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的歌:(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31
“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及答案第一篇:“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及答案献给母亲的歌1、道不尽母爱(1)你知道的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有哪些?各举2个例子。
散文冰心的《繁星春水》《爱的教育》诗歌孟郊的《游子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小说高尔基《母亲》歌曲《妈妈的吻》《七子之歌》《党啊,亲爱的妈妈》(2)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有哪些?举2个例子。
孟母最知书达理的母亲岳母最爱国的母亲佘太君最坚强的母亲邓颖超最博爱的母亲(3)写2个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4)写一个动物母亲的感人的事迹。
(5)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写出具体的活动方案。
方案见后2、你了解自己的母亲吗?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母亲。
3、母亲除了指自己的妈妈之外还有哪些寓意?祖国,故乡.“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及答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恩深似海,终生难报还。
今年的5月13日是母亲节,班级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班会的气氛,请你写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
(不得引用材料中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下面是本次班会的活动环节,请补全所缺的环节。
(3分)环节一:开场白环节二: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____环节四:_______________ 环节五:家长代表发言环节六:班主任总结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父母给了我们全部的爱,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请你确定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具体方式。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班级打算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班会,小静觉得妈妈衣着土气,不够入时,不想让她来参加,对此,你打算怎样劝说小静改变主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示例一: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案例八年级一、活动背景分析: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世间至尊至圣的感情。
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
回首往事我们才盘然醒悟,母亲做的件件小事都蕴含着浓浓深情。
“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
针对洪山镇中心学校是农村初中,父母很少与孩子展开交流以及独生子女自我意识严重,缺乏感恩心理的现状,希望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二、活动时长及活动目标:1、活动时长:1—2周2、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与母亲有关的诗词文艺作品歌曲成语俗语等;·了解母亲节(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品质。
·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展示、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母亲,进行母爱情感熏陶与爱心培育,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理性的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三、活动准备:教师准备:1、事先将学生分好组,分好工,以便活动时分组有目的性地调查。
2、制作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3、设计活动方案。
学生准备:1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首先选出小组长,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2收集整理与母亲有关的诗歌文艺作品俗语等。
四、活动过程:阶段一:确定主题,制定方案(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母爱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人的本性。
2、欣赏课件(与母亲的相关图片)。
设置音乐背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感受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歌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献给母亲的歌》2. 歌曲:《妈妈的吻》3. 实践活动:制作母亲节礼物三、教学重点1. 诗歌《献给母亲的歌》的欣赏和理解。
2. 歌曲《妈妈的吻》的学唱和表演。
3. 母亲节礼物的制作和表达。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献给母亲的歌》的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 歌曲《妈妈的吻》的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3. 母亲节礼物的创意和表达。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献给母亲的歌》的意义和欣赏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歌曲《妈妈的吻》的唱法和表演。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母亲节礼物,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二、诗歌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献给母亲的歌》,并解释诗歌的意义。
2. 学生跟读诗歌,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三、歌曲学唱(10分钟)1. 教师示范歌曲《妈妈的吻》,并教授歌曲的音准和节奏。
2. 学生跟唱歌曲,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吻的温暖。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制作母亲节礼物的创意和表达。
2. 学生动手制作母亲节礼物,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诗歌和歌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献给母亲的歌》和歌曲《妈妈的吻》。
2. 学生分享自己制作母亲节礼物的体会和感受。
二、诗歌理解和表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献给母亲的歌》的意义。
2.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教案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一教育目的: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母亲,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尊重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培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学习写人记叙性文章的写作。
三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四教法设计:活动讨论创设情景五学法指导:讨论六教具使用:常规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板书设计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九教学步骤(一)活动设计:道不尽的母爱1、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2、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5、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2、然后将你找到的内容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并为它们写上简明的文字说明:你为什么选择它?这一内容何处打动了你的心?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3、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方面资料搜集展示的同时要求他们能朗读自己写下的文字说明。
例如: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文章,我们先从朗读的各项要求给他进行了点评,然后他再朗读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简短说明:“这篇文章让我想到我母亲曾经打我的经历,当时和事后我一直都在心里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后来我看到这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我仿佛一下子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
俗话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我的母亲也一定如此吧。
”我对他这段话的点评是,能由此及彼进行了联系,并真实地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同时体会到“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深沉母爱,实属不易。
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并通过为你选择的信息写作简短文字说明的练习,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解读、思考、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写作训练的方式。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与分析1.1 教学背景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献给母亲的歌》,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强调母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意义。
1.2 教学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法。
探讨学生对母亲的认知和感受,以及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目标与内容2.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与母亲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感恩之心,学会关爱和尊重母亲。
2.2 教学内容介绍与母亲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母亲”、“妈妈”、“母爱”、“感恩”等。
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献给母亲的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3.2 听力活动播放与母亲相关的歌曲或音频材料,让学生听后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
3.3 口语表达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4 阅读与写作学生阅读关于母亲的文章或故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母亲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推荐与母亲相关的歌曲、音频材料、文章或故事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母亲的手工制作、绘画或其他艺术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母亲节特别活动在母亲节当天,组织学生为母亲准备特别的礼物或活动,如手工制作、写信、制作卡片等,让学生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2.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歌曲、诗词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3.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献给母亲的歌》歌词学习与传唱。
2. 诗词《游子吟》鉴赏与仿写。
3. 母亲节主题的手工艺品制作。
4. 母亲节的由来及其意义介绍。
5. 亲子活动方案设计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歌曲《献给母亲的歌》的学习与传唱,诗词《游子吟》的鉴赏与仿写。
2. 难点:理解母亲节的意义,设计并实践有效的亲子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氛围中学习。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母亲节为主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学习歌曲《献给母亲的歌》,了解歌曲的背景,学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对母亲的爱。
3. 欣赏诗词《游子吟》,解析诗词意境,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4. 介绍母亲节的由来及其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母亲节的重要性。
5. 设计亲子活动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感受与父母共度美好时光的重要性。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献给母亲的歌》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旋律演唱等方面。
2. 学生对诗词《游子吟》的理解和仿写能力,通过作业批改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3. 学生对母亲节意义的理解和亲子活动设计的创新性,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歌曲《献给母亲的歌》音频资料。
2. 诗词《游子吟》文本资料。
3. 母亲节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4. 亲子活动指导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母亲节的意义,学习歌曲《献给母亲的歌》。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设计一、案例描述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藉,母爱值得讴歌,因为它开垦了生命的荒原;母爱值得书写,因为它展示了生命的魅力。
教会学生将感受到的母爱淋漓尽致地加以传达,是对其灵魂的烛照与洗礼,是对高尚精神生活的展示。
这节综合性学习展示课,通过“看不了母爱的世界”、“品不完身边的母爱”、“诵不尽文学的经典母爱”、“发自肺腑的母爱感言”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唤起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报答,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并且在感受体会的同时充分地表达亲情,用心与心的交流完成一次高尚的精神之旅。
二、上课过程1、看不了母爱的世界师:(大屏幕播放歌曲《念亲恩》MTV)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
生欣赏歌曲。
师:这首歌是唱给谁的?生(全体)父母。
师: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紧密的人。
当我们思念家乡时,当我们身处困境时,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
现在,让我们再次融入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说明】大屏幕在显示完标题“献给母亲的歌”后,接着显示第一环节标题“看不了母爱的世界”。
师:请大家看屏幕,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屏幕上依次出现的是《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唐山大地震时一位母亲用血哺育初生女儿的故事,歌曲《天亮了》的背后故事以及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
生选取一两个角度谈感受。
师:一句歌、一盆洗脚水、一句话,它们只是生活中的细节,却都能产生让人流泪的冲动,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人类表达母爱,关注母爱,尊重母爱,尽管方式、手段各不相同,但母爱是人类永恒的爱,永恒的话题。
【说明】学生是从局部某一点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将母爱的认识定格在具体的动作、语言等表现上,这是很好的思维方式,教师适时地作整体把握和提炼小结,能及时将学生的感受加以扩充、提升。
2、品不完身边的母爱师:刚才感受的是别人的母爱故事,十几年来,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是否真正体会到了呢?【说明】大屏幕显示第二环节标题“品不完身边的母爱”,要求学生撷取记忆中关于母爱的最美的一瓣,用动情的语言说出来。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歌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学习相关诗歌和歌曲,培养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学习诗歌:选取一些经典的母亲相关的诗歌,让学生朗读、理解和欣赏。
学习歌曲:选取一些感人的母亲相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学和演唱。
创作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制作小礼物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韵味。
歌曲学习:通过聆听和演唱,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创作展示:通过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和歌曲:选取一些经典的母亲相关的诗歌和歌曲,用于学习和欣赏。
写作和绘画材料:提供纸张、彩笔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创作表达。
3.2 教学材料诗歌和歌曲的文本: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欣赏的诗歌和歌曲的文本。
创作展示板:用于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表达中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4.2 教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提供改进建议。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为母亲准备特别的礼物。
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课堂展示,共同分享学生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母爱在其他形式中的体现,如家庭、社会等。
综合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
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利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
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
“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
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
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
只是举例,旨在提示。
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
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
献给母亲的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XX课件《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徐金奎一活动策划依据:《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活动实践课。
结合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在学习名人关于母爱文章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
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活动感触亲情,进而写出优秀作品。
骆驼坳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经常劳作在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寄宿生,每周回家一两次,很少有机会与父母倾心交流,难免产生隔膜,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感情的契机。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领会课文中关于母爱情感的文章,加上他们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只要他们能按要求去认真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体会,在指导感悟交流中体会母爱及其内涵。
二整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设想:学生准备:第一大组的学生每人寻找一首诗以表现母爱为主题的诗词或歌曲,并用毛笔写在八开的纸上。
歌曲可以现场演唱。
第二大组的学生搜集整理新闻媒体报道的或自己听说到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第三大组寻找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有关介绍或图片。
第四大组搜集与母亲有关的成语格言俗语谚语等。
教师准备:恰当布置教室,把有关的表现母爱题材的图片,学生写的诗歌挑好的作品张贴在墙上,制造氛围。
准备胶水,把第一组学生抄写的典型的诗贴在前面的黑板上一两首。
准备几本练习本作为奖品。
第三大组关于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资料比较难找,教师要准备几则资料来补充。
活动目的: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进行母爱情感熏陶与爱心培育。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
活动要求:课前利用近一周的时间,观察并记录母亲为你所做的一切,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走进母亲的生活,认识母亲平凡背后的伟大。
《献给母亲的歌》语文综合实践课教案 (七年级)《献给母亲的歌》语文综合实践课教案 (七年级)「篇一」一导入出示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谁能说说这则短信是在什么境况下出现的。
过渡:是啊,这样的一则短信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母亲形象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邹韬奋一起走近他慈爱的母亲。
二读一读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然后以这样的句式告诉大家:读了(事),我看到了一位母亲。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交流评价三悟一悟请快速阅读这四个片段,找出最让你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并批注让你动情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比如语言、动作等)或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入手,写出是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批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评价出示名言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法国)讲述老师自己回忆的有关母亲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感受的母爱,也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口头表述出来。
五写一写编写一则发给母亲的手机短信,借它来传递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情思,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与感激。
字数:100字左右。
六结束语推荐阅读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茵》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献给母亲的歌》语文综合实践课教案 (七年级)「篇二」学习目标: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重难点: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一、歌曲激趣、引课题: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
《献给母亲的歌》语文综合实践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献给母亲的歌》语文综合实践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1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化中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培养学生尊敬和感恩母亲的情感。
2. 学习和领会“家国情怀、感恩敬老”的主题,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发展。
3.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母爱”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理解原著中古文的含义及其间接到达的目的。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幻灯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从而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献给母亲的歌》。
(二)阅读1. 学生在看完课文后,可以自行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数分钟后,老师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表意见。
2. 在全班学生理解原著中古文的基础上,教师耐心地讲解原著。
在阅读中,老师要多问学生感受,确认他们是否理解了作者的用意。
3. 老师带领学生读《献给母亲的歌》,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含义,以及母亲对孩子的深沉情感。
(三)课文欣赏1. 注意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导他们从诗中提取感人的语言,如何才能体现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醒学生尝试从诗中寻找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2. 老师可以逐一解释诗中的难词,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意境。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在这首歌曲中是怎样的角色,以及出现的意义。
(四)评论1. 用学生从事独立思考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诗歌的基本理解,同时开启评论的讨论。
2. 鼓励学生发表对这首歌的感觉,例如,它是否令人感动?它是怎样的激励?3. 引导学生思考“母爱”在他们生活中的真实含义,让他们体会到母亲之爱的深度和重要性。
(五)延伸活动和彩虹工作1. 推荐学生材料: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各自忙碌,忽略了家庭在情感和互动中的意义。
为了深化今天的教学内容,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亲情、友情等主题的作品,促进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以及与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事物的价值。
人教八下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活动目标】1.查询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了解母爱的多种形式,继续培养查询资料和整合资料的能力;继续培养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3.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爱‖的内涵。
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时间安排】1.课外时间:两周。
2.课内时间:2课时。
【活动流程】〖准备阶段〗教师:①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简单指导,准备声像资料,营造活动氛围。
②设计活动评价表。
学生:①自愿分组,选好组长,讨论活动计划。
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活动阶段〗一、深情导入: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
今天我们就要唱一曲献给母亲的歌。
学生主持人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
(背景音乐起)二、道不尽的母爱(一)故事1.引导:撷取记忆中关于母亲的最美的一瓣,用动情的语言说出来。
请将你所知道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一讲。
2.师可以先讲两个故事作引导和示范。
故事一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
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一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
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
母亲知道她是饿了,忙开怀喂奶。
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
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
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
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
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故事二有个国家地震,母亲和3岁的女儿不幸被埋在废墟里,一耽误就是好几天。
救护人员找到时,女儿已经死了。
母亲并不知道实情,死死扛着一块摇摇欲坠的楼板,她顽固地认为,自己扛着的这块楼板若坍塌下去,将会夺走女儿的生命。
初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一、案例内容(一)活动背景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安排在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概括、交际、表达等语文能力。
我们学生现在升学竞争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虽然大部分学生与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很少有机会与母亲倾心交流,又正值青春叛逆期,母子(女)之间难免产生隔阂。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增加母子(女)感情的最好契机。
本次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策划,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进一步对母爱作理性的思考。
(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三)活动构想活动班子全班成立4个组,即“感受母爱”组、“亲近母亲”组、“感恩行动”组。
小组分工1、感受母爱组:由语文科代表负责,小组成员自主分工搜寻有关母爱的格言诗文、故事及图片。
2、亲近母亲组:由学习委员负责,小组成员回家搜集能体现昔日温馨的老照片,并回味生活,动笔叙写讴歌温暖时刻。
3、感恩行动组:同学各自做一件感恩母亲的事情,并准备交流感想,或准备对母亲说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
材料准备1、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杂志、相册、画册等资源,搜集资料。
①、歌颂母爱的歌曲②、描写母爱的诗歌、格言及散文等文学作品③、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④、展现母爱的绘画、摄影、电影、广告、图片等2、学生做一件孝敬母亲的事,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准备交流。
3、叙写展现母爱的温暖片段活动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活动时间:5月活动人员:初二(3)班全体学生及部分任课老师(四)、活动流程环节一感受母爱(活动开始放《妈妈的吻》作为背景音乐,创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