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 格式:ppt
- 大小:714.50 KB
- 文档页数:41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写了许多历史人物,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这些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摘抄:“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段话开篇点明了辛弃疾的独特之处,他从行伍出身最终成为大诗词作家,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他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突出了辛弃疾的特殊性,引发读者对他的好奇和关注。
摘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赏析:此句用“刀和剑刻成”来形容辛弃疾的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词作的刚猛、犀利。
“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则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辛弃疾词作的力量和气势,强调了他词风的豪迈与雄浑。
摘抄:“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赏析:这段文字描绘了辛弃疾南归后的无奈境遇,从手握兵器到只剩笔杆,从战场杀敌到纸上抒情,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他壮志未酬的悲愤。
“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精准地概括了他词作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摘抄:“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赏析:作者通过对辛弃疾名字的解读,巧妙地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国忧民之情。
“心病”一词用得极为贴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辛弃疾对国家破碎、山河沦陷的痛苦和忧虑。
摘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是一种摄影教学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拍摄对象,发掘美感,展现个性。
这种教学方法自问世以来,备受肯定,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课程之中。
第一节:什么是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是摄影教学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角度、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进行发掘,寻找美和灵感,去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拍摄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他们从一些看似普通无奇的事物中,发现再平凡不过的美。
第二节:对学生的好处把栏杆拍遍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
通过不断地调整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等技巧,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掌握摄影技巧和艺术元素。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让他们可以运用创意思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节: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被忽视。
在把栏杆拍遍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拍摄对象,拍摄方式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充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技巧和艺术元素,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创意和观点融入到作品中去。
第四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摄影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如光线、构图、角度,拍摄距离和相机设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摄影的本质和精髓。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各自拍摄的对象和主题,并对彼此的想法进行探讨和协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走进校园、走进市容等方式,让学生探寻周围的景象,去寻找各种不同的拍摄对象。
在学生完成拍摄之后,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指导,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作品创作建议。
第五节:总结把栏杆拍遍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效的摄影教学方法,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和视觉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创意思维,吸收和借鉴其他人的创意和想法。
把栏杆拍遍梁衡把栏杆拍遍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震聋发聩。
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做刀枪之力,二不能化做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做诗词。
他并不相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静思考。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破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不管你怎样的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旷的戈壁瞬间就将这一切吸收的干干净净,这比有回音的囚室还可怕。
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坐标点的人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的下一切不公平。
他们能摆拖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所以也被历史所接受,所记录。
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举。
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
而历史与现实中也常有人干着另一种“非分”的事,即凭着合法的职位,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去贪赃营私。
他们被历史捉来,钉在了耻辱柱上。
可知,世上之事相差之远者莫如人格之分了有人以罪身而忍辱负重,建功立业,有人以功位而鼠窃狗盗,自取其耻,自取其罪。
《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把栏杆拍遍”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你们想想啊,当一个人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有很多很多的情绪,比如说忧愁、愤怒、无奈,可是又没办法说出来,也没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会怎么样?他可能就会去拍栏杆。
就像辛弃疾,他一心想要为国家杀敌立功,但是却没有机会。
他的心里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着栏杆。
那拍栏杆的声音,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不甘和无奈。
再比如说,咱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特别委屈的事,又没办法改变,可能也会气得去拍桌子或者拍什么东西。
这其实和“把栏杆拍遍”是一个道理,都是心里的情绪没处发泄。
同学们,这样一说,是不是对“把栏杆拍遍”有点理解啦?《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接着来聊聊“把栏杆拍遍”。
有时候啊,当我们特别特别着急,但是又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动作来发泄。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样一种发泄。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觉得自己明明努力了,却还是不行,心里那个着急呀,可能就会忍不住去拍一下身边的东西。
就像古代的文人,他们有才华,有抱负,可是不被重用,那种失落和愤怒没地方去说,就只能通过拍栏杆来表达。
再比如,自己特别想参加一个活动,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参加,心里难受得很,这时候可能也会有类似“把栏杆拍遍”的举动。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呢?《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再来说说“把栏杆拍遍”。
你们看啊,当一个人满怀希望,最后却失望透顶,那种感觉多难受啊。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种难受的一种表现。
比如说,一个运动员,为了比赛准备了好久好久,付出了很多很多,结果因为一点意外没拿到好成绩,心里的痛苦没处说,可能就会去拍打身边的栏杆。
还有啊,比如想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精心准备了礼物,结果他们那天正好忙,没在意,自己心里肯定不好受,说不定也会想拍点什么。
这“把栏杆拍遍”,其实就是把心里的苦、心里的怨、心里的无奈都通过这个动作表现出来啦。
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
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
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
”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
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句词,饱含着多少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呼号。
他本是一个英勇的武将,有着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
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可回到南宋后,他却被朝廷冷落,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诗词之中。
他写的词,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金戈铁马;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醉梦中,他依然想着那杀敌的战场。
他一次次地向朝廷进言,一次次地被拒绝。
他拍遍了栏杆,却无人能懂他的心意。
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怀着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那些苟且偷安的人;又像一声声呐喊,呼唤着人们的觉醒。
辛弃疾,他把栏杆拍遍,留下的是千古不朽的篇章,是那颗永远炽热的爱国之心。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
想想辛弃疾,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本应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战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不被重用,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叹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他多次上书,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然而,那些当权者却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他心中的愤懑无处发泄,只能一次次地拍打着栏杆。
那栏杆,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就像那廉颇,虽有能力,却无人赏识。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的词,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无数后人。
辛弃疾,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坚持。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愤。
辛弃疾,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年轻时就立志报国,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赶走侵略者。
他曾经带着义军,与金兵浴血奋战。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英勇无畏。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课文导入水龙吟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l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凭栏,捧着一心想用来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胸中的积怨仍无法驱散,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一下,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词“充满牢骚激愤之气,词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凭栏,强烈的表现了出来。
凭栏而抒发壮志,往往件伴随着激愤的、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因而词中常透出一股怨气和无奈。
凭栏,使词人更显得孤立、无助、冷清,倍增词中之哀。
以上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抒发壮志。
“栏杆”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一个词人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的平台。
激活学生思维,我们所学习的诗歌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岳飞(?)《满江红》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骤急的暴雨刚过,词人登上高台,凭着栏杆,举目四顾。
看到了什么呢?只有祖国的破碎河山,金瓯残缺。
他忍不住满腔激愤,却因为“豺狼当辙”的局面而壮志难酬,只有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欧阳修《踏莎行》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回词人是在为留守的女士设想了。
他劝慰她,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了望了吧。
就算看得再远,也只能看到一片平旷的草原,尽头处是轻烟淡霭笼罩的春山,而你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另一边更远的地方。
凭栏和眺望的结果是失望,只有无限的感伤,其愁思“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浪淘沙》下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用了倒叙手法,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忘却了自己亡国之君的身份,一晌贪欢,然而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回到了真实而凄惨的现实中来。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0篇)《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以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题记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
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
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
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
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
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
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
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与命运。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相应的赏析。
摘抄:“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段话简洁明了地指出了辛弃疾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突出了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行伍出身却能在文学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种反差让人对辛弃疾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摘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赏析:此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辛弃疾的词作与刀和剑联系起来,强调了其词作中蕴含的豪迈、刚健的力量,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摘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充满忧愁的秋景图。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几句更是将词人的悲愤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吴钩是想要杀敌报国,拍遍栏杆则是壮志难酬的宣泄,然而却无人理解他的心意,深刻地揭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摘抄:“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这里借用桓温的典故,感慨时光匆匆,自己壮志未酬却已年华老去。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则展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凄凉,英雄落泪,更让人心生怜悯和同情。
摘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描绘了豪迈的军营生活和雄壮的战斗场面,下阕急转直下,“可怜白发生”一句将前面的豪情壮志瞬间打破,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刻地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人不禁为辛弃疾的命运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