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形象史】 材料三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四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 欢悦大笑。
——[吴]《曹瞒传》 (2)材料三与材料四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答:不同:材料三高度赞扬,材料四贬低。史料价值:都不客观,有不足之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操平定乌桓,使得乌桓被中原汉族同化,促进了乌桓的汉化,
说明曹操的军事行为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融。
7.[历史解释]公元3世纪初,孙、刘割据的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了勉强
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而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权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
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政权。据此可知( C )
一北方的基础 原因都是骄傲轻敌、指
骄兵
挥失误;性质都是统治阶
奠定了三国鼎
必败
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
立的基础
争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地理原因:地理形势造成三国的相对隔绝。 (2)经济因素: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的存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军事因素:赤壁之战说明三方各自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 3.为什么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1)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 局部统一。 (2)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 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以后全国统一 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出处 [东晋]孙盛《魏氏春秋》 [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