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岭精美句子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点灯的人也是黑暗道路上的匆匆过客,他们每个人都把小火炬高举在头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路上点燃灯光,活着时无人知晓,工作不被重视,随即便像影子一样消失。
”(普鲁斯《影子》)哪一位天才领受过他那个时代的荫庇和恩泽?哪一块金子逃得脱灰尘的嘲讽与淹没?孤独而凄凉。
不记名的遗产……这类道路从来就这样。
许多年以后,碰到较公正或记性好的历史,或许子嗣们能从尖埃中救出他的著作……“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在十年之后蓦然回首,惊讶于顾准之先知,顾准之预见!而这个社会最需要思想家的时候,它产生的思想家即已被早早地扼杀了。
”(朱学勤《迟到的理解》)今天,当豪华的顾准《日记》、《文集》火爆书肆榜首,当遗产继承者们喜气洋洋活像哪家的“接收大员”——而不是些手捧骨灰盒的忍泪人之时,我感到恍惚、茫然、犹疑。
长歌当哭。
如此隆重的“隔世交流”何独体味不到悲剧思考的庄严、神性与感动?难道这就叫“幸运”——顾准的幸运还是子嗣的幸运?不公正之后的“公正”究竟有多大诚意偿还上时代的债务?其中包含着多少灵魂拷问和理性觉悟?未挖净的烂根是否仍在野地里暗恣汹涌……再比如,面对一场大火,如果不是为了将火除去,而仅仅是想从火里抢出点什么值钱的东西,此番英勇值得称道吗——这种“物质”的而非“精神”的做法!不要做只盯住遗产而不讲痛感的“遗孀”!否则,那罪一百年后仍是罪,假寐的灰烬伺机还要复猖。
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序言中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仅仅是:我们从未由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
”此语虽残酷,但对很多时代很多地方都是适用的。
多少耻痣在岁月淘洗中流失了它的“质”,多少悲剧被作践地“以旧换新”。
多像一个频频堕胎的妇人。
由于年轻时的荒淫无耻,当她真诚地想做母亲时,却落下个“习惯性”的病。
对于后世,对那些无辜被消灭的孩子,这个母亲,不——这个自私的妇人该作何忏悔呢?写下这个题目的冲动,缘于一幕偶得的画面。
晚上打开电视,见一部旧时西语片。
我视力不佳,不关心那些细匝的中文旁白。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领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1先讲个笑话。
一人号啕大哭,问究竟,答:把钱借给一个朋友,谁知他拿去整容了。
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
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样的心急,这样的驰往和刻不容缓,我深有体会。
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灰飞烟灭即一夜之间。
来不及探亲,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出一件遗物。
对一位孝子来说,不能送终的遗憾,会让他失声痛哭。
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我看到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开滦矿务局有带跳台的游泳池,有个带落地窗的漂亮大舞厅……”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
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1976年后,新一代唐山人对故乡几乎完全失忆。
几年前,一位美国摄影家把1972年偶经此地时拍摄的照片送来展出,全唐山沸腾了,睹物思情,许多老人泣不成声。
因为丧失了家的原址,30年来,百万唐山人虽同有一个祭日,却无私人意义的祭奠地点。
对亡灵的召唤,一直是十字路口一堆堆凌乱的纸灰。
一代人的祭日,一代人的乡愁。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
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是的,一千座镜像被打碎了,碾成粉,又从同一副模具里脱胎出来,此即“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下的中国城市新族。
王开岭经典语录名句
1、没有雪的冬天,还有季节的尊严吗?
2、没有合格的黑夜,也就无所谓真正的黎明。
3、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
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4、经典意味着最好的手艺,意味着里程碑的一去不返,也意味着让模仿者感到羞愧。
5、寂静是生命的内衣,给人以梦幻的温情;虚无如死气沉沉的蝉蜕,是没有动作的投降。
6、感动是一股带电的凉意。
是颤栗。
是那种浑身透明、毛孔张开--非要爱上点什么不可的感觉。
7、从易水河到咸阳宫,每一寸都写满了乡愁和永诀。
那种无人能代、横空出世的孤独,那种“我不去,谁去?”的剑客豪迈。
8、沧海一粟,云天一埃。
人类,不过是个偶然,不过日光和月光下的一群生命蝌蚪,不过是宇宙恩泽下的一条灵性的小溪,背叛了这一本分,才是悲剧开始。
…卑微,乃人类最大的美德。
或许也是最后的美德。
9、你说这世上先有傻瓜还是先有骗子?是骗子印证了傻瓜还是傻瓜激励了骗子呢?
10、你太浪漫。
不是生得太早就是太晚,不是太超前就是太过时了。
总之,不是时候。
桥是水的情书王开岭桥,水梁也。
——许慎《说文解字》在北方,有句长者讥笑后生的话:我吃的盐比你咽的粮多。
到南方,这话换成了: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南方水盛桥密,以桥佐证一个人的生涯和阅历,确不虚妄。
如小城绍兴,古誉“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至清代,尚存河道六十公里,湖池近三十,石桥逾二百。
再看那描绘城郭的古诗,无不渠满塘涨,水色烂漫——“据龙蟠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水之胜。
”(南京)“片叶浮沉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关。
”(重庆)“五岭北束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广州)“七条琴川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常熟)不过,前辈对小儿的上述矜夸,恐今后不宜说了。
因为水没那么盛了,水萎则桥颓。
况且,桥的含义也变了。
孩提时,我用蜡笔在纸上画桥,末了,总要在下方仔细描几条曲线,象征波浪。
近日观儿童画展,遇几幅桥,但觉哪儿不对劲,后倏醒:桥下无水!如今小儿画里,桥下已然旱地街衢,车水马龙。
白驹30年,桥的逻辑大变。
水纹,被时间的橡皮擦去。
回头想,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定式的:水生桥,桥生水;无桥之水和无水之桥,皆为残疾。
二者,天然即厮磨关系,仿佛姊妹,仿佛唇齿,仿佛伴侣。
也可以说,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
这天设地造的姻缘,不仅是我稚时的天真,也是几千年的风物常态。
《说文》云:桥,水梁也。
一句话奠定了桥和水的组合。
先人搭桥,最早以木,故落“乔”音。
山涧遇一独木,即显示此处并不荒凉,有人已来过。
后石桥渐多了起来,至明,文震亨《长物志》里说桥:“广池巨浸,须用文石为桥……小溪曲涧,用石子砌者佳。
”可见明人眼里,桥还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
这部爱情,这门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
许多古老的桥仍在,以碑的名义,曝晒于滩壁。
水已遥远,像传说,像呜咽的风。
桥,不再波粼荡漾,不再烟笼袅袅,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
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沧桑。
名家经典议论美段—-王开岭褪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动,剪掉了羽翼。
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狼吞虎咽,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变得可疑。
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到涛声,嗅不到海的气息了。
—-《从生命到罐头》一个人,无论多么新鲜的生命,如果在一个生存点上搁置太久,就会褪色、发馊、变质。
感情就会疲倦,思想和呼吸即遭到压迫,反应迟钝,目光呆滞,想象力如衰草般一天天矮下去。
-—《为何远行》世界经验已反复证明,最初创业者的一举一动于该国的体制定位及命脉走向是影响至深的。
就像锯在圆木上咬开的第一道裂痕、手术刀在体肤上划出的第一丝刃口,它涉关整场事业的成败。
—-《请想一想华盛顿》没有灵魂责任,没有对人的义务,没有为生命共同体服务的冲动,没有天然的反抗精神,一个人的激情、创造力和表现程度就会被削弱和压制,就不会诞生伟大的艺术和真正的思想,就不会有托尔斯泰和雨果,不会有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伟大的艺术,只能在常识性的精神劳动中产生。
——《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在俄国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如果缺少了高尔基这样的“知识分子良心”和“父亲"式的保护,如果没有那一声声“这不公正”的呐喊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营救故事,如果每个人都争着用文学和艺术去抱政治的大腿……俄罗斯,这个伟大的苦难民族—-她的文化名声和精神品格将遭受怎样的质疑,将被烙上怎样的耻辱标记?如果没有那些良知的在场和清醒见证,又怎会在剧痛中分娩出像《日瓦戈医生》般激动人心的作品?-—《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对儿童的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丑最愚蠢的表演之一。
而儿童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丧失,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
就像鱼塘鱼缸对鱼的犯罪,马戏团动物园对动物的犯罪。
我们还有什么可向儿童许诺的呢?人要长高,要成熟,但并非成熟就一定是成长。
有时肉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萎缩,人格变矮,梦想溜走了。
他丢失了生命最初的目的和意义,他再也找不回童年时那种纯真又极度本色和正常的感觉……“回家问问孩子们!”这并非一句戏言,一个玩笑。
王开岭古典之殇经典语录1.生活的坎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2.江山美如画,但我却无法分享这美景。
3.世事无常,何必执着。
4.青山依旧,几度春秋已逝。
5.繁花似锦,可我心却如刀割。
6.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7.心有不甘,命中却已注定。
8.人生若只如初见,何需悲伤。
9.东风未肯入画屏,只留柔情与旧梦。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人生得一知已足矣,何必贪求更多。
12.天涯何处寻知已,只愿相伴一生。
13.离别之际,泪满长衣。
14.一世情长,只为尘世俗事。
15.为何情深意切,却只换来岁月无情。
16.穿越千年,只为再次相见。
17.梦醒时分,却已逝去的容颜。
18.心有悲哀,却无人懂。
19.落日余晖,倒影在心头。
20.雨打梨花深闭门,只是枝头明月。
21.人生何须执着,顺其自然便是最好。
22.再无心动,只因你已不在。
23.古城落日,独影寻芳。
24.昔日情深,如今已成空。
25.世事如棋,一步错,步步错。
26.一壶浊酒,孤独醉人心。
27.临风独醉,不再问世事的千般苦涩。
28.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生如戏。
29.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3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1.人生若只如初见,又怎能负却此生情愫。
32.相思无力,梦境渐远。
33.青山依旧,秋水悠悠,岁月静好。
34.风花雪月,皆为情长。
35.痴情碎了谁人心,化作天涯海角一笑情。
36.梦里花落知多少,世间情长或已久。
37.情到深处自无言,默默守候岁月长。
38.一路风尘,只为与你相见。
39.春风十里,不如你眉梢。
40.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深意长。
41.苦涩的人生,只为与你相逢。
42.清风明月,皆因你而来。
43.情深深雨蒙蒙,无情却似风摧杨柳。
4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45.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悠悠岁月已逝。
王开岭古典之殇经典语录
1.“这个世界变得太快,眼花缭乱,来不及驻留,来不及回味,来不及告别
或回头再看一眼。
”
2.“现代鸡是在疯狂的植物神经紊乱中被速成的。
”
3.“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
逼得纷纷自杀,当天然之巍被夷为平地、化作砖头水泥,当世人和媒体眼中只剩下“珠峰”…… 8.是啊,既然殿堂紧闭,那就改宿乡墟吧,野舍虽简,却不失温暖。
”
4.“我从未在立交桥上散步过。
你没法和它交流,一句也不想说。
”
5.“过去养鸽子的人,对鸽子就像待孩子。
”。
“然而我认识他,这多么好啊”——读爱伦堡《人·岁月·生活》王开岭记住一些词,记住一些人和书的名字……会有助于生活。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透过眼前的浓雾而看到了远方”的人。
——题记清晨,在闪着鸟啼的薄雾中散步,当脚底明显地踩着软泥——这大地最鲜嫩的皮肤,她沾着露珠,像受惊的伤口微微发颤,你的心猛然揪紧,你会想起:下面,埋葬着诗人。
说话、欢笑、做梦、哭泣、歌唱、相爱……大地上一切被赋予了音乐性的元素,一切红蓝闪电般的激情移动,一切高亢而优美的舒展,皆和诗的灵魂有关。
只要一想到:我们正梦着他们的梦,主张着他们的主张,忧伤着他们的忧伤……只要一想到:我们正踩在他们曾踩过的地方,在他们尸骨的髓气和光焰之上,在昨天他们用不幸搭起的希望之上……就忍不住去俯吻那泥土:你好,寂静的兄弟。
“1922年,在特罗顿诺大街上我的公寓里,来了个陌生人,他用腼腆而高傲的声音说:我叫杜维姆。
当时我还没有读过他的诗,但内心里立刻一阵激动:站在我面前的是个诗人。
大家知道,世界上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极少,同诗人的会晤使你震惊……”“他爱树木。
我记得他的一首诗:他想在树林里认出将来替他做棺材的那棵……我瞧见树木时,心里便想起尤里安·杜维姆的那棵树。
他比我小三岁,却已去世多年。
然而我认识他,这多么好啊!”这是读《人·岁月·生活》最先翻开的部分。
待全部读完才发现:自己之所以深深接纳并爱上这部黑皮书,正源于它对“死”最温情、最恻隐和周致的“爱抚”,那种巨大的宁静之恸、笃厚的情谊、哀惋的凝注——就像一位修女对弥留者的送终。
这是个完全值得托付后事的人!他的真挚慷慨,他的忠诚宽厚,一点不吝惜赞美,一点不羞于对逝者的崇拜……对于“死”,这不是一个旁观者,他全身心地投入——仿佛水落在了水中。
那悲凉哽咽的文字,那浩瀚凛冽的哀容,若伏尔加冰河下的漩涡,若西伯利亚旷野惨白的月光——惟俄罗斯诗人的心中才缔结出如此磐重的冰凌。
作者简介:王开岭,男,山东滕州人,王开岭被称为中国青年思想家三架马车之一。
他是个用心灵说话的人。
著有想随笔集和文学评论集《激动的舌头》、《黑暗中的锐角》、《有毒的情人》、《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精神明亮的人》。
写作以关注体制文化和国民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性思考。
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指导《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24小时》等栏目。
人物评价: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
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
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
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
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
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
王开岭使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搬运其观点,但你无法模仿其纹理和气质,它不仅贡献了思想,还贡献了思想的最好的形式——摘自《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吴散人王开岭开始独自作战,他的价值指向,始终都在瞄准良知、正义和尊严。
这些本属常识范畴的东西,之所以被他频频提起,正是因了世人对它们的日渐疏远和淡忘。
王开岭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不满和忧虑,他以自己的激情赋予这些“词语”以血性,用自己的青春助延它们的生命,从而感召更多人的生命。
当人们沉浸在安逸里而日渐冷漠、麻木之时,王开岭们必然地出现了,一种抗争的姿态必然地出现了。
面对一颗正在滴血的心,他没有转身离去,而是勇敢地正视它,开始探察最深的伤口;当找到真实的伤口后,他没有保持沉默,而是激动地说出了它们……——摘自《王开岭思想随笔读札》—循着那样的声音–王月鹏寻找痛苦,剖析痛苦,医治痛苦,这无疑是王开岭的写作要义之所在。
王开岭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过一天吧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过一天吧生命是自然赋予的,我们有自然给的脑和手、基因和血液中的化学反应,可以说我们生命的百分之九十仍是自然的,只有百分之十是人为的。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这是《诗经·女曰鸡鸣》里一个场景。
两千五百年前的某日,天蒙蒙亮,一对新婚小夫妻的枕语不幸被偷听了,且给记录下来——“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我斗胆翻译一下:妻子拱拱丈夫,醒醒,鸡叫了。
丈夫伸懒腰,天才亮一半呢。
妻嗔道,别恋床了,你瞧天上的启明星多亮啊!丈夫一拍脑瓜,对,正值鸟儿起飞,我要赶紧去射猎!接下来,是一段甜蜜蜜的小情话:“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大意是:老公定能满载而归,我给你烹雁做菜,佐之美酒来干杯,愿咱俩白头偕老,你弹琴来我鼓瑟,生活多恬美啊!古人真聪明,竟从自然界请出公鸡来司晨,自己只管酣睡,误不了事。
这首《女曰鸡鸣》,我视之为历史上最纯真的婚姻个案。
感动我的,除了那田园诗般的恩爱,除了那娇慧的妻子,更有一点:和大自然同步的生活。
想起百年前梭罗的一句话:“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过一天吧。
”古代人的生活是与大自然携手同行的。
迎曦而出,沐夕而归;伴虫入眠,闻鸡起寝;循天时而动,不负光阴华灿。
天上阴晴圆缺、地上风吹草动,先人皆明察秋毫、奉若神诏。
原因在于,他们视己为自然界的一员,不寻特殊身份和待遇,不逾矩不越位,恪守生物本份,正像《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不负天,方不枉生。
幸福源于知天时、依天意、行天道。
《女曰鸡鸣》用小夫妻布了个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早才能持家。
除了生计安全,还有身体保健,听老天爷的没错。
古人细考了动物一天的表现,用“铜壶滴漏”的计时法,把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暗合十二生肖,既富情趣又含教益。
比如“亥时”,依现代时间算,位于晚9点至晚11点之间,该命名源于猪(亥即猪),此时的猪熟睡正酣。
没有雪的冬天,还有季节的尊严吗?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却缺乏自由感和生命性,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帝王陵……凸起的都太夸、太坚硬,硕大的体积,捆着一团空荡荡的腐气,太具物质的膨胀力,太具侵略性和彰显欲望。
总之,有一种疏远尘世的味道,虽威风凛凛,却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亲情,一点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反倒是给人落下个印象,那人的的确确熄灭了。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人多数时候都需要狠狠的推自己一把,要不真的颓废了,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还会做什么,成就什么。
没有合格的黑夜,也就无所谓真正的黎明。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累,却忘了为何出发。
——王开岭《古典之殇》
生计,像一场紧盯着地面的觅食,盯久了,人的目光会变得象鸡一样短浅、黏稠,体态也因贪婪而臃肿起来。
……是的我们必须仰望点什么。
必须时常提醒自己,让疲倦的视线从物面上移开,从狭窄而琐碎的槽沟里昂起,向上,向着高远,看一看那巍峨与矗立,看一看那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若每个人都坚持让自己的声音钻出身体,都以不亢不卑的行为和姿态,在天空中传播一种自由气息,这样生活就有望了。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我觉得,人类应干两件好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王开岭《谁偷做了夜里的”黑“》
一个人,无论多么新鲜的生命,如果在一个生存点上耽搁太久,就会
褪色、发馊、变质。
感情就会疲倦,思想和呼吸即遭到压迫,反应迟钝,目光呆滞,想象力如衰草般一天天矮下去……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信仰,始终代表一种指向终极的灵魂态势,一种精神奔赴性,一种上升的生存向度。
它象征着这样一幅情形:西绪福斯不断地把滚石推向山顶——虚无中超越虚无的努力,绝望中杀死绝望的运动。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越来越多的人,活得像一个人,像别人的替身。
越来越多的人生,像一场抄袭,像流水线肥皂。
——《在古代有几个熟人》
“死”本身是一种矗立,和“生”一样披覆尊严,它需要访问和垂怜,但拒绝轻薄和廉价的施舍。
你须仰望,须心存虔诚和敬意,你脚步要轻,灵魂要诚实,要以生命的名义献上一份寂静、一柱心香……因为那个人,那个与你一样有着头颅、梦想、悲欢、家眷和不尽情思的逝者,你们都是生命,都有着惊人相似的生命共性。
假如你实在做不到,无法献出这么多,那唯一的选择即远离,远离别人的不幸,免去打扰人家。
一个没有悲痛感的人,对悲剧采取缺席的态度,也算是良知了
——《精神明亮的人》
琐碎的利益和肤浅的享乐像白开水冲淡了灵魂的浓度,心的庄重和虔诚在逻辑上被消解了,他们再也端庄不起来、神圣不起来、峭拔不起来
——《从“高石之墓”到经典爱情》
让我们悄悄把尊严佩戴好。
——《颁发尊严》
现代人缺少什么?
缺少务虚的精神和理想主义,缺少血性缺少疼痛缺少玉石般的品格和誓言,缺少不畏势不重利不惜命的义气和骨钙,缺少赤裸的激情和专注的秉性。
甚至缺少眼泪。
——《从“高石之墓”到经典爱情》
世界变得太快,眼花缭乱,来不及驻留,来不及回味,来不及告别或回头再看一眼。
一眨眼功夫,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或收藏。
你跟不上,一个敏感者,一个心喜欢稳定和秩序的人,会痛苦,会失措和迷惘。
——《古典之殇》
那一天,“荆轲”——这个青铜般的名字,作为一枚一去不返的箭镞镇定地踏上弓弦。
白幡猎猎,千马齐暗,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寒风中那屏息待发的剑匣已紧固到结冰的程度,还有那淡淡的血腥味儿……连易水河畔的瞎子也预感到了什么。
——《精神明亮的人》
那折剑已变成一柄人格的尺子,喋血只会使青铜浸添一份英雄的光镍。
一个凭失败而成功的人,你是头一位。
一个因倒下而伟岸的人,你是头一株。
你让“荆轲”这两个普通的汉字——成了一座千古祭奠的美学碑名。
成了夜里最亮最傲的一颗星。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从易水河到宫,每一寸都写满了乡愁和永诀。
那种无人能代、横空出世的孤独,那种“我不去,谁去?”的剑客豪迈。
——《精神明亮的人》
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
——《精神明亮的人》
在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中,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评价是:"在这个国家里,人们不会欣赏早晨。
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像被斧头突然砍了一下。
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到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
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的早晨,怎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
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古典之殇》
人群是人的坟墓。
——《精神明亮的人》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要出发。
——《古典之殇》
故乡有个说法:天上几多星,地上几多萤。
所以,每捉了它,却不敢久留,先请进小玻璃瓶,凝神一会,轻轻吹口气,送它跑了。
我怕天上少了一颗星。
无人工照明的年代,自然界唯一的光华,唯一能和星星呼应的,就是它了。
——《古典之殇》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
没什么比把握光阴更重要。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河是有远方的水。
流水不腐,当一条水有了远方,有了里程,才算真正的河吧
——《古典之殇》
为何远行,渴望颤粟
——《精神明亮的人》
你要盘点一下精神身世,这些年都做了什么,路有多长,书有多厚,梦有多远…
——《精神明亮的人》
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做的。
很多时候,欲望自缚,即精神自救。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正是满眼的浮尘和不实感,让我急于寻找一种有根的生存,像麦田一样稳重。
其实,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片山崖。
那是早晨攀登的地方,也是黄昏抬望的地方。
——《亲爱的灯光》
人的悲剧尚在于,他凭借强大的智商、逻辑和麻木,早已把现实给无理地合理化了
——《古典之殇》
沧海一粟,云天一埃。
人类,不过是个偶然,不过日光和月光下的一群生命蝌蚪,不过是宇宙恩泽下的一条灵性的小溪,背叛了这一本分,才是悲剧开始。
…卑微,乃人类最大的美德。
或许也是最后的美德。
——《精神明亮的人》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做个有“祖”的人》
经典意味着最好的手艺,意味着里程碑的一去不返,也意味着让模仿者感到羞愧。
——《精神明亮的人》
有时肉体扩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萎缩,人格变矮,梦想溜走了。
——《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