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335.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
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导学: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 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 _ ___和___ ___等。
如:霜冻会使大批蚊子死亡,这是受的影响。
3.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之间和______ 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蚂蚁共同搬运食物有分工有合作、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这说明同种动物之间既有又有。
5.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使得各种生物之间、,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合作*探究*交流:1.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相关问题:(1)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如何设计?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2)用两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3)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最好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4)放入黄粉虫幼虫后,为什么要静置4—5分钟?为什么要1分钟统计1次,并且统计10次?2.进一步探究:请思考并讨论除了光照之外,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也能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有没有影响?请选择一种生物独立设计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它的影响。
3.蚂蚁共同搬运食物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哪些?4.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哪些?5.归纳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特点,有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影响沙漠中植物生活的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讲课稿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依赖的联系。
本节课将围绕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展开讲解,以期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各种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动物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调节了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物种数量和种群结构。
生物的繁殖、迁徙、竞争和捕食等行为也对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影响到极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气候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环境中的污染物也会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如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会导致鱼类中毒,影响到食物链的正常传递。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适应包括结构适应和行为适应。
结构适应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形态结构的改变来适应环境的需要。
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具有长而深入的根系,以便吸收更多的水分;动物的毛发颜色和厚度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行为适应是指生物通过行为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迁徙路线和时间;动物在面对危险时会采取逃避或伪装等行为来保护自己。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
例如,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多种植物、昆虫、鱼类和鸟类,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相互之间存在着协同和互惠的关系,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1.酸雨(1)酸雨的含义。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 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被叫做酸雨。
而在自然环境里,雨和雪呈弱酸性,其pH 不小于5.65。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燃油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3)酸雨的危害。
①酸雨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
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的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③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造成严重损害。
【例1】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酸雨属于水污染 ②酸雨对农作物有严重影响 ③酸雨腐蚀建筑和文物 ④酸雨是自然现象 ⑤酸雨可毁坏森林 ⑥酸雨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A .①③⑥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 A × 酸雨属于大气污染,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所以酸雨不是自然现象;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江河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叶和芽,严重时使植物成片死亡;酸雨还腐蚀建筑物。
B ×C √D × 答案:C2.控制酸雨的措施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所以,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或者研发一些新型的燃料等都可以达到控制酸雨产生的目的。
【例2】下列不属于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
A .安装净化装置B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C .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D .减少污水排放A × 根据酸雨产生的原理,控制酸雨产生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即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学案课题:环境对生物的作用2---------------------------------------------------------------------------------------------------------------------- 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学会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信息。
4、确立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法指导注意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学习探究一、问题探析:1、设置问题,引导质疑观察一组生物关系的图片〔或录像〕,,并思考问题:1、你在每幅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它们之间有怎么的关系?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
结论:。
明确:生物因素的涵义:3、结合课本图1.3-7蚂蚁共同搬运食物,图1.3-8羚羊为争夺配偶发生争斗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各自之间的关系。
结论:〔1〕。
〔2〕。
4、观察图1.3-9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图中生物的关系,加以对比,小组讨论;〔1〕图中哪组生物之间存在着斗争,哪组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2〕说出你所知道的其他类型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讨论结果:〔1〕。
〔2〕。
5、迁移深化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比种内关系复杂,既有种间的互助关系,也有种间的竞争关系。
其中,主要是围绕着食物发生联系。
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腐生等。
引导对比容易混淆的现象。
例如:寄生、捕食、竞争之间的不同。
6、趣闻趣谈〔1〕椋鸟喜食枸杞的果实,枸杞的种子随椋鸟的粪便传播各处。
〔2〕豆科植物提供根瘤菌营养物质,根瘤菌提供氮元素。
〔3〕凶恶的海鳝以小鱼为食,可对游到它身边寸余长的隆头鱼却从不攻击,因为隆头鱼啄食海蟮身上的寄生虫,减轻了海蟮的痛苦〔4〕##有一种褐背地鸦,习惯地下产蛋育儿,常和老鼠或兔子等啮齿类动物居住在同一个洞穴里,老鼠或兔子为地鸦打洞筑巢,地鸦为老鼠或兔子站岗放哨,还常常立在老鼠或兔子背上,啄食寄生虫。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周围的一切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一、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1.水:水是构成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年的总降水量、雨季的季节性分布、湿度等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阳光: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海面200米以下几乎无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
此外光照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之一,阳光对动物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3.空气: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陆地上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还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4.温度:一般来说,生物只能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内生存。
由于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温度也是限制生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昼夜的温度变化和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都能够影响动物的行为。
二、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包括人类在内。
生物之间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1)概念: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2)举例:一只蚜虫被天敌捕获时,它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告知其他蚜虫迅速逃生。
这属于种内互助。
2中间关系(1)概念:指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或共生等。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成为捕食。
②竞争:不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区域,由于生存所需条件相似,因此存在着竞争关系。
③寄生:不同种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寄生关系。
④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彼此互为有利的关系,则属于共生(2)举例①捕食:如狼吃羊,羊吃草。
②竞争:如农作物与杂草竞争阳光,水和肥料等③寄生:如菟丝子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上,由不定根形成的吸器伸入寄主的茎内吸取的养料和水分;蛔虫与人也是一种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
④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3种间关系比较复杂:如七星瓢虫吃蚜虫,而蚂蚁又会驱赶七星瓢虫。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1、2.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