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总结四川遂宁邮编:637676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中的之一,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年报发布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地区,2019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达到45%左右,表明每5例死亡病例中大约有2例属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这一结果非常惊人,但同时也给我们中老年朋友带来了惊醒。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其预后性较差,病死率较高,因此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做好对该疾病的预防措施,通过预防该疾病的发生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第二才是通过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愈率。
因此本文从预防第一、治疗第二的管理理念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广大中老年朋友带来一定的健康指导。
1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使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液黏稠等心脏性疾病和大脑与全身组织引起的脑卒中、脑出血等缺血性出血性疾病。
按照心血管和脑血管发病特点,不同类型的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压迫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晕厥、发钳、咳嗽咳血、嗳气、上腹疼痛、呕吐;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偏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眩晕、肢体无力、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功能障碍、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功能障碍、头痛、恶心、呕吐、耳鸣[1]。
2引起中老年朋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对于中老年朋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除了年龄因素之外,大多与老年朋友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相关。
首先,在年龄方面,随着中老年朋友的年岁不断增长,其身体机能会逐渐弱化,身体健康质量则不如从前,就会导致患者整体免疫系统下降,更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疾病,而且年龄越大,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高。
其次是家族遗传史,部分中老年朋友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遗传史,或者部分中老年朋友有其他疾病的遗传史,无论是哪一种遗传史的疾病在在发病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使中老年朋友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2]。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等。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病人一旦发病,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如果护理不到位,那么病情可能会加重,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因此,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必须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来确保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一、风险因素分析1、疾病本身: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容易导致各种心脏不适和心血管事件,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异常等。
这种疾病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因素,需要护士及时进行监测和观察,以防误诊或延误治疗。
2、药物因素:许多心血管病病人需要长期用药,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降压药可能导致低血压,使用长期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护士需密切关注病人的用药情况,并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身体因素:心血管病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
例如,老年人、女性以及身体不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病。
护士需要了解各位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安全防范对策1、严密监测:护士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症状变化和身体状况等信息,定期进行护理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规范用药: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作用机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将病人的药物治疗出错。
3、心理关怀:心血管病在心理上对病人的压力很大,护士可以通过谈心、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病人的压力和不适。
4、营养指导:健康饮食也是心血管病的治疗重点之一,护士应该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进行营养指导,降低风险。
5、宣传教育:护士应该告知病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方法和危险因素,帮助病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同时,护士还可以向家属宣传教育,提高家属对病人的关注和照顾水平,共同为病人的康复助力。
总之,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发病,护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43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手段吕珊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同时,心血管疾病还在逐渐走向年轻化、复杂化。
本文分析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有效的治疗策略,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发病人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吸烟;他汀类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逐渐走向年轻化、复杂化。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发生的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造成此病的直接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
研究显示,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速度较快,也是导致我国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针对该现象制定一份合理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
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全国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若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得当,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
一般来说,发生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以及存在不良生活习惯者,其发病率具有明显上升现象。
而存在不良生活反应者,一般是吸烟患者发病率较高。
生活中的各类因素,如:酒精、毒品、尼古丁、脂肪、气象即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非合理膳食也可以引发心血管疾病风险。
另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性别,BMI,年龄段,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的压力,以及其它代谢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超重、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类风湿关节炎、全身慢性炎症、肠道微生态失衡银屑病等衍生类疾病均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升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2]。
心血管疾病属于一种高死亡率病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在临床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同时也存在眩晕、晕厥等相关症状。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常见。
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差异。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能够帮助我们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并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
1. 年龄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变硬和变脆,动脉斑块的形成也会逐渐加剧。
这些变化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心血管健康,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定期体检、合理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2. 性别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在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上较女性更高。
这与男性在某些生理特征上的差异有关,如男性激素的作用、男性更高的血压、更高的胆固醇水平等。
然而,女性在更年期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
因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关注心血管健康,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当血液在动脉中通过时,对血管壁的压力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从而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高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
控制血压的方法包括减轻体重、限制盐分摄入、适度运动、戒烟戒酒等。
4. 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异常高,特别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高血脂是心脏病和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平会导致动脉斑块的形成,并增加血管阻塞的风险。
控制高血脂的方法包括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鱼类和坚果)的摄入,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等。
5.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和血栓形成,从而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因此,戒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危害性极大。
本文旨在分析心血管疾病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不安全因素包括医疗错误、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措施不当等,对患者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建议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强化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合理规划护理流程,医疗设施安全等方面。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探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护理实践的规范化等方面。
护理人员应重视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强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不安全因素、影响、防范措施、建议、质量、重要性、研究方向、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血管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据统计,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对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心血管疾病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这些不安全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患者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策略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采取安全防范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
下面将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策略。
1. 药物安全风险:心血管内科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不正确的用药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欠量,进而导致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安全防范策略:护士应准确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频次等,保证正确用药。
护士应对药物有充分的了解和知识,及时检查患者药物的开药与服药情况。
2. 疼痛风险:心血管疾病常常伴随剧烈疼痛,不适当的疼痛管理可能导致患者痛苦加重,甚至心理抑郁。
安全防范策略: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及时评估疼痛的程度,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镇痛措施,并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3. 感染风险:心血管内科患者常常需要插管或手术治疗,这些操作容易引起感染,增加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风险。
安全防范策略:护士在操作插管或手术前必须进行手卫生,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及时更换患者的敷料,注意观察感染的早期征兆,如红肿、渗液等。
4. 跌倒风险:心血管内科患者常因病情不稳定或药物的影响而导致肌力下降或晕厥,容易发生跌倒事故。
安全防范策略:护士应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跌倒措施,如给患者提供辅助器具、提醒患者站起时小心等。
5. 护理差错风险:心血管内科护理涉及很多细致的操作和监测,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容易犯错误,如给药错误、输液错误等。
安全防范策略: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前要对操作流程熟悉并确认。
药物给予前,要核对患者身份,确认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等是否准确。
输液前要仔细检查液体的名称、剂量、速度等是否正确。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评估和识别风险,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与预防摘要:目的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控制与预防措施.方法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结果: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
结论:在心血管病防治中除了要“标本兼治”外,还必须要有全局观点。
在发现了一种危险因素的时候要主动寻找有无其他危险因素。
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必须关注并予以更积极的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与预防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引起约1600万人的死亡,其中死于心肌梗死的720万人中近50%是高血压引起的,今后20年其发病率还将增长60%。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心血管疾病将使人类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胁。
目前,中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患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千万人,糖尿病2千多万人,烟民3.5亿人,另外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巨大“后备军”。
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研究证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
这些危险因素常积聚于同一个体,互相协同,互为因果,大大加速了心血管病的进程[1]。
本文简述了可改变因素致心血管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既是一种独立性疾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
其常见因素:1.1烟酒与高血压吸烟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病因,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国外多项研究都证明吸烟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相关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已十分肯定,饮酒量越大危害越大。
酗酒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脑出血)的重要诱因之一。
1.2摄盐过多高盐摄入是我国北方人群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1.3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超重肥胖发生率高,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并难以治疗,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不利影响。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更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帮助。
一、危险因素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2. 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脂水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又有相当比例为糖尿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4.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2倍。
5. 饮食不良: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过量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
6.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二、防范对策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他们正确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并解释各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2. 定期监测: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用药的指导,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作用、服药时间、剂量等信息,确保用药的正确性。
4. 心理护理:心理压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应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 定期康复训练: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在稳定期应定期参与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体力,增强心肺功能。
6. 家庭支持: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护理人员应加强家庭支持力度,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支持。
7. 早期干预: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护理人员应进行早期干预,采取措施防范疾病的发生。
浅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摘要】在当前社会,人类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最为致命,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 3人中,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老年人涉及心血管疾病的有冠心病占19.6%,接近五分之一,高血压 12.9%,心率失常 7.o%,脑供血不足 5.6%,3项疾病累计占到 45.1%。
心血管疾病危害巨大,据统计: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口当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治疗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
以下我们来一一看看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一: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心血管疾病除了包括心脏先天器质性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起因主要是心脏血管硬化,无法供应心肌足够的血液和氧,导致死亡率极高。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二:血栓导致的中风、猝死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有血管壁硬化。
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加上粘稠的血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凝块进入血循环。
血液凝块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三:大量危险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由于心脏长期泵血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淤血缺氧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肺部淤血造成易发肺部感染,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硬化,高血压造成肾衰……这些又反过来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四大注意事项一、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经常检查。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心血管病日益突出。
在美国,虽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了50%,然而较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交通意外,心血管疾病仍然是首位致死致残的原因[1]。
预期到2030年,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将达到20%(约3500万)[2]。
在我国,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在人口总死亡人数中约占40%,每年全国死于此病者达200万人[3]。
因此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国际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炎症和腹型肥胖。
研究证实年龄5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没有上述危险因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会大大降低,预期寿命将增加[4]。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警机制,干预可能的危险因素,可以明显降低致死致残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与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手段做一综述。
老年人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年龄与心肌结构、心脏瓣膜及血管的改变关系密切。
心肌的重量每年大约增加1.0-1.5g。
在没有心脏病和高血压25-80岁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室会逐渐增厚,心脏功能最常见的变化是心搏出量的减少。
所有的心肌肥厚均伴有原的沉积,从而影响心肌的顺应性,致使心输出量下降。
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窦房结出现纤维化和脂质浸润,影响了窦房结的生理功能,加上神经支配的改变,导致心跳变慢和期前收缩的出现。
同时心脏结缔组织的增多可影响房室结等传导系统,导致老年人出现心律变慢或心律失常。
高血压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数据,83%的冠心病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5],老年高血压患者较不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人体收缩压在115mmHg以上时,BP每增加20mmHg死亡率会增加50%;降血压会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心血管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
心血管病的发生与众多危险因素有关,把这些危险因素掌握在手,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年龄年龄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系统功能下降,老年人往往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病,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因此,老年人应该更加注意心血管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心血管病发生。
(二)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壁,导致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因此,我们应该定期检查血压,保持正常的血压水平,以预防高血压引发心血管疾病。
(三)高血脂高血脂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血脂异常的人应该控制饮食,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保持健康的体重。
(四)糖尿病糖尿病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同时还容易引发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
因此,糖尿病患者也应该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等,以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五)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可以导致痛风、肾病、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控制摄入含高嘌呤的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产生收缩血管的作用,使血管内壁破裂,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疾病。
因此,吸烟者应该尽早戒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总之,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键是要掌握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当的运动和控制饮食等。
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部分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债哟:目的:中老年人心血管发病因素分析,制定合理的护理解决对策方案。
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心血管患者,作为临床医学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的护理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危险因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危机事项统计水平进行分析,判断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反映发生因素。
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意义,P<0.05。
结论:心血管护理中,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分析结果,采取必要的护理方式,逐步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逐步提升患者的危险治疗操作实施效果。
关键词:中老年人;心血管;危险因素引言心血管临床疾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发病为主。
发病率、死亡率临床数据统计均高。
患者的身体在这样的状况下产生严重的危机,患者发病后,需要实施积极的治疗,逐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加强治疗操作过程的护理,重视操作作用水平的提升。
以心血管护理操作为基础,重视危险因素的具体分析,结合相关的操作结果,实施必要合理的护理操作,结合相关数据资料分析。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老年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按照发病情况,治疗情况,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
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分布在45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岁左右。
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分布在46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岁左右。
随机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对比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参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制定危险因素的基础护理。
观察组采用基础危险护理因素分析的同时,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法。
按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护理人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如果技术水平不足,责任意识不强。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探讨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转变,大大增加了我国老
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年群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因此,需根据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以有效控制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保障老年群体的生命安全。
标签:老年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病发率
心血管疾病[1]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包括多种疾病类型,例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脑血管疾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可造成死亡。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老年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数急剧上升,与饮食习惯、吸烟、精神过度紧张、遗传、肥胖、酗酒、运动缺乏等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二位影响因素,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防患于未然,做好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老年患者的死亡率。
1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特征的日渐明显,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严重影响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不仅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大大增加了社会负担与家庭经济负担,因此,需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以详细掌握,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预防。
老年心血管疾病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因此高危因素如下。
1.1年龄与老年病
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受到年龄的影响较为明显,有研究证明,老年群体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增加明显。
而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数中,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占心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93%。
①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情程度可根据患者血清中的胆固醇来测定,因而血脂异常[3]也属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高危因素,且血清中胆固醇浓度一旦超过标准的话,极易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于粒径较小,因而排列较为紧密,但极易被氧化,被氧化后的产物属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的诱因。
②糖代谢异常:属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且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糖耐量异常患者、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异常、高血压或者是肥胖等疾病。
1.2饮食不当与肥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极
大变化,因而出现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过多的摄入盐、饱和脂肪酸、肉类等,而水果与蔬菜的摄入量又相对较少,因此,我国肥胖患者的人数明显增加,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肥胖[4],常伴有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1.3吸烟饮酒
吸烟会对老年群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诱发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癌等疾病,造成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烟中含有的尼古丁会对人体中的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产生直接影响;酒精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属于一种双向关系,饮酒少量会对动脉硬化产生抑制作用,但是饮酒过量的话,则损害心血管系统,导致患者血压升高。
1.4运动量较少
运动量较少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疾病病发的主要原因[6],大大增加了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
2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群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的影响是无法控制的,因此,需要给予高龄群体重视。
老年人受到年龄的影响,自身的免疫力大大下降,年龄属于一个不可更改的因素,因此老年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心理指导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不断衰退,抵抗力下降,受到疾病的影响常存在不良反应,例如忧郁、紧张、低落等,不良情绪会增加疾病的发生率与发展,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务人员需与老年患者进行详细沟通,疾病了解患者心理波动情况,及时进行疏导,并向老年患者介绍保健知识,提高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长度与治疗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愉悦心情,避免情绪波动较大或者是大悲大喜等情况,并戒烟戒酒,减少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保障老年群体的安全。
2.2饮食指导
老年患者需注意合理膳食,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的食用量,遵循低盐饮食原则,多吃蔬菜与水果,严格控制肉类食用量,若是需要食用肉类的话,需以禽类、鱼类为主,避免食用动物油与动物内脏[5],而主食则以杂粮为主,并保证每天喝一次牛奶,避免进食奶油制品,注意日常饮食的清淡,避免油腻食物。
老年群体需要严格控制热量摄入量,对现有的饮食结构进行改变,例如控制进食含脂肪、蛋白较高的食物,并多吃蔬菜与水果,适当进行运动,以减低体重,预防肥胖。
2.3运动指导
老年群体开展有氧运动锻炼,以提高人体中的含氧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老年人还需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以改善血液循环情况,增强患者的心肌供氧情况,降低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对老年患者的血压、血脂等进行有效控制,减轻老年患者体重,从而有效预防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4用药指导
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因此需对老年病进行有效控制,食疗效果不明显的话可改用药物治疗,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
老年患者脏器功能的下降,会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等情况有所影响,药物敏感性反而增强,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医务人员需向老年患者详细介绍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用法与用量,并详细说明用药注意事项。
对于记忆力下降的患者,医务人员需嘱咐患者家属,提醒患者家属进行监督。
受到自身经济与不增加儿女负担的影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需减少贵重药物的使用,以减轻老年患者的经济负担,以便于长期用药,有效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痛苦。
2.5严禁烟酒
老年群体受到年龄与机体功能下降的影响,自身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由于烟酒会对患者血管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血管收缩与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因此老年群体要严禁烟酒,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
综上所述,老年群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较为多样化,因此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预防,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与血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吸烟喝酒的老年群体需按照要求进行戒烟戒酒,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的清淡性,从而有效降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张伶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601-602.
[2] 戴曼芝.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6(4):111-112.
[3] 黄敏,陈学香,张丹凤等.老年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状态的调查研究[J].医学综述,2014,20(1):150-151.
[4] 顾媛媛,陈海花,韩瑜娇等.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运动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29,46.
[5] 冷建洪,邓小军.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河北医学,2014(4):607-610,611.
(收稿日期: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