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卒中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255.72 KB
- 文档页数:4
房颤防卒中,可用ABC三步法!亚太指南11月13日,亚太心律学会更新了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
新指南强调房颤的整体管理路径ABC(Atrial fibrillation Better Care)在卒中预防中的重要性。
还特别强调,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必须定期重新评估。
房颤ABC整体管理路径对于亚洲房颤患者,指南建议采用基于房颤ABC路径的整合医疗或整体管理方法来改善预后。
房颤ABC整体管理路径A(Avoid stroke):首先要重视卒中预防,应用抗凝药物,例如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治疗窗内时间(TTR)> 65%~70%]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这一过程分为3个步骤:(1)确定低危患者;(2)对于所有≥1个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提供卒中预防措施,并评估出血风险;(3)选择口服抗凝药。
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应用三步骤B(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其次是症状管理,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决策来控制心率或节律,以更好地管理症状。
C(Cardiovascular risk and comorbidity management):第三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症的管理。
包括控制血压、糖尿病、心衰、心肌缺血、睡眠呼吸暂停等,同时进行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减肥、规律运动、减少饮酒或使用兴奋剂、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等。
卒中风险评估建议采用CHADS-VASc评分来评估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并非一成不变,必须定期重新评估,至少每年评估一次,如可能每4个月评估一次。
对于初始卒中风险低(CHADS-VASc评分:男士0分,女士1分)的房颤患者,理想状态下应4个月后重新评估卒中风险,一旦发现CHADS-VASc评分增加,应及时应用口服抗凝药。
出血风险评估建议采用HAS-BLED评分来评估出血风险,这有助于找出不可纠正和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确定出现风险高的患者,早期和更频繁地进行临床复查和随访。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引言概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容易发生卒中和出血等风险。
为了准确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方法。
正文内容:1. 卒中风险评估:1.1 年龄:年龄是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重要因素。
年龄越大,患者的卒中风险越高。
1.2 性别: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
1.3 高血压:高血压是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卒中的风险较高。
1.5 其他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也会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2. 出血风险评估:2.1 风险因素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的风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2.2 抗凝治疗评估: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抗凝治疗,因为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2.3 出血风险评分: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因素,进行评分,以确定患者的出血风险等级。
2.4 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患者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3. 卒中风险评估工具:3.1 CHA2DS2-VASc评分:该评分系统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多个因素,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3.2 HAS-BLED评分:该评分系统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史等多个因素,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
4. 预防措施:4.1 抗凝治疗:对于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主要手段。
4.2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低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4.3 控制卒中风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4.4 出血风险评估和管理: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需要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进行定期的出血风险评估和管理。
5. 总结:通过综合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
房颤抗凝管理是预防脑卒中的重中之重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群的房颤发病率约为0.77%;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高;有证据表示,未来我国房颤患者数量还将持续增长;而且,由房颤引发的脑卒中风险较普通人群高5倍,且病死率及致残率远高于其他原因引发的脑卒中。
目前,房颤的治疗仍是心律失常领域的难题之一。
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谢萍教授,长期从事有关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及其药物防治课题的研究,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疑难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冠心病的介入诊疗手术,而且在心律失常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很高的造诣;她多年关注房颤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在房颤抗凝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日前,本刊记者就房颤的临床防治、房颤的抗凝治疗管理等话题,对谢萍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房颤抗凝的新型药物谢萍教授认为:“如何在房颤患者中筛选出卒中的中高危人群给予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评估脑卒中高危人群以及指导房颤抗凝,2010年的欧洲房颤指南和2014年的美国房颤管理指南,均建议使用*****-VASc评分方案。
我国临床上通常也采用这一评分方案。
”谢萍教授接着说:“此外,由于房颤在抗凝治疗的同时也带来了出血风险,美国最新房颤指南还首次建议使用HAS-BLED评分系统,在应用抗凝药物前评估出血风险。
对于经典药物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控制不稳定,新指南则建议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谢萍教授表示:“新型抗凝药的研究主要是以华法林作为标准对照进行,重点研究其安全性评价、干扰因素、抗凝机制以及抗凝强度等。
”之后,她陆续介绍了“达比加群”等其他4种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在RE-LY研究中,纳入的18 113名房颤患者被随机分为达比加群150 mg bid组、达比加群110 mg bid组、华法林组。
6种房颤管理方法远离卒中并发症1抗凝治疗预防卒中2019AHA/ACC/HRS指南指出抗凝适应证为男性CHA2DS2-VASc评分22分,女性CHA2DS2-VASc评分23分(I类)。
除二尖瓣中、重度狭窄以及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外,均应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
如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但不能维持INR水平时,则可以换用NoAC(例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
选择抗凝治疗方案时,应注意平衡卒中和出血风险,可通过CHA2DS2-VASc和HAS-BLED等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严格评分,综合选择。
2左心耳封堵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可降低心血管及全因死亡风险,对卒中的预防效果更佳。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指出,对于CHA2DS2-VASC评分22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进行左心耳封堵以预防卒中: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②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③HAS-BLED评分23分,可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IIa,B)o3心室率控制房颤心室率控制包括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
房颤患者的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标值尚不明确,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合并症、心功能状态等情况个体化地确定。
宽松心室率控制(静息心率<110次∕min)可作为心室率控制的初始心率目标(Ila,B)o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直接同步电复律(I,B)。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者,可考虑静脉使用胺碘酮以急性控制心室率(lib,O o LVEF240%的房颤患者,可选择口服B受体阻滞剂、非二氢毗咤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草)或地高辛(I,B);LVEF<40%的房颤患者,可选择口服B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I,B)。
单一药物未能达到心室率控制目标时,可考虑联合药物治疗(∏a,B)o完善超声心动图检吊(I.O进行室率控制治疗(I.B).必要时联合为物治疗(Ua.C)初始11标静息心率<110次∕min(Ila.B),避免心动过缓左心室射血分数去40%—!- ------------------ YP受体阻维拉帕米/ Wtrr4滞剂地尔破尊世商辛联合用药以达到靶心率目标或进一步控制症状地高节地高辛•剂.或维拉帕------- --------- 米/地尔破草图2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选择流程推荐静脉使用B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或非二氢毗咤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草)用于急症但不伴有预激综合征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上腔部的心房肌发生不规则而快速的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房颤患者由于心房收缩不规则,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同时,房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的评估非常重要。
卒中风险评估常用的工具是CHA2DS2-VASc评分系统。
该系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衰、血管疾病等因素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就越高。
根据评分结果,可以确定是否需要给患者使用抗凝药物进行卒中预防。
出血风险评估常用的工具是HAS-BLED评分系统。
该系统根据患者的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出血史、老年人等因素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患者出血的风险就越高。
根据评分结果,可以确定是否需要谨慎使用抗凝药物。
除了评估工具,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房颤患者的年龄越大,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就越高。
同时,房颤患者的心功能也会影响卒中和出血的风险。
如果患者有其他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也会增加卒中和出血的风险。
对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可以根据CHA2DS2-VASc评分系统的得分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普通来说,评分为0或者1的患者可以不使用抗凝药物;评分为2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评分大于等于3的患者建议使用抗凝药物。
对于房颤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可以根据HAS-BLED评分系统的得分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抗凝药物。
评分为0或者1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药物;评分为2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抗凝药物;评分大于等于3的患者需要谨慎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并在使用时进行密切监测。
总之,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匡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发生卒中和出血的风险。
评估工具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综合考虑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房颤并不少见,但往往被忽略。
房颤这个看似普通的医学名词,实则蕴含着对心脏健康的严重警示,甚至与脑卒中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步提高,但它究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脑卒中有时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流供应障碍的疾病。
这种疾病往往会导致脑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等症状。
值得强调的是,在所有脑卒中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总体数量60%—70%。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包括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闭塞。
这些病变会阻断正常的血液流向大脑,导致脑组织缺血和缺氧。
40岁以上的年龄段发病率会增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不规则地跳动。
在房颤发生时,心房会失去正常的节律,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形成栓子。
这些栓子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大脑,导致脑卒中。
房颤的致病因素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或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除高血压外,最常见的房颤相关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如冠心病)、二尖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是心房颤动的少见病因,如淀粉样变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心脏肿瘤。
此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肥胖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均是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
引起房颤的原因包括短暂性或可逆性病因,最常见的短暂性病因是过量饮酒(假日心脏综合征)、心脏或胸部手术、心肌梗死、心包炎、心肌炎和肺栓塞。
最常见的可矫正病因是甲状腺功能亢进。
心动过速也可引起房颤,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与预激综合征相关的心动过速。
对触发房颤的心动过速进行治疗,可以预防房颤的复发。
家族性房颤由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方式为显性遗传,通常在成年之后发生,且呈阵发性,房颤在不知不觉发生后终止。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发作时心脏上室不规则搏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增加卒中风险。
同时,房颤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也会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一、卒中风险评估1.1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根据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
1.2 左心房内血栓检测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内是否存在血栓,评估卒中风险。
1.3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长期持续的心房颤动会增加患者的卒中风险,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二、出血风险评估2.1 HAS-BLED评分系统根据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史等因素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2.2 年龄年龄越大,出血风险越高,需要谨慎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2.3 抗凝药物的选择不同种类的抗凝药物对出血风险的影响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
三、综合评估3.1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2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心脏功能、血栓形成情况和出血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多学科团队协作心内科、神经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为房颤患者提供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四、预防措施4.1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降低卒中和出血风险。
4.2 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4.3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总结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是治疗的基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希翼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规范与进展浙江省人民医院屈百鸣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
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事件,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对照组的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在50~59岁组为1.5%,而在80~89岁组为30%[2]。
Framingham研究显示,非风湿性房颤引起脑栓塞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3]。
胡大一等对中国房颤现状首次进行了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
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例,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
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相近(13.1%对14.7%),而非房颤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仅为2.36%,提示房颤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性事件,同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
房颤时左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血流滞缓易形成血栓,新形成的血栓容易脱落,随血流流入体循环动脉,形成动脉栓塞,其中绝大部分是脑动脉栓塞,造成脑梗死。
理论上维持窦性心律是防止房颤卒中的最有效方法,但实际上药物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并不理想,AFFIRM研究等显示以维持窦性心律为目标的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房颤卒中发生。
一.房颤危险分层及抗栓药物应用2006年8月,ACC/AHA/ESC更新了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治疗指南,按照卒中危险分层作为选择抗栓治疗策略的标准,推荐除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外,其它所有房颤患者均使用抗栓治疗预防血栓。
可以不考虑房颤的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选用相同标准的抗栓治疗。
心房扑动的抗栓治疗如同房颤[9]。
07年AHA/ASA卒中预防指南按CHADS2积分对房颤进行危险分层处理,比较简便、实用。
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计分各为1分,卒中史(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为2分,CHADS2积分为0分者,可用阿司匹林抗栓,CHADS2积分≥2分,建议华法令抗凝,CHADS2积分=1分者,可用华法令或阿司匹林抗栓。
有其他部位动脉栓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推荐华法令抗凝。
房颤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推荐75-325mg/d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推荐抗凝强度(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2.0~3.0,目标2.5)。
房颤抗栓药物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令;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
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注射用药,一般用作华法令的短期替代治疗或华法令开始前的抗凝治疗。
房颤产生的左房血栓以红血栓为主,在理论和实践上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5个临床试验(AFASAK、SPAF、BAATAF、SPINAF、CAFA)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抗凝治疗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68%、死亡率下降33%、复合终点事件(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和死亡)的发生率下降48%。
阿司匹林使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36%。
房颤抗血小板治疗也有一定效果,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阻抑血栓形成,最常用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通过阻碍花生四烯酸(AA)衍变为血栓素(TXA2),抑制血栓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口服阿司匹林后其抗血小板作用可持续5~7天。
阿司匹林的优点是无需监测抗凝状态,出血危险性低。
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可用于预防血栓栓塞。
一项氯吡格雷加上阿斯匹林研究(ACTIVE-W)显示,其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效果不敌华法令[10]。
09年公布的ACTIVE-A研究提示,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联用预防房颤卒中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对于不适应华法令治疗的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两者联用也是一种选择。
抗凝药物华法令为维生素K拮抗剂,其抗凝疗效确切,缺点是易受食物、药物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需要定期监测INR。
华法令为香豆素类抗凝药,香豆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还原形式KH2的形成。
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作用,而这种γ-羧化作用使这4种因子具有生物活性,促进凝血因子结合于磷脂表面,加速凝血过程。
二.房颤华法令应用的监测长期口服华法令者,应调整剂量使INR维持在2.0—3.0,用药初始至少每周监测1次INR,稳定后每月监测1次。
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监测周期。
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9]。
欧美国家的临床试验证实,抗凝强度为INR2.5左右(范围2.0~3.0),使脑卒中年发生率从4.5%降至1.5%,相对危险性降低68%,但并不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INR如低于2.0则出血并发症少,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显著减弱;INR高于4.0血栓形成减少,但出血并发症显著增多。
在血栓形成和出血危险性方面,亚洲人种可能和欧美人种存在差异,日本的一项房颤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试验发现,保持INR1.5-2.1的抗凝治疗较保持INR2.2-3.0的抗凝治疗严重出血并发症显著减少,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11]。
国内也有学者支持这一观点,但缺乏较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
中国人房颤可否采用低强度的抗凝治疗正在研究中。
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主要与INR值过高有关。
华法林治疗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5岁,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有出血史或颅内出血史,贫血,多种药物合并应用。
抗栓治疗的选择应当在权衡患者中风危险与出血两者风险和获益基础之上。
保持INR2.0~3.0所需的华法令的剂量因人而异,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华法令2.5mg/d足以维持INR2.0~3.0,一些患者华法令需要量可能小于1.25mg/天,而另一些患者需要量可能大于9.0mg/天。
华法令的需要量须根据INR的监测值调整。
华法令的药物代谢受多种食物、药物、酒精等的影响,因此,华法令的治疗需长期监测和随访,控制INR在治疗范围内。
华法令的药理作用受机体和许多药物的影响。
老年人、肝病患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对华法令的敏感性增高。
水杨酸钠、奎尼丁、保泰松、奎宁、胰高血糖素、利尿酸、吲哚美辛、别嘌呤醇、甲磺丁脲、甲硝唑、磺胺甲异恶唑红霉素、氯霉素、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苯碘达隆、氯贝丁酯、右旋甲状腺素、水合氯醛等可使华法令抗凝作用增强。
苯妥英钠、巴比妥类、西米替丁、奥美拉唑、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考来烯胺、利福平、维生素K类、氯噻酮、螺内酯、扑痛酮、皮质激素等可降低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食物中维生素K摄入不足时,磺胺和广谱抗生素能加强华法令的抗凝作用,机制可能与肠道正常菌落清除有关。
一些食物(大蒜、芹菜、番木瓜、葡萄柚汁、花茎甘蓝、芽甘蓝、)增强华法令抗凝作用。
一些中草药与华法令同服有增强或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及含天然香豆素类药物具有增加华法令抗凝作用。
其他中草药如和南非钩麻、银杏、生姜、人参、甘草、等增加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具有减弱其抗凝作用的中草药包括人参、西洋参及茶叶,贯叶、连翘、宁夏枸杞可通过对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来增强华法令的代谢,而导致INR降低,使华法令抗凝作用减弱。
接受华法令长期治疗的患者对饮食中维生素K的变化非常敏感。
增加饮食中维生素K的摄取能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三.特殊情况的抗栓治疗可降低INR的强度(范围1.6-2.5)用于房颤缺血性卒中和栓塞的一级预防:年龄>75岁出血风险增加,或其他具有中等程度危险因素患者但不能耐受标准强度(INR2.0-3.0)抗凝治疗者。
发生出血,或INR INR过度升高过度升高可采取以下措施:停用华法令;使用维生素K 1;输注新鲜血浆和凝血酶原浓缩物。
INR 过高但尚没有发现出血征象时,停用华法令,INR 可在数天内恢复正常。
静脉、皮下注射或口服维生素K 1可在24小时内将INR 降至正常,但应注意高剂量的维生素K 1(如10mg )可过度降低INR ,并在1周内引起华法令抵抗。
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维生素K 1,当INR 在4~10之间时,口服维生素K 11.0~2.5mg 足以有效降低INR ,当INR >10时,需口服维生素K 15mg 。
复律治疗,如房颤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内,在复律前不需要抗凝。
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48h ,先开始华法令抗凝治疗,使INR 达到2.0~ 3.0,3个周后行心律转复。
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没有发现心房血栓,可以行心律转复,并静脉注射肝素以及华法令口服,肝素继续应用直到INR ≥2.0。
房颤患者复律后不进行抗凝治疗,栓塞的发生率为6%,抗凝治疗可使栓塞的发生率降至1%以下。
不论房颤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或是经药物或直流电转复,均需再行抗凝治疗至少4周。
一般,在抗凝治疗到达满意之前,不要开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即刻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可同时给予转复治疗。
导管消融CHADS2>2分者使用Warfarin(INR2~3),并在消融前用静脉普通肝素或皮下低分子肝素过渡;建议评分在1分者也采用类似策略;评分0分的持续性AF患者也用类似方法抗凝(因为术中可能需要转律);对阵发AF而评分为0者,没有达成共识,部分专家主张使用ASP75~325mg/d(2007HRS/EHRA/ECAS房颤导管消融与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术前进行一个月的有效抗凝治疗,术前数天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心房血栓,手术前3天停药。
应用低分子肝素过渡的患者,在术前8小时~10小时停药;应用普通肝素过渡的患者,则应在术前3~4小时停药[12]。
所有消融病人当晚或次日早上应恢复Warfarin治疗,至少2个月。
(在INR ≥2前,可用皮下LMWH或静脉肝素作为过渡)。
术后抗凝治疗应至少继续进行2个月[13]。
如果仍有房颤发生,并计划进行再次手术治疗,抗凝治疗应一直持续到下次手术前。
对于房颤仍继续发作而不计划再次行导管消融术的患者,则抗凝治疗与其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一样。
原则上不推荐CHADS2≥2患者停用应用华法令,CHADS2=1患者推荐华法令或阿司匹林治疗,认为房颤消融后的卒中预防作用需要进一步评价。
急性中风患者的抗凝[14]治疗,在开始抗凝治疗前应行头颅CT 或MRI 除外脑出血的可能。
对有出血征象则不予抗凝治疗。
如无出血征象,可在2周后开始华法令抗凝治疗。
脑栓塞面积较大的患者,抗凝治疗开始的时间应进一步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