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雷电的破坏作用与防雷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10
九年级物理防雷知识点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而我们生活中也时常会遇到雷电天气。
为了保障自身和财产的安全,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物理防雷知识。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物理防雷知识点。
1. 雷电的形成与原理雷电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大电荷放电现象。
当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差异时,会引发雷电。
雷电产生的原理是云内部的水滴、冰粒子等碰撞产生静电,从而积累电荷,形成电场。
2. 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和物体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雷电产生的高电流和高电压能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引发电击。
此外,雷电还能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严重的损毁。
3. 避雷针的原理和作用避雷针是用来防止雷击的一种装置。
它通过将建筑物或物体与地面形成导体通路,将雷电引入地下,避免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尖端的放电原理,使雷电更容易击中避雷针而不是建筑物。
4. 安全避雷指引在雷电天气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安全避雷措施:- 尽量留在室内,远离窗户、阳台等容易受雷击的区域;- 避免在室外撑伞、站在大树下等高处;- 避免接触带有金属的物体,如电线、金属栏杆等;- 不要在雷电时使用带有线缆的电器设备,如电视、计算机等;- 不要接打电话、洗澡或使用自来水等有接地连接的设备。
5. 野外雷电避难方法当我们在野外遭遇雷电天气时,需要迅速寻找安全避难地点。
以下是一些安全避难地点的选择:- 避开高处、露天空地,尤其是避免站在山顶或开阔的草地上;- 尽量选择低洼地形,如山谷或沟壑;- 避免接触金属和水,如避免躺在金属结构的帐篷或树下,避免游泳等;- 避开孤立的大树和高耸的物体,尽量躲进稀疏林木下。
通过学习以上九年级物理防雷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雷电的形成与原理,掌握避雷针的原理和作用,并在雷电天气下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还能保护财产和减少灾害风险。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持续关注雷电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雷电灾害的发生。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雷电和强暴雨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知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1. 雷电雷电是一种产生于带电积雨云中的瞬间强放电现象。
当雷雨天气来临,云层中的水分子在气流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碰撞摩擦,产生静电。
云层底部会带上负电,云层顶部和地面则带上正电。
当正负电荷相遇时,就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产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引起大气强烈的爆炸式震动,伴随有阵阵雷鸣。
2. 强暴雨强暴雨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滴,随着水滴数量的增加,形成降雨。
当降雨强度超过一般降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量时,就形成了强暴雨。
强暴雨通常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危害1. 雷电危害(1)直接雷击:建筑物或其他地表物体放电与雷云间导通,被击中处流过巨大电流,从而产生巨大的电动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破坏被击中的物体。
(2)间接雷击:雷击发生后产生的高电位沿附近的电线进入附近的建筑物,损坏与其相连的电器。
(3)雷击引发的次生灾害:雷击可能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次生灾害。
2. 强暴雨危害(1)洪水:强暴雨可能导致河流、湖泊水位上涨,引发洪水灾害。
(2)泥石流、山体滑坡:强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3)城市内涝:强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影响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4)农作物损失:强暴雨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三、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措施1. 雷电预防措施(1)安装避雷设施:各种建筑物根据其性质、重要性安装避雷设施,是防雷电灾害的基础一环。
(2)拉电线时埋入地下:平时在建筑物间拉电线,或建立通讯、电视联系而需连接导线时,应该将导线埋入地下,防止间接雷的引入。
雷电危害及防雷措施一、雷击的主要对象(1)雷击区的形成首先与地理条件有关。
山区和平原相比,山区有利于雷云的形成和发展,易受雷击。
(2)雷云对地放电地点与地质结构有密切关系。
不同性质的岩石、地质结构或局部导电良好的地带都容易受到雷击。
(3)雷云对地的放电途径总是朝着电场强度最大的方向推进,因此有较高尖顶建设物或铁塔等,由于其尖顶处有较大的电场强度,所以,易受雷击。
在农村,虽然房屋、凉亭和大树等不髙,但由于它们孤立于旷野中,也往往成为雷击的对象。
(4)从工厂烟囱中冒出的热气常有大量导电微粒和游离子气团,它比一般空气容易导电,所以烟囱较易受雷击。
(5)—般建筑物受雷击的部位为屋角、檐角和屋脊等。
二、雷电的破坏作用(1)电作用的破坏。
雷电数十万至数百万伏的冲击电压可能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造成大面积停电。
绝缘损坏引起的短路火花和雷电的放电火花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
(2)热作用的破坏。
巨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成大量的热能,使金属熔化飞溅到易燃物上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3)机械作用的破坏。
巨大的雷电流通过被击时,瞬间产生大量的热,使被击物内部液体剧烈膨胀为大量气体,致使被击物破坏或爆炸。
上述破坏效应是综合出现的,其中以雷电伴有的爆炸和火灾最严重。
三、架空电路的防雷措施1.装设避雷线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防雷措施。
由于造价高,只在60kV及以上的架空电路上才沿全线装设避雷线。
在35kV及以下的架空电路上一般只在进出变电所的一段电路上装设。
2.提高电路本身的绝缘水平在架空电路上,采用木横担、瓷横担或高一级的绝缘子,以提高电路的防雷性能。
3.用三角形顶线作保护线由于3kV~10kV电路通常是中性点不接地的,因此,在三角形排列的顶线绝缘子上装以保护间隙,这在雷击时,顶线承受雷击,间隙被击穿,对地泄放雷电流,从而保护了下面的两根导线,一般也不会引起电路跳闸。
4.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或自重合熔断器电路上因雷击放电产生的短路通常是由电弧引起的,电路断路器跳闸后,电弧就熄灭了。
了解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雷电防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雷电引发的危险和损失。
了解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理,以及常见的雷电防护方法。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伴随着雷暴出现的。
雷电的形成主要涉及到两个基本原理:云内电荷分离和云间电荷分离。
云内电荷分离是指当云中的水蒸气在不断上升过程中,与云中的冰粒子或水滴发生碰撞,使得云的上部充电,云的下部失去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产生了一个电场,导致云顶带正电,云底带负电。
当正电足够强大时,就会与地面形成电场,从而形成雷电。
云间电荷分离主要是指不同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
当存在两个带电云块之间的电位差足够大时,就会发生电荷的迁移,导致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流,从而形成雷电。
二、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为了有效预防雷电对生命和财产的破坏,雷电防护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
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避开雷电活动区域:首先,了解雷电多发的区域和时间,避免在雷雨天气时进行户外活动。
尽量避开高山、江河湖泊等容易形成雷电的地方。
2. 寻找安全避雷点:在室外,可以寻找建筑物或者车辆作为避雷点。
建筑物对于雷电具有隔绝作用,对降低雷电伤害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应避免躲避在金属结构的建筑物中,因为金属具有导电性。
3. 避免成为高点:在室外,避免成为高点或者单独站在开阔的场地上。
例如,在高山地区,不要站在山顶或者树木较为稀疏的地方。
成为高点容易吸引雷电的击中。
4. 安装避雷装置:避雷装置是一种专门用于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电损害的设备。
其原理是通过导体将雷电的电荷导向地面,从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或设备造成的伤害。
避雷装置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相关的标准,确保其有效性。
5. 接地保护:良好的接地系统是雷电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将雷电的电荷有效地导入地下,减少雷电对设备和建筑物的危害。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雷电的形成原理在大气中,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产生静电场。
当这个静电场足够强时,电荷通过空气击穿而形成电流,我们称之为闪电,或者称为雷电。
闪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电,其温度能达到3万~6万摄氏度,电流可以达到超过百万的电安。
闪电造成的灾害往往是极其严重的。
雷电的形成与大气上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有关,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了空气层的击穿电压。
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主要是由云内的水滴、冰粒和云间的静电场组成,这两者在大小和方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就形成了空气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很大,导致局部空气被电离而形成通电路径,从而产生闪电。
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作为一种由高温、高压、强电流构成的天然灾害,雷电带来了高风险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保护安全,减少损失的一道重要课题。
以下为雷电灾害防御的措施:1.避免空旷露天的活动一旦发生雷电灾害,避难是理性的处理方式。
在>室外活动的时候,及时了解当天是否有雷电天气预报,如果预报存在雷电天气,应尽量避免在空旷露天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游泳等活动。
2.室内避难如果身处较大建筑内部或外观类似建筑的树林等状况中,可以选择一个安全的避难区域,如不靠近外墙、屋顶、烟囱等,并且不直接接触金属直接通往地面的物体,如水龙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地面只有去除局部聚电体才有效,因此,避免单脚站在电视机、电脑等金属接头处。
3.避开高义建筑物避开高义建筑物,如有必要进入此类建筑内部时,避免在屋顶,尤其靠近伸出的物体,比如天线、高起伏的地面等处,且要远离门、窗、烟囱以及电线等有铁栏杆的部位。
4.特定工作场所的防护雷电天气对于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人员,要给予额外注意。
如高空作业、高压作业、战术演练、飞行、炸药爆破、化工、建筑工程等具有高前景风险的工作,都应该采取相应防雷措施。
5.了解雷电保护技术实现科学的防护工作,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护技术。
防雷知识普及汇报人:日期:•雷电的形成与危害•防雷设施与设备•家庭防雷知识普及目录•公共场所防雷知识普及•企业单位防雷知识普及01雷电的形成与危害当空气中的水分子在空气中凝结形成积云,进而形成积雨云。
积雨云的形成闪电的产生雷声的产生积雨云内部产生电荷,形成云内电场,使空气电离并产生闪电。
闪电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空气迅速膨胀并产生音爆,形成雷声。
030201雷电的形成原理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或人体,造成火灾、爆炸或伤亡。
直接雷击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建筑物、设备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导致损坏。
感应雷击雷电通过线路侵入建筑物,导致设备损坏或火灾。
雷电波侵入雷电的危害类型及影响远离危险区域:避免在易发区域逗留或从事危险活动。
防范措施易发区域:山区、河湖沿岸、雷暴走廊等。
安装避雷设施:建筑物、设备应安装避雷网、避雷针等避雷设施。
电器保护:家用电器应安装电涌保护器,避免感应雷击对电器造成损坏。
雷电的易发区域与防范措施010302040502防雷设施与设备避雷针、避雷带等避雷装置介绍避雷针通过尖端放电原理,将云层中的电荷引入地面,从而保护建筑物、设备和人员免受雷击。
避雷带沿着建筑物屋顶、墙体或女儿墙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的金属带,用于引导雷电流入地下。
避雷线在架空线路中设置的金属线,用于将雷电电流引入地下,保护线路免受雷击。
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确保避雷装置能够有效地将雷电电流引入地下。
安装位置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或螺栓连接,确保避雷装置与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连接方式注意避雷装置的使用环境,避免在潮湿、腐蚀等恶劣环境中使用,以免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使用环境防雷设备的安装与使用注意事项清洁维护定期清理避雷装置表面的灰尘、污垢等杂物,保持其清洁干燥。
定期检查定期对避雷装置进行检查,包括外观、连接部位、接地电阻等,确保其完好有效。
更换损坏部件如发现避雷装置的部件损坏或老化,应及时更换,确保其正常运行。
防雷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方法03家庭防雷知识普及在安装电源线路时,应使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并保证有良好的接地。
雷电的危害与形成原理是什么雷电的危害与形成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大气中的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电击现象。
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还会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巨大的危害。
那么,雷电的危害和形成原理是什么呢?雷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火灾:雷电撞击导体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导致物体瞬间燃烧。
尤其是在乡村地区的谷仓、房屋和树木等容易燃烧的物体,常常成为火灾的主要源头。
2. 电气设备损坏:雷电主要通过导体进入地面,但也会通过电线、天线等设备进入建筑物。
雷电的高电压和大电流往往会引起电气设备的短路、烧毁,甚至彻底损坏。
3. 人员伤亡:人类是雷电的潜在受害者。
当雷电接近地面或人体时,会产生巨大的电流和电压,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此外,雷电还会引发燃烧和坍塌等事故,对人员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雷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理:1. 大气电荷分离:雷电的形成源于大气中的电荷分离过程。
在雷电形成前,大气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会分别集中在云层的顶端和底层。
这种电荷分离常常发生在大气中的背景电场作用下。
2. 云间电荷传输:当云间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传输。
正电荷会从云层的顶端释放,向云层底部的负电荷区域移动。
这种电荷传输会形成一条称为“领先触发”的连接通道。
3. 雷电放电:一旦“领先触发”形成,电荷会沿着该通道进行放电。
放电的路径通常是从云层底部到地面或云降水区域。
放电时,电流会引发强烈的闪光和雷鸣。
总结起来,雷电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大气中的电荷不平衡而导致的。
当云层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差异足够大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传输,形成“领先触发”通道。
随后,电荷会沿着通道进行放电,形成雷电现象。
为了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安装避雷装置:在高山和高楼等高处安装避雷针,能够吸引雷电,减少雷击的概率。
2. 避免在雷雨天气活动:雷电发生时,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
如果在户外,要尽快寻找安全的避雷点,如乘坐地铁、进入建筑物等。
安全教育方案之雷电第一章:雷电的形成和危害1.1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产生放电现象。
当云中的水滴、冰粒等在上升运动中相互碰撞,云中的温度下降,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粒时,云中正电荷和负电荷被分离开,形成静电效应,雷电就是由这种静电效应引起的。
当云内的负电荷和地面或其他云内的正电荷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值时,将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1.2 雷电的危害雷电具有极强的能量,所以非常危险。
雷电对人体有直接灾害和间接伤害。
雷电灾害常表现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设施受损等。
在雷电过程中,雷电通过电击人体致使直接伤害;雷电击中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雷电击中高压输电线,会引发事故停电等。
第二章:雷电安全教育2.1 雷电安全教育的意义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法控制和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雷电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我防雷的意识和能力,以减少或避免雷电引发的危害。
2.2 雷电安全教育的对象雷电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工人、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和各行各业的群体。
2.3 雷电安全知识的普及为了有效提高大众防雷意识,需要对雷电的形成和危害进行普及教育,教会大家如何预防雷电灾害以及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产生危险。
第三章:雷电安全预防知识3.1 雷电天气的判断要想有效预防雷电灾害,首先要学会判断雷电天气。
通常,有以下几个方法判断:一、观察云的形态:当出现积云、盘状云或层积云,并伴有阵雨、雷雨和风等天气现象时,很可能发生雷电天气。
二、听力判断:大多数雷电天气前,都有电光同响的征兆,可依靠听觉来判断。
三、气象广播: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来判断是否有雷电天气的可能。
3.2 在雷电天气下的预防措施一、避免在露天场所避雷:应尽快找到安全场所躲避,远离高大树木、高楼大厦等场所。
二、避免在水域避雷:雷电容易以水面为接触,所以在雷电天气下要尽量远离河流、湖泊等水域。
三、室内避雷:室外避雷不宜成功时,应尽快进入室内,关闭窗户,避免雷电直接或间接伤害。
2雷电的破坏作用和避雷原理雷电是指大气中发生的放电现象,它产生的瞬间高电压和大电流会给周围的环境和设备带来严重的破坏作用。
下面我将从雷电的破坏作用和避雷原理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雷电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击中:当一次雷击直接撞击到建筑物、树木、电力线路等物体上时,由于雷电产生的高温、高压、高能量等特性,会引发严重的破坏。
例如,建筑物可能会发生倒塌,树木可能会被烧焦,电力线路可能会短路甚至引发火灾等。
2.感应击中:当雷电击中大地时,由于地球是导电体,雷电会通过地面传播,对地下设备,如水、煤气和电缆等管道系统产生感应击中,导致管道破裂甚至爆炸。
3.过电压和过电流:雷电产生的电磁波会通过电力线路传递到各个设备中,导致电路中的电器元件承受过高的电压和电流,从而烧毁电子元件和损坏设备。
4.火灾:雷电引发的火灾主要是由于短路造成的。
雷电带来的强电流会使电线、电器或电子设备发生短路,引发火花,进而引燃周围易燃材料,造成火灾。
综上所述,雷电的破坏作用涵盖了建筑物、树木、地下管道以及电力设备等各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研究并应用了避雷原理来预防雷电的破坏。
避雷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避雷针:避雷针是最常用的避雷器,其原理是通过尖锐的金属导体,将大气中的电压集中到一个地点,使雷电优先打击避雷针,从而保护建筑物、树木等。
避雷针的安装高度、材料的选择和导体需要保证其导电能力和导电速度。
2.导线接地:导线接地是建立在避雷针原理的基础上的一种措施。
通过将金属导线与避雷针相连,并将导线埋入地下,将雷电的电流引导进地下,使其分散、消除,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和设备的目的。
3.避雷器:避雷器是一种通过自动感应和引导电流的装置,当外界雷电电压超过设定值时,避雷器会自动接受并导引电流入地,从而保护电路中的设备免受雷电的损害。
4.雷达监测系统:雷达监测系统可以对雷电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人们避免在雷电活动频繁时进行室外活动,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