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作文指导联想与想象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521.50 KB
- 文档页数:14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联想与想象的基本概念,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联想与想象手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联想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点•理解联想与想象的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
•掌握几种常用的联想与想象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联想与想象,避免空洞无物或脱离实际的想象。
•培养学生将联想与想象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联想与想象的概念讲解、实例分析、练习题目等)•优秀文学作品片段(含丰富联想与想象手法的)•学生习作样本(用于对比分析)•练习纸或电子文档(供学生写作练习)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想与想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示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联想与想象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运用技巧。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成果,促进思维碰撞。
•实践操作法: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要点导入新课•情境创设:通过讲述一个简短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或展示一幅引人遐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引入主题:引出“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联想与想象的概念,区分二者的不同点。
•方法传授:讲解几种常用的联想与想象方法,如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时空转换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实例分析:选取几段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联想与想象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作用及运用技巧。
•技巧练习:设计几个小练习,如“一词多联想”、“场景重构”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中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及其意义;2.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语言、增强写作表现力;3.通过练习,提高写作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意义;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3.培养写作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语言;2.提高写作表现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联想与想象的概念及其运用;2.实践法: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先写出一些词汇,例如:秋天、树叶、叶子、红色、黄色、金色等,让学生联想这些词汇在他们的脑海中所想到的景象。
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想到的景象。
步骤二:讲解联想与想象的概念1.联想: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某一个特定事物的特点、特质和某些情感,与其他鲜明而又有联系的词汇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叫“联想”。
通过“联想”,我们可以丰富语言、增强写作表现力。
2.想象:往往我们在想象某件事物时,要用到联想。
想象是指用意识想象、心理构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形象。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通过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
3.联想与想象之间的联系:联想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想象则可以超越客观的现实。
通过联想,我们获得的是事物本身的信息;而通过联想,我们获得的信息则不仅仅是事物本身的,而更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步骤三:分析范文1.教师引导学生听读范文,并请学生注重其中的联想和想象的运用;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并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思路和表现力。
步骤四:写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考语言、形象和其他元素的运用;2.教师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步骤五: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今天的训练,将用到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课堂作业写一篇以秋天或树叶为主题的随笔,并用到联想和想象,以丰富思维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联想和想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联想和想象的相关案例、图片等。
2. 学生作文本、笔等写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有趣的图片或讲述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联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可以是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等。
(2)想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情境,可以是虚构的、夸张的、变形的等。
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及特点。
3. 方法指导(1)联想方法: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方式积累素材,运用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等方法进行拓展。
(2)想象方法:结合现实生活,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进行想象创作。
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基本方法。
4. 实践操作(1)联想练习:给出一些关键词或图片,让学生尝试进行联想,并写下联想的内容。
(2)想象创作:给定一个主题或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篇短文。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5. 作品展示与点评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阅读,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导入、详细的知识讲解、实用的方法指导以及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应用方法和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在教授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联想与想象作文教案教案标题:联想与想象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联想与想象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联想与想象的技巧来丰富作文内容。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板书:联想与想象作文2.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音频等激发联想与想象的素材。
3. 学生练习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分享一些他们最喜欢的故事或小说,并讨论这些作品中是否有引起他们联想和想象的元素。
2. 引出本课话题:联想与想象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联想与想象的概念(10分钟)1. 板书“联想与想象作文”并解释其含义。
2. 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素材展示给学生一些具有联想与想象元素的例子,并引导学生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联想与想象对作文的作用。
步骤三:联想与想象技巧的讲解(15分钟)1. 介绍一些常用的联想与想象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 通过示范和练习,教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技巧来丰富作文内容。
3. 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步骤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或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利用联想与想象技巧,共同撰写一个富有联想与想象的作文。
3.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联想与想象,以便提高作文的质量。
步骤五:作文展示与反馈(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文,并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
2.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指出他们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写作中运用联想与想象来提升作品的质量。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联想与想象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积极运用联想与想象技巧。
3. 预告下节课内容。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选择一个主题,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技巧写一篇作文。
2.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观察,以扩展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想象与联想的作文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想象力与联想能力的作文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想象与联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故事情节,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 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如词语、句子或段落,用于学生进行联想;3. 准备一些范文或优秀作文片段,用于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2.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看到这张图片/视频时,有什么想法或联想?你们觉得这个场景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讲解(10分钟):1. 解释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在作文中的重要性;2. 提供一些实例,解释如何使用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来丰富作文内容和表达;3.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优秀作文片段,找出其中使用了想象与联想的例子。
实践(20分钟):1. 分发一些写作素材,如词语、句子或段落,要求学生进行联想,并写下他们的想法;2.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想法,展开写作,尝试在作文中运用想象和联想;3. 鼓励学生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来描述他们的想象和联想。
分享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讨论;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作文,并提供建议和指导;3. 分享一些范文或优秀作文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想象与联想的运用。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想象与联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2. 强调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技巧和方法;3. 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继续锻炼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2. 组织写作比赛或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作品和交流经验;3. 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练习,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目标】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对于写作的作用。
2.教学难点:学习发散思维的方法,广收并蓄,拓展延伸,多角度、多方位地立意。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看见这漫天飘飞的雪花,你们想到了什么?预设:“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棉花、飞絮、白绸幕、天上的世界、那年发生在下雪天的故事……教师:同样是飘飞的雪花,谢朗想到了盐粒,谢道韫想到了柳絮,同学们想到了飞絮、白绸幕……甚至心驰神往,想到了天上的世界、那个下雪天发生的故事……我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作什么?(明确:联想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训练。
教师板书课题: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出示课件1)二、整体感知,知识积累教师:同学们,学习本单元写作之前,先要明确什么是想象和联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教师:什么是联想?(出示课件3)(教师讲解,学生听讲。
)预设: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活动。
它既指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也指由想起的一事物又想起有关的其他事物。
教师: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便于大家理解这一概念。
举例:(出示课件4)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着眼睛向外看着。
谢安乘机问道:“白雪纷飞何所似?”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教师追问:同学们,分析一下“白雪”和“撒盐”,“白雪”和“柳絮”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它们之间有着相关、相似的关系。
写作《发挥想象和联想》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模仿、改编、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习得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想象和联想的综合运用方法及训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名家名篇让学生感受想象和联想的魅力。
导入的同时感知想象联想。
问题一:第一段写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问题二:第二语段描写了一个什么东西?“厨房里有上百只家养小精灵在工作,当中包括多比和闪闪。
在大礼堂半空中飘浮着成千上万支蜡烛;屋顶施了魔法,看起来跟外边的天空一样。
西面,是一大片阴森的禁林。
禁林内有一棵打人柳,是一棵不喜欢被人碰触的树;假若被碰触,它就会向人发动攻击。
禁林内里有各种怪兽和神奇生物,例如:狼人,马人,独角兽等,非常危险。
魁地奇球场四周被高耸的看台包围,方便观众从高处清楚地观看球赛。
温室位于城堡后边,那里培育着各种有魔力的植物。
”——《哈利波特》“她是精灵们的稳婆;她的身体只有郡吏手指上一颗玛瑙那么大;几匹蚂蚁大小的细马替她拖着车子,越过酣睡的人们的鼻梁。
她的车辐是用蜘蛛的长脚作成的;车篷是蚱蜢的翅膀;挽索是小蜘蛛丝,颈带如水的月光;马鞭是蟋蟀的骨头;缰绳是天际的游丝。
她的车子是野蚕用一个榛子的空壳替她造成,它们从古以来,就是精灵们的车匠……”——《罗密欧与朱丽叶》二、理解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对已有的生活表象进行分解、重组和变形,然后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新形象、新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活动:运用想象的手法,仿写下面这首小诗我想变变成一棵茂密的大树开心时开花不开心时落叶……这次仿写需要学生领悟想象的美妙,不要过分拘泥句式。
学生互相交流并起来分享,老师点拨加学生点评。
三、通过诗歌感知联想活动:朗读顾城的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让学生朗读并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想象和联想手法,顺势给出联想的概念。
写作训练课想象与联想一、概述1.初中语文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 我们知道,在生活和阅读中获得的东西要通过深入思考和感悟才能成为作文的材料。
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表现你对生活独特的主观感受呢?联想与想象就是两种主要的手段。
4.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甲物想到乙物。
即从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其他事物,由此及彼。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要合情合理,合乎生活逻辑。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创作时不可缺少的能力。
1课时二、教学目标分析了解想象的重要意义,理解想象的内涵,学习如何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准确形象的描述所想象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的事物,并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愿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升入中学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中学学习的模式,但知识体式还需不断完善,结合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知识要点,写作的知识要点也在其中,而且学生好奇心还很强,有利于掌握想象与联想的特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要选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基于我校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我确定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使学生改变学习模式,拓展学习外延,扩大知识领域,提高信息素养,养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影片。
(播放影片)你知道这是哪部影片吗?大家喜欢这部片子吗?为什么啊?(引出想象)其实不仅大家喜欢,老师也很着迷。
哈里波特系列以他超乎常人的想象、异想天开的构思、光怪陆离的情境赢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它的作者JK.罗琳也因此闻名于世。
看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真是令人羡慕!其实我们也拥有这样的潜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已经对联想、想象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写作课上,要进一步通过丰富的示例文本引导同学体会。
【教学目标】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延伸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对于写作的作用。
2.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谈到《哈利·波特》,同学们脑海中一定会映现出好多有趣而神奇的场景:猫头鹰带来的信、魔法学校、魔法石、隐形衣、空中飞行……正是作者这种有趣的联想和神奇的想象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刺激而未知的世界里,所以《哈利·波特》才能让全世界的孩子为之痴迷。
这就是联想和想象的力量。
二、写作指导(一)理解联想和想象PPT展示:联想:联想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真实存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
想象:想象是指在一些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些可能存在的,构想出来的事物。
(二)区别“联想与想象”联想:由此及彼想象:从无到有1.经典回顾《天上的街市》2.师继续带领学生巩固知识:说说下面这些句段哪些运用了联想,哪些运用了想象?PPT依次展示: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女娲造人》设计意图: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夸张荒诞、天马行空,学生在学习第六单元课文时已经初步领略了联想与想象的魅力。
作文指导之想象与联想1.了解想像和联想的表达功能。
2.学会恰当地运用想像和联想。
想像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并创造的过程。
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总会在不同程度上罩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联想和想像就是表现作者主观色彩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联想和想像是拓展思路、丰富内容、开掘思想、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我们先来讲联想。
一、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们看到“水”,就会联想到长江黄河,五湖四海;就会联想到湖光山色,锦鳞游泳;就会联想到千顷碧波,万亩良田;就会联想到水灾水患,兴修水利;就会联想到大禹治水,李悝疏河;就会联想到水的短缺,水的污染;就会联想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利资源。
联想有很多种,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最为常用的四种联想方法:辐射联想、类比联想、纵向联想和反向联想。
1.辐射联想辐射联想,其特点就是围绕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去思考,其联想的基点是相关。
例如对于“手”的联想:(1)把“手”伸开,其正面、反面、侧面各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要全面看问题”,或“不要片面看问题”。
(2)把“手”伸开,其中四指并拢,一指旁逸;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凡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意见”。
(3)把手攥起,就凝聚了力量;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团结就是力量”,或“要团结,不要分裂”。
(4)五个手指,各有各的功用;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要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或“要扬长避短”。
(5)五个手指,其各有短长;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或“用人如器,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辐射联想,就是围绕一个事物从多角度去思考。
围绕一个事物从多角度去思考,由事及理,由物及理,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开拓意蕴,使立意丰富多彩起来。
2.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由所写的人、事、物推及到与之类似的人、事、物的联想,其特点是相同或相似。
初中作文联想和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掌握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创造性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
2. 如何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作文素材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事、抒情等。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写作中还有哪些重要的技巧呢?二、讲解联想和想象(15分钟)1. 讲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联想:根据某个事物或情境,想起其他相关的事物或情境。
想象:在头脑中创造一个不存在的事物或情境。
2. 举例说明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如:提到“太阳”,我们可以联想到“光芒”、“温暖”、“希望”等词语;想象“太阳”可以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的象征。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性的案例,分享给全班。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作文素材,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学习。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多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联想和想象这一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
写作时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好比长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
【采桑子·指津】联想——要自然恰切联想到的事物与其触发点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任何美丽的联想和想象之花都离不开相似性的土壤。
同学们对生活的感知越丰富,对生活的理解越深刻,联想的触角就伸得越远。
写作时可以先由现实落笔,根据题材、内容的要求,从时间、空间等各个角度展现自己富有个性的联想,让联想自由地游走于现实和梦幻之间。
比如《荷叶·母亲》中,作者由荷叶对红莲的庇护,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所展示的未必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但这绝不是说可以乱想、瞎想。
想象要从客观现实中引出,要合乎生活的逻辑。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但却是在真实生活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
比如他身上有着猴子的特点:长毛,有尾巴,机灵,顽皮。
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联想和想象应该敢于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并善于超越已有的生活常规。
写作时,你完全可以把你头脑里的“梦想”具体地描绘出来,不必沿袭他人,固守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不落窠臼、新意迭出的佳作。
需要指出的是,联想和想象一定要合乎生活逻辑,讲求情理,切不可为求新意而不着边际,背离现实。
【满庭芳·佳作】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提示:1.可以大胆想象,但要符合你性格发展的逻辑。
不仅要想象你自己的生活,还要想象十年后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是十年后的你所生活的环境。
2.不要只是概括地叙述,要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故事,通过一件或几件小事,结合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具体地展现你的性格、心态,以增加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