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体的呼吸(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35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本节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基础,特别是呼吸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是贯穿本章的主体,同时对学生探究呼吸系统卫生保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下节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人体时刻进行的呼吸司空见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作用息息相关。
且在剧烈运动时,呼吸会更加急促;二是大体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
但并不是十分清楚呼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呼吸道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一段新生儿啼哭着来到世界的短视频。
提出问题:(1)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世界?(2)如果自己用手捏鼻子同时闭嘴,有何感受?大家晚上睡觉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讨论后自由发言。
提示:(1)啼哭标志着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2)憋气不能呼吸。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
教师:同学们说得好,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从此,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呼吸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呼吸系统的组成教师讲解: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
多媒体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呼吸道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讲解: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探究二呼吸道的作用教师过渡:呼吸道中哪些结构能够保证气体通畅地进出肺?1.请学生用食指按住鼻梁,有什么感觉?再摸摸鼻翼,又有什么感觉呢?同样是鼻子的一部分,为什么一部分软一部分硬呢?教师讲解:鼻梁由骨组成,鼻翼由软骨组成。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梁蔚中学高级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
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教学准备: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直尺、分组5~6人/组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作业 P46:1、2、3板书设计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呼吸道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二、呼吸道的作用肺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清洁、湿润、温暖第二节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梁蔚中学高级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能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4、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此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软尺、挂图、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和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模型、向澄清石灰水吹气所需的装置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
二、新授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初中生物《人体的呼吸》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熟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熟记呼吸道的作用,知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明确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提高识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呼吸道的作用;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习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课时:1教学过程:课前导学:回忆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模糊的地方吗?目标导学:出示教学目标自主学习:(依据导学案复习课本第40--49 页,观察教材插图,联系自身结合教材的资料和图解,自主学习)1、人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呼吸道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4、肺的位置及功能。
5、肺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6、肺有哪些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7、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8、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了什么?9、进入血液中的氧怎样到达每个组织细胞,氧最后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我的困惑:合作探究:(小组成员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2、患重感冒时,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口干舌燥,这说明了什么?3 、日常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些“条条框框”约束着同学们的行为,比如不要随地吐痰、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
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知识构建:组成:呼吸道作用: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组成:大量肺泡肺作用:展示交流:(结合课件,师生互动)一、呼吸系统的的组成用多媒体课件,遮盖器官名称,让学生抢答,以此检查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掌握情况二、呼吸道的作用1、提问: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呼吸道的作用有什么结构保证?这些作用如何实现?2、做连线题巩固3、提问:长跑时,尤其是在冬天长跑时,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能张大嘴巴吸气呼气,为什么?(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呼吸系统健康的卫生习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了呼吸道的处理,一些特殊职业者如纺织女工和环卫工人等还会患呼吸系统疾病?讲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A.每一个肺泡都被毛细血管包围B.肺泡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肺泡的氧气浓度高于毛细血管D.氧气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靠的是扩散作用7.人体长期暴露于家装中劣质板材释放的甲醛、苯的挥发物中会非常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甚至白血病。
甲醛进入肺是通过()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肺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D.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8.当肺容积由小变大时,肋间外肌和膈肌的舒缩状况分别是()A.收缩、舒张B.收缩、收缩C.舒张、舒张D.舒张、收缩9.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如图所示为胸廓的两种运动状态。
从图甲到图乙的过程中,会发生()A.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B.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缩小,肺收缩C.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胸廓扩大,肺扩张D.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胸廓缩小,肺收缩10.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示意图,由b到c表示此人正在()A.吸气B.呼气C.屏气D.无法确定11.图(一)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⑥]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2)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的。
(3)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成分变化是气体含量增加。
(4)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一)中[⑨]应处于状态。
12.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呼吸的问题:(1)引起哮喘、肺炎、尘肺的细菌、病毒、粉尘,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是(用器官名称和箭头表示),它们在“旅途”中会“遭遇”鼻毛的阻挡和气管内的清扫,以及鼻腔和气管内的粘附和抵抗作用等。
(2)如图曲线表示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
在bc段所示过程中,肋间肌和处于状态。
由图所反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可推测这个人处于状态。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形成呼吸的四个完整过程的知识脉络。
3、形成呼吸系统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呼吸系统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呼吸的四个完整过程理解,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生命活动和体温恒定的能量来源。
【课前准备】课堂学习卷、课件、微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不吃饭能活多久吗?人不喝水能活多久呢?如果人不呼吸又能活多长时间?下面我们做个小活动(憋气活动),看谁坚持的时间长?现在世界上憋气最长时间的保持者是15分钟,但大多数人如果5分钟不呼吸就会导致内脏器官损伤,再长可能就会危及生命。
那么,为什么呼吸对于我们如此重要?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些过程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人体的呼吸。
一、作业点评(4分钟)二、教师梳理知识,检验学生自学情况。
(10分钟)(一)呼吸系统的组成(1张)呼吸系统的作用是什么?(二)呼吸道的作用(4张)1、鼻的结构和功能2、气管和支气管的结构与功能3、不能大声说笑原因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保证气流畅通。
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鼻毛和黏液吸附空气中的尘粒,鼻腔温暖和湿润空气。
支气管在肺叶中一再分支,成为各级支气管,越分越细,越分管壁越薄,最末端连接肺泡。
腺细胞分泌黏液,可使气管内湿润并能抵抗细菌和病毒。
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形成痰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概括呼吸道的作用:气体进出的通道;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但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三)肺与肺泡(2张)1、肺的位子形态2、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如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时准备: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
)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那么,我们睡觉后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睡觉也要进行呼吸。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二、讲授新课1、呼吸系统的组成(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说说。
(2)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指导学生阅读识图。
(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它们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44—45页的内容,分析每段资料的内容,并观看图中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相关信息,组织各组有效地进行讨论,分析如下问题。
①、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②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③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④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图,以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展开热烈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互相补充、评价,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分别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答。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分析有关的资料,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3、理解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生命活动和体温恒定的能量来源;
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等信息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形成自觉维护环境中空气质量的意识。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节课。
六、教学过程
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
吸,就必须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
呼吸道的组成名称。
自的观点,
作用是如
逐渐形成了这适应环境的特。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两个部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年生物学,有少量的基础,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还不强。
学生学习这节内容储备知识还不足,例如:对于物理学中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和生物学肌肉的特点接触不多。
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
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那么外界的空气是如何进入肺泡的,肺部的氧气又是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多媒体出示肺的图片:教师介绍: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1)位置:它位于胸腔内。
(2)组成: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3)有节奏地自主吸气和呼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2.【活动】学生自己感受呼吸时胸部的变化。
引导学生将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感受,并用多媒体播放呼吸时胸廓的变化的视频。
学生尝试回答呼吸时胸部的变化:深吸一口气,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再深深地呼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教师讲述:你所感觉到的胸廓的扩展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教师过渡:胸廓容积的变化,还与膈的运动有关。
多媒体出示膈肌的运动图片:教师讲述:膈位于胸腔的底部(即腹腔的顶部),是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的结构,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4.教师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演示实验进行探究。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根据实验,进行思考讨论:(1)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2)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3)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学生观看实验,进行交流讨论。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资料分析等了解呼吸道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例引入
师: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
二、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
师: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的名称。
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
观察教材中呼吸系统的组成图片,并根据呼吸的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三、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师:下发讨论题指导各组阅读资料并分析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分析。
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分析内容,围绕讨论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
在讨论之后,组织各组学生选派代表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发表意见,其他各组适当补充和修改,统一答案。
对未解答的问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再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
讨论题中的第1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要协调好课堂纪律;其余的题组织各组选派学生代表回答。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第2题之后提醒学生回答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哪一个好。
(学生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根据刚才对讨论题的分析所掌
握的知识,尝试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答案。
)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中的第3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观念。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第5题时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人体体温恒定和讨论题第2题中相关的知识来回答。
师:引导学生归纳呼吸道的作用,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生:把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组间进行简单评议。
四、知识拓展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师:多媒体展示。
“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叙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生: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
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声音的发出:
师:多媒体展示。
“声带拉紧和松开”示意图,引导学生叙述声音的发出。
生: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
叙述声音的发出,明确大喊大叫的危害。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题。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通过资料分析,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与资料分析,使学生得到相应能力的获得。
【教学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
二、自主体验,探求新知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师: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生: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师: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师: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
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
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师: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
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
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
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
反之,缩小。
③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
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收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师: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
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2.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
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师: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分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表格数据。
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师:观察教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师:播放课件:演示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师: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师生探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生:明确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的道理。
师: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小结: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
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
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
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师: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师: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
生: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
其原因是: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内容。
【课外实践】
测量肺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