离婚率上升等现象明显。
根据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当时“80 后”中超过 50% 的男性没有进入初婚,且初婚年龄中位数总体随着出生年份的推移呈现增加的趋势。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同居在“50 后”“60 后”中极为罕见,但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超过 1/4 的“80 后”都有过婚前同居的经历。
离婚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上升。
这些家庭行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当前的家庭中,传统与现代并存,一方面女性社会与家庭地位大幅提升,年轻人性观念更为开放;另一方面,中国家庭仍然以子女为中心,大多数夫妻仍盼望生育子女。
二、人口转型带来的挑战(一)供给侧挑战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和负增长对经济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供给侧。
首先,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企业招工难现象愈发普遍,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
图一.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Form:Internet
图二:人口自然增长率折线图Form:Internet Part one:Imformation from Internet:
(l )1949年至196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一个阶段。
不妨称之为“前转变阶段”。
从全国的情形来看,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非正常的生育减少和生育回升以外,其它年份生育率居高不下,这一点与出生率的变动几乎完全一致。
生育率维持在平均6个孩子的水平上。
(2)1969年到1977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2个阶段,为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阶段,可简称为“快速转变的初始阶段”。
生育率从接近6急速降到3以下。
和出生率一样,几乎下降一半。
(3)1977年到1991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波动中转变的中期阶段”。
生育水平在2-3之间波动。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计划生育本身的手段也十分有限,所以生育率下降在接近极限的时候外部的控制力和内部的反控制力就构成了持久的冲突,形成了“拉锯战”的局面。
在本阶段,我们多年的努力已经使“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
但由于超越了特定的生育率转变的文化边界,所以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
(4)1991年到199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四个阶段,由于这段时期的生育率变动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所以不妨称之为“持续的低生育率阶段”。
与前一阶段比较,它的特点一是曲线下延比较平滑,二是持续地低于更替水平。
这一阶段的成绩可以说是既梦寐以求。
又来之不易。
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大致达到了而且多年来维持了一个1.8左右的低水平。
Part two:information by my understood:
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949—1970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死亡率逐年下降,而
出生率在本质上是居高不下的,这个阶段完成了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和低人口增长率阶段到低死亡率、高出生率和高人口增长率阶段的前半截转变。
2、第二阶段是出生率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1970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死亡率已
经降到较低的水平上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由于出生率不同的变化态势,又可以分出若干发展阶段:其一是粗出生率直线式急剧下降的阶段(1971-1980年),在整个70年代,出生率大幅下降。
其二是出生率波动中缓慢下降的阶段(1981-1990年)。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多年年份的出生率在略高于2O%。
的水平上波动,而死亡率则稳定在 6.6‰上下的水平上。
其三是出生率在一个低水平上继续缓慢下降的阶段(1991-1999)。
出生率开始了拾级而下的下降趋势。
这样,整个第二阶段经过70年代的快速下降。
80年代的波动和90年代的缓慢下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缺口开始逐渐收拢,人口转变逐渐趋向完成,即中国从1980年到2000年大致完成了人口转变的后半截,即转变到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阶段。
广东省各大城市人口密度及分析(以2005年人口密度进行分析。
)
1、广州市省会城市,机会良多,导致大量外来人口南下寻找机会密谋发展。
2、深圳市是4大直辖市之一,有比较多的有利政策,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先富带
后富,加上深圳本身的良好地理环境,近海,与香港澳门相邻,有大量的外资和商机涌入,使得这里发展较快,促使很多外来工进入深圳,人口数量庞大。
3、汕头、潮州、揭阳、珠海人口密度较大,是因为这些城市临近海洋,有丰富的通
商历史,并且这些城市在自然条件上有较大优势,历史上很早就有人居住,本地人口较多。
4、东莞、中山、佛山都是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发展大型重工和轻纺工业,产业庞
大,吸引大量外来工到本地打工,自然人口庞大。
5、其他城市较为内陆,没有繁盛的工业,而切随着农业用地的减少,大量人口离开
本城市,到其他机会较多的城市发展,使得当地的人口减少,自然密度减少。
;例如肇庆等市。
6、有些内陆城市,人口较少,但是城市面积庞大,使得人口密度较小。
例如韶关、
清远、梅州、河源等市。
(这些城市也存在第5点的原因:以农业生产为主,多数人离开城市到外地打工。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