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422.00 KB
- 文档页数:8
《寒夜》全书解读《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
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
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腐朽必将寂灭“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但丁吟游他的《神曲》,腐朽的路途中逐渐吐露文艺复兴的曙光。
古往今来的作家大都是斗士,在国家迷途中为其探寻出路的斗士。
厌弃周遭奸佞的污浊,向往开泰未来的明光。
同样地在呼号,同样地在抗争,同样地在笔尖手舞足蹈,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
愿意将自己的身躯化作海上红日,照亮才俊们前行道路的先驱。
许多作家都长于使用环境渲染氛围的方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我认为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令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寒夜》。
小说描写一个诞生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破毁的过程。
这一悲剧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一年。
《寒夜》借助于典型冲突揭示出深广的时代生活,被誉为“平民的史诗”。
凄凉的审美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真正成为“期待读者思考的无声语言”。
例如小说的第六章“大门里象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也没有一个好心人在门口点一盏油灯。
他摸索着走完了漆黑的过道,转上楼梯。
他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这里就是在开头铺陈情绪、设置悬念,为下文当中的汪文宣和母亲的争吵埋下伏笔。
人物情感从气氛阴郁到气氛压抑,到母亲爆发争吵。
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感情爆发的十分自然,不会使人有突兀的感觉。
有些人说巴金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而正是这样极具真实性,才从平淡中见真知,识得其笔法高超。
而这样通过环境渲染,为下面章节铺陈的佳作,还有很多。
这些环境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第一段就堪称经典“……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末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
以及所有那些已想不起的面孔的事情。
我们衣不遮体、孤独地流落他乡。
当我们孕育在母体里时,见不到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体的禁锢后,我们又进入到这个不可言说又不可沟通的人生牢笼……喔,那迷失的、风儿为之哀号的灵魂,归来吧。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最新资料推荐------------------------------------------------------《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细致的心理、语言等描写,写出了抗战后期下层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的生活,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故和民族的背景相结合起来,衬托出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底层人们的悲哀命运。
这部小说与以往巴金的小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寒夜》直接把下层的小人物写进了小说的主线里,可以说,这是一部为生活在底下人民而呐喊的著作。
无论是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我们都很少能听到来自底层的声音,历史都是偏爱于强者,就注定着小人物是难以登上生活的最高舞台,小人物大都是悲哀的,而生活在抗战后期当局者腐败统治之下的小人物就更显得悲哀。
这就是《寒夜》注定是一部悲剧所在的根源。
巴金的《寒夜》里,为我们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接受过新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曾胸怀着梦想,然而战争与现实粉碎了他们的向往。
毕业后,汪文宣只能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单位里做个校对,拿着少得可怜的薪水,曾树生则是在银行里被当做花瓶摆设,他们都是无奈地被屈就于现实与梦想之间过着苟活的日子。
1 / 5汪文宣和曾树生两个人同居再然后结婚生子,原本该可以过个宁静的日子,可汪母与曾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一直不可调和,汪文宣却只能被夹在两个女人之间,靠着知识分子的那份善良与责任来调解树生和自己母亲的关系,然而调解总是无力的。
汪文宣是个老好人,但很懦弱,处处忍让,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那也是因为自己的无能造成的,关心树生,那是因为不能让她过上好日子而内心愧疚在找不到其他方法时,只能用上知识分子的语言来一个求心里安慰的办法,就像他在看到树生的调职通知书时所说的:你去吧,我没有问题。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精细的心理描绘,充分展现了巴金的文学才华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全面解析。
一、背景介绍《寒夜》创作于1944年,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时间为1937年左右。
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背景下,巴金通过《寒夜》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承受的痛苦和挣扎。
二、深入分析1.主题《寒夜》的主题是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小说以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三人的生活为主线,细致描绘了战争时期普通人的苦难生活。
汪文宣代表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无奈和迷茫;曾树生则象征着新女性的独立和坚强;而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自己的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
2.人物塑造在《寒夜》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
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人。
汪文宣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工作,最后因为肺病而死。
他的死不仅象征着旧知识分子的消亡,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曾树生是一个新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但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和道德的困境。
她的命运反映了战争时期新女性的困境和选择。
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母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但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她的角色让人深感战争对家庭的破坏。
3.情节设计《寒夜》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三人的生活经历,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
情节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如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矛盾、汪母与曾树生的冲突等。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4.写作手法巴金在《寒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包括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对话等。
这些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环境描写则生动地再现了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对话则使得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
巴金《寒夜》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
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
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
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
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
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
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
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
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
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
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
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
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
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
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
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
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
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寒夜》赏析(精选5篇)第一篇:《寒夜》赏析《寒夜》赏析《寒夜》是我进入大学所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对知识有种狂热的追求,所以读的比较认真切比较连贯。
现在回想起来,故事情节还很完整,没有较大的遗忘,但是若要写点什么,我便为难了。
《寒夜》里有太多,太复杂的东西,总不知从哪里下笔,苦思冥想几天才渐渐提起笔来。
树生最后还是和陈主任飞走了。
虽然他每月定时给汪文宣汇款,虽然他没有实际背叛汪文宣的行为,但是她走了。
汪文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不是他不想动,他是真的动不了。
身患肺病,又营养不良,他现在只剩下微弱的意志支撑着思维。
他开始回忆着,回忆和树生的相识,回忆母亲和树生的争吵。
母亲总是骂树生是儿子文宣的姘头,因为他们没有举行结婚典礼;母亲总是看不起树生,因为她是银行里的“花瓶。
整天打扮的妖里妖气,去party,去舞会,去交男朋友。
树生则怒他母亲活的像蝼蚁,活的太窝囊。
汪文宣就这样被夹两个女人中间,一边是生他养他的母亲,一边是相爱多年的妻子。
为什么两个都爱他的人不能和平相处呢?无奈的汪文宣总是怪自己,恨自己的懦弱,恨自己的无能,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环境。
他一味的怪自己,所以母亲和树生能为他而暂时休战,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想到自己无能,汪文宣就想起自己的工作,想起自己的老板。
老板每天都用恶狠狠的眼光盯着他,时不时用哪个咳嗽来提醒他努力干活,仿佛想把他活活累死似的。
还有那些混账的同事,当他们得知自己患了肺病时,他们害怕被传染,便联名给他写信,逼他辞职。
当时他辞了职,没了工作,身患肺病,又需要很多钱治病,他们简直把他逼得无路可走。
他又想起了他公司管签到的钟老,只有他是好人,经常帮他的忙。
可惜却死的早,钟老无儿无女的,死了倒轻松。
儿子!他似乎恍然大悟,对啊,他自己也有个儿子——小宣,在贵族学校读书,成绩很好。
想起小宣,他默然了,似乎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和树生的儿子,但又忽然意识到了,只叹了口气“苦了他了。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太阳没有偏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温暖中,高大的建筑和渺小的地毯草都被它镀上了一层金黄。
他,却只有被寒气填充得满满当当的一室阴森,只有被冬的气息从脚底直冲心脏的一股寒冷,只有摇曳的烛光为家具陋室抹上的一层病黄。
李尧棠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
而他成了被理想抛弃的人,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代。
战争把整个社会的秩序打乱,把他和妻子从教育界拉了出来,把他们的生活变了个翻天覆地。
那是一段有理想却没有实现理想的路的年月,那是一段看得见阳光却感受不到温暖的故事,那是几个彷徨失措异常脆弱的人。
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本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却像黛玉出入于贾府,那样小心翼翼地活在每个日出日落间。
他要讨好上司,要讨好战时的社会制度,这些痛苦都只是暂时的,到了1945.8.15鬼子投降,就会结束。
两个他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却一直制造硝烟在他周围,没有和解的可能性,没有安静的空隙,一场未平一场又起的婆媳战争,似乎不会有停战的一天。
又是吵架,夫妻之间的感情,远远不及鸡毛蒜皮的事情分量重,他们又为了芝麻绿豆而吵得推翻桌子。
饭桌一受推力,震倒的不仅仅是桌子,而是整栋房子都震起来。
不说房子震动,就是整座城毁了,在战争年代也是家常便饭,一有风吹草动,老百姓就集体逃难。
这天逃难,老太太不在家里,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找回母亲一起避难。
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太太,中间隔着一条混乱的逃难人潮,妻子竟拉住丈夫说:“我们走罢,不要管她。
”拉扯一阵过后,妻子竟然竖起眼睛说:“那么好,你去接你那位宝贝母亲,我带着小宣走我们的路,以后你不要怪我。
”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的眼睛生成那样,而这样的一双眼睛竟然长在他最亲密的人的脸上,让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
他不得不去找母亲,她坚持不等老太太要带着儿子走,就这样,一家四口在逃难中走散。
老太太爱儿子,也爱孙子,却不喜欢媳妇,她对媳妇的出走,没有可惜而是暗自高兴。
《寒夜》的人物悲剧和艺术表现手法赏析摘要:《寒夜》是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风格与水平。
《寒夜》中几个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小人物悲剧的深刻性。
关键词:《寒夜》人物悲剧深刻性巴金是现代小说创作的大家。
《寒夜》是“好人的悲剧”,它通过国统区几个平凡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悲剧根源,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展示了国统区类似汪文宣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作者利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物悲剧更具深刻性和震撼力,显示了《寒夜》恒久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巴金的《寒夜》是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经典,是巴金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
作品主要塑造了三个小人物形象,并描写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悲剧结局。
人物悲剧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即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悲惨遭遇揭示重大主题。
小说以1944年冬至1945年底国统区的重庆为背景,写了一个小公务员及其家人的平凡生活遭遇。
汪文宣与妻子曾树生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专业,他们在大学期间相知相爱,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是“五•四”文化影响下的热血青年。
然而,现实生活打碎了他们的理想,磨灭了他们的锐气,腐蚀了树生的思想,吞噬了汪文宣的生命。
汪文宣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胆小怕事、自卑委琐的小公务员。
小说透过汪文宣一家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结局揭露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
汪文宣等人的悲剧深刻地概括了旧中国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厄运。
作者还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抱怨在作品中,如:醉酒的唐柏青、酒店里买醉的人、老实忠厚的钟老、两个可怜的小孩,他们的命运和汪文宣一家的命运同样悲惨,他们与汪文宣一家人构筑起了作品的社会大背景。
二、人物悲剧的深刻根源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寒夜》毁灭的正是“有价值的东西”。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摘要《寒夜》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关于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
他借描写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死亡,来控诉旧社会,控诉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这篇论文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论述:浅析悲剧原因:1、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冷酷、黑暗的社会造成的;2、婆媳矛盾也是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命运的因素;3、悲剧人物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没有进行抗争或没有进行正确的抗争造成的。
关键词:黑暗的社会婆媳矛盾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知识分子的出路控诉旧制度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一群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们《寒夜》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于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重庆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及其家庭的悲剧,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家庭:两个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靠做校对和做“花瓶”勉强度日。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间的纠纷,汪文宣在家成了母亲和妻子争吵的受气包,最后他在贫病中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地流出去。
这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在当时社会,他们都避免不了家破人亡的结局:汪文宣在绝望中咳血而死,汪母带着孙子不知去向,当曾树生重回故居时,已经是“死的死,走的走了”。
她徘徊在街头,“好象是突然落进了冰窖里似的,浑身发冷”,这确实是个寒夜!面对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我们在悲痛、震撼之余,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人物的结局会如此的凄惨?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些善良的人们朝着死亡的深渊一步步地逼近呢?透过层层迷雾,揭开作者所描写的日常琐碎生活的表层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罪魁祸首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
正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主人公的理想,扭曲了主人公的性格彻底地毁灭了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每个人都迈着大步朝着一个不幸的结局走去”。
寒夜的悲剧色彩——评巴金《寒夜》《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巴金先生自述这是一篇悲观绝望的小说。
《寒夜》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描写了普通家庭在现实的压迫下如何破裂的故事,处处透露这悲情色彩。
寒夜,寒夜。
当时《寒夜》的背景就是处于寒夜中。
战火纷飞的年代,疾病横行,医疗落后。
人们都过着惨淡生活,时有警报声响起,警防敌方空袭,大家都需要在防空洞进行躲避,人心惶惶,提心吊胆。
街道上卖老年人凄凉的声音叫卖“炒米糖开水”,即使天寒地冻也常常叫卖整夜。
“炒米糖开水”只是众多小摊贩的一种,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忍受寒气的侵蚀。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汪文宣所在的官而商商而官的图书公司是非常欺辱人的,拿着最低的工资,做着最累最苦的活。
领导大搞形式主义,不注重实际,各个职员溜须拍马,不认真工作。
整个社会都是悲剧的化身,仿佛永远在黑夜,仿佛黎明很遥远。
“新浪漫派”作家对于黑夜有着独有的黑暗情调,他们的黑夜是神秘的,梦幻的,迷人的,还是诗情画意的乌托邦。
可是在汪文宣这样的底层小公务员以及众多的底层普通人们的眼里,黑夜是空虚的,可怕的,刺骨寒冷的,难以摆脱的,令人痛苦不堪却难以言说的,他们想要逃离黑夜,去迎接心中的黎明。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家赫·斯宾塞。
的确如此,其实大家都有自己的偏见。
汪母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可是在处理曾树生的事情上却有着极其强烈的偏见,传统的伦理观念就像烙印在她脑海里。
在汪母眼里汪文宣和曾树生无人为媒自由恋爱属于私奔,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结婚,曾树生只是汪文宣的姘头。
就连曾树生照顾生病的汪文宣,她都觉得曾树生只是在惺惺作态妨碍儿子养病。
特别是汪母对曾树生在银行当名为业务员实为“花瓶”的工作是厌恶到骨子里的,只要曾树生上班打扮的时尚美丽,回家比较晚,就认为她在背着大家做对不起自己儿子的事,经常引发争吵,她却不知道曾树生更不喜欢大川银行的工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