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知识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500.21 KB
- 文档页数:16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第一、词法一、古今异义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2、使动用法火尚足以明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三、一词多义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四、虚词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乃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二、句法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谓前洞也。
第三、难句翻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三、文学文化常识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游褒禅山记》是文言文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对《游褒禅山记》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游褒禅山记》的作者《游褒禅山记》是唐代诗人、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他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王之涣以清新脱俗的文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成为了他作品的特色。
二、《游褒禅山记》的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之涣游山的心情和感慨的记录。
褒禅山位于今天的江苏扬州市,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王之涣在登山时,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山水风景,更体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三、《游褒禅山记》的主要内容《游褒禅山记》通过描写王之涣登山的经历,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感悟。
文中既有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王之涣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追求内心宁静与舒适的向往。
四、《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特点《游褒禅山记》以清新淡雅的文风著称,展现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句式简练:文中运用了很多短句和简练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显得简洁明快。
2. 字词精准:文中运用了不少精准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句法灵活:文中运用了多种句法结构,既有长句、并列句等,也有排比、倒装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五、《游褒禅山记》中的主题与思想《游褒禅山记》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追求内心的宁静:王之涣通过游山的经历,表达了对宁静与舒适生活的向往,倡导人们从外部的喧嚣中解脱出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2. 反思人生短暂:王之涣在观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深感人生易逝和时间的限制,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3. 崇尚自然和谐:王之涣赞美褒禅山的自然美景,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呼吁人们学会静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以他游玩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游褒禅山记》的背景知识1.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褒禅山:位于湖北省黄陂县,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禅山”之称。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1.游览褒禅山的经过:苏轼先是在长江上游历,欣赏了长江流域的美景,然后登上褒禅山,游览山川美景,感叹山水的壮丽和瑰丽。
2.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苏轼以绘画的手法描绘了山川风景,赞叹了壮丽的云海、秀丽的峰岭、奇特的石头等。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享受山水的美景会给人们带来宁静和快乐。
3.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游览山川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就如同登山一样,需要攀登和克服困难,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同时,他也提出了追求自由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三、文章中的重要意象1.云海:云海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云雾的美丽和神秘。
苏轼形容云海如织,氤氲宛如仙境,使整个山水景色更加幻化和壮丽。
2.泉水:泉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清澈的水源和生命的源泉。
苏轼对泉水的描绘充满诗意,赞美泉水的清澈和快乐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石头:石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坚毅和刚强的品格。
苏轼形容石头如奇山异石,有着令人惊叹的造型和神奇的力量,寓意着人生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四、文章的主题思想1.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赞叹:苏轼通过赞美褒禅山的山川美景,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需要人们去欣赏和珍惜。
2.对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观的探索:苏轼通过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阐述治学处事的道理,给后人以诸多启示。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2、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字词解释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谓,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3、而卒葬之:卒,最终。
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屋舍和坟墓。
6、距其院东五里:距,距离。
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8、有碑仆道:仆,倒。
9、其文漫灭:漫灭,模糊不清。
10、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
1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谬,错误。
12、有穴窈然: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1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见到的景象。
16、有怠而欲出者:怠,懈怠。
1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18、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
19、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右,周围。
20、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21、方是时:方,当、正在。
22、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2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2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X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X 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挖掘与运用素材开发《游褒禅山记》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
”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角度点拨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自信”、“盲从”“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
精彩运用引用思辨型——(提示: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
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议论抒情型——(提示:广征博引,围绕话题,文采斐然)“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
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游褒禅山记知识点(2)(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3)(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引言《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人、政治家苏洵的一篇随笔。
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游览禅山的经历,并借景抒怀,抒发了他对自然、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中涉及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二、景观描写《游褒禅山记》中以描写景物为主线,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对禅山各处景点的描写尤为精彩和生动。
比如,黄钟毁弃,破瓦颓垣。
草木尽枯,山行依然。
这段描写以枯寂、凋零的环境为背景,将人们的荣辱得失与自然的循环相对照,彰显了禅山的静谧和空灵。
三、修行与心境《游褒禅山记》中,苏洵通过对禅山的游览,展现了他对修行和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几个核心概念:1.禅山:禅山是修行的地方,也是禅宗信仰的源头。
苏洵在文中借景抒发自己对禅修的向往和思考。
2.寂静:寂静是禅修的重要境界,也是作者渴望达到的境界。
通过对禅山中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寂静的内涵和重要性。
3.自然界:自然界是修行者学习的对象,也是人们解脱心灵束缚的归宿。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自然的恢弘和无垠,并通过与人类的荣辱得失相对照,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钦佩。
四、人生与命运《游褒禅山记》中,苏洵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写和对修行心境的反思,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1.人生短暂:苏洵通过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揭示,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提醒读者要珍惜时间,过好每一天。
2.人事无常:人事无常是苏洵在文章中多次反复强调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应当以平常心应对各种困境。
3.功名利禄:苏洵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比较淡然,他认为这些并非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而修身养性才是人生真正的追求。
五、修身与教育《游褒禅山记》中,苏洵还对修身与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几个关键观点:1.修身养性:苏洵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核心任务,而功名利禄只是表面的追求。
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人们修身养性的倡导和推崇。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第一篇:《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1、素材积累(1)作者文章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以文章中的第3段为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知微见著,很多大道理往往存在于细微的事物之中,要善于发现和思考。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世间美好的风景常在路途险远、人迹罕至之处,只有不畏惧艰辛的人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相关的文段和观点作为作文的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但要注意引用贴切和恰当,紧扣话题并与之相呼应才能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
(2)积累课文中出现过的哲理故事或文章表述的事例如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并复习:本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提出了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2写作例析(1)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
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2)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3)、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故事描绘了作者到褒禅山游玩的经历,表达了对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完整归纳:1. 山水描写:故事以描写褒禅山的山水景色为主线。
作者通过对山川、瀑布、峰峦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山水的壮美和奇特之处。
2. 文人意境:在描写山水的基础上,杨万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幽雅的文人意境。
他通过对景物的凝视和内心的感悟,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角色塑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通过他的视角和情感,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以自我为中心塑造角色,展示了一个文人在山水间的游玩和感悟。
4. 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儒家文化作品,强调了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在山水间寻找灵感和思考人生,表达了自然与人的互动与依存。
5. 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抒发,作者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重要性。
6. 艺术手法:《游褒禅山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散文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它以行文自由、锦绣多彩的描述特点为主。
作品结构松散,不拘泥于严谨的叙事框架,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自由度。
总而言之,《游褒禅山记》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儒家文化的修养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