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24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计算。
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计算。
1 独立完成第1、2题。
2 反馈。
3 补充练习。
第1题的第1小题可以"一盘两算"。
以外圈的数做被除数,中圈的数做除数,算一算商是多少。
第1题的第2小题可以"一盘三算"。
以中圈的数做被除数,外圈的数做除数,算一算商是多少。
再把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乘,算一算积是多少。
视算,听算。
(以9的乘法口诀求商为主)二文字题2是9的多少倍?求倍数。
用除法计算。
2 9的6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三应用题。
1 独立完成第4、5题。
2 比较两类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弄清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3 同桌互查解答情况。
四思考题。
题目中的时间,是指从敲第一下到敲最后一下中间相隔的时间,敲8下有7个相隔(8-1),所以平均敲1下要56÷7=8(秒)。
教学内容:整理乘法口诀表教学目标: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1 各自填乘法口诀表,同桌互查,及时订正。
2 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
每项都先自背,再同桌互背。
3 观察发现:"每个横行的最后一句"或"每个竖行的第一句"或"最上面一个斜行中的每一句"只可用来计算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二练一练。
1 把乘法口诀表里的得数用纸条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很快说出得数。
2 把乘法口诀表里的任意指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或第二个数盖住,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3 看卡片上的数,说说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来的。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两部分。
本单元注重结合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动手画、判断图形特征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
通过拉转、平移、画等操作感知旋转、平移。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会辨认轴对称图形,了解其特征。
能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5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对称基础性作业下面的汉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王、田、品、工、用、中、水、清轴对称:沿着某条轴(直线)对称的一种性质,指的是一种性质。
对称轴:具有对称这种性质的轴(直线),指的是一条线。
轴对称图形:具有轴对称这种性质的某个图形,指的是一种图形。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关键是要找出已知图形各关键点的对应点。
首先用字母表示出已知图形的关键点,然后以格子为单位,数出关键点与轴对称之间的距离,再次在轴对称的另一侧数出同样的格子数,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对应点,与原来的图形组成新图形。
发展性作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找出下面每种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画一画。
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五角星,圆。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平移旋转基础性作业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现象。
平移有两要素:方向、距离。
旋转有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本身的方向、大小、形状都没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旋转的过程中,物体的大小、形状没变,只是物体本身的方向、位置发生了变化。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精选14篇〕篇1: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32页例4和练习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刚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例4。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1、知道了什么?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
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如今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究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
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
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那么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
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
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那么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那么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共安排4个例题,包括对称、平移、旋转和剪一剪四个例题和一个配套的练七,并补充了“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中国的剪纸。
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注意的是:对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是“了解”或“认识”,这种要求借助图形直观不难达到,教师不要随意拔高要求。
难点:本单元有大量的操作活动,如何调控纪律,使学生能有有效的体验是难点。
三、主要内容1、关于单元主题图P28这是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图,包含了本单位涉及到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是单位情境图。
对称。
如小朋友正在放飞的风筝——蜻蜓、蝴蝶,小白兔形状的时钟都是对称现象。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称是现象,轴对称图形是基于图形的研究。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是基于平面图形来研究的。
平移和旋转。
如,小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都是旋转现象。
另外,学生滑滑梯也是一种平移现象。
在这里删除老教材中让许多老师对把握旋转这一概念感到疑惑的摆动现象的图片——跷跷板和秋千。
他们的运动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
而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如下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一、想一想,填一填。
(每空2分,共26分)1. 火车在平直轨道上行驶,是()现象。
2. 经过旋转和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和()完全相同。
3. 时针运动是()现象,拉抽屉是()现象。
4.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移动属于())现象,车轮运动属于()现象。
5.汉字“王”“中”“田”等都是轴对称图形,请再写出两个这样的汉字:()、()。
6.请在()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小法官。
(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时钟指针的运动是一种平移现象。
()2.大风车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3.飞机螺旋桨的转动是一种平移现象。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5.平移就是平行移动,不能离开水平面。
()三、选一选。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运动是平移的是。
()2.下面的游戏属于旋转现象的是()。
A.踢毽子B.玩碰碰车C.荡秋千3.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车身的运动是()现象,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
A. 平移B.旋转C.平移和旋转4.下面()的运动是平移。
A.旋转的呼拉圈B.电风扇的扇叶转动C.拨珠子四、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你打上“√”。
(16分)五、连一连。
(20分)六、我会操作。
(18分)1. 把平移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
(3分)2. 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
(12分)3. 把图形向右平移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
(3分)挑战自我(10分)七、拿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剪一剪,对比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
参考答案一、1. 平移2. 形状和大小3. 旋转平移4. 平移旋转5. 略6. 旋转旋转平移旋转二、1.×2. √3.×4.√5.×三、1.B2.C3.A B 4.C 5.B四、√ √ × √ √ × √ ×五、略六、略挑战自我:七、略【拓展资料】(一)小学数学知识:数的整除。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知识点01:轴对称图形定义: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知识点02:平移现象定义:物体或图形沿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叫平移。
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知识点03:旋转现象1.定义: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转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2.剪轴对称图形:在剪轴对称图形时应用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方法,使剪纸变的不再复杂。
考点01:轴对称图形【典例分析01】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的打“√”,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打“×”【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依次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点评】此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看图形对折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变式训练01】小明说:“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你的理由是:。
【变式训练02】下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画“√”,不是的画“×”。
【变式训练03】下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在下面的方框里画“√”,不是的画“×”。
考点02:平移现象【典例分析02】是平移现象画“√”,是旋转现象画“〇”【分析】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移动的图形运动。
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方向不变。
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方向改变,形状、大小不变。
【解答】解:【点评】此题考查了平移与旋转的意义及在实际当中的运用。
【变式训练01】长方形障碍物①②③④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怎样移动才能使小猴子以最短的路程到达出口?(1)长方形障碍物①向上移动格。
(2)小猴子先向下移动格,再向移动格即可以最短的路程到达出口。
第三单元第0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到有些图形是对称的,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一、利用图片,初步感知1. 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这样?2.师: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生:左、右两部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二、观看视频,加深印象1. 师:这种现象我们叫“对称”。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 播放视频。
学习任务一:认识对称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表象特点:两边大小形状相同,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一、找一找哪些是“对称”1.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①②③④生:②④是对称的。
2.师:我们通过观察认为图形②④是对称的。
那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它们是对称的吗?生:对折。
二、折一折验证“对称”1.师:这些图形在课件上,你们没办法对折,那就请课件帮我们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吧。
2.课件演示对折。
①②③④3.对折后,我们发现,图形②④左右两边是完成一样的,图形①③左右两边不是一样的。
学习任务二:认识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介绍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把折痕与对称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建立联系,规范数学用语。
】一、猜一猜1. 根据给出的图形,猜一猜下面图形是什么动物?2. 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二、剪一剪1. 按下面这样,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2. 除了这个图形,你还能按这样的方法剪出其它图形来吗?3.师: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呢?生1: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相同。
生2: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师:是的,我们把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相同,恰好都能重叠在一起,叫做“完全重合”。
4.师:仔细观察这四个对称图形,对折后每个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只有沿着这条折痕对折,两边才能完全重合。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列式:(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6是();这个算式读作()。
5.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
(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的算式是()A、24÷6= B、4×6=C、24÷3= D、24÷4=6、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模板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021模板1《平均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折纸、剪纸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轴对称特征,认识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轴对称是图形的特征之一,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认识图形的特征,了解图形的变换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时注意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
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1.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看一看,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特点,欣赏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1.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并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并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对于图形的轴对称特征、平移和旋转主要是从生活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些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剪一剪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剪一剪”,即利用剪刀将纸张剪裁成所需的形状。
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握剪,并掌握基本的剪裁技巧。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剪刀的结构、学习正确的握剪方法、练习剪裁直线、曲线和简单图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握剪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剪刀。
2. 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手工制作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能够准确地剪裁出所需的形状。
教学难点:1. 正确握剪方法的掌握。
2. 剪裁曲线和简单图形的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剪刀:每人一把。
2. 纸张:彩纸、白纸等。
3. 橡皮擦、铅笔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一些剪裁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观察剪刀的结构,认识剪刀的各个部分。
2. 讲解握剪方法- 向学生讲解正确的握剪方法,并示范如何握剪。
- 让学生跟随示范,练习握剪。
3. 练习剪裁直线- 给学生发放纸张,让学生练习剪裁直线。
- 引导学生注意剪裁时的姿势和剪刀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剪裁曲线和简单图形- 给学生发放曲线和简单图形的图纸,让学生练习剪裁。
- 引导学生观察图纸,并按照图纸上的线条进行剪裁。
5. 创作实践- 给学生发放一些空白纸张,让学生自由创作剪裁。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剪裁出自己喜欢的形状。
6. 展示与评价-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剪裁作品,并进行评价。
-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提高剪裁技巧。
板书设计:1. 剪刀的结构和握剪方法2. 剪裁直线、曲线和简单图形的技巧作业设计:1. 练习剪裁直线、曲线和简单图形。
2. 自由创作剪裁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课后反思:本课时通过讲解握剪方法、练习剪裁直线、曲线和简单图形,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剪裁技巧。
在创作实践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裁出了各种形状的作品。
通过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了剪裁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剪裁技巧不够熟练,需要个别辅导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测试卷含答案姓名: 班级: 得分:一、选择题(8分)1.下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C.2.下面通过平移可以和重合的图形是()。
A.B.C.3.下面现象中不是旋转的是()。
A.B.C.4.如下图所示,沿虚线剪下来,能剪出()个完整的小飞机。
A.1 B.2 C.35.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下图所示的方式依次对折后,再沿图中的虚线裁剪,最后将纸片打开铺平,所得的图案应该是下面图案中的()。
A.B.C.6.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的图形是()。
A.B.C.7.下面是几种汽车的标志,在这几个标志图案中是轴对称的图形有( )个。
A.2个B.3个C.4个D.1个8.有( )条对称轴。
A.4 B.2 C.3 D.无数二、填空题(39分)9.写出两个具有对称性的大写英文字母:(_____)、(_____)。
10.写出时针从12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____)小时(____)小时(____)小时11.下面现象是平移的画“√”。
12.神奇的转盘。
(1)小猫最少转(_____)格就可以到小老鼠现在的位置。
(2)当蜗牛转到小猫现在的位置时,小狗就转到了(_____)现在的位置,小老鼠就转到了(_____)现在的位置。
13.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________)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
14.要铺满最下面一层,和分别该怎样平移?(1)先向(_____)平移(_____)个格,再向(_____)平移(_____)个格。
(2)先向(_____)平移(_____)个格,再向(_____)平移(_____)个格。
15.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填在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16.下面的交通标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是的在括号里画“√”。
17.是平移现象的画“○”,是旋转现象的画“”。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
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
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
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折纸、剪纸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轴对称特征,认识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轴对称是图形的特征之1,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认识图形的特征,了解图形的变换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时注意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
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
相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1些活动。
1.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动手折1折、剪1剪、看1看,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特点,欣赏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1个点或1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在教育教学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1.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让学生动手折1折、剪1剪,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1些活动。
例如,让1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1下分别向前、后、左、右4个方向平移1步、两步……再如,让1组学生手拉手围成1个圈并旋转1下,或是拿1根线,1头拴上橡皮并在空中旋转1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1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准确把握教育教学教学要求。
本单元对于图形的轴对称特征、平移和旋转主要是从生活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些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2、解决问题(2)
3、解决问题(3)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1、平均分
2、除法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1、锐角和钝角
2、平移和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1)
3、解决问题(2)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 、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近似数
4、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
3、几百几十数的加减法
4、估算
第八单元统计:
1、统计表
2、统计图
第九单元找规律
第十单元总复习:
1、总复习(1)
2、总复习(2)。