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简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该学科涉及到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旨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
研究领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以下几个主要研究领域:1. 人口经济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
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数量、结构、迁移等问题,探讨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特征和行为模式,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建议。
2. 资源经济学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如水、土地、能源)和非物质资源(如技术、人力资本)。
资源经济学研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问题,旨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开展资源评估和管理研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环境经济学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经济活动的不当行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政策效果、制定碳排放减少策略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它强调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城市化等问题的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研究方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需要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1.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基础工具。
博士研究生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2.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将数理统计学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方法。
博士研究生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模型,以评估政策效果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人口经济理论综述经济学产生以后,经济学家大都重视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
人口经济理论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密切相关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就多少人口最适合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却产生了很大分歧。
人口经济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以后,人们对人口经济问题更加热衷。
人口经济理论回瞻一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思想配第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强调劳动力人口增长对社会财富的积极意义。
他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的名言。
他认为,人口多则财富多。
而“人口少是真正的贫穷。
”因此他主张增加人口。
配第认为,一定速度的人口增长可以使人均社会管理费用的水平有所下降。
配第还认为,人口数量太少,在商品经济中就对货币数量的需求有重大影响。
●魁奈的人口经济思想魁奈认为,一国的人口是随着它的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因为收入能够吸引人并能留住人的富裕生活和利益,但是,只有对人的劳动的使用同国家的自然优越条件相适应,国家才能增加收入。
魁奈对“人口增长完全取决于财富增长,取决于劳动、人力和这些财富本身的使用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证,提出人口和财富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思想。
如果人口和财富之间的比例遭到破坏,人口相对过多,那么人们的消费就会减少到最迫切的必须品,结果国家就会由繁荣变成贫穷。
●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斯密继承了配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的观点,赞成人口增殖;同时也接受财富增长先于人口增长的观点。
他认为财富增长会提高劳动报酬,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人口增殖。
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手段是分工;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两种途径都和人口有密切关系。
人口增加,从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增加,进而国家财富增加。
他同时注意到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也有一定比例关系。
他主张消费采取节俭的态度,以便为经济发展积累资本。
人口买卖经济学解释
人口买卖经济学是指将人口视为一种可交易的资源,通过买卖人口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关注于人口的流动性和市场性,即人口的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
在人口买卖经济学中,人口被视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参与交易。
人口的供给方是出售劳动力的个体,即劳动者,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换取工资收入。
人口的需求方是购买劳动力的个体,即雇主或企业,他们通过支付工资来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
人口买卖经济学的关键概念之一是人口的劳动力弹性,即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化的敏感程度。
当工资上涨时,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增加,因为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
相反,当工资下降时,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减少,因为人们可能不再愿意从事劳动力市场活动。
这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工资水平。
人口买卖经济学还关注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流动包括内部迁移和国际移民,它们可以改变不同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相对繁荣时,劳动力需求可能会增加,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该地区。
相反,经济不景气的地区可能会导致人口外流,加剧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
总体而言,人口买卖经济学通过对人口供给和需求的分析,研究人口流动对经济活动和市场的影响。
它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来
解释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演变,以及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福祉。
经济学与人口学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学与人口学是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人口学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竞争力。
人口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对生产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人口的质量也非常关键,人口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质量的人口会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提高经济绩效和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大小和结构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会伴随着人口增长的减缓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减缓。
同时,经济发展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城市,因此农村地区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三、人口学对经济学的启示人口学的研究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口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人口变化趋势,从而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方面,这些都是经济决策所需要的基本信息。
此外,人口学研究还可以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对于经济的需求和供给也会发生变化。
人口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各个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四、经济学对人口学的启示经济学对人口学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经济学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人口变化的动态过程。
人口变化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此外,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经济学探讨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可以为合理制定人口政策提供指导。
《人口经济学》复习材料一人口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P41.人口经济学是主要研究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活经济发张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
2.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相互独立性3.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交叉性和不可分割性4.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相对长期性5.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广泛性6.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适应性二积极抑制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的增加。
马尔萨斯设想的两种行动方式,(一)与工资下降相联系的不断增加的“灾难与罪恶”(二)突发的死亡率危机使人口在一两年内大为减少。
P18预防性抑制指通过禁欲(不结婚),晚婚,不生育等手段预防人口增加,又称道德抑制。
三静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不考虑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变化,仅仅分析最高生活水平和边际产量相一致时的最佳人口规模(图和分析)P25四动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技术变革,经济结构变革,就业变动等条件下适度人口量所发生的变化(图和分析)P27五人口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P351经济对人口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的终极原因人口增值条件和生存条件的决定因素2 人口对经济的反作用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必然对经济起作用人口对经济起阻碍或促进作用人口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经济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六“人口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的理论P37这一理论既是对国际社会人口和发展经验的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在历史条件下的概括和总结1人口问题同发展问题密不可分2人口问题根源于发展3人口问题是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4人口问题是通过发展的途径获得根本解决这一理论部仅揭示了人口问题的本质,而且指明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正确方向七制度变迁P45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影响因素: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内生因素)人口增长(外生因素)八人口转变影响消费制度变迁的机制P691人口转变为经济增长带来潜在人口红利2人口转变对消费税的影响3人口与可供消费的资源之对比关系变化引发消费制度演变九投资与消费的关系P781从再生产角度看,它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一方面,投资带来的产出将为消费提供最终产品,由投资决定的产出水平和由结构制约着消费水平和结构。
另一方面,消费是投资及生产的目的,投资形成的产出能否在市场上实现或出清,受制于由消费决定的市场需求的大小;而且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它还引发投资需求。
2 从分配角度看,它是积累和消费或储蓄和消费的关系3从流通角度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一方面,由投资带来的供给,要由相应的市场需求来吸收;另一方面,由消费决定的最终市场需求,须有相应的供给来满足。
十黄金律P86黄金律的内容: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对于国民消费——更广泛的讲是对国民福利的可能性来说,是产生国民财富的不同途径,也是产生国民储蓄的不同途径,因此,它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一般来说,它是在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稳定的背景下,由几个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动态模型发展而成的。
十一调整投资于消费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P971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善用中国宝贵的储蓄资源,提高投资效率,调整需求结构3努力引导产业升级和制造业全部发展4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充分挖掘人口红利十二出生人口性别比P102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
十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P107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老龄化发展迅速3地区发展部平衡4城乡倒置显著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十四人口城市化P124人口城市化,即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和聚集,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尤其是占总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是城市化最显著的标志。
十五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选择P148中国城市化道路上的反思1分散的乡镇企业格局不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无法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分散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部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而不能真正推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城市化政策,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导致城市化的已有成果难以巩固5片面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化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抑制大城市发展的效果,反而抑制了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道路选择1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2注重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的有机集合3立足城乡协调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培育多元化的城市化动力机制4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十五.人口产业结构:人口产业结构是指人口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构成的比例关系。
P153十六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增长,农业就业人数相对于制造业就业人数趋于下降,而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工业化完成后,劳动力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P155十七.经济发展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P165经济发展引发人口产业结构变化的机理在于:(1)经济发展引发居民收入提高,进而诱发新的需求,需求成为劳动力配置的新导向;(2)经济增长与发展状况决定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进而影响就业的水平与结构;(3)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使产业间、行业间、部门之间在劳动生产率、利润、工资和收入等方面呈现巨大差异,从而引起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由生产率、利润、工资和收入比较低的产业、地区和部门向高生产率、高利润率和高工资、高收入的部门和行业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十八.人口质量P174⑴概念: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它表征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
人口质量也可以做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口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⑵构成人口质量的要素①人口身体素质:指人口总体的发育情况、健全程度、体质强弱、耐力优劣、寿命长短、智利高低、动作灵敏度等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载体和自然基础,是构成人口质量的基本内容。
②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指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所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经验、技能以及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智慧与创造力。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在人类社会长期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是人口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人口质量的关键与核心。
③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质、思想觉悟、传统戏光等,他是从人口的思想意识来考察,主要有人们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人口质量的经济学特征(论述题需要展开回答)P175⑴提高人口质量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①提高人口素质,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②人的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投资获得的⑵人口质量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之一①从家庭受益看人口质量投资②国家用于人口质量的投资也是效益最好的投资之一十九.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P190⑴在推进“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贯彻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
⑵拓展资本视野,牢固确立人力资本也是资本的观念。
⑶实现资本积累战略重点的根本转移。
⑷抓住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⑸深化分配制度改革⑹积极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
⑺对人口政策作战略性调整二十.人口压力:人口压力是指人口的非适度状态,即人口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等系统的不适应或不协调,既包括人口的过剩,又包括人口的不足;既包括人口数量对其他系统的压力,有包括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对其他系统的压力;既可以在人口增长高的地区出现,又可以在人口增长率低的地方出现,既表现在人地关系等有形资源的占有,又表现在获取无形资源的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等方面。
P196(课本)人口压力是由于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布平衡造成的,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人口数量显得过剩的状态(杨老师补充)二十一.人力资源的形成——人口资源化P204人力资源化的行成过程是人口资源化的过程。
人口资源化是指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和适应,再改造和再适应的复杂过程。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下,“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口成为能创造社会财富,具有社会价值的人力资源的全部过程。
二十二.市场的概念(从课本概念中概括出来的):市场是整个交换过程的总和,其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是,使用商品的消费系统要素、提供商品的生茶供应要素,以及作为调控交换行为的社会管理系统要素。
P225二十三.人口与市场的关系P226⑴人口对市场的影响①人口是市场供给的主体②人口是市场需求的主题③市场经济本质与人口主体④市场运作的目的与人口主体⑤市场运作要素与人口主体⑵市场对人口的影响①市场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是影响生育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市场变化、市场革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消费需求、观念意识的变化,并通过连结生产和消费,实现劳动力人口创造的财富满足全体人口的消费需求,从而对人口质量的变动产生重大影响。
③市场影响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状况。
人口自然变动P253人口自然变动是由于出生和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过程,是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所必然引起的变动二十四.生产孩子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P261直接成本:从怀孕到一个孩子生活自立时为止,这个期间父母所花费的种种抚养费用,包括衣食住行的生活费用支出、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及其他支出。
间接成本:父母抚养一个新增孩子所损失的受教育和带来收入的机会,因此又可称为间接成本。
具体包括母亲在怀孕、声誉和捕鱼期间所损失的工资收入与提升机会;父母由于照料、阜阳新增孩子而失去的受教育、流动和工作的机会,从而失去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因照料、阜阳新增孩子而造成的消费水平下降、时间损失等。
二十五.收入分配的定义P2781在存在收入效应的情况下,“是指某些职业或某些范围的收入分配,而不是指整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而言”这是一种相对的收入分配影响;2是指挥改变人们绝对收入的收入再分配,对生育变动率有绝对影响;3以人均居民收入表示的单个人收入分配,而不是以居民户的总收入表示的收入分配收入再分配定义P278以政府为主体的而进行的二次分配,它是在社会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宏观调节,其主要职能与重大目标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二十六.我国未来生育政策的演变与调整P2851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眼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生育政策的调整不能以人口过分减少为目标,而应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适度而稳定的人口规模为目标3在现有生育水平下,应稳步实现人口零增长而不是尽快实现人口零增长4坚持以人为本,扩大生育主体的自主权5严厉的人口控制政策应适时淡出二十七.人口社会变动P288人口社会变动,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口在社会属性方面的改变,也是社会人口本质属性的改变,是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让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