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 格式:docx
- 大小:14.60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出现企业收购行为。
在以私人业主企业、家族企业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更合理,也更具有生命力的股份制。
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
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
在1893-1903年间达到高潮。
在1898-1902年间,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2653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63亿多美元。
其中1899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1028家。
1901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在1903年衰退的更厉害。
至1904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
该项判决中,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谢尔曼法》第一节的检验。
(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
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
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
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但其高潮却出现在铁路公司中。
随着铁路网的扩张,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
最初是相互削价,并积极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利润的下降。
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
在这一过程中,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
为争夺主要铁路的控制权,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利用铁路破产和出现危机的有利时机,对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发布时间:2007-12-12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
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
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
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
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
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
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
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
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
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并购】美国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881-1911年),其基本特点是同一行业的小企业合并成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并购方式主要是同行业内部的横向联合,当时经营石油和钢铁等基础工业的资本家们通过他们巨大的垄断信用来购入大量竞争对手的股票,甚至达到控股程度,从而控制竞争对手,进而控制整个行业,该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排除竞争。
在美国,这一时期共有2864次并购,涉及资产总额为63亿美元,100家最大公司的总规模扩大了34倍,并控制了全国40%的工业资本。
一些国际著名的巨头公司,如杜邦公司、通用电器、柯达胶卷、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冶炼公司等应运而生,该次并购浪潮至少涉及当时美国15%的工厂和工人,美国历史上首例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个案也在该次并购潮中诞生,那就是美国钢铁公司(J.P Morgan财团)与卡内基钢铁公司(卡内基财团)合并,合并后,该公司吞没了700多家公司,垄断了整个美国的钢铁市场。
随着美国政府反垄断、反托拉斯运动的不断高涨,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于1908年通过。
起初,该法案主要用于管理金融市场的托拉斯。
由于其执行单位美国司法部的人手问题,它并没有对日益严重的垄断行为进行强有力的限制,直至到第二次并购浪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才在限制横向并购以及垄断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与其说是由于反垄断监管力度的加强,不如说是由于并购资本的消失,在20世纪到来之时,造船托拉斯崩溃,使投资者对该类并购行为变得谨慎起来,并购浪潮从此慢慢趋何平静,而1904年股市的大跌正式宣布该次并购浪潮结束。
(二)第二次并购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1919-1930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投资资本非常充足,出现了许多行业里处于某一阶段(如原材料、生产、流通)的公司吸收或加入同行业里不同阶段的公司,也就是纵向并购。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D美国五次并购浪潮一、第一次并购浪潮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共经历了8年。
这8年间,共发生了2943起并购,平均每年368起。
这一时期的美国并购浪潮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期间在1898—1902年间并购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最主要特征是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即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
美国许多垄断巨头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垄断地位的。
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
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
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第一次并购浪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经济衰退,众多企业业绩不佳。
许多大公司认为,行业内有很多小又无效率的公司是行业整体业绩不良的重要原因。
它们发起成立信托公司,接受公司股东的委托,运用手中掌握的投票权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并购的决策。
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减少同行的竞争,获得规模效应,改善公司业绩。
造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一些州的公司法逐渐放宽。
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它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变得更方便、更简易。
资本的易于获使得公司在进行并购时更容易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公司控股行为规定的放宽,允许企业为并购目的而收购其它公司的股票。
这些都为公司实施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个原因是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南北战争后,主要铁路系统的建成使公司能为全国市场而不是地区市场服务。
横贯大陆的铁路,例如1869年完工的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将美国西部和其它地区连接了起来。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方便地以较低的成本向远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对形成并购浪潮很重要,譬如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化工厂大量替代传统的作坊式的工场,技术的革新和大机器的运用等。
研究报告美国百年并购历史回顾及启示陈希资本市场研究所上证研报【2017】009号目录一、美国百年并购历史回顾 (1)(一)第一次并购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二)第二次并购浪潮(20世纪20年代) (3)(三)第三次并购浪潮(20世纪60年代) (4)(四)第四次并购浪潮(20世纪80年代) (5)(五)第五次并购浪潮(20世纪90年代) (7)二、美国并购浪潮的主要影响因素 (9)(一)经济稳定增长是并购浪潮形成的先决条件 (9)(二)产业转型升级是驱动并购浪潮的内在动因 (10)(三)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是并购浪潮的助推器 (10)(四)法律环境直接影响并购浪潮兴衰与并购类型 (11)三、美国并购浪潮的经验与教训 (12)(一)整合型并购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13)(二)盲目多元化扩张降低企业效率 (14)(三)高溢价加大收购方获益难度及商誉减值风险 (15)(四)杠杆收购是一把双刃剑 (17)四、我国并购市场现状分析 (18)(一)我国本轮并购浪潮概况 (18)(二)中美并购浪潮比较 (21)五、推动我国并购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24)(一)为整合型并购营造良好环境 (24)(二)强化对投机性并购的监管 (25)(三)控制杠杆收购风险 (25)美国百年并购历史回顾及启示①20世纪,美国共掀起过五次并购浪潮。
五次并购浪潮适时调整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回顾美国五次并购浪潮,总结经验与教训,能够为我国当下正在经历的并购热潮提供借鉴。
一、美国百年并购历史回顾(一)第一次并购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一般认为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
据兼并、收购和联盟研究所(IMAA)统计,1897-1904年间,共发生并购2696起,1899年达到巅峰,并购数量达1125起。
1903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紧接着股票市场下滑,第一次并购浪潮也随即走到尽头。
细说美国百年五次并购潮(历史)周掌柜评论从美国并购活动的发展历程看,不同阶段的并购主要使用的融资和支付工具不断变化,监管制度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对并购活动起到了关键助推作用。
美国市场的进化和中国市场是高度接近的,所以我们看美国并购的历史对于我们去思考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来源:老虎财经1. 美国并购发展史美国历史上共掀起过5 次并购高峰,前四次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897~1904 年,1916~1929年,1965~1969 年,以及1984~1989 年。
并购活动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有所减少,但在90 年代早期又重新崛起,从而拉开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序幕。
不同时期的并购浪潮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更促成美国经济结构的重大改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次并购潮究竟如何演化的。
1.1 第一次并购浪潮(1897~1904 年):横向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 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在1898~1902 年达到顶峰,最后结束于1904 年,这次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行业,其中某些行业特别显著。
据全国经济研究局Ralph Nelson 教授研究,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产品、机械、煤碳这8 个行业并购最活跃,这8 个行业的合计并购数量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量的2/3。
这次并购浪潮的兴起主要有3 方面的原因:1)联邦反托拉斯法执行不力。
由于司法部人手不够,因此在20 世纪早期并购集中发生的这段时间里,反托拉斯法由工会代理来执行,导致反托拉斯法在这个时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横向并购和行业并购非常活跃。
2)公司法逐渐放宽。
某些州的公司法逐渐放宽要求,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他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可操作性更强,这为第一次并购潮的兴起及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大力发展,全国市场初成。
这是促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南北战争后,主要铁路系统的建成使公司能为全国市场而不是地区市场服务。
寡头之路:西方企业的六次并购浪潮西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史深刻地揭示了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19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过程开始至今,西方企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六次大的并购浪潮,使得大部分行业形成了几家寡头企业垄断局面,他们处于行业绝对垄断地位,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充分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竞争激烈程度为主要目的横向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主导形式,大量的横向并购增大了企业规模和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
此次并购主要涉及了铁路、电力、煤炭、钢铁、石油等行业,约有40%的美国公司加入、3000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巨头,一些著名的大型公司,例如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孚公司等就是这次并购浪潮的产物。
第二次并购浪潮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时期,终结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初期。
这次并购浪潮以加工制造业与它的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的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协同效应。
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因是寡头垄断、追求经济的规模效益、借助并购垄断与行业相关的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供应以及运输与销售服务)。
第三次并购发生于二战后的整个50—60年代,在6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这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
并购的动因主要在以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熨平企业收益的波动。
在1968年经济衰退之前,美国200个大公司事实上控制了60%的国民经济,旨在发挥资本规模经济的多元并购成为第三次浪潮的特点。
第四次浪潮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延续到90年代初期,在1985年达到高潮。
这次并购浪潮相对稳定,主要以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为具体形式,并购规模较大。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发布时间:2007-12-12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
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
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
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
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
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
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
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
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
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并购发展的历史源流作者 | 国泰君安中小盘孙金钜团队孙氏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法西洋,以美为师。
美国纵横,源远流长。
始于微,微而中,中而强;始于一,一而二,二而多;始于内,内而外,外而周。
顺势而为,以法为纲,借力从虚,发力易实,结构变换,组织更迭。
纵观全球企业发展史,大企业的发展壮大几乎都采取了收购兼并的方式。
此时回顾并购重组鼻祖美国企业20世纪的五次并购浪潮,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并购重组浪潮大有裨益,同时能为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产权交易和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美国五次并购浪潮:(1)从其历程来看,并购企业以制造业为起点,逐步渗透到其他行业;并购企业规模由小至大;并购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并购范围由国内拓宽到国际;各时期并购动机侧重点不同。
(2)在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六方面:并购活动具有顺周期性,并购浪潮中法律与反垄断政策逐步变迁,金融领域变化影响并购活动,并购浪潮改变美国产业结构,并购活动与技术变迁互相促进,并购活动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变化。
一、以美为鉴:五次并购浪潮特色各异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浪潮始于19世纪末,并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一般将其划分为五次并购。
1897~1904年以横向并购为主,1916~1928年以纵向并购为主,1965~1969年以混合并购为主,1981~1989年以杠杆并购为主,1996~2007年以跨国并购为主。
相较而言,中国上市公司有并购案例到目前才20多年(1993年秋天发生的“宝延风波”是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第一案),所以美国百年并购史对中国公司并购有很强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同时,由于所处资本市场、宏观经济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都不尽相同,中国市场并购重组的兴起很难和美国五次并购重组浪潮中的某一次对应起来,反而更像是几次的综合。
二、美国并购热潮阶段性特征明显这五次并购浪潮中,从其历程来看,在参与并购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并购方式、并购范围及并购动机等五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某公司五次并购浪潮程序美国某公司五次并购浪潮程序概述:并购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兼并其他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以实现企业的扩张和业务增长。
在美国,由于经济发展迅猛和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之间的并购活动非常频繁。
本文将以一家美国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在过去几年中进行的五次并购浪潮的程序。
第一步:策略制定在进行任何并购活动之前,公司需要先确定其并购策略。
通常,一个公司进行并购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品线、获取新技术或知识产权,或者实现成本节约等。
在这一步骤中,公司将设置目标并购的对象,以及制定实施计划。
第二步:寻找潜在并购目标在寻找潜在的并购目标时,公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首先,公司可以通过内部研究和市场调研来发现潜在的目标公司。
其次,公司可以委托投行或中介机构来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
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与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关于对方公司的信息。
第三步:尽职调查一旦找到潜在的并购目标,公司需要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
这一步骤涉及到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合规性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调查。
尽职调查的目的是确定目标公司的真实价值和风险。
第四步:谈判和协议在完成尽职调查后,公司可以与目标公司进行谈判。
谈判的目标是达成一份并购协议,其中包括交易的条款、价格、付款方式以及员工待遇等。
双方需要在谈判过程中就各自的利益进行博弈和妥协,以达成一个可行的合作方案。
第五步:批准和整合一旦并购协议达成,公司需要寻求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DOJ)通常监管并购活动,以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批准程序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公司需要积极与监管机构合作,提交必要的文件和信息。
一旦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公司就可以开始实施合并计划。
这一步骤涉及到人员整合、业务整合、系统整合等方面的工作。
公司需要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确保并购后的运营顺利进行。
结论:美国公司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策略制定、寻找潜在并购目标、尽职调查、谈判和协议以及批准和整合等多个步骤。
美国百年并购全纪录美国历史上共掀起过五次并购浪潮。
通过对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并购有益的借鉴。
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并购过后,都会出现一段并购活动相对较少的时期。
前四次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897—1904年,1916—1929年,1965—1969年和1984—1989年。
并购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所减少,但在90年代早期又重新抬头,从而拉开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序幕。
不同时期的并购浪潮促成美国企业结构的重大改变,美国经济从原先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转化为现在的形式,即由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构成。
1第一次浪潮1897—1904年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在1898—1902年达到顶峰,最后结束于1904年。
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行业,但主要集中于8个行业,即主要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炭,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的2/3。
第一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占全部并购类型的78.3%。
其次是纵向并购占12%。
此次并购浪潮使美国工业的集中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结果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
据Nelson(1959)估计,被并购掉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并购案控制了全美40%的产业资本。
➤导致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技术的变革。
电力、煤炭的使用以及各种新机器的问世,促使铁、烟草等企业开始寻求通过扩张来获得规模经济。
当然除了规模外,获得市场垄断权利可能对企业更有诱惑。
(1).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系统使统一的美国大市场得以形成,企业扩大市场范围的同时,也遇到了更多的企业竞争,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与当地竞争者合并以保持市场份额。
(2).股票市场的建立为并购创造了便利条件。
于1863年成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成立的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和巴尔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岀现企业收购行为。
在以私人业主企业、家族企业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更合理,也更具有生命力的股份制。
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
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
在1893-1903年间达到高潮。
在1898-1902年间,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2653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63亿多美元。
其中1899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1028家。
1901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在1903年衰退的更厉害。
至1904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
该项判决中,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谢尔曼法》第一节的检验。
(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
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
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岀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岀现的。
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但其高潮却岀现在铁路公司中。
随着铁路网的扩张,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
最初是相互削价,并积极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利润的下降。
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
在这一过程中,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
为争夺主要铁路的控制权,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利用铁路破产和岀现危机的有利时机,对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
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铁路公司之间的兼并使铁路运输畅通无阻。
这对其他运输和通讯事业都是异常巨大的革命。
铁路的兼并和集中使许多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全国性的竞争市场,而且,通过铁路的发展而导致的电讯事业及邮电体系的发展,使原来在地理上分散经营的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并购活动。
这样,随着铁路公司间相互竞争收购的发展,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这次并购还产生了一些日后对美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巨头公司: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国冶炼公司、玉米产品公司、查默斯公司、及阿纳康达制药公司。
并购运动遍及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在金属原料、食品生产、石油化工制品、运输设备、金属加工产品和烟草等行业更为猛烈。
第一次并购浪潮促使美国工业结构岀现了永久性变化,100家最大公司的规模增长了四倍,并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
造成美国世纪之交并购浪潮的企业外部成熟条件有:(1)工业股票的上市1863年成立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及其后作为其补充的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和巴尔第摩股票交易所等便利和规范了工业股票的上市、而工业股票的上市又方便了并购活动。
在并购浪潮高峰的几年中,差不多60%的并购事件是在股票交易所进行的。
这些有组织的、规范化的、标准化的证券交易市场支持了世纪之交的规模巨大的并购浪潮。
(2)并购经纪人的岀现并购经纪人就是以促进企业并购为职业并从并购过程中谋利的投机者。
许多资料都证明了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所进行的大量的并购起源于对证券的疯狂投机浪潮。
名胜一时的查尔斯•福林特和其他三个主要经纪人负责完成了这些年里1/3的大规模并购活动。
除了这些个人经纪人外,就是以银行为主的集团经纪人,尤其是投资银行。
他们在提供巨额资金的同时,也积极充当并购经纪人。
据统计在第一次浪潮中,全美1/4的并购活动是由他们完成的。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企业内部因素主要是:追求垄断势力,规模经济,从而适当减少竞争的强度。
从1870年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工业生产增长了8倍多,加工工业增长了十几倍。
但迅速增长的工业与农业生产使竞争之风愈演愈烈,尤其是同行业之间。
因此,第一次并购浪潮就主要发生在同行业的横向兼并上。
兼并有效的把原来的过渡竞争的市场变为一个由部分大企业控制50%的市场。
这样并购所形成的托拉斯在各自不同的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操纵能力,从而减少了竞争。
第一次并购浪潮一方面形成了许多大规模企业,使他们取得了垄断地位和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基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因为当企业规模扩大向公众发行股票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就开始分离并形成一个取代企业主管理的管理阶层,企业主个人财富和信誉不再成为企业规模发展的最高限度了。
这次并购幸存下来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构成了美国工业的基本框架,在美国后来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并购都是成功的。
利弗莫尔(livermore,1935)把成功的兼并归结于"精明的商业领导才能“,特别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新产品开发和行业中新领域的开拓、著名品牌的促销、科学研究在商业上的应用等。
杜因(duRing,1953)给岀的失败原因包括:对传统企业和遗留下来的设备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实现规模经济的努力不够;间接费用的上升;企业规模太大,缺乏灵性;企业家管理大型企业的天赋不足等。
2、第二次公司并购浪潮与第一次兼并运动相似,第二次兼并浪潮也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阶段,而终结于1929 年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初期。
这段时间内内,因兼并而从美国经济中消失的企业数目近120RR家。
范围涉及公用事业、采矿业、银行和制造业。
大约60%的兼并发生在仍然分裂着的食品加工、化学和采矿部门。
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兼并既包括IBM、通用食品、联合化学兼并案中的产品扩张性兼并,也包括食品零售业、百货业、影院业的市场扩张性兼并以及采矿和金属业的纵向兼并。
这次兼并的促发因素是运输、通讯事业、和零售推销的重大发展。
汽车的使用使卖者的以扩大其销售区域,使消费者具有更大的流动性,从而打破了狭小的地区市场。
而以前兼并运动中中型制造业的兼并是伴随着体路运输系统的岀现而产生的。
家用录音机的岀现,通过为全国性的商标品牌做广告,促进了产品的差别化。
20年代,成本低的大规模分销成为商品零售推销的一种新方法。
商界的一体化趋势与一体化的优点和技术经济有关。
女口,缩短流程;减少外部交易成本;稳定原料来源等。
和第一次并购浪潮相似的是,第二次浪潮仍是经纪人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投资银行。
1928-1929年期间,由于证券需求极度旺盛,从而鼓励和助长了股票投机的热潮,这样并购运动自然随之旺盛起来,在股票价格上升到最高点时,并购浪潮也达到了顶峰。
在顶峰时期,许多投资银行雇佣了一批受托人员,专门寻找可能进行并购的对象。
因此,对规模经济即最大利润的追求是弟二次并购发展的内因,外因则主要来则投资银行对利益的追求.第二次并购浪潮在加强了第一次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同时,也增强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同时,企业间的纵向兼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第三次公司并购浪潮第二次并购浪潮的后20多年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医治其所带来的创伤,整个世界的经济处于低潮,因而并购活动很少进行,直到40年代末才开始扭转。
第三次并购浪潮就发生于1948-1964年,在6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
仅1967-1969年三年高峰期就完成并购10858 起。
和前二次浪潮相比,这次并购的特点之一是大规模的并购并不多,主要是中小规模的企业。
这个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这次并购和前两次相比,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并购的形式朝混合兼并为主的发展方向。
例如:1926-1930年间的混合兼并只占19.3%,1948-1964年混合兼并占63%,其中1960-1964年更是达到了64.1%的高度。
造成这种并购形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的经理们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有意识的促进他们公司产品种类的多样化。
通过这次兼并,美国岀现了一大批混合企业。
如创建于1920年的国际电报电话公司最初只是一家经营电话业务的地方性公司,1925年买下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法国、比利时等西欧国家的子公司。
二战后,又连续兼并了270多家公司,最终成为一个多种经营的混合公司,除经营电话业务外,还经营金融业,保险业,食品。
自然资源,服务业及药品专卖业。
第三次并购浪潮使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得到实现,使企业的活动范围扩展到许多原来毫不相干的生产经营领域。
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再一次发生重大转变,在美国企业发展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4、第四次公司并购浪潮进入7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
股票价格虽时涨时落,但总的来说公司的市场价格一直低于其资产的重置成本,因此在股票市场上收购公司要比新建企业合算得多。
由此美国经济进入了了一个长期扩张期,一些公司开始通过收购股票来推动企业的兼并。
1976年以来的并购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广播和医疗卫生事业)以及自然资源领域。
服务业中的企业兼并增多反映了这些行业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兼并占全部兼并的15%以上。
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该行业也在进行着重组,包括行业内部的合并(允许开展跨州银行业务),产品扩张型收购,市场扩张型收购以及纯粹的混合收购。
庞大的规模可以使金融机构利用其在数据处理,后勤管理,信托管理以及贷款和融资上的规模经济。
此外,一些工业公司由于其产品市场成熟或萎缩,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于是也通过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该领域。
而一些证券公司则向金融百货公司发展,如美林证券、泛美捷运。
在政府管制放松及市场的驱动下,广播业、医疗卫生业、批发零售业及自然资源业都进行这并购。
此次并购中的资产剥离成为其特征之一。
由于大部分收购是整体收购,被收购企业构成中既有收购者垂涎的部门,也有因不适合本企业或为了偿还债务而打算卖掉的部门。
于是,与公司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部门剥离掉。
而且,本次兼并还广泛使用了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的“杠杆收购第四次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
不但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三次,在交易金额上,规模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1978年以前,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收购几乎极少见,但从1979年起,此类交易开始增多。
1984达18起,1985年达到36起。
第四次公司并购浪潮还有一个特点,即收购活动扩展到国际市场。
以前的公司经营战略只局限于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跨国公司的国际渗透,美国的公司也将目标瞄准国际市场纷纷进行跨国并购。
8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一大特点是资本对流,在美国对日本、欧洲等国进行并购的同时,欧、日等国的企业也在并购美国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