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2_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4
第15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一:山东13考纲【山东考纲】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归纳为“一、一、二”一个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个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两个影响:打开外交新局面、促进世界和平。
三项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调整可归纳为“一、三、四”一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个调整: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四项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课标提示】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具体知识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②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③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树立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
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风云变幻,作为一个大国和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是相当艰难的。
在此基础上,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或外交生涯。
通过学习探究,了解这些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2.进行问题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扭转屈辱外交局面的?第二,在建国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第三,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四,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要调整对外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和成果?3.要结合教学参考书,多给学生提供历史材料,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启动材料一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1970年10月5日)材料二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
总而言之,都行。
──《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
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
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
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
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
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材料四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人民日报》1971年7月16日【解读】为了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斗争中的不利处境,缓和国内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决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接触,改善两国关系。
1970年10月5日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息。
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打开中美关系长期以来的僵局,中国也表达了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专题复习《国际关系——中美关系》设计人审批人班级姓名日期一.坎坷历程:明治二二美苏重返中美1894-1895 1900—1901 1937—1945 1949—1972年1972田中角甲午中八国联日本全面侵华23年冷战对立荣访华中日战争军侵华日建交二、知识梳理(一)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侵略中国----敌对关系)1、清政府时期:(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战争: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1—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分析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原因、结果、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启示)(二)现代史上中日关系:(1)23年冷战中的对峙:1949—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
(和平友好是主流,但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摩擦中求发展。
)三、重点剖析: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主要因素:钓鱼岛主权问题;台湾问题;修改教科书问题;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东海石油开采问题。
根本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2、日本政府在右翼势力的支持下拒不承认其战争罪行,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日本没有对法西斯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做出深刻的反思,继续走军国主义复活道路。
我们要时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的言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3、和平来之不易,针对当前中日两国紧张的局势,你认为中日两国为了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应做出那些努力?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安全团结; 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外交的方针,提高国际地位。
日本: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承认侵略战争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所带来的伤害,取得这些国家的谅解;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珍惜和平,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4、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
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 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 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 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双方的共同要求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
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
3. 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1)、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4)、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从盟友到对手1.背景:①雅尔塔会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教案一、教材分析《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第二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二子目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即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之中;而70年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则意味着西方对中国孤立政策的破产,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突破,它无论是对于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还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该内容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重要;该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今天的中美关系以及增强自豪感、使命感也具有重要价值。
教科书在简要介绍朝鲜战争后中美紧张对峙关系后,重点展示了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比较全面地勾勒出了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有所了解,加之中美两国在当今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在时事新闻中对中美关系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学习兴趣较高。
但是学生对于中美改善关系的原因以及中美改善关系对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整理,学生能够归纳并记住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步骤,培养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学生在理解中美改善关系原因的同时,进一步领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的历史知识获得方法。
3.通过多角度解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提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认识历史影响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美改善关系的原因以及具体过程2.难点:中美改善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五、教学准备:提供尼克松访华照片,美国民众反越战照片六、教学过程:导课:通过尼克松访华的照片来导入新课师:这是一张拍摄于我国文革时期的照片,时代特色非常浓厚,特别是这个标语,“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句话。
大家有没有想过联合起来要干嘛呢?生:……师:按照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反帝反修。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中日关系史热点聚焦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日本发展史及中日关系是中考命题的又一个热点,须重点掌握。
知识链接一、日本国别史(一)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太平洋共荣圈。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201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热点导读】热点导读一:2009年12月14至16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
此前4天,日本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率领所谓“半个国会访中国”。
习近平访日与小泽访华,成为2009年中日关系的年终收官大戏。
热点导读二:2010年伊始,中美关系因美国对台军售、贸易保护、谷歌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美关系似乎突然陷入低迷,以致《华盛顿邮报》评论称,2010年头几个月中美关系将“迎来艰难时刻”;美国欧亚集团甚至将中美关系列为2010年全球十大风险之首。
【史实链接】一、中日关系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朝时,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化改新”。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
〖训练1〗(2009·天津中考)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A.张骞B.玄奘 C.鉴真D.戚继光2.戚继光抗倭斗争: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历史上称之为“倭患”。
戚继光受命抗倭,他组织了一支抗倭军队——“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
〖训练2〗(20092·广东中考)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反映了他()A.抗元的决心B.抗倭的决心C.抗清的决心D.收复台湾的决心阶段特征:和平友好交往是古代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很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一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在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邓世昌、丁汝昌等,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避战求和,1985年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