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unit27同传中的应对技巧
- 格式:pptx
- 大小:57.72 KB
- 文档页数:7
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应对技巧作者:刘英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4期[摘要]一位优秀的译员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功底,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译员需要掌握一些应变技巧,从而使各种突发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关键词]口译员文化差异应对技巧口译是一门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
虽然很多懂两国语言的人能做简单的口译工作,但是要想承担正式的口译任务,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功底,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技巧。
一、译前准备:制定基本策略口译员面临的任务可能是一次导游、一次访问、一场演讲、一通即兴发言、一场外交会晤或一项学术研讨。
译员必须根据具体任务来确定适当的对策,采取具体方案。
一般要了解讲话者的情况(国际、身份、口音、习惯等)和听话者的情况及听话者和讲话者的角色关系(师生、宾主、主仆等),交际场合(时间、地点、性质、级别),交际方式、程序、谈话内容、题目(有时无预定话题),可借助的手段(有无扩音设备,有无书面材料)、所涉及的专业与词汇等。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应答方案,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变更。
但是,由于口译过程中内容的突现性和变动性,口头交际的情景性和直接性,译员一般难以对内容有整体的事先掌握,口译具有的这种不可预知的过程性,需要译员掌握一些应变技巧。
二、灵活协调应变口译和笔译虽然同属翻译工作,但两者各有特点。
其理论、技巧和要求也各有不同。
口译的最大特点是当场见效。
它对措辞很少有时间进行推敲,甚至根本不容推敲。
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下又是不可能借助任何工具书的。
译员要善于在短促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住两种语言的反复转换。
而且对于到访的形形色色的外国人,译员经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或因道德修养而使翻译陷入尴尬境地。
英语中的口译技巧与应对策略口译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工作。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口译技巧和应对策略对于成功传递信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英语口译中的一些技巧和策略,帮助口译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首先,口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听力技巧。
在听取讲话人的演讲或对话时,他们应该注意细节并捕捉重点。
这包括理解讲话人的意图、语气和语速。
通过积极倾听并使用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口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讲话内容。
其次,口译人员需要具备快速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口译环境中,他们必须能够迅速理解和转换语言。
这需要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词汇量。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口译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主题和领域的口译任务。
此外,口译人员还需要善于使用适当的口译策略。
在面对复杂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时,他们可以使用转述、概括和同义词等技巧来简化和解释讲话内容。
此外,口译人员还可以使用衔接词和过渡词来保持讲话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口译人员更好地传达信息,使听众更容易理解。
除了技巧和策略,口译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他们需要与讲话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需要时提出问题以澄清意思。
同时,他们还需要与听众建立联系,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并接受传达的信息。
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互动,口译人员可以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角色,实现有效的口译。
另外,口译人员还需要具备应急处理能力。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讲话人的突然改变、技术故障或紧急情况,口译人员需要快速反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这需要他们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经验和训练,口译人员可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口译人员还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障碍。
口译人员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习俗和价值观,并在口译过程中避免误解和冲突。
通过积极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口译人员可以提高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为有效的口译提供支持。
第27单元同声传译的基本原则27.1 复习笔记在同声传译,特别是汉英同声传译工作中,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可以作为指导:一、顺句驱动(Syntactic Linearity)1. 顺句驱动指译员在同传过程中,按听到的源语的句子顺序,把整个句子切分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意思。
例:所有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来学习,不论他们是哪个民族、//何种性别、//何种肤色,//只要他们可以接入互联网。
【译文】All //can study//by relying on internet resources//regardless of their nationality,//sex//and race,//providing that they could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2. 由于英汉的语序差别较大,要完全听明白源语语序、意义之后再进行翻译,则很难跟上源语发言人。
因此,顺句驱动是英汉同声传译的一个最大特征。
二、随时调整(Readjustment)调整是同声翻译中的校译过程,是译员根据接受到的新内容调整信息、纠正错译、补充漏译的重要环节。
如英语中的时间、地点状语等大多出现在句尾,在使用“顺句驱动”进行翻译时,会出现译完主句,又出现状语的情况。
例:I went to Holiday Inn//for a seminar//at 10 o’clock//yesterday.【分析】按顺句驱动的原则,可以这样译:“我去了假日酒店//参加一个研讨会//在十点钟//昨天。
”加上随时调整过程,这个句子在实际翻译中可能会译为:“我去假日酒店//参加了一个研讨会//时间是昨天上午十点。
”三、适度超前(Anticipation)适度超前是在源语信息还不完整的情况下,译员靠自己的语言能力、知识及临场经验预感到发言人可能要讲的内容而进行“超前翻译”,从而赢得时间,紧跟发言人进行同步翻译。
口译中该如何应对口译是一种即时的语言转换技能,需要能够迅速理解并传达说话者的意思。
要应对好口译工作,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首先,口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口语能力。
他们需要能够听清说话者的每个细节并准确地传达出去。
同时,他们需要有流利、准确和有逻辑性的口语表达能力。
练习磨砺听力和口语技能,可以通过多听多说,尤其是听取不同领域的人群的演讲或对话。
其次,口译人员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和词汇储备。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它们。
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保持对各个领域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积累常见的固定搭配和短语也对提高口译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三,口译人员需要具备快速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口译过程中,他们需要即时理解和翻译说话者的意思。
因此,他们需要能够快速将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传达出去。
通过反复练习和模拟口译情境,可以提高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四,口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
在口译过程中,他们需要能够记住大量的信息,并确保准确地传达出去。
通过使用记忆技巧,如构建关联,使用图表或笔记等方法,可以帮助提高记忆能力。
第五,口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
在口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如说话速度快、意思复杂、技术难度大等。
他们需要能够迅速应对这些挑战,并保持流畅的口译。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可以提高应变能力。
最后,口译人员需要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
他们需要遵守职业道德,保持中立和客观的立场,并尽力传达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此外,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口译技能,以保持与行业的发展同步。
总之,要应对好口译工作,口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口语能力、广泛的知识和词汇储备、快速思维和分析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以及专业和客观的态度。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可以不断提高口译水平。
⼝译按⼤类可分为同声传译(⼜称同步翻译、会议翻译,简称同传)和交替翻译(⼜称连续翻译,简称交传)。
同传,顾名思义,即基本同步地实现对讲话者发⾔的⼝译,多⽤于国际会议、专业研讨会等场合。
鉴于同传有⼀定的技巧性要求,专门的培训和⼤量的练习都不可或缺。
⽬前的各类培训项⽬中,中国政府和欧洲委员会的合作项⽬就其历史和所训学员⼈数⽽⾔是影响较⼤的⼀个。
该项⽬时间为5个⽉,从翻译技术上讲,整个培训分为记忆练习、笔记介绍、交替(连续)翻译和同声(会议)翻译四个阶段进⾏。
第⼀阶段,⽼师(欧盟的职业同传译员)要求学员在不作笔记的情况下,集中全⼒于分析和领会所听内容,然后⼝译成⽂,旨在训练记忆。
选材上由逻辑性较强、以⼀⼆三贯穿全⽂的篇⽬到以内在联系为主、整体感鲜明的段落,循序渐进。
第⼆阶段,⽼师们讲解了为什么记笔记(提⽰难点,突出逻辑),记什么(时态、关联词、数字等),怎么记(尽量⽤⽬标语⾔加符号)等基本问题,⼜启发性地提供了他们惯⽤的⼀些符号,供学员参考和发展适合⾃⼰特点的笔记体系。
如“!”表⽰“but”,“□”表⽰“a country“,”√“表⽰”agree“,”⊙“表⽰”point of view, opinion“。
第三阶段,学以致⽤,学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笔记,⼜通过优化了的笔记系统提⾼翻译质量。
⽼师和中⽅的访问学者配合采⽤英-中-英或中-英-中的三⾓训练⽅式,通过原⽂和译⽂之译⽂的对⽐找出交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提出建设性意见,⾏之有效。
第四阶段,阐释了同传和交传的联系与区别,即交传是同传的基础,同传是交传在特殊场合下的应⽤。
学员轮流进同传箱练习,⽼师们随后进⾏评论、纠错,提出指导性建议,如记忆⼒较好的学员可以落后于讲者⼀句话左右再进⾏翻译,以便对语序做出必要调整,使译出的⽬标语⾔更符合其本⾝的习惯表达⽅式;⽽延时记忆⼒较弱的学员可采取紧跟发⾔⼈的办法,做到主要内容⽆遗漏;是不是要适当地作些笔记因⼈⽽异。
同传应对策略及应用作者:祁圣娇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11期在同声传译中,密度极高的源语信息、时间的紧迫都会加重译员的处理负荷及心理负担。
丹尼尔·吉尔所介绍的翻译策略可以应对口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将结合同传实例来对其中常用的一些策略进行分析。
一、延迟翻译例1. “这么一个困难的所在便在于,大部分的企业主要的是来以过去为经验,他们有很多的政策、程序已经建立起来,有很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很高效的企业来应对各种问题,我们把这种企业称为“效率为主导的企业”。
翻译过程中,译员在第一次听到“高效机构”这个概念时停顿了几秒,有可能是产生了理解上的困难,停顿以便听到更多对于该概念的解释和描述,也可能是利用停顿时间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总之,通过停顿争取来的时间,译员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根据吉尔的论述:“当口译员在处理词句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时,可迅速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之一。
当然亦可稍作等待,延迟翻译(最多几秒钟),以便争取时间进行思考处理,并同时接收新的源语信息。
过一会儿可能就全都明白了。
如果还不明白,则应采用其他策略。
” 延迟策略是指因理解上的困难而采取的故意延迟,不同于源语输入和译语输出之间正常的滞后。
吉尔的理论还提到当采用延迟策略时,译员的短期工作记忆将会加大信息量,加重处理负荷,因此可能导致信息缺失,这也是译员在选择策略是应当注意的。
二、根据上下文进行单位信息的重构“当译员没能听清或者不太理解某个技术术语、姓名、数字或者其他种类的语言单位时,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语言、主题和情景知识(语言外知识)尝试进行重构。
”例2.“比方说,明天的客户和现在的客户,可能完全是另一拨情形,他们的需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大部分客户可能是20多岁,甚至是30岁出头,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成长了,会更加成熟了,他们已经了解到了手机,比方说这个产品的需求,他们对于手机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那么等到他们成熟之后,可能对于手机又有更多的期待,同时到未来几十年之后,二十多岁的新一批的年轻人对于手机的期待又是有新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因此,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就必须要了解不同年龄层面的消费者甚至在不同时代同一年龄群体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观,这种期待。
如何从事英语口译之同声传译同声传译(简称 S. I.)是比交替口译还要难的一份工作,所以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但是酬劳也会高出许多。
我先从每四年举行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说起,每次的总统候选人都要进行一场presidential debate(总统辩论会),往往会有电视台除了卫星联机、现场实况转播,还会聘请同声传译员来做实时的口译。
这里说的“实时”,是要说明同声传译的“时间迫切性”,同声传译员通常是以两人为一组,每人上场的时间大约是十五至三十分钟就必须轮流交换,至于下场休息的同组口译员必须还是继续仔细聆听演讲者的所有内容,以便再次轮班上场时能衔接所有演讲者所述的内容而不会出状况。
再者,既然是两个人一组,两人就要互相照应对方,特别是演讲者在提到数字、金额、年份时,更是要写在小纸条上,马上递给同组的口译员,只有这样互助合作,再三确认,才能把同声传译这份高难度的工作做得完美。
不过,同声传译工作要做到完美是不太可能的,一位称职的同声传译员如果能把演讲者的内容有翻译到 80% 的地步,已经非常厉害了。
因为同声传译翻译的准确性,无法做到像交替口译那样精准,如果交替口译员遇到没有听清楚的地方,当场是允许请说话者复述一次的,但是同声传译不行。
我自己做过同声传译,虽然场次没有交替口译那么多,但我自信我的翻译准确度可以达到在80% 以上,甚至可达到85%,后面我会告诉大家应该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同声传译能力。
通常同声传译员是在booth(口译亭)里戴上耳机及麦克风工作,桌上设有一个按钮,可供口译员与说话者对话,口译员可在说话者完整发言完毕后,利用说话者在准备接下来说话停顿的时间,放慢说话速度或加大音量对说话者所说的话进行翻译。
口译亭通常是设置在会场的至高点,而且前方会有一大片的玻璃,这是为了让同声传译员能清楚看到整个会场以及会现场人们的互动状况,以便于临时应变。
同时,同声传译员是大型国际会议的幕后英雄,所以依国际惯例在会议结束时,全体与会人员会起立并且向后转,对口译亭里的口译员致敬,感谢他们辛劳工作的付出。
同传口译技巧与翻译案例分享同传口译是指在演讲或会议等现场活动中,将听到的源语言内容立即口译成目标语言,并在讲话者说完一句之后,用目标语言口译出来。
这种翻译方式对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和反应速度还有口译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本文将分享同传口译的一些技巧,并结合案例来说明。
技巧一:策略思考同传口译的翻译人员需要快速思考和决策,在翻译内容时,需要对演讲者传达的每个消息点进行优先级的排序和筛选。
在处理源语言的同时,翻译人员还要预测可能出现的下一句话,并为自己留出翻译时间。
为了确保翻译的正确性和流畅性,翻译人员可以使用诸如脑海记忆术、简化语言等策略。
案例:在国际研讨会上,有一位演讲者谈到了一些复杂的技术术语。
作为同传口译的翻译人员,我使用了简化语言的方法,将这些术语转化为更易懂的常识性词汇,这样的处理能够让听众更好的理解演讲内容。
技巧二:记准关键词记忆是同传口译的重点技巧,因为翻译人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记住讲话者的言论,并将其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翻译人员可以注意演讲者最重要的信息,记住关键词,并在这些关键词上集中精力。
案例:在一个重要会议上,有一位演讲者谈到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的重点问题。
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已经记住的最重要的关键词上,然后转化为目标语言,使得听者能够在3 秒钟内就理解它。
技巧三:能翻译就翻译在同传口译中,翻译人员有时会面临源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法不一样的情况,翻译人员不需要照字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成和目标语言相符的语言形式。
案例:在一次商业会议中,一位讲话者谈论了公司即将推出的产品线。
他使用了一些流行语,如“超时空”、“黑科技”、“主旨”等。
我理解到这些流行语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类似的词汇,以确保听众理解。
技巧四:分析演讲者翻译人员最好能够事先获取演讲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其职业背景、个性特点、政治倾向、语言习惯等,在活动前分析演讲者的风格和语气,更好地适应其演讲。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讲话者在传达信息时候的风格和口吻,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同声传译的技巧与训练1、同声传译的概念口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
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
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
近年来,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
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人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同声传译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
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
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2、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以简单表示为:原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出去。
听众则通过耳机接收翻译内容。
在上述同声传译程序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同声传译的质量会带来影响:1.发言人:信息发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