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传播媒介(1)
- 格式:ppt
- 大小:877.50 KB
- 文档页数:19
传播媒介一、媒介的概念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2、特征: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不仅负载符号,还通过符号负载了信息或内容);还原性(编码—译码);扩张性(信息扩张和共享)。
3、分类:口语、平面符号、电子符号、数字媒介二、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媒介所刺激的感官媒介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不可能刺激我们所有的感官,比如打电话只能通过耳朵,看电视只能靠视觉和听觉。
但是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
这也是只通向一种感官进行传播的长处。
反馈的机会我们承认所有通过大众媒介中介物进行的传播都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反馈效果好,但是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的反馈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其中网络的反馈效果最及时,最全面。
速度的控制面对面交流时,人们可以对它的速度加以某种控制。
但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受众的控制权就各不相同。
广播和电视的观受众没有对速度的控制权。
他们可以选择关闭或离开,但无法控制信息传来的速度。
报纸等印刷物和网络却可以在人们的掌控之中。
讯息代码各种媒介在传播信息中使用的讯息代码不同,但都在受众的认知体系中约定俗成。
其中报纸的讯息代码最抽象,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而广播、电视、网络的讯息代码更易于被受众接受。
在这个视觉化的媒介环境中,图片和图像比语言和文字有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增殖的力量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信息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并使传播效果增大无数倍。
保存信息的力量报纸等印刷品在保存信息方面比广播、电视、网络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中巨大的数据储存和检索技术,在信息的保存和利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研究——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1、传播媒介的含义:2、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 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 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 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 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学的众多理论学说中,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观无疑是最奇特怪谲, 也最深刻难解的。
自传播学兴起以来, 还从未有哪一位传播学家像他那么引人注目, 也从未有哪一套传播理论像他的媒介观那么轰动一时。
作为传播学中的“奇谈怪论”, 麦克卢汉的论断尤其是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至今仍像斯芬克司之谜, 逗引人的好奇, 激发人的想像, 困惑人的思路。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的奇谈怪论, 看看奇在何方, 怪于何处。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上世纪60年代, 正当大众传播事业开始走向全面繁荣之际, 特别是当新的视听媒介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之际, 在北美大陆爆出了一部谈论媒介的奇书, 这就是麦克卢汉的《媒介通论: 人体的延伸》。
这部书曾经在60年代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在书中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颖并引起争议的论点, 不但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也使他成为新闻人物。
美国《生活》杂志称该书为“电子世纪”的先知;麦克卢汉本人也因此而被《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誉为“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媒介理论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二)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提出在当时颇受人们的争议, 特别是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都在问: 媒介不过是一种工具, 媒介怎么可能成为一种信息?它不过只是信息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