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 苏轼)
- 格式:pptx
- 大小:265.51 KB
- 文档页数:20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时学习中,大家都有学过苏轼的古诗吧?下面小编整理了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不同的苏轼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
大致有如下两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
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
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中秋作于儋州。
两书作者均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
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
关立勋《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
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作于黄州的中秋。
吕观仁在《苏轼词注》中,直接用《黄州中秋》作标题。
《宋词精华苏轼词选集》只提供一个注释: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
文学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此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三、四句夜来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苏东坡描写秋天的诗一、原文:《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二、衍生注释:1.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事情。
这里诗人感慨人世间的事就如一场虚无的大梦。
2. “秋凉”,既指秋天的寒冷,又暗示人生到了凄凉的阶段。
3. “风叶已鸣廊”,夜里风吹动树叶,树叶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鸣廊”描写出一种秋夜的萧瑟氛围。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词中以秋为背景,感慨世事如梦,人生短促。
2. 情感:充满了一种世路艰难、怀才不遇的落寞悲哀和饱含哲理的人生感悟。
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如月明却被云妨,暗示自己的仕途不顺。
无人共度中秋的“孤光”,更添一种孤寂凄凉之感。
3. 表现手法:- 运用借景抒情,如“夜来风叶已鸣廊”通过秋夜落叶飘飞的景象传达出内心的愁苦。
- 使用象征,像“月明多被云妨”里的月和云,月象征着自身的高洁,云象征着仕途的阻碍。
四、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但他乐观豁达,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无论是诗、词、文都有众多的经典之作。
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大气磅礴,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像《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这样的深沉婉约之作。
五、运用片段:1. 有一次和朋友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树叶纷纷飘落。
朋友正在感慨生活的种种挫折,我就对他说:“苏轼曾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人生难免有不如意,就像这秋天的落叶,看似萧索,但也有着别样的韵味呢。
咱们也要像苏轼一样正确看待啊。
”2. 班上有个文艺汇演,有个同学在表达怀念家乡的时候,说:“每到秋天就特别想故乡,感觉自己像苏轼诗里说的,在这月明之时,却有种孤苦伶仃之感,‘中秋谁与共孤光。
[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篇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
“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
“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
“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
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
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阅读理解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3分)3.《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
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3分)4.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1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怀念亲人、孤寂落寞的无限忧愁。
(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
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
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
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1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分)3.“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去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创作背景】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
大致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
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
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中秋作于儋州。
两书均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
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
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人苏轼写的《世事一场大梦》主要内容《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创的词作,相信不少人都读过这首词作吧!那么你对这首词作感兴趣吗? 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首诗作吗?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千万不能错过这篇文章哦!作品介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余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 贱:质量低劣。
⑺ 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作品鉴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译文《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译文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
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苏轼〔宋代〕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词的上片寓情于景。
词人首先写道:“世事一场大梦。
”首句把人世喻为梦境。
梦总是空虚的,转瞬即逝的。
这里的“人世”与“梦”恰如《西江月·平山堂》中说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一样。
词人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
接着第二句写道:“人生几度秋凉。
”其中,一个“新”与“几度”搭配,更好地表现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暂,似如过客一样来去匆匆。
可以说,词人在此感时伤怀。
于是,词人接着写道:“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这里两句紧承“世事一场大梦”而来,进一步通过时令风物,来表现时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怅。
从意思来说,前一句说秋风吹来,树叶零落,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这是从视觉来写的,表现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凄凉。
下一句写人,写人对“秋风扫落叶”景象感受。
悲秋,就是因为秋催人老去而伤感。
词人把自然之景与人的感受结合起来,不但表现了季节的转换,而且也表现出时光易逝、容颜将老的无奈之感。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出自宋代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原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
大致有如下二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创作背景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
大致有如下二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
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
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个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能够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出自宋代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原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
大致有如下二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苏轼描写秋天的诗词原文及译文【1】《西江月·中秋和子由》--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释义】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价便宜,反而常常忧愁客少,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2】《行香子·秋与》--宋·苏轼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释义】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
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默默催人老身患一身病。
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
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3】《菩萨蛮·西湖》--宋·苏轼秋风湖上萧萧雨。
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
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
洒向长河水。
不用敛双蛾。
路人啼更多。
【释义】秋风徐徐,湖上风雨潇潇,你刚想启程,又被雨留住。
今日枉自留你,明天我会十分忧愁。
送行的佳人们的千滴泪,一起洒向钱塘江水。
不用为分别而愁苦,你不见路上还有更多的人在洒泪相别。
【4】《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宋·苏轼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
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
白雪飞乱。
空有年年雁。
【释义】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
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
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精心整理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西江月》_古诗大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朝代:宋代秋凉一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春?说山训》。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同“盏”,酒杯。
赏析诗词联想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
“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
“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
“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袭来。
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
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
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
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
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世事一场大梦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不由自主的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而以下这首诗《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也是苏轼写中秋的诗作,表达诗人苏轼落寂的心情。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恨客太少,月清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贫光。
把盏凄然北盼。
译文世上万事宛若一场小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至了晚上,风吹起树叶收到的声音,响起回廊里,看一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赏析特点整张词注重了一个“肥”字,以贫苦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轻松意境。
苏轼借写节候之“肥”,抒发人生之“伤感”,抒发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邃思索。
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近的就是那首作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存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到:“我欲乘风月夜,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小梦》较之,两词都就是筹钱写景渔父,都图形了一个“寒”、“肥”情绪意境,给词塞上了一层浓厚的情感意韵。
所相同的就是前者是表示节候之“贫苦”,后者轻在意谓人生之“悲凉”;前者写下天上人间之“贫苦”,后者写下现实人间之“悲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凸现人世间应该眷恋,后者筹钱人间之真情以抚慰自己“悲凉”的'心灵。
两词融为一体,情韵苍凉,抒发了备受政治压制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重新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留恋。
总结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
但这种哲理意味就是通过营造一个轻松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
读者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中秋之夜贫苦的月色与涌泉的长廊,寂寞的词人身影与寂寞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邃的人生思索与真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用笔、议论的空洞与乏味,而是为词中深邃的情感所感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藏于词中的哲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