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2
涓生的人物形象: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其次,他理解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免得一同灭亡”。
最后,他理解到,“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这里,涓生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过程,即是:觉醒——战胜感情的自我——获得理性的自我——重新陷入麻木的自我。
狭獈的阶级观念和社会意识使涓生不能看清子君踏上死途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残酷和腐朽,在于个人奋斗的盲目和软弱,而终于认定,“真实”才是真正的“无爱的人间”,是致人死命的毒刀,他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便是涓生生命的归宿,一个从谎言世界里超脱出来,真实世界里苦闷徘徊了一阵之后,又终于在现实生活所给予的苦痛之中重新回到谎言世界里去的人,绝不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探索者和革命者。
自然,涓生的路,也只能是作者是最终所要否定的路。
然而,既然涓生是娜拉形象的异化,毫无疑问,无论是于家庭还是于社会,他都必然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究其悲剧性,一方面,表现在和子君的爱情的毁灭,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和个人主义决裂的不彻底。
他爱子君,这是事实,但只在先前。
先前,子君和涓生一样,都是醒了的人,醒了的人是不会与熟睡中的人为友的,所以他们彼此的相爱应该说是真诚的,直到他们一同私奔,到吉兆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后,他们的感情才逐渐起了变化。
子君是个人主义的忠实的维护者,她的全部希望只在于操劳家务以维持现有的“安宁和幸福”;涓生是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人,他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因此,他不爱子君,也是事实,但只在以后。
子君的人物分析
子君是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
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
直到最后,面对经济压力以及与涓生生活态度上的分歧,终于爱情也出现裂痕。
子君最终又回到了原来她自己所反抗的那种状态,未能冲破封建旧思想旧势力的网。
当她和涓生分手后,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从容地接受了这一切,在绝望中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周围的威严与冷眼中,在无爱的人间凄凉地死去。
《伤逝》文学评价《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说,发表于1925年,被认为是鲁迅文学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首先,鲁迅在《伤逝》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主题。
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
然而,由于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他们的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其次,鲁迅在《伤逝》中刻画了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角色,他既受到新思想的启发,又受到旧思想的束缚。
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惜离家出走。
然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青年的思想和处境。
此外,鲁迅在《伤逝》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他通过倒叙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深入刻画了涓生和子君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最后,鲁迅在《伤逝》中通过个人的情感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爱情的限制,以及封建思想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
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性和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总的来说,《伤逝》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困境,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启示意义。
它启示我们应当珍视个人自由和爱情的价值,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
在当今社会,鲁迅的这部作品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首先,《伤逝》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追求爱情与婚姻的难题。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姻却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承诺。
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感,这个词让我想到的是遗憾、悔恨、情殇……(开卷语)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
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原文)文中的子君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会影响的旧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态度,勇敢的和家庭抗争,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话来,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义无反顾的和涓生这个又穷又算的书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这份没有“面包”的爱情。
涓生是自私的,在爱情中只是一个索取的角色,当爱情的激情褪去的时候,同时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他把责任推给子君,而不想想自己的问题。
他在教育局里做事,就像鸟贩子手里的小鸟,怕日子久了,翅膀麻痹了,将来忘却了飞翔,可是他离开了教育局,终于展开翅膀去飞了,可是待在笼子里久了,却怎么飞也飞不高。
生活无保障了,他又开始想念关在笼子里的日子——也就是他的思想先进只是表面上的言辞,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
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
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原文)当涓生听到子君的死讯时,开始黯然伤逝,一切无法再回到以前了,涓生的下半辈子讲一直在伤逝中度过。
(施颖)临末,我用了十分的决心,加上这几句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浅谈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演唱分析吕 傲(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110000)【摘要】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创作的,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心理歌剧。
女主人公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是学习民族声乐过程中重要的一首作品,笔者通过对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等方面的介绍,对演唱作品提供帮助。
【关键词】《伤逝》;《不幸的人生》;咏叹调;演唱【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一、歌剧《伤逝》概述(一)创作背景及主创人员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民族歌剧《伤逝》。
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在当代歌剧的发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等。
其中,《伤逝》选自小说集《彷徨》。
施光南,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
代表作有弦乐四重奏《青春》《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剧音乐《伤逝》等。
(二)剧情介绍《伤逝》剧本以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
《伤逝》主要讲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对追求新生活与命运的恋人相知相恋但经受不起时代的压迫最终分开的悲剧故事。
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知识青年“涓生”是教育局职员。
他内心向往着自由、民主的生活,可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制度的压迫下。
“涓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生活极度不满,孤独、寂寞,空虚。
此时,他遇到了女主人公“子君”。
他们相识,相知,讨论“泰戈尔”,憧憬自由的生活。
慢慢地他们相恋。
“子君”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与“涓生”私奔。
但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涓生”越来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看着当年那个花样少女如今变成一位终日愁苦的怨妇,此时,他嫌弃“子君”,提出了分手并跟“子君”说出“我不爱你了”这样无情的话。
以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伤逝》-优秀范文《以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伤逝〉》《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讲述了涓生和子君这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剖析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深刻而发人深省的问题。
子君,作为小说的核心女性人物,她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女性觉醒的意味。
在那个封建礼教依旧强大的社会背景下,子君勇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宣言,毅然决然地与涓生走到了一起。
这一行为无疑是对传统父权社会的挑战,展现了她对个人自由和自主权利的追求。
然而,这种觉醒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脆弱的。
子君的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依赖心理。
她将自己的全部幸福寄托在与涓生的爱情之中,一旦这份爱情出现了裂痕,她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支撑。
在与涓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子君逐渐陷入了琐碎的家务劳动,失去了曾经的精神追求和自我。
她不再读书、思考,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涓生的生活起居中。
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她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子君自身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认知。
从女性经济独立的角度来看,子君在与涓生的爱情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她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赖涓生的收入维持生活。
这种经济上的依赖使得她在爱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当涓生对她的感情发生变化时,她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这也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如果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就很难真正实现人格独立和自由。
再看涓生,他在这段爱情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他倡导新思想,鼓励子君追求自由,但当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的困境时,他却开始嫌弃子君的平庸和琐碎,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段感情。
涓生的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男性在爱情中的自私和不负责任。
同时,也暴露出他所倡导的新思想在面对现实时的脆弱性。
在《伤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压迫。
《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她生性温顺、善良,幼稚而又充满幻想,但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所识非人。
另一方面,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关键词] 温顺、善良,勇敢、坚贞、执着,幼稚而充满幻想的小知识分子《伤逝》是鲁迅小说中惟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篇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五四”时期大多数爱情婚恋小说的艺术构思:它不像很多爱情婚恋小说那样只着眼于婚恋、爱情双方的离合际遇或者道德情感的趋向,也不只着眼于恋人一方的失恋的痛苦或性的苦闷,而是第一次把笔触深入到青年男女婚后的情感关系中去,男女主人公不是不能结婚的痛苦,而是结了婚以后的痛苦,这在五四时期是很少有的。
在艺术构思上超出了同时代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小说从正面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但是家庭的建立,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
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终于以悲剧告终。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11环艺(4)朱青云《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
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
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
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浅析《伤逝》中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作者:王丽娟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知识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以人物“手记”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涓生似断实续的思绪片段,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作品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动人情思的细节安排,都表现了作者艺术技巧的娴熟。
《伤逝》中浓重的抒情笔调也是别具一格的,它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关键词:个性解放;爱情;悲剧《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收入小说集《彷徨》。
作品通过一幕爱情悲剧,探讨人生的道路和爱情的价值观以及“五四”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子君和涓生是经过“五四”民主思潮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的影响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面对世俗的鄙薄和冷眼,“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涓生断然的和几个“忠告”过他的朋友绝了交,他们大胆的相爱并且幸福的结合了,然而,这一对为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而付出重大代价的新婚伴侣,最后演出的却是一出爱情悲剧。
其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是他们本身的弱点——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的个人主义有关。
一、盲目的“一切为了爱”的狭隘的爱情观妨碍了他们对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正确理解子君和涓生是在追求“个性解放”理想基础上的爱情,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正像涓生在感到爱情出现危机时头脑里萦绕着的那些话:“回忆以前,我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那么人生的要义是什么,涓生当时并不清楚,所以他们的爱情之花便由绽开而枯萎,而死亡,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娟生和子君的故事
涓生和子君的故事出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这篇小说讲述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
涓生和子君都是追求新思想、向往自由恋爱的青年,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北京,涓生是一位有一定理想的青年,子君则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两人相识、相爱,并在当时封建礼教和社会压力下,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他们共同生活,经历了甜蜜和艰难,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包括性格不合、生活压力、社会环境等,导致他们的爱情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伤逝》是鲁迅先生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残余对个人命运的束缚,以及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对现实的逃避。
小说以涓生的内心独白形式展开,充满了对过去的悔恨和对子君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失去的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无限追思。
小说《伤逝》不仅是对一段爱情故事的叙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反映,以及对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命运的深度探讨。
赏析鲁迅作品《伤逝》作品《伤逝》出自《彷徨》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家、思想家、革命家。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
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
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
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
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
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
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
他们的迥异性格渐渐地暴露开来。
子君爱小动物,涓生却爱花;子君每天忙着做饭饲喂小动物们,涓生则忙碌着抄写公文和信件。
对《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婚姻失败的看法美满的婚姻需要真真实实的爱情,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两者的结合需要婚姻中双方积极向上、共同努力和奋斗。
以下我对涓生和子君的婚姻失败的看法:首先,他们的爱情基础并不牢固,加之他们婚后在爱情上缺乏创新,渐渐失去爱情。
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本来就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至深,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
他们的爱情也像大多数爱情那样,开头激烈,随时间的推移,渐渐趋于平淡,不再更新打理,便变得乏味和成为一种负担。
不过,对子君来说,涓生的爱情一直都是她很珍视的,她不断地从回忆中寻找最初相爱时的幸福感,也许那样也是表示她对现在的爱情觉得有些失望。
她常有凄然的表情,是因为涓生对她婚前婚后态度的落差,也是因为生活太困苦。
而对于涓生,对子君的爱情,随着子君作为家庭主妇后的各方面的改变而消失,他们不再有共同语言,很多以前熟悉的对方的特点,也渐渐变成自己不喜欢的对方身上的缺点。
最后他们的婚姻失去了爱情,所以失败。
再者,他们的婚姻并无牢固的物质基础。
从找房子,买家具,到后来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费用,他们都是比较节省的,尤其是涓生失业后,生活更加拮据。
子君在结婚后,一直全身心投入家庭里洗衣做饭喂牲口的事情,不再读书,不再接触外面新鲜的事物,她在慢慢地与新事物新思想隔绝,和涓生不再有共同话题,并且逐渐失去她本来的自己。
可想而知,她在婚后是因为爱涓生才有这样的改变,但也有很大部分是因为生活的困苦。
涓生不再爱子君是因为子君失去了原本吸引他的地方,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们的物质生活很丰腴,子君就不会整日只呆在家里做家庭主妇,她会有很多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接触外面的事物,就不会整日那样空虚,而迷失自己。
物质生活的窘迫会使人激进,也会使人沮丧,一般来说,人们先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我看子君曹晨光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练。
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 只要有一限光明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灵就会呈现出异彩,只要有人给她指出一条切实的道路,她就会勇敢地往前走。
所以当她在涓生那里第一次听到和封建礼教大相径庭的有关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时,是那样的新奇、那样的激动。
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 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无疑是被“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春风唤醒了的年青女性向封建礼教发出的严正挑战,是自我意识觉醒了的年青一代争取自由和人权的神圣宣言。
并且为了小家庭的成立, 她还卖掉了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环。
可见开始的子君不愧为“五四”时期勇敢、无畏的新女性代表。
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
于是她“倾注着全力”做菜,“日夜的操劳”家务,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
她给原有名字的小狗起名“阿随”的细节,更微妙而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内心:在她内心深处,“随”是第一位的, 她应该“随”丈夫、小狗应该“随”她,生活就是这样主次分明,从属清楚。
子君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完全寄托在爱情上,把爱人当作绝对的依赖与服从对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
因为她始终都没有发言权,没有自主权。
可以说,在涓生面前,子君自始至终都是失语的。
“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即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更何况如果心中只有“爱”和“家”,一旦化为虚无,便会一无所有、无所依托。
然而她对此却不自知,整天只顾着家务的操持,“早已什么书也不看”,以致于“大半年来,只为了爱, 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品赏析作者:唐亚军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罪恶控诉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综合理论215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听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向来喜欢爱情这个不老的话题。
因为这是一篇爱情小说,所以我打算让爱情说话,解释他们爱情悲剧的成因。
由于小说以涓生的回忆展开叙述,涓生从自己的角度对他们的过去进行描述。
在涓生看来,子君同居之后的巨大变化是他不爱子君的根本原因。
原本他是爱子君的,爱同居前的子君。
子君是那么的令他着迷,在会馆里关于子君鞋声的期待是多么的激动人心。
可同居之后的子君与从前判若两人,简直让他无法忍受。
我们知道,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吸引上的默契。
可在同居之后,子君对涓生的吸引力逐渐丧失,默契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还是先看看同居前的子君在涓生眼里的样子。
她“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
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藤花。
"多么可爱,多有情调的姑娘啊!看着新叶、鲜花,让人感到子君本人的清新。
并且这个姑娘还爱读书,经常来会馆找涓生,听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而当他们交往了半年,子君更是说过这样一句震撼涓生的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有着何等气魄的新女性啊!两个青年的感情又升温了。
再看同居之后呢?“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了,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这或许让涓生有些失望,当初拿槐叶,折藤花的子君居然不爱花,那个在涓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
涓生从庙会买来花原本是为了讨她高兴。
这是同居之后才知道的,即涓生所说“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但是子君爱动物,买了四只小油鸡和一只叭儿狗,显然涓生是不喜欢的。
可这些都无关紧要,要命的是同居后两人就没有沟通了。
涓生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她也领会了点点头,可她并不懂此话的意思。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歌剧《伤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的经典作品,其故事取材于鲁迅的同名小说。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演唱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
本文将对歌剧《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和演唱进行研究,深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
歌剧《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塑造是整部歌剧的焦点。
作曲家施光南通过生动的音乐和戏剧性强烈的唱词,将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
涓生是一个具有文学家气质的青年,他思想深刻、感情丰富,具备强烈的反叛精神。
子君则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她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歌剧中还有其他重要人物,如智者、陈先生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和演唱表现都各具特色,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歌剧《伤逝》的演唱者们运用了丰富的唱腔和发音技巧,成功地呈现了剧中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涓生在唱段《在理性的煎熬中》中运用了抒情男高音的唱腔,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子君在唱段《我走了》中则运用了女高音的演唱方式,声音激昂而富有感情,彰显了她的坚强与勇敢。
在歌剧《伤逝》的演唱中,情感表达是关键。
各个角色的唱段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使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涓生在唱段《此刻有谁在深夜的窗外》中运用了充满思念与期待的旋律,表现出他对子君的深深眷恋。
子君在唱段《爱情像一阵风》中则运用了明朗轻快的旋律,表达出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歌剧《伤逝》人物形象和演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这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从涓生和子君这对主要角色到智者、陈先生等次要角色,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演唱者在表现这些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了各种唱腔和发音技巧,精准地传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情感表达方面,演唱者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将各个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创作了直接反映青年知识分子恋爱婚姻问题的小说《伤逝》。《伤逝》
的巨大意义不是在于描绘“五四”以后青年们在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动人故事:《伤逝》
突出反映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光是追求爱,“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宣扬“恋爱至上”、“婚姻至上”的倾
向,鲁迅通过小说,鲜明地提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在“五四”新思想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们追求恋爱自由和婚自由,这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封建传
统观念的无畏斗争。但是,究竟应当怎样去追求?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伤逝》以形象
的图画向青年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时又予以鲜明的回答。
鲁迅的高明在于巧妙地抓住涓生和子君的不同思想性格,更深刻地揭示出他们这场悲剧的社
会乃至个人原因。从涓生与子君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便可深刻领会这一点。
涓生是《伤逝》中的主人翁,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在如泣如诉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
个“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形象,他有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接二连三打击也能有
所思想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寻找一条生活的新路。但是,面临重重生活压力,
他却抛弃了自己过去妁志同道合者,做出了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因此换回一颗难咽的苦果
而饮恨终生。
小说为表现涓生的形象而成为四个阶段。
第一,对子君的一片爱情和新婚生活的开始。
涓生是个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个局的秘书处工作。他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还会翻译
文艺作品。由于生活的穷困,他只能暂时住在会馆里。
小说的倒叙,从他与子君的恋爱开始。每当他在会馆的小房子里,便“在久待的焦躁中”渴望
子君的到来。久久没等到,还会猜测:“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与子君在一道,涓生总喜欢“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
尔,谈雪莱……。”
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连结在一起。涓生和子君终于生活在一起。
新婚的生活是幸福的。这是他们冲破了长辈的桎梏、社会习俗的偏见而赢得的胜利啊l每天,
他们两人默默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但是,子君却在这时渐渐将兴趣移向生活琐的事:养了四只小油鸡,一只取名阿随的花白的
叭儿狗。
涓生对此产生了想法,他开始领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一,对于这一点,子
君仿佛并没有完全理解。是的,婚姻并不是恋爱的终结,爱情的花朵仍须夫妇两人加以细心
的爱护、浇灌。
这是涓生和子君出现的初步分歧。
第二,涓生失业以后。
由于涓生和子君的相爱是冲破社会习俗和偏见的,.因此,必然遭受社会旧势力的打击和摧
残。涓生终于被“谕”“毋庸到局办事。”
对此,涓生早在会馆里便已预料到了。他以为,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他准备给别人
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译点书。涓生满怀信心,“说做,就做罢!来开一条新的路!”生活是严
峻的,也是残酷的,涓生的努力全部失败了。半个月的辛勤,只换来两张书券。生活无着落
了,减少饭量、吃掉油鸡、送走阿随,火炉也没法点了……。
涓生终于感到实在生话不下去了。
第三,向子君提出分开的要求。
面临种种打击,一特别是生活的穷困到了极点,涓生从先是对子君整天忙着小鸡.小狗的不
满开始,又发展到对子君为了小油鸡与房东小官太太的暗斗的不满。子君面对生活打击变得
怯弱、凄惨,却使涓生认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
宽广得很。”这样,涓生便萌发了一个想法:要与子君分开。
涓生还以为此时的子君阻碍了他的振翅飞翔,“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
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于是涓生又从谈往事开始,讲文艺、讲外国文学,讲《诺拉》、《海的女人》,还有意称扬诺
拉的果决……。子君也觉察到了,涓生终于说出: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
免得一同灭亡。“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子君离开了滑生。
第四,心中一片忏悔和充满了痛苦。
子君真的离开以后,渭生先是“有些轻松,舒展”,但很快就开始感到了沉重。首先,他觉得
不该把子君推给她那“烈日一般的严威”的父亲;接着,他后悔原先想法,“以为将真实说给
子君,她使可以毫无顾忌地毅然前行”,事实绝非如此。他开始悔悟到,他的这种做法,实
际上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涓生这才真正发现,他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
力的人们。”
终于,子君死去了,她是死于涓生所给予的真实一一无爱的人间。于是涓生悔恨,悲哀,他
祈求子君的饶恕与宽容……
但是,涓生也没因此而全部消沉下去,他还是清醒地意识到:“总得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