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并购浪潮解析图
- 格式:vsd
- 大小:346.00 KB
- 文档页数:1
并购流程“六阶段”模型目标公司的并购价格时,主要还是需要依靠该公司的财务数据。
所有的评估方法都是建立在公司的财务数据、公司业绩和市场表现基础之上的,而并购价格是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
当然,一些非财务数据的因素,诸如并购的类型、交易方式的选择等都会对定价产生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1.并购目的如果收购方进行并购的目的仅仅是想要得到目标企业的某些设备,而无意继续经营该企业,同时目标企业的财务资料翔实,那么可采用账面价值法。
如果收购方进行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盈利,收购方所看中的是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回报,那么适用估算过程最贴近未来经营现金流量的现金流量贴现法,并且还可以用并购后的实际经营数据检验各期的估算值,使评估体系更加优化。
如果收购方进行并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重置成本法能较多地考虑到市场价格因素和价格周期波动因素以及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可以做为主要的评估方法。
2.目标企业的行业成熟度行业成熟度决定了市场中相同规模、相同盈利状况、相同竞争力水平的可比上市企业现实存在的数量,而这是采用市盈率比较法进行价值评估的前提条件。
只有找到与目标企业相当接近的样本企业,市盈率法才能完全体现市场对目标企业的理性评价。
3.行业特点目标企业的行业特点是进行评估方法选择非常重要的标准。
相对于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和附加值较高行业的风险较大,实物资产通常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收购方需要特别考虑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各种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这些企业里,专利、版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等无形资产通常会在并购后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从一般财务资料中无法获取的潜在的机会价值在评估中应该予以特别考虑。
一般来说,采用期权定价法、贴现法能够较好地解决无形资产被低估的问题。
4.目标企业的发展前景如果目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了继续增值的能力或已经没有存续价值,那么可选用清算价格法;如果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兼并后需投资巨大才能够维持,因而使出资方已经没有持续经营的打算,并购它是另有目的,如目标企业地处黄金地段,并购后可进行房地产开发,此时可采用账面价值法。
寡头之路:西方企业的六次并购浪潮西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史深刻地揭示了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19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过程开始至今,西方企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六次大的并购浪潮,使得大部分行业形成了几家寡头企业垄断局面,他们处于行业绝对垄断地位,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充分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竞争激烈程度为主要目的横向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主导形式,大量的横向并购增大了企业规模和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
此次并购主要涉及了铁路、电力、煤炭、钢铁、石油等行业,约有40%的美国公司加入、3000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巨头,一些著名的大型公司,例如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孚公司等就是这次并购浪潮的产物。
第二次并购浪潮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时期,终结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初期。
这次并购浪潮以加工制造业与它的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的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协同效应。
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因是寡头垄断、追求经济的规模效益、借助并购垄断与行业相关的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供应以及运输与销售服务)。
第三次并购发生于二战后的整个50—60年代,在6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这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
并购的动因主要在以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熨平企业收益的波动。
在1968年经济衰退之前,美国200个大公司事实上控制了60%的国民经济,旨在发挥资本规模经济的多元并购成为第三次浪潮的特点。
第四次浪潮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延续到90年代初期,在1985年达到高潮。
这次并购浪潮相对稳定,主要以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为具体形式,并购规模较大。
1.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时间主题和典型案例名称。
第一次:时间:1887-1904 主题:以横向并购为主,结果是导致了很多行业的高度重视,案例名称:美国工厂并购浪潮,托拉斯组织;第二次:时间:1916-1929 主题:纵向并购,帮助地区性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服务全国市场,案例名称:GEC第三次:时间:1963-1973 主题:混合并购,案例名称:GEC与AEI合并第四次:时间:1984-1990 主题:杠杆收购和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案例名称:merger and Acquistions.第五次:时间:1994-21世纪初期主题: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绿地投资而成为主导方式。
案例名称:波音第六次:主题:2.杠杆收购的主要特征及杠杆收购的历史.财务杠杆的运用将放大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投资的年回报率高于借贷资金的年资金成本时,财务杠杆的运用才会为PE带来企业正常盈利水平之外的“超额”利润。
杠杆收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公开市场发展迅猛,杠杆收购书籍向借贷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允许他们借贷数百万美元去购买那些本来是很勉强的项目(先前是绝不可能的)。
在杠杆收购发展之初的1980年,被认为是杠杆收购之基的四大并购项目,其累计交易额就达到了17亿美金。
1988年是杠杆收购的发展巅峰时期,当时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80亿美金。
这些通过大局借贷完成的交易行为,必然会导致极大的风险,也就是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
这些所谓的垃圾股,之所以风险极大,是因为它们往往用高利率去吸引股东,而其背后却无支持力量。
所以,毫不奇怪,一些80年代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了灾难,并以借贷人的破产收场。
3.杠杆收购的资本结构及流程.优先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50%-60%,由银行提供给控股公司,平衡期限为3-4年;普通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20%-30%,资金提供者获得由控股公司发行的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平均期限为5-8年;自由资金(股权资本),约占收购资本金的20%-30%,PE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获得控股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其中,管理层股份5%-10%)。
沖O FINANCE WISDOM077引领第六次并购浪潮中资企业吹响"一带一路''并购号角。
文/蔡宾风物长宜放眼量近500年来,世界强国兴衰交替,新兴强国相继崛起,伴随国家兴盛的则是一批批跨国公司,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统计,迄今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5万家,它们的了公司约80万家,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值C占全球总产值的1/3以上,跨国公司育接投资已舌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C林比界贸易的60%以上,控制世界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70%以上。
随着我国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体目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资企业积极全球并购布局,W领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加快向跨国公司转型升级。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沿“一带一路”4联厅•通,可以充分发挥匕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屮国东盟(10+1)等区域合作平台作用,完善我国与仃关国家双边、多边机制,促进“啼•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进“-带一路”高科技企业并购,建设高科技产业创新走廊,可以增加有效供给,激活有效需求,激发经济活力。
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8»显示II前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全球投资冋报率下降是导致投资低迷的取要原内之一。
而“一带…路”沿线国家真仃较大的市场互补、产业联动发展潜力,欧美日技术先进、消费型社会成熟,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潜力I[人的消费市场,中东、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东南亚、南亚、IE洲劳动力资源充沛,支持高科技企业并购,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技术、生产、市场对接,内陆国家破除“内陆锁定”,海洋国家扩人经济腹地,在更大范国内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激活经济发展新活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纵览世界近现代史,新兴国家都足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进入重要历史节点,关键性阶段大约10年人右。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美国五次并购浪潮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
无论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值,还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美国企业经常通过并购来实现它们的目标。
这种并购浪潮既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塑造了美国商业界的格局。
本文将重点讨论美国五次并购浪潮,深入分析每次浪潮的原因和影响。
1. 第一次并购浪潮(1897年-1903年)第一次并购浪潮始于19世纪末,这个时期美国经历了工业化的高峰期。
大型工业公司如钢铁、电力、石油等开始崛起,并迅速通过并购来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
这一浪潮的最典型代表是约翰·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通过控制石油市场上下游的公司,成功地垄断了整个行业。
这次浪潮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为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二次并购浪潮(1960年-1969年)第二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出现的。
随着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公司开始寻求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增长和差异化竞争。
这次浪潮的代表案例包括康乐(Conglomerate)公司,这是一个拥有多个不相关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
然而,由于管理复杂度的增加以及盈利能力的下降,这些康乐公司很快就崩溃了。
尽管如此,第二次并购浪潮仍然推动了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第三次并购浪潮(1980年-1990年)第三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问题,许多公司陷入了困境。
同时,华尔街的投资者开始对潜在的低估价值公司感兴趣,并主动发起了并购活动。
典型的案例是雷克斯办公室用品公司和乐购超市公司的并购案。
这次浪潮推动了企业重组和割据流程,帮助许多公司重新找到了成功的道路。
4. 第四次并购浪潮(1995年-2000年)第四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
这个时期,互联网的兴起和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经济的格局,许多高科技公司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
企业并购的几次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要特征。
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显著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掀起了以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为代表的行业大规模并购浪潮,各行业的许多企业通过资本集中组成了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
在美国并购高峰时期的1899年,公司并购达到1208起,是1896年的46倍,并购资产额达到22.6亿美元。
1895年到1904年的并购高潮中,美国有75%的公司因并购而消失。
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在此期间的并购活动也大幅增长,有665家中小型企业在1880-1981年间通过兼并组成了74家大型企业,垄断着主要工业部门。
在这股并购浪潮中,大企业在各行业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形成大规模的垄断企业。
第二次并购浪潮以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
经济危机前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使得那些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形成的大型企业继续开展并购活动,并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实力,扩展和巩固其对市场的垄断地位。
这一时期的并购浪潮中,纵向并购所占比例达到85%,各行业部门将其各个生产环节统一在一个企业联合体内,形成纵向托拉斯行业结构,使得各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形成了主要经济部门的市场被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的局面。
第三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
经济危机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各主要工业国的经济经过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的逐步恢复,在60年代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催生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活动。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一系列高新科技成就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实现迅猛发展,并造就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其规模和速度都超过前两次的并购浪潮。
第四次并购浪潮: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融资并购为主要特征据统计,1980-1988年间企业并购总数达到20000起,其中1985年达到顶峰。
多元化的相关产品间的“战略驱动”并购取代了“混合并购”,金融界为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并购企业范围扩展到国外企业,并出现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