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中_边缘人_的孤独感
- 格式:pdf
- 大小:64.43 KB
- 文档页数:2
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以《人生》为例【摘要】路遥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城乡交叉地带”的概念由他提出,并成为其小说的核心意识。
本文以路遥“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代表作《人生》为对象,分析其中所展示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
论文从“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的具体体现、作为矛盾集合体的主人公高加林以及这种矛盾的产生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科学与愚昧、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矛盾的主人公高加林,他身上的农村知识青年普遍的精神特点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使他成为不可避免的悲剧主人公。
这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与路遥笔下的主人公自身思想的不成熟有关。
【关键词】路遥;“城乡交叉地带”;矛盾;冲突引言路遥的写作秉承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社会的执着思考与追问。
这份执着,让他在不断变化的写作潮流中坚定于现实主义创作,并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
他曾说,“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1〕纵观路遥的作品,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我国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社会发展的脉络。
在一系列纪实性作品中,路遥紧握时代变动的大脉搏,其中“城乡交叉地带”是其小说的核心意识。
“城乡交叉地带”是1981年路遥在西安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这个交叉空间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于现代社会变迁引起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城市先进文明对农村落后文化的冲击,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中的个人,路遥将这一现象形容为“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
〔2〕城市与乡村的交叉既是物质空间上的交叉,又是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
在路遥的小说中主要呈现的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背景下,城乡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冲突。
第25卷 第2期Vol .25 No .2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8年4月Ap r .2008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安春华(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08-02-10作者简介:安春华(196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摘 要:试从乡土情结、悲剧意识等方面分析路遥小说的思想意蕴。
作家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总是能以个人人格的力量和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品质感动读者,寻求与读者的心灵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关键词:路遥;乡土意识;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8)02-0038-02 路遥的作品具有严峻、质朴、雄健和悲壮的美学风格,字里行间奔涌着清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悲壮的意味。
路遥本人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
路遥人格及其作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净化和感召着一代代读者的灵魂。
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路遥是“把写作和生活、生活和写作视为同一件事”的、“直到最后一息都忠于神圣天职的人”[1]。
一、乡土情结:路遥小说的审美风范路遥生于陕西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
无论是对家庭伦理的关注,或是对男女青年爱情的抒发,以及对农村青年人命运的探寻,都呈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关注和偏爱。
他这种思想的流露,又是通过乡土情结来体现的。
路遥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情感,在并不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潜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
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里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城乡交叉边缘的“奋斗挣扎”——评《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学院:文史学院班级: 2007级汉语二班姓名:张婷婷指导教师:李惠芳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2 日城乡交叉边缘的“奋斗挣扎”——评《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摘要: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新时期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同时也是徘徊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边缘人”的艺术典型。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的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全面地展现了“城乡交叉地带”丰富斑驳的生活面貌,显现了“边缘人”普遍的伤痛。
通过审视高加林的人生历程,可以了解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蕴,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路遥;边缘人;爱情悲剧;理想;现实目录引言 (1)—﹑“边缘人”的困惑 (1)二﹑注定的爱情悲剧 (3)(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3)(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5)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6)结语 (11)参考文献 (11)引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展现“城乡交叉地带”生活的乡土小说,其中或多或少映射出了作者生活的影子。
路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延川县城靠打零工为生,过着十分窘迫的生活。
当他接受大学教育并成为作家后,回忆起这段特殊的经历,曾有过这样的感慨。
他说:“时不时想起青年时期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热情绪支配下的荒唐行为,那些迷离失落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渺茫无知……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旅途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地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
”【1】从作者的话语中,我们对其在生活上的艰辛与彷徨有了深切的体会,也正是因为路遥有着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发现“城乡交叉地带”这一独特的题材,才能成功地塑造出高加林这一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
小说主人公高加林出身贫寒却见多识广,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探索拼搏,表现出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高加林与秀拉的“边缘人”形象分析第一篇:高加林与秀拉的“边缘人”形象分析高加林与秀拉的“边缘人”形象分析“边缘人”,个人认为,是文化混血儿的一种,是游离于多数群体的少数个体。
它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长大,后又受到较之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异质文化影响和渗透。
在这种双重文化(本土与异域文化、本土内文化)中,其中一种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
它在两种文化中纠结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并在文化碰撞和冲突下,呈现出无根和失范状态,由此严重颠覆了他们的价值判断,从而给他们的人生和理想实现带来巨大困惑、迷惘和障碍。
虽创作背景、文化环境相去甚远,路遥和莫瑞森却因有着同样洞悉世界的眼光,描写现实社会骤然剧变给人心理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为世人所推崇“边缘人”的界定,始终没有统一的概念。
高加林和秀拉分别是《人生》和《秀拉》的主人公。
二者虽生存环境、背景、文化习俗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但却在共同人性的驱使下,成为“边缘人”形象中两朵夺目的奇葩。
本文试从二者作为“边缘人”产生的类型、思想和精神特征以及归宿、产生原因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希望对“边缘人”形象进行更为宏观的认识。
“边缘人”虽属同一类别,但外在表现却千姿百态。
就倾向性而言,高加林和秀拉分属不同类型。
受反文化思潮影响,高加林呈现人格扭曲。
为追求现代文明脚步,他置传统道德于不顾,靠他最藐视的不正当渠道获得去城里发展的机会;为更好地和现代文明接轨,他抛弃原有爱情,和极具现代文明精神的黄亚萍恋爱。
从这一路奋斗征程可见,他还是倾向于和主流相靠拢,是趋向于主流文化、具有进取精神的“边缘人”形象。
高加林虽在靠近主流过程中屡受挫折和不解,但仍能坚持理想,大有为理想实现不惜成为其殉道者的精神。
为追求城市文明,他抛却传统道德、以牺牲幸福和爱情为代价,从而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典型。
秀拉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她对现实认识比高加林清醒得多。
因受黑、白人双重排挤,她没有立足之地,只能放任自己,放荡生活。
从而成为浑浑噩噩、甚至在某些方面显露出人性丑陋面的人,展现了低俗的现实主义者形象。
浅析《人生》的悲剧性及其审美意义浅析《人生》的悲剧性及其审美意义华师文学院俞明海摘要:路遥的小说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
小说《人生》以高加林以弱小个体与无法抗拒的“命运”抗争而失败的人生为构架,交织着高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充溢着一种对于变革现实的热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唤,启示我们在变革社会时候要关注人的发展,“要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正视民族文化心理的衍变”。
关键词:路遥《人生》悲剧性审美意义路遥,原名王卫国,1970年开始使用笔名路遥。
他是当代文坛一位重量级的作家,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振奋人心的作品。
路遥的作品,充满人生的苦痛与磨难,但是又充溢着昂扬奋发的抗争精神。
这二者的结合使路遥的小说具有了悲剧意蕴。
“路遥的小说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
”1路遥代表作《人生》,笼罩着浓重的悲剧色调。
而读者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不但经受了灵魂的洗礼,进而走向审美反思的高度,再次咀嚼人生和生命。
悲剧是美学审美范畴之一。
所谓悲剧性,就是社会冲突及其结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指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相对弱小的美善事物、力量在和强大丑恶势力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遭到摧残或死亡。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
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悲剧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路遥的《人生》,并不像西方悲剧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写崇高和伟大的磨难、毁灭,而是侧重展示普通人的悲剧,致力于描绘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与命运抗战的悲剧性,“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
《人生》中的命运,不同于《俄狄浦斯王》中的带未知宿命色彩的“命运”,而是一种个体无法抗拒的现实决定的人生方向。
分析《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孤独意识作者:王天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摘要:《平凡的世界》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的名列榜首的文学作品,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的魅力所在是路遥通过人物情感这一主线,由此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感性评价。
当然,作品的现实意义中也透露出了一种孤独意识。
孤独是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状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其自叙中展现出的朦胧而美丽的孤独意识。
路遥对自己所挚爱的文学抱有虔诚的信仰与尊敬,为此,他也经常发起对文学的挑战,对自我的挑战。
他或许因为缺乏惺惺相惜的同伴而陷入一种巨大的孤独之中,一种无以言说的愁绪。
可能一个胸怀万物的文人本身就是孤独的。
也许成功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孤独;也许不被人理解的失败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也许这种孤独感,在无处可施之时,就化为责任感、包容感,抑或是真诚感,贯穿于《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之中。
闲暇咂摸之时,品味到其中的孤独感也不足为奇。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文学;孤独意识作者简介:王天成,河南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10级4班。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01路遥是个多情又敏感的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创作出的是像黄土地般勤劳善良而又自尊善感的人,他以信天游旋律般缠绵自由的热情描摹出了《平凡的世界》。
路遥在他所谓的‘城乡交叉地带’沉淀出多年的文化造诣,描摹出不同的人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迹上演绎着感动、泪水与现实。
从《平凡的世界》这一书名的表面意思来看,平凡意味着不起眼,就是一个不被注意、忽略的角色,淹没在别人的风光之下,也许有些人因为平凡而去选择投靠依赖别人,在农村意味着依靠人情世故生存。
同时也有人甘于平凡,拘泥于狭小的空间丢失自我,相反也有人冲出重围敢于出去走出一片天地。
这些都反映出了路遥所谓的孤独意识中的反平凡的状态,路遥自己也曾说过:“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
解读《孤独的人》中的边缘人形象○窦敏(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 要]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
《孤独的人》是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自由国度》中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展示了印度移民以及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前殖民地人民与西方文化的格格不入,孤独的心境和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奈保尔; 《孤独的人》; 后殖民文学; 边缘人[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73-01一、引 言V.S.奈保尔,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瓜纳斯镇。
1950年,奈保尔远赴英国留学。
特殊的文化身份与人生经历以及无根的漂泊感使得他能够站在“边缘”透视“中心”,又能从“中心”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
《自由国度》是奈保尔表现其创作风格和文学主题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获得1971年布克奖,并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孤独的人》则是其中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展现了印度移民及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
他们在西方社会地位低下,内心孤独,处于西方文化的边缘,不得不与现实进行抗争。
该作品多角度展现了那个时期美国社会的异族冲突与互不相容的现实。
笔者探讨分析小说中印度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和漂泊感,以及边缘人的形象,发掘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游走于西方世界的边缘人(一)印度移民桑托什———初来美国的窘境桑托什是《孤独的人》的主人公。
该短篇小说通过他的倒叙而展开,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美国的生存故事。
桑托什是位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在孟买有一份工作———为一位印度的外交官主人服务。
桑托什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很满意,他和朋友们在孟买生活地也很快乐与惬意。
正如小说中所写到的,“我在孟买时很开心,因为我受人尊重,又有一定的地位。
人生路上的孤独追求者 ———论路遥笔下高加林形象的悲剧性○代玉春(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中心校,内蒙古 通辽 029322)[摘 要] 高加林代表一代或几代黄土地上的青年,他们奋斗过、彷徨过,面对矛盾而新鲜的一切,也曾不知所措过。
[关键词] 高加林; 悲剧性; 路遥; 人生[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108-02 高加林是路遥在作品《人生》中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身上既体现出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韧的品质,又同时具有初涉世事青年的盲目性和虚荣心。
高加林代表一代或几代黄土地上的青年,他们奋斗过、彷徨过,面对矛盾而新鲜的一切,也曾不知所措过。
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他在人生额追求过程中,对于事业、爱情的抉择,以及在这一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弱点。
一、事业的抉择高加林一出场便被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生长在农村,对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却无意于像农民一样将生命倾注于大地。
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道路在他看来是没有追求的。
他热爱生活,向往着学有所用,期盼着能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施展抱负。
虽然生长在农村,却没有农村孩子的狭窄视野,他上完高中,并在读书期间坚持看报、关心国际发展动态,眼界比一般人开阔,加上农村闭塞的生活增强了他幻想的天性,和黄土地上带来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在他身上有着用不完的活力,然而生活却一次次打击他。
高考落榜,给这个踌躇满志的青年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回到农村,但是,命运之神没有抛弃他,他回来当了民办教师,这是当时农村唯一可以通过转正有机会吃上国家商品粮的工作。
三年中,他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并且也有了时间和精力发展他文科方面的特长,对于这一切生活是在慢慢地走向正轨,他对未来的憧憬依然是可以从另外一条道路上实现。
然而,现实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对于有着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命运的打击无疑是对身心的巨大摧残。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存在主义意蕴王俊虎;范婷【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代表作品之一,其经典意义不言而喻.基于经典作品内涵的再阐释性,存在主义为读者解读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路遥无论是在创作个性上还是在具体文本创作中,都不难发现其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精神契合.《平凡的世界》虽展现出了存在主义元素,但并不意味路遥就是存在主义者.路遥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意蕴是无意识的,它更多的是与中国本土结合后生成的独特的存在主义.【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8)005【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存在主义;路遥;创作个性;无意识【作者】王俊虎;范婷【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西方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的普遍的存在危机与精神危机催生了存在主义的诞生及发展,1980年代的中国刚从文革藩篱解放出来,国人在精神上的迷茫与困顿加速了存在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的生成与传播。
路遥无论是在创作个性上还是在具体文本创作中,都不难发现其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精神契合。
一、路遥创作个性中的存在主义管窥创作个性是作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气质,多种因素合力下的作家创作个性的具体所指因人而异,并进一步制约着作家文学风格的形成,因而也造就了文学创作千姿百态的图景。
但以作家生活体验以及成长经历为出发点,审视路遥与存在主义精神气质之间的关系,会发现路遥的创作个性显示了与存在主义的精神暗合。
(一)孤独的心境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孤独是人身处“此在”生命境遇时的基本生命情态。
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孤独的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他强调个人在一种孤独的境遇下,探索生活意义和走完自己生活道路的责任感。
路遥的孤独特性在他本人以及研究者的双重确认下已经成为一个近乎定性的存在。
路遥小说《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路遥小说《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路遥小说《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初读《百年孤独》的前几章时,浑然摸不到头脑,这个家族起始者对于那些玄之又玄的科学的渴求,神秘的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在书本的最开始,作者就将这个神秘家族展现了它光怪淋漓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