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复习学案 Word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导学案(第一课时)【复习旧课】(听写,约5分钟)【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对本课时的学习,一定要结合书上的例题思考,同时还有动手去画(如: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一、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学习重点:学会绘制和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三、学习难点:学会绘制和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自主学习】(含合作探究、教师总结,约25分钟)学习任务一:气温与生活1、请同学们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气温概念。
2.读图3.10请同学们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与日平均气温类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而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月内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气温的观测》作为阅读材料,只请同学们作一般了解,不作过多要求。
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气温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统一规定。
4.“气温与生产、生活关系”的活动,学习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请同学们分别总结各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生产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关系。
第二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分别就每一方面再补充一例。
第三步,请同学们在教材给出的几方面外,再思考并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的关系。
请同学们通过参与活动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学习中,加深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
学习任务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时间变化的学习时请各位同学阅读图3.12和图3.13进行。
两图的阅读都要请同学们注意曲线的变化规律、最高值、最低值和日(年)较差。
图 3.12上日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日较差约。
图3.13上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年较差约。
月平均气温在大陆和海洋上的差异,只要求同学们知道结论,不需要讲解原因。
2.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活动,可按教材要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阅读图3.14。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主备人:姜林一教学目标:1、气温的日变化,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
2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变化随纬度的变化与日变化相反,即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二、教学重点:关于等温线,主要要会读等温线图三、教学难点:纬度、海陆物理性质差异、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
教学流程1、复习提问2、新课内容填空题(1)、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月,最冷月出现在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
(3)、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4)、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5)、气温年较差=—3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某学校气象站观测到当地某天不同时间的气温(如下表),读后回答(1-2题):时间2点8点14点20点气温(℃)10 15 22 13该地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是()A、15℃和12℃B、13℃和10℃C、10℃和15℃D、22℃和10℃(2)、小华测量气温的仪器一定是 ( )A、温度计 B、湿度计 C、百叶箱 D、气压计(3)、武夷山的主峰黄岗山的海拔为2158米,当其山麓地带海拔为358米的黄地温度为10℃时,黄岗山的温度为()A、10℃ B、-0.8℃ C、-10.8℃D、10.8℃(4)、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A、中午12点B、子夜C、午后2点D日出前后(5)、我国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这说明当地比较大的是()A .气温年差大 B.气温日较差 C.日平均气温 D.年平均气温(6)、下列关于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越高,气温越高B、距海越远,气温越高C、经度越大,气温越低D、海拔越高,气温越低(7)、下列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8)、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约为()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9)、实际上,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同纬度并不完全一致。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一、复习导入二、新课讲授(一)等温线图知识回顾:等高线。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海拔变化大;稀疏的地方,坡度缓,海拔变化小。
C.等高线闭合,且中心海拔高,表示山峰。
1.等温线(阅读书本P55图3.6并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1)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3)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山峰);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盆地)(4)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上存在气温差异。
2.等温线图的判读(1)看等温线延伸方向(2)看等温线疏密程度(3)看闭合等温线情况(二)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活动一:绘图识分布①在图中描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条纬线接近。
并观察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纬度范围。
②在图中描出-1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并观察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纬度范围③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影响因素是?活动二: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等温线的疏密(P56)。
1月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密集,北半球温差大7月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密集,南半球温差大。
活动三: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等温线的弯曲。
1月(北半球冬季)A地是海洋,气温为20℃,B地是陆地,气温为10℃。
北半球冬季,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读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等温线的弯曲。
7月(北半球夏季)C地是海洋,气温10℃,D地是陆地,气温为20℃。
北半球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活动四: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等温线的弯曲。
(1)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2)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影响因素:海陆因素练一练:读某地区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判断该地在南/北半球?甲、乙谁为陆地?谁为海洋?解析:图示等温线从南向北温度逐渐降低,属于北半球的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作 探 究1.读图讨论计算一天中的平均气温。
如下图所示,列式计算日平均气温:答案:(8+16+12+4)÷4=10 ℃过渡:通过观察不同时刻的温度计,我们知道一天中不同时刻气温是不同的,下面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
2.投影展示课本P 53图3.11“气温日变化”。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31 ℃。
(2)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24.5 ℃。
(3)当天的气温日较差是多少。
答案:约6.5 ℃。
3.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2“气温年变化”,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有什么不同?答案: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
(2)观察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24 ℃。
(3)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6 ℃。
(4)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答案:约30 ℃。
(5)讨论此地所在的是陆地还是海洋,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答案:此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因此位于北半球的陆地。
【精讲点拨】投影展示下图。
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 4.投影展示课本P 54表3.2“某地多年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各题: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0.1 -15.8 -6.0 5.8 13.9 19.7 23.3 21.6 14.3 5.6 -6.7 -16.8(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
答案:如图所示:(2)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 ℃。
(3)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8第一课时学习目标:i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禾U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重点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自学过程(一)自学49—50页“气温与我们”部分内容1、自学50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 ________________ ,读做__________ ;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 _次,一般是在_______ 时、_______ 时、______ 时、_______ 时观测。
2、读49页3.10图,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__________ °C, 14点时是_____ C, 20点时是 _______ C, 2点时是______ C,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__________________ C。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你能描述什么是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吗?月平均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50页活动题资料,说出每一个字条的内容中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字条1说明气温与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字条2说明气温与 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字条3说明气温与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字条4说明气温与 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字条5说明气温与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请你任意说出一条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学“气温的变化”部分内容1读51页上面文字,气温的日变化是以年变化是以2、读图 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C,最低气温约C,日较差C。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主备人:______ 课型:新授时间:感知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点: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学习难点: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前置自学课本第56页至第58页内容问题:(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3)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4)、什么叫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5)怎样观测气温: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_____次,一般在____________ (6).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气温日较差。
(7).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月最高,____月最低;海洋上____月最高,___月最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气温年较差。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看课本P图3.12“气温日变化”。
思考问题:58(1)、横坐标轴表示_________时间,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_____,最低值是____,气温日较差是_______.2、课本P59图3.13“气温年变化”,思考问题:(1)、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2)、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_____,最低值是______,气温年较差是_______。
5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知识整理2 图2 强化训练(完成时间 15钟)1.下列说法是指天气的是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昆明四季如春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2、在以下的句子中,描述气候的是:A 、狂风暴雨B 、风和日丽C 、烈日炎炎D 、四季如春3. 对下图为某地区的天气状况,说法正确的是19℃~22℃A.小雨转晴,夜天最高气温22℃,白间最低气温19℃B.晴转小雨,白天最高气温22℃,夜间最低气温19℃C.小雨转晴,白天最高气温22℃,夜间最低气温19℃D.阴转晴,夜间最低气温19℃,白天最高气温22℃4.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5、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A.12点B.14点C.13点D.11点6、一年中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南半球出现在A.七月B.一月C.八月D.二月7、下列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A.纬度越低,气温越低B.同纬度海洋与陆地气温一样C.地势越高,气温越低D.人类活动不会影响气温8、5.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因素的影响B .海陆因素的影响C .洋流因素的影响D .地形因素的影响9、当一个城市的年气温曲线起伏很大时,说明该城市A 、风沙很大B 、年降水丰富C 、季节变化明显10、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原因是A 、海陆因素B 、纬度因素C 、地形因素11、七大洲中最冷的是A 、 北美洲B 、 南极洲C 、 非洲12、(1)A 表示的气候带是_______带,B 是_______带,C 是_______带。
(2)年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各月平均气温在_______度以上。
(3)B 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是_______度, C 地是_______度。
(4)B 地最热月的平均气温是_______度, C 地是_______度。
课题: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冷水中学七年级地理学案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会读气温曲线图。
3.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习内容】一、气温的变化1、各小组之间讨论早晨上学时和中午放学时气温的变化和自己的感受,并做出总结。
【自主学习】2、自主学习课本53、54页,完成下列填空。
①气温:是指,单位是,读作。
②气温的观测:将放在距离地面的内,观测得到。
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测量,一般在北京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通常要用到一天中的和,还要使用、和。
④气温的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
⑤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气温日较差。
⑥气温年较差⑴北半球陆地最热月为,最冷月为;海洋最热月为,最冷月为。
南半球相反。
⑵一年中与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⑦海陆温差比较:由于陆地升温,降温也;海洋升温,降温也,所以陆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合作探究】根据下面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①根据下列数据绘制昆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16 19 22 24 25 27 28 27 26 23 20 18②北京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昆明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
③两地中,的各月气温相差较大,最高月平均气温是,最低月平均气温是,气温的年较差是。
④北京的气温年变化规律是。
⑤北京和昆明两地中,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⑥人们常说昆明“四季如春”,你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吗?【课堂小测】一、选择题1、“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2.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A.气温日较差B.气温月较差C.气温年较差D.气温季较差3.某地气温年较差是指()A.某地一年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之差B.某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C.某地七月的月平均气温和一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D.某地夏季的平均气温与冬季的平均气温之差4.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A.中午12时B.上午10时C.午后2时D.午后4时5.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时刻(时)8 14 20 2气温(℃)7 18 15 4A.10℃B.11℃C.12℃D.13℃6.南半球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A.一月B.二月C.七月D.八月二、读图题1.绘一绘(根据我国某地全年气温分布资料,绘出该地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回答: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7.6 9.5 12.6 16.1 18.9 19.6 19.7 19.1 17.5 15.0 11.3 7.9该地最有可能是。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学案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基础知识1.气温是指的温度,日平均气温是指内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除此外还有年平均气温2.气温的变化包括和。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叫做。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海洋上,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南半球相反。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
3.等温线:把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叫等温线,一般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
4.世界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二、典型例题1.读某地某年的气温数据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根据资料绘制洛杉矶的气温曲线图。
(2)该地最热月出现在_____月,最冷月出现在______月,气温年较差为_________℃。
(3)由资料可以判断洛杉矶位于________(填“南半球”或“北半球”),简述判断依据。
(4)归纳此地的气候特点:夏季_______,冬季______。
2.读“甲、乙、丙三地各月气温的变化图”,(1)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地,全年气温都低的是____地。
(2)甲地气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乙地气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丙地气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乙、丙两地位于北半球的是___,位于南半球的是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在五带中的________,乙在五带中的_________,因为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在五带中的_____,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
读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区域可能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4.此时北半球正处于()A.夏季B.冬季C.秋季D.春季如图为世界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单位:℃)。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这一主题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气温变化的能力,形成科学的空间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探究态度。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学会描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形成科学的空间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探究态度。
三、评价任务1. 基础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气温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技能评价:通过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评价其分析数据和描述变化的能力。
3. 应用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计,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新课学习:(1)讲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单位。
(2)通过图表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3)学习气温的分布特点,讨论气温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绘制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并分享分析结果。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气温基本概念及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某一地区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分析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3.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七、教学资源与建议1. 教学资源:准备气温计、气温变化曲线图、地理地图等相关教学工具和资料。
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复习学案
【复习导航】
1、 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从图上总结出气温的变化规律(重点)
2、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根据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重点
【网络构建,基础知识一】
【问题引导,重点交流一】
一、以下表中气温数据是小张同学在某天对气温进行四次观测记录的气温数
(1) 小张同学漏填了两个时间请你帮他填完整。
(2) 计算该天的日平均气温
二、1、同桌合作:判断此图所在的半球及海陆
(南半球?北半球?)(海洋?陆地?)
2、量算:该地所表示的地区的气温年较差?
三、(小组合作)读某地7月份的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B、D两地的气温是否相等
(B=D 、B﹥D、B﹤D?)
(2)判断此地位于所在的半球?
(南半球、北半球?)
(3)B所在的区域属于陆地还是海洋?
D所在的区域属于陆地还是海洋?
四、造成峨眉山和重庆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达标检测,能力提升】
1、“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反映了该地:()
A.气温年较差大
B.气温日交差大
C.日平均气温高
D.日平均气温低
2.图中甲乙两地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
A.1月和2月B.2月和1月
C.8月和7月D.7月和8月
3.山麓地带(海拔100米)气温是20℃,山顶(海拔1500米)的气温约是:( )
图5
A.11.6℃
B. 28.4℃
C. 8.4℃
D. 10.4℃
4.读杏花开放盛期等值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各城市中,杏花开放最早的是,约为日;开放最晚的是,约为日。
(2)图中的等值线反映了杏花开放盛期的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把这种规律总结出来。
.
(3)除了杏花开放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现象具有类似的分布规律,试举一例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