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556.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运用示意图,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重难点)一、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2.地质作用⎩⎨⎧a 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 +c 表示外力作用d 表示变质作用e 表示重熔再生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1)内力作用都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2)太阳辐射能是所有外力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
( )(3)山地的“身高”降低都是由外力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 )(4)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幔。
( )(5)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提示】(1)× 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三种表现形式,其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中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3)× 许多山地的高度降低原因有两种,一种原因可能是因地壳下沉运动导致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外力中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4)√ 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5)× 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估测,黄河每年将16亿吨的泥沙输入下游。
大部分注入渤海,为什么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示】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地壳下沉使渤海变深,正因如此,渤海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归纳总结]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但是一般体现在一定时期以某种地质作用为主,在判断地表形态(地貌)形成原因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步骤判断排除法。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半径即“可见宇宙”半径:约150亿光年。
宇宙是一个物质世界,由各种天体组成。
2、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通称天体。
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①天体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实验室等天体判断:空间位置,物质形态,运转轨道;②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 ③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总星系≠宇宙河外星系不是只有一个;** ④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地月系中心天体:地球二、太阳1、太阳结构:及其特征2、太阳辐射的影响:能量来源日核里的核聚变反应 4H—>He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能量来源、维持地表温度;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光热资源;与岩石风化有关;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直接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其相关应用;间接能量来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3、太阳活动的影响:*1)黑子(光球层,比周围区域温度低),影响地区降水进而影响气候;2)耀斑(色球层,短时内突然增亮):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暂时失效;3)太阳风(日冕层,带电粒子),使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4、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三、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运动特征:与其他七大行星类似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结构特征:与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相同;**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物质*原因: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的自转绕转轴: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速度:1、角速度规律:除南北极点外,全球相同15°/h 线速度规律:赤道最大向南北两极递减,极点为0二、地理意义(一)产生昼夜交替昼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照得到一面;昼夜交替:原因: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 24h(太阳日);晨昏线判断:①先确定地球自方向;②由黑夜变为白天的半圆弧叫做晨线,由白天变为黑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2、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3、软流层:4、岩石圈:5、地球的外部圈层:二、三大类岩石1、按成因分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沉积相:变质岩:[理解—要点突破]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12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能量来源)划分:[理解—要点突破]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5.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 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 .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 .温度降低,压力降低6.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②B .③C .④D .⑤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据此完成5~6题。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考向2 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2018·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
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
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41】(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a.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板块构造学说:发展: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岩石圈物质是怎么循环的岩石圈的主要特点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范围是从上地幔软流层向上至地表的由岩石组成的空间,包括地壳。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岩石圈物质是怎么循环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
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
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著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沉积岩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变质岩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新岩石。
和前两类岩石主要区别是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其主要特征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
常见的变质岩如由方解石或白云石重新经过结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页岩和粘土经过变质而形成原解理状的板岩,由片状、柱状岩石组成的片岩,多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变质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等。
3-1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选择题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
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⑥——Ⅰ
解析图中的地质作用分别为①沉积作用、②重熔再生、③上升冷却凝固、④高温高压、⑤变质作用、⑥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昆仑玉、大理岩同属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
生物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1.D 2.A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A.背斜,山脊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D.向斜,山谷
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第3题,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判断该地地表形态是山谷。
第4题,该地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 3.D 4.A
读右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变化过程最有可能的是
A.沉积岩的形成过程B.岩浆的形成过程
C.变质岩的形成过程D.土壤的形成过程
6.图中ab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可信的一组是
A.a—砂岩b—砾岩c—板岩
B.a—沉积物b—沉积岩c—新岩浆
C.a—有机质b—风化壳c—岩石
D.a—石灰岩b—大理岩c——岩浆
解析第5题,该图表示了两种岩石接触的地方形成新的岩石,因此该图最有可能是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第6题,石灰岩与岩浆接触的地方受热变成大理岩。
答案5.C 6.D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
C.④②①D.④①③
8.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解析第7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形成陆地;地下石灰岩层遭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随着地壳进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下,溶洞内部形成石钟乳、石笋等。
故D正确。
第8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浅层石灰岩层,湿热的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由于该地貌地区地形崎岖,岩层破碎,地表水贫乏。
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7.D8.C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
A.④和⑤B.①和⑥C.①和④D.③和⑥10.下列岩石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
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
解析第9题变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图中与变质岩相连的过程有3个,而过程④只能是变质岩经高温熔化作用成为岩浆,所以③和⑥是变质作用。
第10题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它是伴随沉积岩形成过程而被保存下来的,所以只有在沉积岩中才有可能找到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答案9.D 10. A
泥石流是携带有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方向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下图为泥石流灾害严重的某村庄周边地形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上图中影响该村庄泥石流的集水集物范围最可能是()。
A.E-J-K-L B.L-K-I-M
C.E-G-H-I-K-L D.E-F-G-H-I-K-L
12.上图中①—④若为植被破坏同等严重地区,且面积和土质状况基本相同。
据此推测,暴雨发生时,会影响该村庄且泥、石等物质产生量最多的可能是()。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13.下图是上图中甲—乙之间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P类岩石的成因最可能是()。
A.岩浆喷发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D.侵蚀作用
解析第11题,图中影响该村庄泥石流的集水集物范围,也就是村庄上游分水岭分隔的流域,大致可以判断出C项正确。
第12题,植被破坏相同,面积和土质状况相同,暴雨发生时,产生影响村庄泥、石等物质最多的是②处,该处坡度大,侵蚀程度大。
第13题,P处岩石在沉积岩和岩浆岩之间,最有可能为变质岩,受到内力作用和变质作用而形成。
答案11.C12.B13.C
某河段示意图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15.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B.含沙量
C.汛期D.流量
解析第14题,因为该河地处北半球,由等高线凸出方向确定,河流流向应自北向南流。
右岸冲刷较强烈,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就应位于地势平坦的堆积岸。
第15题,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并形成高山和盆地。
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
答案14.B15.A
二、综合题
16.读下面两图,回答。
(1)40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自然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简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
(2)我国东北部的7月等温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太原和石家庄纬度相当,但7月气温差别较大,简析其原因。
解析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在对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递减,因此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
同一纬度,地势高的地区,温度低。
答案(1)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
(2)气温和地壳厚度都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其等值线延伸方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
(3)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石家庄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气温高。
17.下面是“地面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读后回答:
(1)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岩石、岩浆或碎屑物质。
请将各字母表示的地理名称写在下面相应空格里。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图中各数字序号分别表示各箭头的地理意义(作用),请分别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3)A的发源地是________,如果它在地壳中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如果它直接到达地表以后才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
(4)有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结构、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岩石,这叫________岩,这个过程叫________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根据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即可判断。
答案(1)岩浆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2)冷却凝固地壳运动(隆起)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作用(3)地幔花岗岩玄武岩(4)变质岩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