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 ☆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1.52 KB
- 文档页数:4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学期音乐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山野放歌第二课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2、知识目标: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3、能力目标:聆听男声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花儿与少年》,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教材分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
歌曲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与场面。
歌曲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类。
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
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
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
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Ⅰ(第一段、第二段歌词)。
第二部分:简短的间奏,变奏Ⅱ(分节歌反复)和间奏、变奏Ⅲ(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歌词)。
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间奏,再现变奏Ⅰ,结尾句(第六段歌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邻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广泛流传的民歌,也是回族代表性民歌。
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属于山歌类。
“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
由于“花儿”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所以“花儿”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刚健、粗犷的音乐风格。
当地人称“花儿”为“令”,如“黄河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约有100余种。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由于宽广,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演唱,“短调子”短小、平和,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多用真声演唱。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歌词含义。
2.能够唱出这首歌曲,并准确掌握节奏、音准、音乐感。
3.能够通过歌曲,感受到高山平川间的美景。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唐诗改编而成的歌曲,歌词描述了登高远望、放眼望去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歌曲学唱1.教师演示歌曲,学生跟随练习节奏、音准。
2.模拟练习,分段教唱,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提高学生声乐表现力。
3. 歌曲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含义,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让学生听一些有关高山和平原的音乐,通过视听、联想、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高山平川间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的情感,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音乐感。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提供帮助。
2.学生声乐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情感教育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讨论、歌曲教唱、形象化教学、讲授式教学。
五、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年龄为13-14岁,多数学生虽然能文言文中理解一些字词,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若干困难;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好,能够胜任学习和唱歌;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语言和声音表现方面的问题。
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歌曲播放器或乐器、短片欣赏材料。
七、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出“高山平原景色的美”,引起学生对这首歌的兴趣。
2.歌曲简介(10分钟):用PPT展示歌曲的文化背景、意义和表现形式,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教唱练习(40分钟):分段教唱,逐步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音乐感,由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4.歌曲赏析(15分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化地感受高山平原间的美景,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一、教材分析《山野放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与《花儿与少年》,初步了解西北民歌,让学生对“花儿”这一题材产生兴趣。
“花儿”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
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
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做“令”,如“河州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
《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是“河州令”。
“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
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
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西北民歌《花儿与少年》融入了中国西北民间民歌“花儿”的旋律,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分析、体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的特点与演唱特征。
2. 聆听《花儿与少年》,能对青海民歌有进一步的认识。
初步了解电子音乐知识,体验其音色特点。
3、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丰富情感体验,增强对西北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了解、体验“花儿”的民歌体裁,增强对西北民歌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
分析“花儿”的特点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山野放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和集体创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中国民歌按体裁分为三大类。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其中山歌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丰富。
许多地区的山歌还有自己的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
(二)学习《上去高山望平川》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课题: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年级:初中二年级课型:欣赏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理念:《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也是众多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日常生活中对民歌接触比较少,所以对欣赏学习这首作品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首先从复习上节课所学山歌相关内容开始导入,然后在新授过程中采取了教师范唱、学生完整欣赏并采用民歌口耳相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部分歌曲旋律,另外还通过学生亲自模唱来体验歌曲节奏自由宽广,旋律跌宕起伏的特点并了解了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最后简单分析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并在此过程中结合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版本,进一步理解了民歌口耳相传、流传变异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裁。
山歌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称谓,我国青海省及其周边地区的群众就把当地的山歌称为“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青海“花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完整欣赏需要两分多钟。
其为五声徵调式,单乐段结构,全曲回环往返,跌宕起伏,自由宽广,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在高音处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
其歌词寓意深刻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充分体现了山歌“花儿”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对我国青海及其周边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花儿”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体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领略山歌“花儿”的艺术魅力。
2、能够在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欣赏学习中,基本掌握山歌“花儿”的音乐风格;能尝试学唱部分歌曲旋律,了解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并简单了解其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
3、能够比较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音乐版本并理解民歌口耳相传及流传变异的特点和意义。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2、通过聆听体验,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并喜欢演唱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 欣赏视频西北歌会《上去高山望平川》2.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属于哪种类型?这是一首青海的花儿,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和甘肃及宁夏大部分地区的汉、回、撒拉等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山歌。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花儿中流传广、影响大、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首节奏自由、旋律宽广的原生态民歌。
(二)新课授教1.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他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再听老师来唱一下。
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中间还有几个大跳,跌宕起伏,它的节奏自由舒展,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这样的旋律使高原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融为一体。
2.分析歌曲的结构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他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单乐段结构,这也是花儿的典型特点。
3.讲解歌词大意师:我们再看一下歌词,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这也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
4.分析歌曲的调式师:这首歌曲是什么调式的呢?我们先来找一下主音,主音是5,是调式中的徵,再来看看,歌曲中少了角音3,所以是四声徵调式,属于民族调式,我们把他的音排列起来,就是56125,这也是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
5.讲解演唱方法师:刚刚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在高音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6.讲述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情绪是非常舒展悠扬的(三)总结花儿的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1、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结合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花儿的特点。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
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过程与方法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歌曲演唱情绪与陕北民歌比兴创作手法,并能够跟唱歌曲感受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知识与技能知道陕北“信天游”和“花儿”的知识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PPT民歌片段设问:听一听,这些歌曲同属于什么风格的歌曲?生:民歌归纳: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了解民歌。
民歌是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设问:民歌有哪些体裁?2、展示PPT介绍民歌设问:刚才三首歌曲片段属于民歌中的什么体裁?生: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设问:从民歌的地域色彩上感受,它们属于什么地区的民歌呢?主要流行于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你的印象里都是什么样?生说出山歌说出西北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黄土高原白头巾归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黄土高原,去感受西北民歌的花儿和信天游。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1、出示PPT歌曲歌词播放歌曲设问:(1)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2)歌词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乐段与内容(1)上下两个乐句组成(2)两字和三字有规律归纳: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歌曲。
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介绍“花儿”。
教学重难点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看一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对于这个地方还有哪些了解吗?今天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3.学习歌曲(1)介绍“花儿”“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思考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第二段意在抒情。
从表面上看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3)再次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真假声。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歌词等。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青海花儿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内容,了解青海花儿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了解其背景和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歌词本、音乐教材等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3. 分析歌曲: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展示:学生分组练习,选取代表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音准、节奏等。
2. 学生对青海花儿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教学:教师可以选取其他地区的花儿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花儿的艺术特色和差异。
2. 创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上去高山望平川》为素材,进行创作练习,可以是改编、填词等形式。
3.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加花儿比赛或演出,与其他学校或团体进行交流,拓宽视野。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音准、节奏等。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喜欢上聆听,并且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尤其要突出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并不能千篇一律的演唱各名族的歌曲。
然后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分辨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等民歌体裁。
并且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
这都有助于对本民族的民歌加强理解与掌握其韵味。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1、认真细致的聆听这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要了解民歌体裁“花儿”。
教学难点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师: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首先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并且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然后同学们想想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再进行回答。
师:西北是黄土地与蓝天,不是喧嚣的尘世、色调、景物,这和我们南方的大都市是有区别的。
西北音乐的声音都比较单调,很多东西是凝重不变的,就像西北人。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是用音乐排解心中的苦闷,用歌声表达自己不能随便告于他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的陕北民歌才会感觉那么悠远,绵长,听到《走西口》才会让人肝肠寸断。
三、新课教学1、初听歌曲: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青海是江、河之源,冰川晶莹、湖泊如镜、万涓清流。
草原绿茵如毯、油菜如金、牛羊如云。
这块净土,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也孕育出王骆宾这样的民歌之子。
那么,接下来,我们听一首青海的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吗?生:这首民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采用比兴手法。
《上去高山望平川》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初中音乐课程中一堂具有民族特色与情感共鸣的音乐课。
本课时旨在通过欣赏和了解该音乐作品,体验并感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增进对中华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本节课以歌曲为载体,通过对作品的情感理解与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民族音乐特点;能够通过歌唱和听辨活动,感受歌曲的旋律与节奏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态度及对歌曲的理解程度。
2. 作品欣赏评价:通过学生的听辨活动,评价其对歌曲旋律、节奏及情感的理解。
3. 演唱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价其歌唱技巧及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2. 了解背景: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民族音乐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3. 欣赏歌曲:完整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表达。
4. 分段学习:分段欣赏歌曲,分析各部分的旋律、节奏及情感变化。
5. 歌唱练习:通过合唱、独唱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歌唱练习,注意歌唱技巧及情感的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歌曲的理解及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歌曲的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表现评价、作品欣赏评价及演唱能力评价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收集关于《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相关资料,包括创作背景、歌词含义等,并完成一篇关于本课时学习的感想或心得体会。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歌曲的含义。
2. 掌握歌曲中的重要节奏和旋律。
3. 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旋律、歌词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音乐器械,如吉他、口琴等,以便学生演奏歌曲。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请学生欣赏并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发声练习1. 播放伴奏,请学生跟唱歌曲旋律。
2. 强调气息运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的气息运用方法。
3. 传授发声练习曲目,指导学生进行发声训练。
4. 指导学生对歌曲旋律进行视唱。
(三)歌曲学唱1. 讲解歌曲的节奏、速度和情绪,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2. 指导学生分句、分段学唱歌曲。
3. 请学生完备演唱歌曲,并对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4. 传授歌曲副歌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再三练习。
(四)拓展延伸1.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西北风情融入到歌曲演唱中?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介绍一些具有西北风情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
4. 安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继续练习歌曲,并尝试录制一段自己的演唱视频,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通过这次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还可以锻炼你的自大心和表达能力。
我置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得很好,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演唱状态,注意表情、姿势和语调等细节,让自己的演唱更加自然、流畅和有感染力。
五年级音乐欣赏课《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化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聆听教材中的西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海花儿的特点。
教学难点:《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所具有的花儿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1、提问: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属于哪种民歌体裁?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2、教师简介“花儿”相关知识。
二、欣赏歌曲再次欣赏歌曲,思考:请同学们边看歌词边听音乐,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音调、歌词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花儿”,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
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2、简介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格?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使用方言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社会条件……4、简介朱仲禄。
民间歌手,人称“花儿王”。
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
5、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演唱者的唱腔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喜欢上聆听,并且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尤其要突出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并不能千篇一律的演唱各名族的歌曲。
然后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分辨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等民歌体裁。
并且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
这都有助于对本民族的民歌加强理解与掌握其韵味。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1、认真细致的聆听这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要了解民歌体裁“花儿”。
教学难点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师: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首先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并且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然后同学们想想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再进行回答。
师:西北是黄土地与蓝天,不是喧嚣的尘世、色调、景物,这和我们南方的大都市是有区别的。
西北音乐的声音都比较单调,很多东西是凝重不变的,就像西北人。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是用音乐排解心中的苦闷,用歌声表达自己不能随便告于他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的陕北民歌才会感觉那么悠远,绵长,听到《走西口》才会让人肝肠寸断。
三、新课教学1、初听歌曲: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青海是江、河之源,冰川晶莹、湖泊如镜、万涓清流。
草原绿茵如毯、油菜如金、牛羊如云。
这块净土,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也孕育出王骆宾这样的民歌之子。
那么,接下来,我们听一首青海的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吗?生:这首民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采用比兴手法。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感受乐曲悲壮的情绪。
2.认识马头琴,并感受其音色。
3.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儿”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和学唱,了解蒙古族民歌和回族民歌的特点。
2.演唱时能够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教材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是回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之一,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特点是高亢、奔放。
《上去高山望平川》就是一首典型的“花儿”体裁的民歌,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花儿”基本音列的特点和演唱自由(如延长音、滑音)的特点,可补充欣赏具有“花儿”特点的歌曲,加深对“花儿”体裁的感知。
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聆听歌曲《举杯祝福》进教室。
2.活动看服饰猜民族。
3.活动听音乐猜民族。
二、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师:欣赏了悠扬的马头琴后,我们再来聆听一首歌曲。
听一听,这两首歌曲在音色、节奏、旋律等地方有什么不同。
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学生找出声音高亢明亮、旋律跳跃、节奏自由等特点。
2.教师介绍回族的“花儿”音乐体裁。
3. 再次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找出演唱中的特点(滑音的运用)。
4.教师出示《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谱例,学生随琴一起演唱,在演唱中感受“花儿”的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民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民歌也体现了这些生活习俗和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多欣赏我国的民间歌曲,通过它们去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和他们的文化。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
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过程与方法
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歌曲演唱情绪与陕北民歌比兴创作手法,并能够跟唱歌曲感受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知识与技能
知道陕北“信天游”和“花儿”的知识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PPT 民歌片段
设问:听一听,这些歌曲同属于什么风格的歌曲?
生:民歌
归纳: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了解民歌。
民歌是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设问:民歌有哪些体裁?
2、展示PPT 介绍民歌
设问:刚才三首歌曲片段属于民歌中的什么体裁?
生: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设问:从民歌的地域色彩上感受,它们属于什么地区的民歌呢?主要流行于哪些地区?这些
地区在你的印象里都是什么样?
生说出山歌说出西北
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
黄土高原白头巾
归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黄土高原,去感受西北民歌的花儿和信天游。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1、出示PPT 歌曲歌词
播放歌曲
设问:
(1)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2)歌词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
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乐段与内容
(1)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2)两字和三字有规律
归纳: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歌曲。
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2、再次播放歌曲感受旋律特点和情绪
引言: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作“令”,这首歌曲的曲调是“河州令”,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
让我们再次欣赏。
设问: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归纳: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自由舒缓,跌宕起伏,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
(2)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
归纳: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在高音处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凸显了西北民歌的高亢、嘹亮的特点。
(3)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平静悠扬)
归纳:歌曲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三、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播放歌曲《兰花花》
设问:(1)歌曲唱了几句?(两句)
(2)歌词有什么特点?(叠字)
归纳:信天游多为上下句结构,歌词的上句常用比兴手法展示意境或想象,下句才点出主题,比较具体的叙事和抒情。
所谓“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所谓“兴”,即寄托,“托事与物”。
句中常用叠字,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播放视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设问:
(1)歌曲分为几部分?情绪有什么变化?(三部分,第二乐段热情欢快的情绪)
归纳:歌曲是单一主题的三部曲式,第二部分情绪热情欢快,节奏铿锵活跃,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欣鼓舞的情绪。
(2)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回转起伏、高亢亮亮、优美舒展。
女声领唱、合唱演唱形式)
归纳:歌曲旋律采用了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尤其是采用了合唱这种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
3、播放歌曲第一乐段
设问:歌曲第一乐段具有哪些信天游的特点?(上下字、叠词)
提示:歌曲唱了几句?(轻声范唱)这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
4、播放第二乐段音乐
设问: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跟音乐学唱众和部分)
跟教师在众和处演唱
四、拓展
1、教师演唱以花儿和信天游为素材改编的流行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黄土高坡》
设问:老师演唱两首根据花儿和信天游改编的流行歌曲,同学们分辨一下分别是以什么为素材的?生说一说创作的素材
2、总结
设问:
(1)西北民歌的主要风格特点是什么?
(2)形成西北民歌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起伏较大
最主要是地理条件的影响,西北人稀地广风大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加上平时悠闲,更有机会一展歌喉。
归纳:西北地区高原峥嵘,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总结:民歌的美就在于她的:“原生性”。
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抒发都包含在高亢的歌声中,体现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希望同学们能喜爱这些原生态的西北民歌。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