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寒夜》全书解读《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
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
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腐朽必将寂灭“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但丁吟游他的《神曲》,腐朽的路途中逐渐吐露文艺复兴的曙光。
古往今来的作家大都是斗士,在国家迷途中为其探寻出路的斗士。
厌弃周遭奸佞的污浊,向往开泰未来的明光。
同样地在呼号,同样地在抗争,同样地在笔尖手舞足蹈,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
愿意将自己的身躯化作海上红日,照亮才俊们前行道路的先驱。
许多作家都长于使用环境渲染氛围的方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我认为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令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寒夜》。
小说描写一个诞生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破毁的过程。
这一悲剧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一年。
《寒夜》借助于典型冲突揭示出深广的时代生活,被誉为“平民的史诗”。
凄凉的审美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真正成为“期待读者思考的无声语言”。
例如小说的第六章“大门里象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也没有一个好心人在门口点一盏油灯。
他摸索着走完了漆黑的过道,转上楼梯。
他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这里就是在开头铺陈情绪、设置悬念,为下文当中的汪文宣和母亲的争吵埋下伏笔。
人物情感从气氛阴郁到气氛压抑,到母亲爆发争吵。
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感情爆发的十分自然,不会使人有突兀的感觉。
有些人说巴金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而正是这样极具真实性,才从平淡中见真知,识得其笔法高超。
而这样通过环境渲染,为下面章节铺陈的佳作,还有很多。
这些环境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第一段就堪称经典“……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末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
以及所有那些已想不起的面孔的事情。
我们衣不遮体、孤独地流落他乡。
当我们孕育在母体里时,见不到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体的禁锢后,我们又进入到这个不可言说又不可沟通的人生牢笼……喔,那迷失的、风儿为之哀号的灵魂,归来吧。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精细的心理描绘,充分展现了巴金的文学才华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全面解析。
一、背景介绍《寒夜》创作于1944年,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时间为1937年左右。
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背景下,巴金通过《寒夜》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承受的痛苦和挣扎。
二、深入分析1.主题《寒夜》的主题是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小说以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三人的生活为主线,细致描绘了战争时期普通人的苦难生活。
汪文宣代表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无奈和迷茫;曾树生则象征着新女性的独立和坚强;而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自己的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
2.人物塑造在《寒夜》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
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人。
汪文宣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工作,最后因为肺病而死。
他的死不仅象征着旧知识分子的消亡,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曾树生是一个新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但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和道德的困境。
她的命运反映了战争时期新女性的困境和选择。
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母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但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她的角色让人深感战争对家庭的破坏。
3.情节设计《寒夜》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三人的生活经历,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
情节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如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矛盾、汪母与曾树生的冲突等。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4.写作手法巴金在《寒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包括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对话等。
这些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环境描写则生动地再现了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对话则使得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
谈谈巴金《寒夜》《寒夜》这篇小说我是在最近才去借来阅读的。
对巴金老先生的最先认识是阅读《家》。
特别喜欢他的风格,于是又拿起他的《寒夜》。
这部作品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作品的背景与巴金的实际背景相似,都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结束之前。
是黎明钱的黑暗,格外凄苦,正如标题——寒夜,给人以寒冷,瑟瑟发抖的感觉。
下面,我就谈谈《寒夜》是如何带给我衣不裹体的感觉。
一、当时的社会带来阵阵凉意作品开篇就伴随着让人战栗的警报声,直接反映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民心扰乱。
比如汪家的邻居就是从别处逃难过来的,总是向汪家寻求帮助,希望再次逃难的时候可以带上他们两口子。
还比如从开篇就一直说日军已经进攻贵州,重庆离贵州毗邻,人心惶惶。
女主人公曾树生屡次纠结是否前往兰州,最终还是去了,但战火也始终没有烧到重庆。
作品从头到尾没有可以欢喜的地方,就连结尾处抗日战争胜利,也没有显得太喜庆。
作品一直平淡,朴实地展现寒风飕飕,如当时物价飞涨,一个蛋糕就要两千多块;经济动荡,汪文宣所在的工作地点换主任,公司搬迁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汪文宣的儿子一件外套穿了好几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种种社会现象都十分合时宜地点明了标题。
二、汪文宣的处境让人心凉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是一位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就业后一直做一名校对文章的小员工。
本来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生活摧残,理想也渐渐被侵蚀地残缺不堪。
是一个老好人,一个软弱者。
工作上,汪文宣受到贪婪小气的周主任的压榨,工资少之又少,但是他同样逆来顺受,不敢对工作发出不满,整体担惊受怕,使他本来身体就不好更加严重,最后因为他常年生病请假,公司以此理由开除了他,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但是他还是选择忍受。
家庭上,自己的母亲与心爱的女人一直不和,争吵不休。
他处于中间地位,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
只能在生病时博取她们的同情,他总是充当和事老的角色。
巴金《寒夜》《寒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思想探究引言: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寒夜》展现了那个动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寒夜》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巴金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反映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一、结构分析:《寒夜》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主要由故事的主角孙少平回忆和叙述组成。
整个故事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
第一章描写了孙少平年少时在农村的生活,展示了他家庭和社会的困境。
第二章通过孙少平在城市打工的经历,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觉醒和思考。
第三章则讲述了孙少平参与了一次少女失踪案的故事,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道德沦丧。
最后一章是孙少平的自述,回顾了他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思考。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晰,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来构建时序和情节,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和思想变化。
回忆录的形式也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内容分析:1.人物形象塑造在《寒夜》中,巴金刻画了一系列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缺陷。
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代表性的普通青年,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逐渐觉醒,并对社会现状有所思考。
他坚强、勇敢,身上具备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与他的成长和思考息息相关。
与孙少平相对立的人物有江老先生和赵叔平。
江老先生是一个具有旧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来影响孙少平。
而赵叔平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挫折却依旧坚持梦想的劳动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形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品格和命运,也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状况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2.主题思想探究《寒夜》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展开。
在小说中,通过对孙少平的成长和思考,巴金揭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黑暗和人性扭曲。
他通过描写贫困农村、城市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第一篇:巴金《寒夜》研究综述近十年巴金《寒夜》研究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为止,已被无数读者和学者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研究,在这里,我简要将近十年研究情况加以归纳概括。
一、文学审美视域这是《寒夜》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角度,《寒夜》是一部文学作品,从文学审美的视域进行解释是最自然,也是最基本的。
此类研究包括对作品的悲剧根源、叙事方法、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如刘彦龙《寒夜悲剧性因素解析》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生存困境等方面说明《寒夜》的悲剧性。
从而又间接分析主人公汪文宣的懦弱形象及曾树生是现代新女性形象。
在叙事方法上,如肖照东的《守与放——巴金<寒夜>叙事结构的分析》中指出《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就是汪母、汪文宣、曾树生之间的守与放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而思想主题都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批判和旧制度的必然灭亡。
二、新女性时代视域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没有话语权,而在这部作品中曾树生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展现出新时代新女性形象。
如王芳丽《对巴金<寒夜>曾树生形象再认识》中认为曾树生是一个饱满的新女性形象,敢于走向社会,敢于大胆地只求自己想要的。
又如张欣南《论女性自我生命的选择——也谈<寒夜>》中认为曾树生不再依附于男人,对生活无所畏惧,寻找一种未必光明却是全新的生活。
巴金小说塑造的新女性的形象曾树生是独树一帜的。
三,文化心理视域这种视域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成因、心理状况作出分析。
如杨秋红的《从巴金<寒夜>浅析当今社会的婆媳关系》中认为,《寒夜》中的家庭悲剧并非是旧文化所导致的,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从古至今的有关婆媳关系的作品,发现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证明婆媳矛盾不是封建观念旧文化所导致,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对巴金《寒夜》的简要论述张冠鹏 石家庄精英中学摘 要:巴金的《寒夜》相对于《家》等前期作品,不是一部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较为平常、朴素、更增添了一丝干净的文学气息,文章较多使用环境的渲染,以及天气的烘托,小说中多次提及“业的寒气”等内容,旨在表达作者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厌恶以及憎恨,并利用此方式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在寒冷的夜里对光明以及温暖的强烈渴望的情感。
巴金在《寒夜》中重点描绘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日常生活,语言简实朴素,平易近人[1]。
《寒夜》的最大成就在于较为详尽细腻地通过一系列的文字表现出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屈辱生活和受尽屈辱的心理。
深刻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以及被生活损害的病态灵魂,巴金笔下的小公务员的生活彰显了这个家庭最终“失败”的社会原因[2]。
本文拟从对《寒夜》的简介以及其中主要人物分析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寒夜》;简要论述;现实反映;社会原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60-011、对巴金《寒夜》的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民不聊生,战火冲天[3]。
主人公汪文宣和其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从相爱到结婚,但是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从上海辗转到重庆,但是男主人公汪文宣的母亲思想保守,对儿子的自由恋爱表示深深的不满,并对树生经常辱骂,对其产生了很多的误解,鉴于当时的工人阶层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文宣的生活越发艰苦,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二人暗地里也时常备存一些零用钱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后由于汪文宣身体每况愈下,无奈之下动用了这笔钱,但最终因无法医治,最终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曾树生也悲痛欲绝对生活充满了失望。
在一个寒夜,曾树生独自来到丈夫的墓前哭祭,悲痛欲绝,最终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其冷的寒夜里。
《寒夜》点评《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寒夜》展现了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他通过对小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同时,巴金还运用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巴金作为作家的文学造诣,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寒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困、疾病、家庭矛盾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的重庆,也普遍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因此,《寒夜》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此外,《寒夜》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引人入胜。
同时,《寒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对于自由、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也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问题的读者去深入阅读和思考。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寒夜》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小说以庄重的笔触表现了一个典型的衰落的家族和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展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和社会的不公。
本文将会对《寒夜》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小说的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小说的影响与评价。
一、小说的背景与主题《寒夜》以饱含历史感的笔触描绘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作品的主要背景设置在解放前夕的上海,小说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出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在揭示这种社会边缘化个人群体的生存窘境。
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批判与个人内心的挣扎。
首先,小说通过对社会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小说中的人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群,他们受尽艰辛,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另一类是社会上的权贵阶层,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完全不顾他人的生死。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冷酷的目光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人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的挣扎与自我救赎。
小说中的主人公潘季驯是一个曾经从事银行业务的青年,由于借贷纷争而被革职,最后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小说通过对潘季驯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他在挫折中的抗争和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寒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多样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或贪婪、智慧、冷酷、悲愤或充满温暖和善意。
三、小说的影响与评价《寒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巴金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的无望,此后的多位作家如沈从文、沈从文等在后来的创作中都受到了《寒夜》的启发。
其次,小说以冷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浅析巴金《寒夜》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人物形象《寒夜》中三位主人公性格鲜明又复杂,作者生动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近十年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为止,已被无数读者和学者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研究,在这里,我简要将近十年研究情况加以归纳概括。
一、文学审美视域
这是《寒夜》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角度,《寒夜》是一部文学作品,从文学审美的视域进行解释是最自然,也是最基本的。
此类研究包括对作品的悲剧根源、叙事方法、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如刘彦龙《寒夜悲剧性因素解析》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生存困境等方面说明《寒夜》的悲剧性。
从而又间接分析主人公汪文宣的懦弱形象及曾树生是现代新女性形象。
在叙事方法上,如肖照东的《守与放——巴金<寒夜>叙事结构的分析》中指出《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就是汪母、汪文宣、曾树生之间的守与放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而思想主题都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批判和旧制度的必然灭亡。
二、新女性时代视域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没有话语权,而在这部作品中曾树生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展现出新时代新女性形象。
如王芳丽《对巴金<寒夜>曾树生形象再认识》中认为曾树生是一个饱满的新女性形象,敢于走向社会,敢于大胆地只求自己想要的。
又如张欣南《论女性自我生命的选择——也谈<寒夜>》中认为曾树生不再依附于男人,对生活无所畏惧,寻找一种未必光明却是全新的生活。
巴金小说塑造的新女性的形象曾树生是独树一帜的。
三,文化心理视域
这种视域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成因、心理状况作出分析,。
如杨秋红的《从巴金<寒夜>浅析当今社会的婆媳关系》中认为,《寒夜》中的家庭悲剧并非是旧文化所导致的,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从古至今的有关婆媳关系的作品,发现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证明婆媳矛盾不是封建观念旧文化所导致,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
又如李黛岚《从心理学角度探析寒夜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中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矛盾性最终铸成悲剧。
综上所述,《寒夜》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是多样的,每一个解释者用自己的视域去和作品本身的视域交流、融合的时候,一种新的观点就会产生。
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的总和接近和构成了艺术文本的全部意蕴,才能使这部作品,具有日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但对《寒夜》的研究也存在薄弱点,例如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研究则少见,如果我们能够多对其空白点进行探索,也许就能够进入理性、客观的科学研究新境界。
《宋史》中对鲜于佚的文学创作方面的评价很高,但对于他的诗歌研究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论题,由于他的作品大量散失,使得后人不愿意或忽略了对其诗歌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洋州三十景》进行浅析,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出山水诗中“意”和“神”的关系,并探讨出他对山水诗的升华以及他诗歌中所表现的大气,更得出他本人眼光的高远和独特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