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复习题12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9
必考局部第2章第3节本章近年高考经典真题标准全解物质的分类题组1. [2021 ·6]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
以下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北京卷,A B C D垃圾废易拉罐废塑料瓶废荧光灯管不可再生废纸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燃垃圾答案: B解析:废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
2. [2021 山·东卷, 9]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B.BaSO4在医学上用做钡餐,Ba2+对人体无毒C.14C 可用于文物的年代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答案: D解析: A 项,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 B 项, BaSO4是难溶于强酸的晶体,在人体内不产生Ba2+,实际上Ba2+对人体有毒; C 项,14C 与12C 互为同位素。
3. [2021 北·京卷,7]的是 (以下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A . H2SO4、 NaOH ——腐蚀品B.CH 4、 C2H 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 KMnO 4、 K 2Cr2O7——氧化剂答案: B解析: A 项,H2SO4、NaOH 都具有腐蚀性; B 项,CH 4、C2H 4为易燃气体; C 项,CaC2、Na 遇湿生成C2H2、 H2易燃气体; D 项, KMnO 4、 K2Cr2O7是常见的强氧化剂。
评析:此题是从化学视角看一些平安问题,属容易题。
4. [2021 福·建卷, 8]以下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响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B.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响,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响的焓变相同C.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D.从 HF 、 HCl 、 HBr 、 HI 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 Cl 、Br 、 I 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答案: B解析: A 项,研究某一变量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其前提是其他变量不变; C 项,分散系的分类是依据分散质微粒的大小而不是依据胶体的性质; D 项,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没有关系。
试卷类型:B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原创月考试题二 化学 考试时间90分钟,100分 适用地区:新课标地区 考查范围: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与能量 建议使用时间:2012年9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 A.....[2012·Y得到W的一组物质是( ) 3.[2012·]有关能量的判断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由:H+(aq)+OH-(aq)= H2O(l) △H=-57.3kJ/mol,可知: 含1mol CH3COOH的溶液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热量等于57.3 kJB.从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C.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更多 D.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g)+O2(g) = 2 H2O(l) △H=-285.8kJ/mol .[2012·山东卷]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B.ⅠA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C.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D.ⅦA族元素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2012·宿州[2012·南允三模]室温时,在容积为amL的试管中充满NO2气体,然后倒置在水中到管内水面不再上升时为止;再通入bmLO2,则管内液面又继续上升,测得试管内最后剩余气体为cmL,且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课时跟踪练12一、选择题1.(2024·珠海第一中学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硫作纸浆漂白剂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改变B .如图装置可以除去SO 2中的少量HClC .SO 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D .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缘由是SO 2具有还原性解析:A 项,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作用使之生成无色物质,错误;B 项,氯化氢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被汲取,二氧化硫不反应,正确;C 项,SO 2用于漂白纸浆是利用SO 2与某些有色物质作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不是利用其氧化性,错误;D 项,SO 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是SO 2的漂白性,错误。
答案:B2.(2024·随州一中模拟)SO 2、NO x 是重要化工原料,可用于硫酸、硝酸的生产。
工业制硫酸时,接触室中主要反应为2SO 2(g)+O 2(g)===2SO 3(g) ΔH =-196.6 kJ· mol -1,SO 2、NO x 也是大气主要污染物,NO x 可与NH 3混合,通过选择性催化剂高温脱除,SO 2可通过碱液汲取去除。
下列关于SO 2、SO 3、NH 3、NH +4说法正确的是( )A .SO 2水溶液能导电,SO 2是电解质B .NH +4中含有配位键C .SO 3中硫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sp 3D .NH 3为非极性分子解析:SO 2水溶液能导电,但二氧化硫自身不电离产生离子,故SO 2是非电解质,A 项错误;氨分子的N 上有1对孤电子对、氢离子有空轨道,则NH +4中有3个一般的N —H 、有1个配位键,B 项正确;SO 3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6-3×22=0,价层电子对数=3+0=3,故为sp 2杂化、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C 项错误;NH 3由极性键构成、呈三角锥形,则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叠,属于极性分子,D 项错误。
答案:B3.(2024·南京师大附中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 2S 的稳定性比H 2O 强B .SO 2为V 形分子C .SO 2与H 2S 的反应体现SO 2的还原性D .SO 2-3、S 2O 2-3的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均为sp 2解析:已知O 的非金属性比S 的强,故H 2S 的稳定性比H 2O 弱,A 项错误;SO 2中心原子四周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12(6-2×2)=3,有1对孤电子对,故其空间构型为V 形分子,B 项正确;SO 2与H 2S 的反应方程式为SO 2+2H 2S===3S↓+2H 2O ,反应中体现SO 2的氧化性,C 项错误;SO 2-3中心原子四周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12(6+2-3×2)=4,故中心原子S 的杂化方式为sp 3,SO 2-4与S 2O 2-3互为等电子体,故S 2O 2-3的中心原子四周的价成电子对数为4+12(6+2-4×2)=4,则中心原子S 的轨道杂化类型为sp 3,D 项错误。
课时规范练5 离子共存离子的检验与推断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常温下,pH=12的溶液中:C O32-、Na+、Al O2-、S O42-B.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Mg2+、N H4+、Cl-、N O3-C.常温下,pH=2的溶液中:Na+、K+、S O32-、HC O3-D.常温下,pH=1的溶液中:Fe3+、K+、I-、S2-2.某溶液中含有K+、Fe3+、S O42-、C O32-、I-中的几种。
取样,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检验的离子是( )A.K+B.I-C.S O42-D.C O32-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10-12的溶液中:N H4+、Cu2+、N O3-、S O42-A.c(OH-)c(H+)B.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中:N H4+、K+、Cl-、I-C.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Fe3+、K+、Cl-、S O42-D.水电离产生的c(OH-)=10-12mol·L-1的溶液中:Na+、Al3+、Cl-、N O3-4.(四川遂宁模拟)下列有关物质鉴别与检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样品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BaCl2溶液析出白色沉淀,说明样品溶液中含有S O42-B.向试管内经浓缩的样品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并加热,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说明原样品溶液中含有N H4+C.向试管内的样品溶液中加入铜片和体积比为1∶1的硫酸溶液并加热,试管内溶液变蓝色,试管口有遇空气变红棕色的气体生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 O3-D.样品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样品溶液中含有C O32-5.(全国乙卷,9)某白色粉末样品,可能含有Na2SO4、Na2SO3、Na2S2O3和Na2CO3。
完整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硫及其化合物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SO2能使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褪色,加热后都能恢复原来颜色B.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不含Na+C.用滴加BaCl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方法鉴别K2CO3和NaHCO3D.少量CO2通入CaCl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CO2过量时白色沉淀溶解【答案】C【解析】【详解】A. 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但反应产生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物质分解,又恢复原来的颜色;SO2具有还原剂,会将酸性KMnO4溶液还原而褪色,加热后不能恢复原来颜色,A错误;B.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不能说明是否含Na+,B错误;C. BaCl2与K2CO3反应产生BaCO3白色沉淀,与NaHCO3不能反应,因此可以用滴加BaCl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方法鉴别K2CO3和NaHCO3,C正确;D. CO2通入CaCl2溶液不能反应,无白色沉淀生成,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2.下列有关物质检验方法不合理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血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B.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C.检验亚硫酸盐是否已氧化变质,可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再观察溶液是否有沉淀生成。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3+【答案】C【详解】A.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则不含铁离子,滴加氯水后溶液显血红色,可知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Fe2+,故A正确;B.KMnO4溶液与FeCl3溶液不发生反应,但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故B正确;C.酸性条件下亚硫酸根离子被硝酸根离子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不能检验,应该滴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再观察溶液是否有沉淀生成,故C错误;D.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则说明溶液中含有Fe3+,故D正确;故选C。
课时规范练6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江西师大附中检测)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2.下列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 )A.B.C.D.3.(四川成都树德中学诊断)根据反应2KClO3+I22KIO3+Cl2↑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I2具有还原性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还原剂是KClO3D.当生成1 mol Cl2时,转移10 mol 电子4.氰氨化钙,俗称石灰氮,是一种高效的土壤消毒剂,其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N CaCN2+CO↑+H2↑+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为氧化产物,H2为还原产物B.CaCN2含有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C.HCN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每消耗10 g CaCO3转移电子0.4 mol5.(贵州黔东南州模拟)已知反应2Fe3++2I-2Fe2++I2,Br2+2Fe2+2Br-+2Fe3+。
往含有FeBr2、FeI2的混合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后,再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按I-、Fe2+、Br-的顺序还原性逐渐减弱B.通入氯气后原溶液中Fe2+一定被氧化C.原溶液中Br-一定被氧化D.不能确定通入氯气后的溶液中是否还存在Fe2+6.(陕西汉中调研)用下列方法均可制取氧气:①2KClO32KCl+3O2↑②2Na2O2+2H2O4NaOH+O2↑③2HgO2Hg+O2↑④2KMnO4K2MnO4+MnO2+O2↑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①、②、③、④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 )A.3∶2∶1∶4B.1∶1∶1∶1C.2∶1∶2∶2D.1∶2∶1∶17.(四川绵阳调研)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①组反应的氧化产物为O2B.第②组反应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C.第③组反应中生成3 mol Cl2,转移6 mol 电子D.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 O3->Cl2>Fe3+8.(北京卷)用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含CaS和Ca3P2等)制取乙炔时,常用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的杂质。
2013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全套课时作业及详细解析课时作业(一)[第1讲钠及其化合物]基础热身1.判断正误。
(1)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碳酸钠()(2)金属钠可以用于电光源上,制成高压钠灯()(3)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质上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反应()(4)金属钠很活泼,可以将溶液中比它不活泼的金属置换出来()(5)将金属钠投入饱和NaCl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6)将1 mol金属钠投入到足量CuSO4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7)将2.3 g金属钠投入97.7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8)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制取金属钠()(9)Na2O和Na2O2都是碱性氧化物()(10)Na2O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1∶1()(11)当Na2O2与CO2和H2O反应时,Na2O2只做氧化剂()(12)只有用眼睛看才是观察()(13)钠投入到饱和的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14)做有关钠的性质实验时,剩余的Na不用放回原试剂瓶()(15)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Li2O2 ()能力提升2.金属钠不仅能跟氧气、水等无机物反应,还能跟酒精、醋酸等有机物反应。
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中没有用到的是() A.实验法B.观察法C.分类法D.比较法3.[2011·海淀三模] 钾(K)与Na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K比Na的活泼性强,下面是根据Na的性质对K的性质的预测,其中正确的是()A.K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B.K在空气中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且产物只有K2OC.K与水能够反应,但不如Na与水的反应剧烈,产物都有氢气D.K也可以与氯气反应,且比Na与氯气的反应剧烈4.Al与Na2O2的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中,得到澄清溶液,同时产生气体3.5 g,在所得溶液与100 mL 7 mol/L盐酸作用过程中,先有白色沉淀生成,此后沉淀又恰好溶解,则Al 与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2∶1 B.1∶2C.11∶2 D.2∶115.[2011·舟山三模] 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图K1-1所示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课本实验操作:先给钠预热,到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精品教学案 第二章单元复习检测B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B.碘酒、牛奶、豆浆、漂白精均为胶体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D.物质可根据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的导电性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2012浙江杭州地区七校联考) 1.X 2O n -8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 2+氧化为MnO -4,若反应后X 2O n -8变为XO 2-4,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则n 的值是( )A .1B .2C .3D .43.(2012浙江台州四校联考)用水热法制备34Fe O 纳米颗粒的总反应如下: 3 2Fe++223224S O O OH --++===2344622Fe O S O H O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反应中硫元素被氧化,铁元素被还原B.还原剂是2Fe +,氧化剂是223S O -和2O C.每生成1 mol 34Fe O ,转移3 mol 电子 D.当转移1 mol 电子时,消耗56 g 223S O -【解析】 部分铁和硫的化合价升高,A 、B 项错误;每生成1 mol 34Fe O ,消耗氧化剂氧气1 mol,转移4 mol 电子,C 项错误;每转移1 mol 电子,消耗0.5 mol 223S O -,即56 g 223S O -,D项正确。
【答案】 D4.(2012山东青州期中考试)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足量烧碱溶液:32()2Ca HCO OH -+ ===23322CaCO CO H O -↓++B.向溴水中通入2SO :2222Br H O SO ++===2442H SO Br +--++ C.向氨水中通过量2CO :3222NH H O CO ++===24322NH CO H O +-++D.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的2SO :222CaClO SO +-++===32CaSO HClO ↓+5.(2012江西三校联考)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 +、4NH +、2Ba +、24SO -、I -、2S-。
第20讲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二一、单项选择题1.断开1 mol 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 原子和气态B 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A —B 的键能。
已知H —H 键能为436 kJ/mol ,H —N 键能为391kJ/mol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 2(g)+3H 2(g)===2NH 3(g) ΔH =-92.4 kJ/mol ,则N ≡N 的键能是( )A .431 kJ/molB .945.6 kJ/molC .649 kJ/molD .869 kJ/mol解析:由题意知,3×436kJ/mol +E (N ≡N)-6×391kJ/mol =-92.4 kJ/mol ,E (N ≡N)=945.6 kJ/mol 。
答案:B2.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
氢能具有的优点包括:①原料来源广 ②易燃烧、热值高 ③储存方便 ④制备工艺廉价易行A .①③B .①②C .③④D .②④解析:氢能来源于水的分解,原料普遍,①正确;氢气易燃,放出的热量多,②正确;氢气易燃且体积所占空间大,若压缩则需要高压,因此储存不方便,③错;水的分解需要大量的能量,④错。
答案:B3.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生成CO 2和液态水,放热Q kJ 。
经测定生成的CO 2恰好被100 mL 5 mol/L 的KOH 溶液吸收生成K 2CO 3,则热化学方程式:C 4H 10(g)+132 O 2(g)===4CO 2(g)+5H 2O(l)的ΔH 为( )A .-16Q kJ/molB .+16Q kJ/molC .-8Q kJ/molD .+8Q kJ/mol解析:丁烷燃烧放出Q kJ 热量时产生CO 2:n (CO 2)=12n (KOH)=5 mol/L ×0.1L ×12=0.25 mol ,则1 mol C 4H 10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 kJ 0.25 mol ×4 mol =16Q kJ ,故 ΔH =-16Q kJ/mol 。
答案:A4.(2009年高考海南化学)已知:Fe 2O 3(s)+32C(s)===32CO 2(g)+2Fe(s) ΔH =+234.14 kJ·mol -1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1则2Fe (s)+32O 2(g)===Fe 2O 3(s)的ΔH 是( )A .-824.4 kJ·mol -1B .-627.6 kJ·mol -1C .-744.7 kJ·mol -1D .-169.4 kJ·mol -1解析:把已知两个方程式变换为:[来源:学科网ZXXK]①2Fe(s)+32CO 2(g)===Fe 2O 3(s)+32C(s) ΔH =-234.14 kJ·mol -1②32C(s)+32O 2(g)===32CO 2(g) ΔH =-590.25 kJ·mol -1①+②得:2Fe(s)+32O 2(g)===Fe 2O 3(s),ΔH =-234.14 kJ·mol -1+(-590.25 kJ·mol -1)=-824.4 kJ·mol -1。
答案:A5.(2008年高考重庆理综)化学反应N 2+3H 2===2NH 3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 .N 2(g)+3H 2(g)===2NH 3(l)ΔH =2(a -b -c ) kJ·mol -1B .N 2(g)+3H 2(g)===2NH 3(g) ΔH =2(b -a) kJ·mol -1C.12N 2(g)+32H 2(g)===NH 3(l)ΔH =(b +c -a ) kJ·mol -1D.12N 2(g)+32H 2(g)===NH 3(g) ΔH =(a +b ) kJ·mol -1解析:12mol N2(g)与32mol H2(g)完全反应生成1 mol NH3(g)时放热(b-a) kJ。
生成1 mol NH3(l)时放热(b+c-a) kJ。
故A正确。
答案:A6.(2011年庆元中学月考)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2(g)===CO2(g)ΔH =-392 kJ/mol,往炉膛内通入少量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2O(g)===CO(g)+H2(g)ΔH1=+131 kJ/mol,CO(g)+1/2O2(g)== =CO2(g)ΔH2=-282 kJ/mol,H2(g)+1/2O2(g)===H2O(g)ΔH3=-241 kJ/mol,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A.不能节省燃料,但能使炉火瞬间更旺B.虽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可以节省燃料[来源:]C.既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能节省燃料D.既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不能节省燃料解析:本题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能否使炉火瞬间更旺,由于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发生:C(s)+H2O(g)===CO(g)+H2(g),生成的CO和H2都是可燃性气体,故能使炉火瞬间更旺。
二是能否节省燃料,根据盖斯定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加合在一起即得总反应式C(s)+O2(g)===CO2(g)ΔH=-392 kJ/mol,故与相同量的碳燃烧放出的热量相同,因此不能节省燃料。
[来源:Z#xx#]答案:A7.(2010年合肥高三质检)已知:[来源:学科网](1)Zn(s)+12O2(g)===ZnO(s)ΔH=-348.3 kJ/mol(2)2Ag(s)+12O2(g)===Ag2O(s)ΔH=-31.0 kJ/mol则Zn与Ag2O反应生成ZnO和A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Zn(s)+Ag2O(s)===ZnO(s)+2Ag(s)ΔH=+317.3 kJ/molB.Zn+Ag2O===ZnO+2AgΔH=+317.3 kJ/molC.Zn(s)+Ag2O(s)===ZnO(s)+2Ag(s)ΔH=-317.3 kJ/molD.2Zn(s)+2Ag2O(s)===2ZnO(s)+4Ag(s)ΔH=-317.3 kJ/mol解析:用(1)-(2)得:Zn(s)+Ag2O(s)===ZnO(s)+2Ag(s)ΔH=-348.3 kJ/mol-(-31.0 kJ/mol)=-317.3 kJ/mol,故选C。
答案:C8.使18 g焦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已知:C(s)+12O2(g)===CO(g)ΔH1=-Q1 kJ/molCO(g)+12O2(g)===CO2(g)ΔH2=-Q2 kJ/mol[来源:学,科,网][来源:]与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A.1/2Q2 kJ B.1/3Q2 kJC.1/3(Q1+Q2) kJ D.1/3Q1 kJ解析:n(C)=18 g12 g/mol=1.5 mol,与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为CO(1.5mol×13=0.5 mol)再完全燃烧所对应的热量,即0.5 mol×Q2 kJ/mol=12Q2 kJ,故选A。
答案:A二、双项选择题9.(2010年西安质检)氯原子对O3的分解有催化作用:O3+Cl===ClO+O2ΔH1,ClO+O===Cl+O2ΔH2,大气臭氧层的分解反应是O3+O===2O2ΔH,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O3+O===2O2的ΔH=E1-E3B .反应O 3+O===2O 2的ΔH =E 3-E 2[来源:学科网]C .O 3+O===2O 2是吸热反应D .ΔH =ΔH 1+ΔH 2解析:O 3+O 的总能量高于2O 2的能量,反应O 3+O===2O 2为放热反应,ΔH <0,ΔH =E 3-E 2,故A 错,B 对,C 错;根据盖斯定律可得ΔH =ΔH 1+ΔH 2,D 对。
答案:BD10.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B .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C .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 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D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 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过程 解析: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所放出的能量均源于太阳能,A 、B 均正确;动物体内葡萄糖的氧化是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C 错;光合作用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D 错。
答案:AB三、非选择题11.“氢能”将是未来最理想的新能源。
(1)实验测得1 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142.9 kJ 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A .2H 2(g)+O 2(g)===2H 2O(l) ΔH =-142.9 kJ·mol -1B .H 2(g)+12O 2(g)===H 2O(l) ΔH =-285.8 kJ·mol -1C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D .H 2(g)+12O 2(g)===H 2O(g) ΔH =-285.8 kJ·mol -1(2)根据“绿色化学”的思想,为了制备H 2,某化学家设计了下列反应步骤:①CaBr 2+H 2O =====750 ℃CaO +2HBr②2HBr +Hg =====100 ℃HgBr 2+H 2③HgBr 2+CaO =====250 ℃HgO +CaBr 2④2HgO =====500 ℃2Hg +O 2↑[来源:]你认为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
(3)利用核能把水分解制氢气,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下图是其中的一种流程,其中用了过量的碘。
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用该法制取氢气最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目前利用氢气作为能源不太现实。
请问你认为是否现实?________(填“不现实”或“现实”),说明能够支持你的观点的两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1 g H 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热142.9 kJ ,则1 mol H 2(2 g)放出的热量为142.9 kJ ×2=285.8 kJ ,则B 、C 对。
(2)从给定的方程式看,反应需要温度高,耗能高,反应过程中使用汞,而汞有毒。
(3)根据图中信息写出方程式,整个过程中SO 2和I 2循环利用,不产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