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文化辐射能力途径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94.34 KB
- 文档页数:1
Teachinginnovation 教学创新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07浅谈“大思政”格局下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探析文/张怡摘要:在“大思政”格局和思想引领下,育人模式呈现了多样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学风引领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做到有效可见的成果是践行思想引领、立德育人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现代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总结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探索实践育人的经验做法,打造学生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情操。
关键词:大思政;校园文化育人;实践途径在“大思政”格局和思想引领下,育人模式呈现了多样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学风引领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合大学生发展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打造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塑造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当前,“00”后大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思想活跃,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即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第三课堂实践活动这就使机遇和挑战并存。
紧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校园文化活动变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变得形象起来,易于学生接受,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
2 “大思政”工作格局,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优势2.1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校园文化开展的政治优势目前,大学生政治面貌多数为团员,部分为中共党员,少数为群众。
作为主体的团员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团员青年树立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发挥示范高中美术教学辐射作用的实践探索作者:邓树江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22期摘要:挖掘示范高中美术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共研备课、定期讲座、教学展示、送教下乡、活动交流、长期结对、专题研讨、同课研讨、共同研究课题和帮助开发课程资源等有效途径,发挥其辐射作用,推动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实施,促进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探索美术教育辐射作用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02由于高考,高中美术教育依然是不被重视的,尤其是在农村,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其根源还是认识不够。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落实国家对高中美术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推动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我们根据“龙头带动促发展”的基本发展规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仔细分析和充分论证后,大胆提出了“发挥示范高中美术教学辐射作用的实践探索”这一研究课题,着重从实践中去探索龙头学校即美术教育示范高中发挥辐射作用的途径和效果。
示范高中美术教学,是指在美术教育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
我们姑且称之为“辐射源”。
其产生的辐射作用,是指以示范高中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师资、较好的设备、先进的理念、领先的教学方式、较好的教学效果、丰富的教研成果等资源优势,去影响和改变其周围的普通高中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提高美术教师素质,带动和促进周围普通高中美术教学工作,推动高中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
下面谈谈发挥示范高中美术教育辐射作用的途径。
1 共研备课,发挥辐射的指导作用组织辐射源美术教师与辐射对象美术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实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集体备课的流程为:辐射源美术教师主讲——集体学习研讨——模拟教学实践——反思交流——生成优案。
一是在共研中提高。
在一次一次的集体备课的活动中,从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课程安排、备评价、备前次的得失等,在每一个环节交流探讨的碰撞中,既实现了辐射源发挥辐射的指导作用,又实现了美术教师教育素质的共同提高。
高校发挥文化辐射途径方法探析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的社会职能日益丰富,文化辐射的职能日益凸显出来。
高校通过发挥先进文化的带动作用;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兼收并蓄,开放创新,产生科研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度开放校园等途径实现“人才辐射”、“科研辐射”、“实践辐射”、环境育人等功效,从而实现文化辐射职能。
标签:高校;文化辐射;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是组成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必须努力的文化发展方向。
高校作为组成社会的细胞,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校社会职能的转变,高校不仅肩负了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职能,同时也逐渐具备了向周围区域传播文化的功能,高校从旁观者转化为一个社会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参与带动区域文化的发展,进而实现文化的辐射职能。
辐射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对等的”。
高校文化辐射、带动、影响地方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地方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和习俗的影响和制约,高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高校如想充分发挥文化辐射的作用,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地方区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搭建服务平台,探索行为模式的转变,建立地方区域、高校及地方企业共赢的互动格局。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推行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辐射推动地方区域的发展。
一、发挥先进文化的带动功能高校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有力补充,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总体的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等构成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遵守和维护,并内化成为高校成员的内在价值观的一部分。
我国高校文化普遍存在着厚德载物、博学励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总体上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具有积极进取的态势,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高校教师能够鉴别文化、发展文化,能够敏锐的把握政策法规的发展方向,能够创新知识。
将这种具有正确方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感染性的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不断向社会辐射,发挥高校文化蕴含的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里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作用大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殿堂。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的一种文化现象,凝聚着全校师生的心力。
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作用?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打造特色文化大学有自己的特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来展现。
例如,一些高校的特色文化活动,如清华大学的“清华文化节”、南京大学的“紫金文化节”等。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校园的气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同时也可展现学校的文化底蕴。
还有一些以大学为背景的文化节,如北师大的“吉林文化节”,它是专门用来展示吉林地区的文化,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这种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化,熟悉这些文化,还可以推广这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加强文化教育加强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高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普及知识,在开学之初就会进行一定的文化教育。
这些教育除了展示校园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此外,还有一些团体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在校内组织线上论坛和公开课。
这些课程的内容既涉及校园文化,又涵盖知识和新技术。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校园文化节的主题校园文化节是一个以校园为背景的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
因此,在每届文化节之前,组织人员需要制定合适的主题以广泛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文化节的主题应该紧密围绕与学校所在地相关的文化气息,既能够展示华夏文化,也能够表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文化节中举行多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歌唱比赛、电影放映以及舞蹈表演等。
通过多种方式,将校园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动文化的发展。
4. 校园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大学们建立领先的应用技术网络,将校园文化数字化,以便更广泛地传播。
数字化传播可使校园文化拥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
在数字通讯时代,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微信公众账号等多种方式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利用多元化的媒介推广校园文化。
高校提升文化辐射能力途径探析高校文化在以不同的主体区分有不同的界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现阶段,高校的社会功能日益丰富,肩负着服务地方、文化辐射的使命。
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的文化融合、创新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提高高校校园文化辐射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文化辐射能力途径“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
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
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永远怀念的场所。
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要引领社会前进。
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
”高校文化则是高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积累、形成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高校文化视作为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也可以是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还可以是以活动为主体的文化形式;更可以是高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高校不一定是“大学”,但高校最终将走向“大学”,高校文化将以大学文化为最终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承担的主要职能包含培养人才、发展知识、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
高校通过人才输出、科研输出、实践互动等方式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高校的文化辐射。
地方医学院校需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的辐射能力,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深入领会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指明了高校文化发展的道路。
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确立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以自身文化能力引领学生的同时引领社会,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2012年第23期总第325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32012Sum No.325新时期高校文化传承的途径探析穆润宽杨静(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高校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组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必然担负保存、传承和创新高深文化和专门知识的使命。
在社会主义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探究高校文化传承的途径,对于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文化传承;途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3-0237-02[作者简介]穆润宽(1984—),男,甘肃静宁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杨静(1987—),女,甘肃皋兰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高校是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因此,大学必然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有力推动者。
一、高校需要传承传统文化(一)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主要在人们共同体内部的代际间纵向传递。
”①泰勒定义的文化是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个体通过社会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
这种文化软实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将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对高校教育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作者: 方爱清
作者机构: 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1-152页
主题词: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发展;辐射功能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随着高等学校的产生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其演进过程中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现代社会,成为与现代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活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生成与发展,一方面受其自身科学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以及校固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