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选读2一次有趣的观察word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37 KB
- 文档页数:5
二年级下《一次有趣的观察》教案二年级下《一次有趣的观察》教案教材解读:这是一篇选读课文,是对本册第四组讲读课文《动手做做看》一文的拓展,通过一个小男孩亲自观察扁豆蔓儿是否真的向右绕着爬的真实故事,鼓励小学生不要轻易迷信某个结论,要勇于主动去探寻事实的真相。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和表达能力。
2、创造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做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观察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演播室上课高兴吗?自信吗?平时爱玩吗?好(hào)吃吗(此时学生一般都会笑得合不上嘴)?引出扁豆炒肉丝(投影图片),引出扁豆,投影扁豆蔓儿实物图片。
提出思考:扁豆蔓儿在上爬时有规律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来大家预习过,那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才相信这一规律的呢?请大家拿起书来再把课文好好读一读。
【设计意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上课伊始营造宽松的氛围十分重要,要努力让孩子觉得老师很有趣,心情很放松,学生敢说,敢笑,那就成功了一半。
二、让学生自由地大声自读课文,巡视发现学生在哪些地方的朗读有障碍,鼓励在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摆正学生主体位置,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生字词:蔓蔓儿黄瓜蔓儿南瓜蔓儿缠绕缠绕2.认识“究竟”,练习用究竟说话。
3.检查读书:谁最喜欢读哪一句或哪一段?(多请几位学生读,对敢于尝试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激励;对读的比较长的句子或者比较难的句子要停下来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注意利用优生优质资源,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比赛或小组挑战的方式,生生互动,产生蓬蓬勃勃的学习气象。
四、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加强语言的内化积累。
1.围绕“有趣”,让学生深入了解豌豆蔓儿“固执”地缠绕上爬的特点,体会小作者的用心观察。
2.提问:课题上重点突出的是哪个词?(有趣,也会有说“观察”的)课文哪里体现了有趣?让学生划一划,读一读,看谁读的最有趣味。
二年级《一次风趣的察看》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会认 6 个生字。
2、学习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的思路。
3、学习察看的方法,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研究的热忱,肯动脑筋想方法。
教课准备:教课课件,图片,小黑板教课过程:一、经验导入,整体感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到自然中察看的发现 (指名沟通,相机指导学生察看要有必定的次序,察看有必定的目的,察看要仔细,耐心 )。
同学们今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风趣的文章, (师生共同板书:一次风趣的察看。
)这篇文章风趣在哪里 ?请同学们读课文,专心思虑,小作者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先后察看了几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学生沟通已经认识的字,经过查词典或讨教同学学习学习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熟读课文,解决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生生沟通读懂的问题和读不懂的问题。
四、师生共同沟通总结。
1、我听到了什么问题?2、我是怎么做的?3、我看到了一些什么?4、我察看到的结果是什么?5、结论:生活中要擅长察看,勤于思虑,就会有很多新发展。
五、生活中,你都碰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六、课后实践,进行察看,并写出察看日志。
同学们在课下可养花种草,并进行察看,培育兴趣。
板书设计:18一次风趣的实验察看一:发现小芽长出来。
察看二:成心让豆蔓儿向左绕,结果豆蔓仍旧向右绕。
察看三:连续察看,详尽察看四个小时,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一次有趣的观察》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蔓、缠、竟这些生字。
会用终于说话。
2、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百闻不如一见,懂得要多留心细观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等。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1、展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看图说话。
你看明白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指名说话2、揭题:画中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他究竟在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咱们到课文里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给文章自然段标上序号。
A、结合课文插图,读了课文,你又明白了什么?B、想一想,说一说。
“我”听大人说,。
起先,我。
于是,我就。
最后我终于相信。
这真是一次的观察。
3、再看插图,读读词语。
扁豆蔓儿终于缠上去观察竹竿究竟特意偷偷地墙根决定(1)指名认读词语。
理解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用这些词各说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1、轻声读全文。
思考:在大人的谈话中,我听说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针对这一有趣的话题,我起先怎么想的?最后又是怎么认为的?用“——”划出有关“我”前后想法和态度的句子。
2、交流讨论,深入发现。
在交流反馈中出示句子:A、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这是真的吗?我不相信,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B、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1)指名读两句句子。
“我”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起先我不相信是为什么?最后我终于相信又是为什么?(2)再自由读这两句句子,留心标点“?”、“!”,从标点中,你又读懂了什么?(3)想想,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两句话?指名挑战读,评价。
3、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态度?让我有这么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呢?自由读2、3自然段(1)小结:认真仔细的观察,亲眼看见的现象改变了我的态度。
(2)用“”划出“我”观察态度认真、仔细的句子。
2 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做动作等方法,认识“蔓儿”,理解“绕”与“缠”,并积累“缠绕”;2、通过自由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借助表格,读懂作者的两次观察,感受观察过程的有趣;3、感受小作者的细心观察、深入探究,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观察(伸手我们一起来写)2、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你在生活中观察过什么呢?(那你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啊?)预设:鱼睁眼睡觉是因为没有眼皮。
3、今天,有一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爱观察,还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次有趣的观察”(补充课题,上课)4、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1、相信小朋友们已经读过课文了。
但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小朋友们翻到156页,大声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一遍就请你举手告诉老师。
过渡语:课文中有几个词语特别难,你们会了吗?(二)识字意:结合课本插图识字1、出示图片认识“蔓儿”和“绕着缠上去”蔓儿:(1)出示词语及拼音,指明读评价:你读得真好听,这个“儿”字读得轻又短。
谁也像他一样来读读。
(指明5个左右)(2)去拼音,开火车读(3)你们见过扁豆蔓儿吗?其实课文中就有扁豆蔓儿的图片(出示)谁来指给大家看。
(请生上台指)(4)是啊,像这样的细长的不能直立的需要缠绕的茎,我们就叫做“蔓儿”。
(出示另一张)过渡语:这个扁豆蔓儿因为不能直立生长,所以你们瞧(出示动图),绕着竹竿缠上去。
绕着缠上去:(1)师拿出笔和线,边做边说:小朋友,你们看,扁豆蔓儿就是这样绕着竹竿从左向右一圈一圈地缠上去。
所以缠就是绕,绕就是缠,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两个好朋友还可以组成一个词语:出示:缠绕。
读(指明两个,齐读)过渡语:词语看来难不倒大家,那课文内容呢?看着老师的提示,你能先自己说说吗?(三)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出示填空:“我”常听大人说,()一开始,“我”()【一开始,我对于大人的话——】于是我决定()最后我终于相信()这真是一次()的观察。
语文教案-习作《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描绘一次有趣的活动。
2.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观察活动细节,捕捉有趣瞬间。
2.培养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构思,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观察活动的细节,抓住有趣之处。
2.培养学生运用细腻的情感描绘活动场景。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篇关于有趣活动的范文。
2.学生准备相关活动的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次习作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参加过的有趣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活动的细节。
二、范文引领1.教师展示范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描绘一次有趣的活动。
2.学生自主阅读范文,分析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三、写作指导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活动的细节,捕捉有趣瞬间。
a.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b.活动中的人物、场景、氛围c.活动中的有趣之处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a.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b.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构思,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a.确定文章主题b.确定文章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等)c.确定文章重点四、学生写作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写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活动细节,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作文评改1.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自评和互评。
2.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提出修改意见。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3.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学生将习作整理成文章,发表在班级作文集或学校网站上。
2.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次有趣的观察
教学目标:
1、读准“蔓儿、缠上去、究竟、观察、竹竿”这五个词语,配图认识扁豆的蔓儿,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比较观察前和观察后我的想法,借助教师提供的句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排序让学生了解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观察的内容的方法,并迁移运用,按时间顺序准确说出豆芽生长的过程。
学情分析:
1、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朗读能力,因此,在字词方面,我重点落在字音难读的“蔓儿、缠上去、竹竿、究竟、观察”这几个词语以及多音字“转”上。
鉴于二年级下册的孩子形象思维为主,我结合图片理解蔓儿,并迁移其他藤蔓类植物。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即将进入三年级,需要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因此,我设计了句式,扶着学生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2、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朗读、倾听和思考要分开,不能一次完成多项任务,因此二、三自然段学习中,我安排学生先熟悉课文,指名读,认真倾听;再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分两步进行。
3、经过三个学期,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能说几句通顺的话,因此,我在迁移运用环节将目标定位在按照时间顺序准确通顺地说几句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排序让学生了解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观察的内容的方法,并迁移运用,按时间顺序准确说出豆芽生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图片,按照时间顺序准确说出豆芽生长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扁豆藤蔓:小朋友,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吗?知道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2、你观察得真仔细(板书:观察)
扁豆生长时会发生一种有趣的现象,大家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小朋友去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被题中的哪个词语吸引住啦?(有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想知道这次观察有趣在哪儿吗?请你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1)蔓儿缠上去竹竿
①正音:谁能做做小老师,带领我们读读这三个词语?仔细观察读音,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前鼻音)
②理解蔓儿:(出示插图)你看,你能说说哪个部分是扁豆的蔓儿?上来指一指。
“蔓儿”就是指细长的不能直立的茎。
③迁移:是呀,这样细细长长的缠绕在竹竿上的就是扁豆的蔓儿。
不止扁豆有蔓儿,牵牛花也有蔓儿,爬山虎也有蔓儿,谁能来指一指它们的蔓儿?(出示牵牛花和爬山虎的图片)
(2)究竟观察
谁能做做小老师,带领我们读读这两个词语?竟字念后鼻音,你读得真准确。
(3)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这句话中有一个多音字,是——转。
它有哪两个读音?你能分别给它们组组词吗?(板书:转弯转动)当它表示改变方向的意思时念第三声zhuǎn,当它表示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意思时念第四声zhuàn。
那在这句话中应该念第几声,是的,第三声,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把这句话读正确。
3、那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我”听大人说(),起先,我(),于是,我决定(),最后,我终于相信()。
这真是一次()的观察。
指名说
同桌互说: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他说得正确,请你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他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请你及时纠正他。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轻声读全文。
思考:在大人的谈话中,我听说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针对这一有趣的话题,我起先怎么想的?最后又是怎么认为的?用“——”划出有关“我”前后想法和态度的句子。
2、交流讨论,深入发现。
在交流反馈中出示句子:
A、这是真的吗?我不相信,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B、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
指名读两句句子。
“我”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起先我不相信是为什么?最后我终于相信又是为什么?
3、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态度?让我有这么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呢?自由读2、3自然段
(1)小结:认真仔细的观察,亲眼看见的现象改变了我的态度。
(2)我观察了几次,请用“”划出“我”观察的句子。
A、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
B、我紧盯着它。
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
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
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
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1)读第一句,想一想“偷偷地”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2)观察的结果怎样?
(3)既然观察的结果跟大人说的一样,为什么不到此为止,还要进行第二次观察?(因为他还想知道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所以决心看个究竟。
)能给究竟换个词吗?
(4)第二次观察跟第一次观察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更仔细、时间更长)从哪里看出来他观察得更仔细?
(5)比较句子。
我看着它。
我紧盯着它。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的“紧盯”?如果我把“我紧盯着它。
”
换成“我看着它。
”会怎样?还有什么地方也看出我观察得很仔细?“我还注意到”和不同的时间。
(6)那老师现在把顺序打乱了,你能给他排排序吗?
()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
()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
()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
谁来回答?你为什么这么排呢?是呀!你关注到了前面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了他们,这几句话读起来就更有顺序,更有条理了。
(6)到了这里,我们明白了小作者在两次观察中,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C、课件展示扁豆蔓儿的有趣现象——从右边绕着爬。
)
四、迁移运用,有序表达
1、过渡:你能不能也像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说说话呢?
2、了解豆芽生长过程
(出示豆芽生长图)上星期,叶老师在家里孵豆芽,你们看,这就是豆芽的生长过程,一颗小小的豆子慢慢长出芽儿,到长成一株豆芽,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
3、观察四个时期的豆芽图片,选择相应的时间
我孵豆芽的时候拍了不少照片,并写上了每张照片拍的日子,想带给小朋友们观察观察,可是今天太匆忙,图片和时间不小心弄乱了,你能根据图片找到相应的时间吗?(学生上来选时间)
4、观察图片,说豆芽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你为什么这样选?第一幅为什么选这个?你很会观察,送你一个豆芽生长小贴士:浸泡豆子。
第二幅图为什么选这个?那这时候的豆子和一开始的豆子相比,有什么变化?你很细心,也送你一个小贴士:吐出小芽。
那第三幅图又有什么变化呢?是啊,芽儿变长了,像什么?
最后为什么选这幅?有没有发现:有些豆子的豆瓣之间还抽出了什么?
5、提供范例,用规范的语言说第一幅图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把他们排列好了,先来看第一幅图,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加上时间,谁来说一说?(出示:第一天,我把豆子浸泡在水中,豆子()。
)
6、连起来说一段话
你不仅会观察,还能详细说出自己的发现,真了不起,那后面三幅图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连起来说,行不行?好,自己练一练。
出示:第一天,我把豆子浸泡在水中,豆子()。
第二天中午,我发现()。
过了两天,()。
又过了两天,()。
7、指名说
8、同桌互说
六、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不仅跟着书中的小朋友一起观察了扁豆,还一起观察了豆芽生长的过程,这真是一次——有趣的观察。
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说一段话。
课后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动物、植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就成了一则观察日记。
让我们多留心生活,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多观察,多实践,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