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1节光的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6.63 MB
- 文档页数:23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就能解决,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篇一: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第一节光的传播1.物理观念:(1)知道光源的定义。
(2)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2.科学思维:知道“光线”是物理模型,是研究光学的基本工具。
3.科学探究: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光的兴趣。
(2)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激光笔、盛有水的水槽、牛奶、玻璃砖、手电筒、白炽台灯、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塑料薄膜、剪刀、硬纸筒、火柴。
新课引入右手拿手电筒,左手用一本书挡住,问学生:大家能看到我的右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拿开书本再让学生看,看到了吗?如果是在漆黑的夜里,能看到手电筒吗?如何才能看到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入新课:我们要看见东西,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本章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知识点一光源1.教师提问:光从哪里来的呢?让手电筒发光、播放一组五彩的发光图片,让学生观看,提问:刚才看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回答:都能够发光,都是光源。
教师引导学生给光源下定义,最后总结: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教师提问:我们大家还见过哪些光源?学生讨论回答:太阳、萤火虫、火把、点燃的蜡烛、电灯、霓虹灯等。
3.教师提问: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不是,因为它反射的太阳光。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1.教师提问: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2.学生讨论,猜想,教师播放演示实验视频。
实验(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看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看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3):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果冻中,观看光在果冻中的传播路径。
第五章第1节光的传播一、单选题1.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
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B. 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C.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色散D. 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实像2.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
日晷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的,如图所示是安置的武汉某地的日晷。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日晷是古代的“钟表”,是记录时间的工具B. 日晷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 能看见日晷上“子丑寅卯”等字,是因为光的反射D. 图中日晷显示的时间大约是上午10点3.物理爱好者小明同学在观看日偏食时,用铅笔在卡纸上戳些小孔,结果发现在地上形成一些月牙形的光斑(如图所示),这些圆形光斑是( )A. 卡纸的虚像B. 卡纸的实像C. 太阳的虚像D. 太阳的实像4.某同学做“小孔成像”实验时,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时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不变()A. 孔的大小B. 物体的大小C. 物体到孔的距离D. 像到孔的距离5.王杰同学下自习回家过程中要经过路灯,当他走向路灯且从路灯下经过,在这过程中他身后影子的变化情况是()A. 越来越长B. 保持不变C. 先变长后变短D. 先变短后变长6.如图所示,用自制针孔照相机在不同位置观察烛焰,有以下四句说法: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②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推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D. ①②③7.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象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B. 本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C. 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D. 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像8.如图所示,路灯距地面的高度H=8m,身高h=1.6m 的人自路灯的正下方经过时,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脚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本通同步作业:第五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现象中,表示光源的是A.金光闪闪B.红光满面C.火光冲天D.波光粼粼2.下列现象中,不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雨后天空出现彩虹B.射击瞄准时“三点成一线”C.操场上战士们列队看齐D.挖掘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掘进机3.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蜡烛的正立像D.蜡烛的倒立像4.在硬纸板上穿一小孔,通过小孔向外看,眼睛向小孔逐渐靠近,看到外面的景物范围()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
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相同C.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6.拿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A.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B.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C.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D.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7.学校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些,总是()A.听枪声按秒表,因为耳朵的灵敏度比眼睛高B.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眼睛的灵敏度比耳朵高C.听枪声和看白烟都可以,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二、填空题8.月亮、镜子、烛焰、水母、红宝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
9.一般情况下,光传播时的路径是看不到的,你在实验中显示光路的方法是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10.同学们列纵队参加升旗仪式时,如果你站在最后,当你看到自己前面的那个同学挡住了前方所有的同学,纵队就列直了,这可以用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五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m/s。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约为8分20秒。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速度。
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为空气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
漫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现象。
2、实像和虚像: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3、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
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做凹面镜。
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做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的利用: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的利用: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1光的传播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 屏幕上的手影B. 水中筷子变弯折C. 山在水中形成的倒影D. 图片被放大镜放大了2.下列关于光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A. 光是一种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108m/sB. 太阳、蜡烛、电灯、火星等都属于光源C. 我们平时所见的太阳光是一种复合色光,它由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组成D. 光在均匀的介质中一定是沿直线传播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B. 太阳光射不到影子里,是因为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C. 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源D.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4.太阳光通过校园林荫道旁树叶的缝隙,在路面上形成了许多光斑,这些光斑()A. 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B. 是树叶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C. 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D. 是树叶缝隙形的,它是太阳的影子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C. 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D.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6.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是()A. 树叶的影子B. 太阳的像C. 太阳的影子D. 树叶间的空隙的像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 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D. 以上说法都正确8.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下列合乎要求的是:()A. B. C. D.二、多选题9.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 水母B. 萤火虫C. 月亮D. 霓虹灯10.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A.不透明的物体被光线照射时,后面形成影子B.日食、月食的形成C.平静的湖面上看到山的倒影D.晚上车灯的光束照到自行车尾灯上,可以从各方向看到自行车三、填空题11.将点燃的蜡烛置于自制的小孔成像仪(如图所示)前,调节二者的位置,可以在屏上得到烛焰的________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只将塑料膜上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 (选填“改变”或“不变”)。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教学内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光速等。
本节课内容是后面学习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重要基础,是一节集物理概念、现象、规律于一体的课。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
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和在两种介质界面还可能发生折射这两种现象不容易理解。
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避免了本节课流于形式,只图热闹。
三、课前准备1、光的传播课件2、分组实验准备:手电筒若干支、每个小组蜡烛一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一个、香、试管、红茶、墨水、有机玻璃一块、果冻一盒、小孔成像实验装置一个、激光笔一只、打火机一支3、演示实验准备:喷雾空气清新剂一瓶、刻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纸、铁架台四、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什么是光源。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②能列举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实例。
通过对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成因的了解,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利用和色散课标定位一、考点突破1. 知道光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2. 认识光源;3.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4. 知道光的传播速度;5.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光的直线现象及光的传播速度;难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考点精讲一、光的用途:1. 光能够传播能量:照明、取暖、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加热、转换为电能等、激光医疗;我们地球绝大多数的能量,来源于太阳2. 光能够传播信息:利用光速测量距离、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定位、红外线探测生命、光纤。
光纤通信,天涯若比邻二、光的传播:1. 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例如:太阳、开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水母、萤火虫等。
【重要提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并不能发光,它是反射了太阳的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随堂练习】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A. 太阳和月亮B. 流星和萤火虫C. 电灯和钻石D. 金星和火星思路分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金星和火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它们本身都不能发光,不是光源;而钻石,靠反射外界的光而显得光芒四射,也不是光源,故A 、C 、D 错,流星是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剧烈摩擦后,燃烧发光,是光源,故B 正确。
答案:B2. 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由此归纳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能够传播到地球上,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①日食、月食现象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造成的,如图所示:【说明】日食和月食,都是“太阳、月亮和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上”,不同之处为:日食是月球在中间;月食是地球在中间。
②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开凿大隧道时,工程师们往往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3)光速①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 表示:c =3×108m/s 。
第一节《光的传播与物体的颜色》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色散现象。
2.明白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明白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明白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1.动手参与〝想想做做〞的活动,了解白光是混合光,获得白光能够分解成单色光的知识。
2.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看、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色散和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器材投影仪、三棱镜、屏幕、红绿蓝的玻璃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把班级同学分成假设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选取下面某一专题进行活动。
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收集材料:〔1〕收集有关灯光的色彩资料,了解灯光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和灯光装饰。
〔2〕发觉和描述自然界中缤纷多彩的光源。
〔3〕收集立邦漆颜色资料,最好能提供一本色卡。
〔4〕收集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头,并标出颜色名称。
二、新课教学光有各种不同的色彩,17世纪前,人们以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如此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那个咨询题。
1、实验探究活动一:分解白光教师演示1:用一块带有窄缝的遮光板放在投影仪上,调剂镜头,使从平面镜中反射出来的光束大约与水平面成60度角,并在屏幕上形成一条清晰狭窄的白光带,将三棱镜安装在铁架上,并让棱镜可绕轴转动。
演示前,调剂好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演示时,调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看到屏幕上白色的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谱。
学生探究1:指导学生利用三棱镜将平行光源发出的光色散,认真观看分解得到的色光排列次序和与三棱镜的相对位置。
结论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光的传播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反思六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
光的传播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铺垫性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光线这一概念,为学生建立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这位以后学习物理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
3.同时利用光的传播原理,可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教学理念。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光学的热情,激发探究光学奥秘的欲望。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
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浅显。
课标分析课标认为:八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过光的直线传播,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我认为:课标只是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这一探究过程,并没有删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念,所以,我是这样确立重难点的.教学的重、难点分析重点: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
难点:1.探究活动的组织2.物理模型的建立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情况,我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和生活现象,学生知道光在同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②学生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