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欠佳是一种普遍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7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着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的滞后,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不够重视,有些家庭甚至存在家暴、溺爱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农村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常常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集体生活中,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规范,容易导致学生冲动、不拘小节等行为。
3. 学校管理不善:一些农村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存在放任甚至纵容的现象。
学校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不够严格,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行为。
1. 家庭教育的加强: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对待教育和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 学校规范管理:加强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学校行为规范和纪律制度,严格执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责任。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生活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增加关爱与引导:加强对农村中职学生的关爱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明确自己的生活方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健全农村中职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关注。
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关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关爱引导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综合对策。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农村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职业学校学生上课睡觉等厌学现象的探析现实表现:在职业学校,目前存在四种现象:一是学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表现为上课睡觉、经常旷缺课和早退、迟到;二是学生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学生的技能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不能达到现代企业用工的要求;四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强,缺乏教学兴趣与成就感。
现象是普遍的、共性的,也是长期存在的,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原因分析:一是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表现为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往往是不认真听讲(听不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不会做),这样势必又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家长短视行为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家长普遍认为自己子女年龄小(初中刚毕业),就业尚早,在家无事可做,在社会上容易变坏,不如送到学校交给老师管,三年后混张毕业文凭,省心又省力。
至于在校能学到多少知识、技能,能不能养成良好习惯,他们不管或管得很少,这些学生自然就缺乏学习责任感。
三是教师责任心差,只要学生不惹事就万事大吉了,自己只管讲自己的,至于学生听不听就不管了。
四是教学质量差,理论讲的头头是道,实际操作不会不熟,甚至在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的课堂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五是国家劳动准入制度执行的不规范,学不学、学的好不好都能进企业进行简单的操作,就业时专业对口率很低,在98%的就业率背后隐藏着许多东西。
六是学校教学监督管理考核不到位,既怕得罪人,又怕真正干实事,对上述种种现象听之任之,认为这种现象无法解决而产生了放弃论。
解决办法:家长对我们的学生考不上大学是会原谅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初中就没有学好,然而学生上课睡觉却不能被原谅。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管理,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学得了,使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达得到,使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喜欢,使我们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
如果能够让学生上课不睡觉,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生活化探微摘要:2008年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后。
促使德育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
针对现实,在正确认识教学生活化理念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基础上,在德育课堂上精心撷取典型案例,提高职业道德课的信度,配合校内、校外的实习进行“体验式”的德育拓展,把课后的作业布置得“生活化”些,让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渗透生活化的评价,从而真正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探微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生活是德育课堂的出发点,也是德育课堂不可避免的归宿。
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一、教学生活化理念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又说“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后又指出“生活是指一种技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
[1]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指出“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
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2]。
可见,生活与人的生存、发展相连,生活与人的活动相关,生活与人所处之环境不相分离,生活就是人的生存活动。
教育的本能就是“启发”和“引导”,也就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目前德育课程教学的现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中职生德育课教学是以中专学生为对象进行育德的。
中职生有一普遍现象:学习基础较薄弱,行为习惯欠佳。
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轻视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德育教育注重灌输式教学,学生感到德育课枯燥乏味,内容抽象难懂,无法理解和接受,甚至反感。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不良行为在农村中职学生中比较普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家庭环境: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经济困难和亲子沟通不畅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投入较少,导致学生对自身发展缺乏认同。
家庭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不够严格,容易滋生学生的不良行为。
2.学校教育环境:农村中职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有限,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学校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和疏导不到位,容易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
3.同伴影响:农村中职学生普遍比较自由,同伴之间往往有共同习性和价值观,某些不良行为可能被一些学生接受和模仿,导致学生成为不良行为的受害者或施害者。
二、对策分析1.加强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其成长影响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扶助力度,提供家庭经济支持,确保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增强家庭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力度。
3.加强同伴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同伴教育,鼓励学生结交优秀的同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建立健全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5.加大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中职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问题。
结论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同伴影响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同伴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加大社会支持等对策,共同解决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因素与对策
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情绪波动大,甚至可能引起一些不良行为,如消极抗拒、玩忽学业等。
此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和矫正。
首先,不良生活习惯可能跟中职生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一些学生有可能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缺乏亲情关爱,或家长对子女过度宠爱,没有管理和规范,导致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
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家校沟通交流,让家长意识到规范孩子的生活习惯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学校教育孩子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次,中职生的成长环境也会影响其生活习惯。
现代社会中,便利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娱乐选择会引导一些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电视游戏、网络电影等方面,导致学生沉迷不出来。
对此,学校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娱乐度的管理、规范和监督,引导学生自觉减少使用娱乐产品的时间,树立正确的用品观念;另一方面也应该提供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文艺演出、户外运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其体魄。
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中职生的学习压力也会对其生活习惯造成影响。
一些学生的考试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容易产生不良生活习惯。
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学习压力、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有效的娱乐和锻炼,维持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总之,中职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未来造成很大影响。
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教育,同时家长也应该切实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爱护责任,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校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对策一、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一)不良的仪表习惯。
个别仪表不讲究,男生蓄长头发、染黄头毛,戴耳环;女生穿着暴露、佩戴首饰等;课堂礼仪缺失;不尊敬师长等。
(二)不良的卫生习惯。
不愿意主动清扫卫生,不是自己值日,对自己宿舍垃圾,桌子前后纸片视而不见,甚至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扔瓜子皮、水果皮等;寝室、教室等生活和学习场所不能按照7S管理标准,认真清扫、清洁、整理、整顿。
(三)不良的语言习惯。
自卑封闭不善于和他人交谈交流,老师上课提问往往不主动回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使用礼貌语言,看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与人交流时,常常出现不文明用语,还有一些学生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不堪入耳的脏话,缺乏正确的语言习惯。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良的课堂行为:上课不认真听讲,随便讲话、睡觉、外出上厕所、旷课,顶撞老师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抽烟、喝酒等;不良的品德行为:欺负辱骂他人、偷窃、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打架、夜不归宿、故意损害公物等(五)不良的作息习惯。
部分学生不能遵守学校规定的正常作息时间,上课、上操、集会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午晚睡,有的学生甚至在学校检查宿舍后,再翻墙通宵上网,导致第二天不能按时上课。
(六)不良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上自觉性低,课堂自律能力差,开小差睡觉现象屡见不鲜,不按时完成作业,不交作业,考试作弊,不深入思考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很少提问老师。
(七)不良的交际习惯。
许多学生不会与人交往,不知道如何交往,不懂得交往中尊重原则,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偏激的处理方式。
部分学生男女不正常交往,存在亲昵过激行为甚至有越轨行为;部分学生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行为不端。
(八)不良的消费习惯。
很多学生习惯攀比消费,见到别的同学花钱,就羡慕,追求名牌不顾自己经济情况,立即跟随,不能合理支配自己的费用,每月开销大,经常入不敷出。
二、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初探(一)社会原因。
特别是随着市场多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审美价值观、人生世界观不断涌现,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人情淡漠。
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一、引言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二、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普遍现象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或者违纪事件,如迟到、早退、旷课、随意讲话、打闹、低头玩手机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还会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社会环境影响中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在家庭中受到诱导,或者在周围社会环境中受到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习得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校和教师需要与家长和社会密切联系,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2. 学生个体因素中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还与学生个体因素有关。
一些学生可能缺乏对学习的重视和热情,或者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导致出现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学校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 学校组织管理不到位学校的组织管理不到位也是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频发的原因之一。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纪律规范和有效的监督制度,导致学生行为不端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整改。
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完善的课堂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纪律教育。
1.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解决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问题时,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问题,同时也可以向家长传达学校的管理要求和期望。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因素与对策中职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转折点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比初中生更为独立,但又没有完全成熟。
在这个阶段,中职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变化,他们需要应对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压力。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中职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它涉及到饮食、作息、休闲、社交等方面。
以下是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因素以及针对性的对策:一、饮食不良1. 形成因素:中职生身体处于快速生长期,但是由于学习和生活节奏快,他们往往抽不出时间来规律饮食,导致营养不均衡。
2. 对策:中职学校应该加强营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营养意识;学校也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菜式,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组织起来,和学校一起推广健康饮食的概念。
二、作息不规律1. 形成因素:很多中职生晚睡晚起,在电子产品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作息不规律;还有的中职生会在学习和打工之间来回奔波,时间被分割得很紧。
2. 对策:中职学校可以推出晚寝晚起的禁令,让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学生可以自己保持时间安排的合理,不要为了挣钱或者兴趣,让自己的时间完全受制于别人。
三、休闲缺乏规划1. 形成因素:中职生在空闲时间里通常会打电子游戏或者看视频,这样的休闲方式单调乏味,也难以令自己内心得到充实。
2. 对策:学校可以推广更加有意义的休闲活动,例如校园运动会、文学分享会、义工活动等等;学生也可以自己规划自己的休闲时间,锻炼自己的爱好和个人兴趣爱好。
四、社交能力不足1. 形成因素:中职生通常会自闭、内向,在跟同学和老师交往方面表现欠佳,导致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不足,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 对策:学校可以推广更多的社交活动,例如学生会、社团活动等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学校也可以提供交流和沟通技巧的培训。
学生也可以自己更加主动地与别人交往,多结识一些新朋友和老师。
总之,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本身共同参与,推广健康、有意义、积极的生活方式,为中职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中职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及纠正过程摘要:中职学生行为偏差是当前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深入分析其成因并进行有效纠正是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过程,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行为素质和教育质量。
一、引言二、成因分析1.家庭环境的影响中职学生行为偏差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部分中职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部分家庭对中职学生的管教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导致他们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
中职学生行为偏差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有一定关系。
社会上存在着引诱中职学生追求个人私利、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诱导因素,导致他们失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3.学校教育的缺失中职学生行为偏差与学校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
部分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纠正关注不够。
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引导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纠正过程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是中职学生行为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关注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父母应该与学校老师和辅导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心他们的成长。
2.社会环境的引导中职学生处于成长期,社会环境的引导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实现。
中职学校应该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设置行为规范考核等方式,引导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教师是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角色,应该积极发挥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中职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欠佳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两个案例的启示案例一:诺贝尔获奖者的回答在一次诺贝尔颁奖大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
案例二:新旧闹钟的对话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之间。
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新来的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
可是我有点担心你,你一年要走完3153.6万次,恐怕会受不了。
”“天哪!3153.6万次。
”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它胡说八道。
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
”小钟将信将疑,“不过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
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153.6万次。
小钟每秒摆一下,不知不觉,在平凡中就完成了一件大事——走完了3153.6万次。
案例一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会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人终生收益。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案例二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小事入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成功其实也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了。
但在做的过程中,尤其在一开始,我们不要被大事吓倒,而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这句话对我们培养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不能好高骛远,让学生感到目标高不可攀而失去信心。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简单易行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只要做好每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我们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虽然做到了“大处着眼”,却忽略了“小处着手”,使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中职学生的现状1.素质普遍不高在各级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的中职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1)由于大学扩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普高热”仍在持续升温;(2)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3)企业转制、机构调整、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使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中职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4)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期望高。
这些因素使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成绩好的学生根本不愿上中职,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惜花巨款进普高。
“不好好读书就去读中职”成为一些初中班主任的口头禅。
中职招生被安排在高中段招生的最末一批,招生困难,生源大战愈演愈烈。
许多中职学校为了生存,招生已不设门槛,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不高,学生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行为习惯欠佳已经成为中职学生的普遍现象。
2.行为欠佳的主要表现许多中职学生在中学时,就被老师边缘化,缺乏基本的礼仪规范。
有些同学是非、善恶、美丑界限不分,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安之若素。
主要表现在:(1)打扮与学生身份不符。
女生留长指甲,染彩色指甲;男生蓄长发,穿着过于新潮,喜欢标新立异,把另类当时髦。
(2)走路没有正确的走姿,穿拖鞋、背心进出教室等公共场所,上下楼梯不靠右行。
(3)买饭不排队,吃饭不收拾剩饭剩菜,浪费现象严重。
(4)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垃圾。
(5)交往不得体,男女同学在校园里挽手搂腰。
(6)校园内抽烟、赌博。
(7)破坏公物。
(8)缺乏尊重,在课堂上任意走动,顶撞老师。
(9)缺乏诚信,对家长、老师说谎,考试作弊。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中职教育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1.正确理解培养行为习惯教育中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
我们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处着眼”主要解决观念问题,就是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大局,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这一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要求。
我校以“修德、强技”为目标,提出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有精湛技能,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的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学生,就是体现了“从大处着眼”的思想。
“小处着手”主要解决具体方法问题,就是让学生从每天的走路、吃饭、说话、穿着打扮等日常习惯入手,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小处着手”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2.小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有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有规可遵,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乱说。
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具体写了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好品质,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我们也应为学生制定《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易于操作。
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十会十不”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十会十不”即:会打扮不新异;会走路不跑步;会吃饭不浪费;会说话不粗鲁;会清扫不乱扔;会交往不庸俗;会锻炼不偷懒;会爱护不损坏;会听课不顶撞;会坦诚不说谎。
“十会十不”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总的要求。
为了便于学生遵守,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如:“会打扮不新异”,要求学生做到穿着打扮要简洁得体,男生不蓄长发,女生不染发,不涂脂擦粉,不留长指甲染彩色指甲,不穿奇装异服。
“会走路不跑步”,要求学生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进教室、寝室、食堂等公共场所不跑步,不在走廊等通道打闹追逐等。
“会吃饭不浪费”,要求学生做到买饭自觉排队,饭后自觉清理座位,剩饭剩菜收拾到规定的地方,保持餐厅卫生,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
“会说话不粗鲁”,要求学生做到见面说“你好”,分手说“再见”,得到帮助说“谢谢”,如有不对说“抱歉”,交谈要文明,不说脏话、粗话,并注意网上语言文明。
“会清扫不乱扔”,要求学生自觉整理自己的物品,东西堆放整齐,及时打扫公共卫生,清洗自己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注意卫生的保持。
“会交往不庸俗”,要求学生做到同学交往应团结互助,不仗势欺人,不要有哥们义气,男女同学之间交往不挽手搂腰,过分亲密。
“会锻炼不偷懒”,要求学生每天要保证体育锻炼时间,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
“会爱护不损坏”,要求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对公共财物不拳打脚踢、乱划乱扔,不在墙壁、书桌乱涂乱画,不践踏草坪。
“会听课不顶撞”,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在课堂上接听手机或发短信,不谈与上课无关的事,不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不顶撞老师。
“会坦诚不说谎”,要求学生老实诚信,不欺骗家长与老师,不欺骗同学,不对家长与老师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
“十会十不”规范着学生的一言一行,会形成“男生个个都是绅士、女生个个都是淑女”的理想效果。
3.小处着手贵在坚持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于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
著名教育家曼恩曾经指出:“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这一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人都有惰性,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孩子。
尽管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不相同,但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稳定。
因此,从“小处着手”必须持之以恒,贵在坚持,通过榜样示范、表演鼓励、长期检查督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